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埋炭气氛下碳热、铝热、硅热还原TiO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希来 李远兵 +4 位作者 谭俊峰 李亚伟 赵雷 雷中兴 金胜利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2-167,共6页
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埋炭气氛下碳热、铝热和硅热还原TiO2生成Ti(C,N)的可能性、生成途径、生成产物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对3种还原反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埋炭气氛下,3种还原反应均可发生且生成的钛的非氧化物是以Ti(C,N)形式存在;在... 通过热力学计算,探讨了埋炭气氛下碳热、铝热和硅热还原TiO2生成Ti(C,N)的可能性、生成途径、生成产物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对3种还原反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埋炭气氛下,3种还原反应均可发生且生成的钛的非氧化物是以Ti(C,N)形式存在;在铝热和硅热反应中,不稳定的中间产物AlN和Al4C3会转为稳定的刚玉相,而Si3N4则转化为稳定的碳化硅或方石英;通过比较发现,碳热还原TiO2法是制备钛的非氧化物陶瓷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热法 铝热法 硅热法 热力学 埋炭气氛
下载PDF
高温埋炭处理对CaO-MgO-SiO_2系陶瓷纤维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浩 王玺堂 +1 位作者 王周福 张保国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37-339,343,共4页
为了评估CaO-MgO-SiO2系陶瓷纤维在还原气氛下的性能表现,采用DTA(测试温度为室温~1 000℃,升温速率分别为5、10、15、20℃.min-1)分析了纤维的晶化行为,通过XRD、SEM-EDS研究了纤维分别于800、1 000、1 200℃热处理2 h后的物相组成(... 为了评估CaO-MgO-SiO2系陶瓷纤维在还原气氛下的性能表现,采用DTA(测试温度为室温~1 000℃,升温速率分别为5、10、15、20℃.min-1)分析了纤维的晶化行为,通过XRD、SEM-EDS研究了纤维分别于800、1 000、1 200℃热处理2 h后的物相组成(空气和埋炭气氛)及表面形貌(埋炭气氛)等性质。结果表明:纤维的析晶自表面开始;热处理温度的提高加剧了纤维的析晶程度和质量损失,纤维的表面形貌表现为鼓泡、凹凸不平,直至整体析出微米晶体;埋炭处理加剧了晶体的长大及纤维性能的恶化。综合考虑纤维的性质表现,埋炭气氛下,热处理温度在1 200℃以下时,纤维的析晶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O-MgO-SiO2系 陶瓷纤维 晶化 埋炭气氛
下载PDF
埋炭气氛对高铬材料烧结及抗侵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方旭 王刚 +1 位作者 孙红刚 闫双志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8-51,共4页
以电熔氧化铬颗粒和细粉、α-Al2O3微粉、ZrO2微粉为原料,以磷酸二氢铝为结合剂,压制成型的试样在1 400、1 450、1 500、1 550和1 600℃,保温5 h条件下埋199石墨烧成,并进行性能测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试样的裂纹、渗透层的形貌,并... 以电熔氧化铬颗粒和细粉、α-Al2O3微粉、ZrO2微粉为原料,以磷酸二氢铝为结合剂,压制成型的试样在1 400、1 450、1 500、1 550和1 600℃,保温5 h条件下埋199石墨烧成,并进行性能测试,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试样的裂纹、渗透层的形貌,并进行了XRD分析,判断埋炭气氛下烧成温度对高铬材料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埋炭气氛可以促进高铬材料的烧结,试样在1 500~1 550℃温度范围内可以烧结致密,且试样表层会生成反应层,但抗侵蚀试验后表面没有挂渣层,使试样的抗熔渣渗透性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砖 埋炭 反应层 抗渗透性
下载PDF
埋炭条件下C-Si系材料高温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被引量:1
4
作者 祝洪喜 易成雄 +2 位作者 邓承继 白晨 石生德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4期364-368,共5页
以炭黑和单质硅为原料压制成试样,在埋炭条件下,分别于1 200,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下高温烧结,获得不同温度点合成样品。采用XRD分析技术研究试样的物相演变过程,从而对C-Si系原料在埋炭气氛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和反应动力... 以炭黑和单质硅为原料压制成试样,在埋炭条件下,分别于1 200,1 300,1 350,1 400,1 450,1 500℃下高温烧结,获得不同温度点合成样品。采用XRD分析技术研究试样的物相演变过程,从而对C-Si系原料在埋炭气氛反应过程中的物相变化和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样中新生成的物相为SiC、石英相和方石英相,几乎没有Si3N4和Si2N2O相。其反应过程是:单质硅与O2生成SiO2、与C反应生成SiC、与CO反应生成SiC和SiO2;温度高于1 450℃时,SiO2又会与试样中剩余的C反应生成SiO和SiC。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方石英化过程。当温度高于1 450℃时,会发生硅的挥发。合成温度和原料配比是影响C-Si系原料合成产物的生成速率和生成量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i系原料 埋炭 反应过程
下载PDF
埋炭条件下Si-MgO体系的高温相组成 被引量:1
5
