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石油货主承担油污责任方式的变化——以“埃里卡”案判决为视角
1
作者 刘朋 《法制与经济》 2008年第12期34-35,共2页
目前我国海洋石油污染的受害者无法享受油污基金的保障,同时根据现行法律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肇事油轮的船东能够享受责任限额的保护,使受害者面临无法获得充分赔偿的危险。对此,本文拟结合法国Erika石油污染案件的判决,探讨石油货主... 目前我国海洋石油污染的受害者无法享受油污基金的保障,同时根据现行法律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肇事油轮的船东能够享受责任限额的保护,使受害者面临无法获得充分赔偿的危险。对此,本文拟结合法国Erika石油污染案件的判决,探讨石油货主承担油污责任方式的变化,以期为更好地保护海洋石油污染的受害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石油污染 石油货主责任 埃里卡”案判决
下载PDF
情欲游戏与性别困惑——埃里卡形象精神分析
2
作者 夏晓惠 《芒种(下半月)》 2017年第3期54-55,共2页
小说《钢琴教师》围绕主人公埃里卡对母亲的反抗与对学生克雷默尔的情欲纠缠,表现了女性欲望被压抑后的失常状态。而在埃里卡走向克雷默尔还是回到母亲身边的选择中,隐喻着埃里卡的性别选择的迷茫。情欲游戏注定以失败告终,随着克雷默... 小说《钢琴教师》围绕主人公埃里卡对母亲的反抗与对学生克雷默尔的情欲纠缠,表现了女性欲望被压抑后的失常状态。而在埃里卡走向克雷默尔还是回到母亲身边的选择中,隐喻着埃里卡的性别选择的迷茫。情欲游戏注定以失败告终,随着克雷默尔的离开,埃里卡的性别确认再一次被阻断。耶利内克以非常极端的视角切入人类的亲密关系,申明了以自我认知为基础的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教师》 精神分析 俄狄浦斯情结 埃里卡 耶利内克
原文传递
《钢琴教师》女性意识探微
3
作者 谢丽莎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X期28-29,共2页
《钢琴教师》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代表作,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用诡异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女性世界,并在整部小说中充分地体现出女性的意识和思维。《钢琴教师》中的女主人公埃里卡在母亲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之后,又把这种... 《钢琴教师》是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代表作,作者在这部小说中用诡异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女性世界,并在整部小说中充分地体现出女性的意识和思维。《钢琴教师》中的女主人公埃里卡在母亲压抑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之后,又把这种压抑带给她的学生,她在压迫学生的过程中享受到快感,一直到一个英俊的学生唤醒她内心的情欲。但是在两人交往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卡 钢琴教师 女性意识 耶利内克 克雷默
下载PDF
爱的记忆
4
作者 Calvin Rillin 高素菊 《海外英语》 2007年第8期40-42,共3页
  这是埃里卡和布赖恩第一次在另一个城市约会,尽管只是一个小时的路程.埃里卡感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不用担心有人认识他们.因为某种原因,他们必须秘密地交往.……
关键词 埃里卡 第一次 记忆 布赖恩
下载PDF
女性欲望的非常态言说——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解读
5
作者 张慧云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42,共2页
在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里,"情"退居次要地位,女人的身体欲望赤裸裸地浮出生活海面,展示着人性被压抑的结果。女主人公埃里卡虽已年届四十,却还处在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其体内暗涌的身体欲望受阻... 在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里,"情"退居次要地位,女人的身体欲望赤裸裸地浮出生活海面,展示着人性被压抑的结果。女主人公埃里卡虽已年届四十,却还处在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其体内暗涌的身体欲望受阻,只好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遭遇年轻学生克雷默尔的爱情后,她的身体欲望从倍受压抑的潜在层面突围到显在层面,但囿于男权社会的规则,最终成为失败的突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卡 克雷默尔 共生 欲望突围 男权规则
原文传递
“这部电影也是对我个人的一种拯救”——电影《女钢琴教师》访谈 被引量:1
6
作者 耶利内克 里波 《上海文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8-9,共2页
《女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发表于1983年。女主人公埃里卡·科胡特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未婚女人,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再加上后来父亲因患精神病去世,她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女钢琴教师》是耶利内克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小说,发表于1983年。女主人公埃里卡·科胡特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未婚女人,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小市民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束,再加上后来父亲因患精神病去世,她一直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并且两人还睡在一张床上,成为了一个母女共生体。母亲虚荣心极强,一心盼望她能够成为一流的钢琴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但是由于缺乏成为大师的天分,母亲的愿望没能实现,埃里卡最终只是一个平庸的钢琴教师。由于母亲的严格管束、严密监视,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埃里卡身心受到极度的摧残,青春的骚动与性的欲望只能依靠看色情电影、偷窥等得以发泄。在绝望之时,她竟然用自虐的方式割破自己的身体。后来,一个学钢琴的学生闯入了她的生活,但是在他们施虐与受虐的游戏中,她并没有得到幻想中的快感,他最后反而强奸了她。她想杀了他,但当她看着他轻快的背影远去时,她把刀子插进了自己的肩膀。这部作品包含了耶利内克一直关注的主题:家庭、女性、艺术、性等,“《女钢琴教师》是对病态的母女共生现象、对小市民心中的天才艺术家的神话的一次充满激情的清算,它也讲述了女性性欲的毁灭。”(安内特·多尔,KLG)1986年,耶利内克因这部作品获得海因利希·伯尔奖。2001年,由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法国著名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担纲主演的《女钢琴教师》,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最佳男女主角三项大奖。在这个访谈中,耶利内克谈了自己、电影以及影片和小说中的淫秽等问题。此访谈由斯特凡·格里泽曼(Stefan Grissemann)和克里斯蒂安讷·齐岑(Christiane Zintzen)采写,曾节录刊登在2001年11月9日的《新苏黎世报》的网上版,本文译自后者,略有删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胡特 钢琴教师 耶利内克 埃里卡
原文传递
人性在长期的压抑监视下扭曲分裂——略谈耶利内克《钢琴教师》中的自虐与施虐倾向
7
作者 张学东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25-29,共5页
据《人类性史话》①一书所述,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位警方的精神科医师克拉福·艾宾在其所著《性心理变态》一书里对"被虐症"首先加以定义,即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人从而获得性快感。不幸的是,艾宾的"被虐症"一... 据《人类性史话》①一书所述,早在19世纪末,奥地利的一位警方的精神科医师克拉福·艾宾在其所著《性心理变态》一书里对"被虐症"首先加以定义,即以各种方式折磨他人从而获得性快感。不幸的是,艾宾的"被虐症"一词竟被一个叫沙克·马叟克的小说家抢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里卡 耶利内克 克雷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