-
题名历史的映像——抗战时期的文献纪录片《中国之战》
- 1
-
-
作者
王大鹏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
出处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2-115,共4页
-
文摘
抗日战争期间的影像纪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国民党电影机构拍摄的纪录影像。虽然在中后期放松了对战事发展的记录,从客观上讲,国民党电影机构拍摄制作的仍然是这一历史时期最全面、最系统的影像文献,是抗战期间影像史料的主体。其次是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拍摄的影像。由于摄影器材短缺、专业电影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所拍摄的影像并不成体系,在时间上也没有延续性,但其后期对重大事件档案式的画面记录,成为抗日期间延安影像的特点。第三方面是以"满映"为主体的日伪纪录影像。从内容上看,这些影像是为掩盖侵略之实,推行"大东亚共荣"而作,是反动的。从其对新闻片、纪录片的制作计划和具体实施看,其计划周密且合理,并且对计划的贯彻执行较为彻底。第四方面,是国外新闻机构,影像工作者对抗战的纪录、认知。这一时期,既有像伊文思、斯诺这样个人色彩较重的《四万万人民》和边区的首次影像拍摄,也有《我们为何而战》中《中国之战》带有较强意识形态的文献纪录片。与中国影片充斥着民族情绪不同,这些影片往往从战争原罪的角度出发,较为冷静地分析战争之根源,以及交战各方在战争中的利益关系。本文通过对《中国之战》的阐述,使后人在重温这段历史时,可以看到表达不同情绪的画面,听到不同的声音,从纷繁的影像文献中拨开云雾,探究历史真相。
-
关键词
《中国之战》
弗兰克·卡普拉
《中国新闻》
约翰·马吉
埃里克·巴尔诺
-
分类号
J952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