作者 孙洋 陈树江 +1 位作者 田琳 李国华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9-282,共4页
为了探究Si-Mg O体系在埋炭热处理过程中的反应及高温相组成,通过热力学计算对Si-Mg O系材料的高温凝聚相组成进行了预测,表明在1 550℃埋炭热处理条件下,Si-Mg O体系中的凝聚相应为Mg_2Si O4和Si_2N_2O。实际试验表明,将粒度均<0.07... 为了探究Si-Mg O体系在埋炭热处理过程中的反应及高温相组成,通过热力学计算对Si-Mg O系材料的高温凝聚相组成进行了预测,表明在1 550℃埋炭热处理条件下,Si-Mg O体系中的凝聚相应为Mg_2Si O4和Si_2N_2O。实际试验表明,将粒度均<0.074 mm的电熔镁砂粉与硅粉按7 3的质量比混合后制备的Si-Mg O系材料,在1 550℃保温2 h埋炭热处理后,由于体系中反应没有进行完全,还存在少量Si_3N_4。同时,原料中的杂质Ca O和Al_2O_3也参与反应,生成了固溶少量铝的透辉石相。其在高温时虽然能够形成液相而促进烧结,但是不利于材料的高温强度。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控制原料中Ca O和Al_2O_3的含量,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MgO体系 硅粉 埋炭还原气氛 热力学分析 相组成
下载PDF
埋炭条件下铝热还原合成Al_2O_3-WC复合材料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兵强 李楠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Al2O3-WC复合材料 合成 刀具材料 热压烧结方法 自蔓延法 埋炭保护 X射线衍射仪 扫描电镜 铝热还原法 煅烧温度 稀释剂
下载PDF
埋炭条件下制备LiFePO_4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涛 魏明坤 +3 位作者 王雪飞 吴静 罗田 王灏 《广东化工》 CAS 2010年第12期5-6,34,共3页
把埋炭法应用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制备上。以FePO4·2H2O、Li2CO3和蔗糖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FePO4/C材料。对样品进行XRD、SEM和充放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埋炭法是可行的且合成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4 mAh... 把埋炭法应用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亚铁锂的制备上。以FePO4·2H2O、Li2CO3和蔗糖为原料,采用碳热还原法合成LiFePO4/C材料。对样品进行XRD、SEM和充放电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埋炭法是可行的且合成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4 mAh/g,与惰性气氛相比埋炭保护气氛更有利于LiFePO4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炭 磷酸亚铁锂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Al-Zn复合低碳MgO-Al_2O_3-C材料埋炭热处理后的抗氧化性
8
作者 任桢 葛铁柱 +1 位作者 赵飞 钟香崇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2,共3页
为了研究Al-Zn复合低碳MgO-Al_2O_3-C材料在不同温度埋炭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材料抗氧化性的影响,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Al粉和Zn粉为原料,分别制成Al复合和Al-Zn复合低碳MgO-Al_2O_3-C试样,经200℃烘烤12 h后,分别在600、1000、1... 为了研究Al-Zn复合低碳MgO-Al_2O_3-C材料在不同温度埋炭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材料抗氧化性的影响,以电熔镁砂、鳞片石墨、Al粉和Zn粉为原料,分别制成Al复合和Al-Zn复合低碳MgO-Al_2O_3-C试样,经200℃烘烤12 h后,分别在600、1000、1 200和1 500℃埋炭热处理3 h,然后在空气气氛中进行室温至1 500℃的热重分析,并测量热重试验后试样的氧化层厚度。结果表明:1)在600℃埋炭热处理过程中,试样因树脂挥发变得多孔疏松,导致其抗氧化性变差。2)1 000~1 500℃埋炭热处理后,Al复合低碳MgO-Al_2O_3-C试样因原位生成非氧化物而致密化,抗氧化性随埋炭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而Al-Zn复合试样在因原位生成非氧化物而致密化的同时,也因Zn的挥发而疏松化;并且随埋炭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疏松化超过致密化。因此,其抗氧化性随埋炭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MgO-Al2O3-C Al粉 Zn粉 埋炭热处理 抗氧化性
下载PDF
侵蚀温度和煤渣脱碳对高铬材料抗侵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鲁志强 王战民 +3 位作者 耿可明 孙红刚 赵世贤 方旭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侵蚀温度和煤渣脱碳对水煤浆气化炉用高铬材料抗侵蚀性的影响,取含碳和脱碳两种煤渣,采用静态坩埚法,在埋炭气氛中分别于1 450和1 600℃保温5 h对高铬材料进行侵蚀试验,检测试验后高铬材料的侵蚀渗透深度、脱锆层厚度,以及原砖... 为了研究侵蚀温度和煤渣脱碳对水煤浆气化炉用高铬材料抗侵蚀性的影响,取含碳和脱碳两种煤渣,采用静态坩埚法,在埋炭气氛中分别于1 450和1 600℃保温5 h对高铬材料进行侵蚀试验,检测试验后高铬材料的侵蚀渗透深度、脱锆层厚度,以及原砖层的气孔率和孔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试验条件下熔渣系统的氧势。结果表明:1)随着侵蚀温度的升高,侵蚀后坩埚渣-埚界面坩埚侧表面的尖晶石层变薄,坩埚原砖层中气孔增多,孔径增大,抗煤渣侵蚀性下降。2)含碳煤渣对高铬材料的侵蚀较强,侵蚀后残渣中有金属相;脱碳煤渣对高铬材料的侵蚀较弱,侵蚀后残渣中没有出现金属相。3)经热力学分析,当采用脱碳煤渣时,试验过程中熔渣内部的氧势在10^(-9.25)MPa以上;当采用含碳煤渣时,熔渣内部的氧势为10^(-13)~10^(-15)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铬砖 抗煤渣侵蚀性 埋炭气氛 含碳煤渣 脱碳煤渣 水煤浆气化炉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C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程年芳 李涛 《广州化工》 CAS 2011年第8期62-63,78,共3页
为降低磷酸亚铁锂的制备成本,以FePO4、Li2CO3和蔗糖为原料,采用埋炭保护结合碳热还原的方法合成LiFePO4/C电极材料。通过XRD、SEM、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该工艺下合成材料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埋炭保护结合碳热还原的方法成功合... 为降低磷酸亚铁锂的制备成本,以FePO4、Li2CO3和蔗糖为原料,采用埋炭保护结合碳热还原的方法合成LiFePO4/C电极材料。通过XRD、SEM、电化学性能测试,研究了该工艺下合成材料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埋炭保护结合碳热还原的方法成功合成了LiFePO4/C电极材料;该工艺下合成的材料具有较好的低倍率可逆性,且30周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40.9 mAh/g,容量保持率为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PO4 埋炭保护 碳热还原
下载PDF
CO emission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of the working face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被引量:1
11
作者 Botao Qin Yi Lu Yuwei J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4年第5期617-623,共7页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abnormal CO emission and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re great threats to safety production at a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ai... In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s, abnormal CO emission and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re great threats to safety production at a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from exceeding the critical limit, the paper studied the CO emission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 field ob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sources of CO emission were the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in the goaf and the exhaust emissions coming from underground motorised vehicles. The effect factors of CO emission were also investigated, such as seasonal climate changes, the advancing distance and advancing speed of the working face, the number of underground motorised vehicles and some other factors. In addition to these basic analyses,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each influence factor was also summarised theoretically. Finally, this study researched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law of CO concentration in the fully-mechanised working face in two aspects: controlling the change of monitoring points and time respectively.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venting the CO concentration from exceeding the critical limit in the air return corner and reducing the possibility of spontaneous combustion of coal. Additionally, the results als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for protecting miners' health in modern mines featuring high production and high efficiency all over the wor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low burial mining area CO Emission regularity Air return corn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