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古生态环境 被引量:16
1
作者 范昌福 王宏 +4 位作者 裴艳东 刘志广 王福 田立柱 商志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41,共9页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 对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对位于礁体中央部位的一个垂直剖面上的礁体下伏沉积物、礁体内的泥砂质充填物连续取样。综合研究表明,该埋藏礁体生长于河流入海口处,长轴方向NW—SE、沿古河床分布。礁体开始建造于2445aBP前,基底坐落于当时的潮间带下部。持续建礁约160年后,至2287aBP时,礁体建造至潮间带中部海平面位置。随着岸线的推进,河流携带的大量泥砂逐渐掩埋了平均厚度约2m的滨海湖牡蛎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体形态 过程 渤海湾
下载PDF
渤海湾西北岸滨海湖埋藏牡蛎礁硅藻及其记录的古环境 被引量:3
2
作者 方晶 胡克 +6 位作者 范昌福 商志文 杨永强 齐乌云 王福 裴艳东 王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1-88,共8页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 对位于渤海湾西北岸平原的滨海湖埋藏牡蛎礁中各层牡蛎壳的泥质充填物做硅藻分析,整个牡蛎礁中海水砂质潮间带指标种标志种的Auliscus caelatus含量较高,为19%~42%,表明滨海湖礁体形成于潮间带环境。根据主要硅藻含量的变化,结合14 C测年,自下而上将礁体发育期间的古环境分为3个带:I带为2 445~2 327cal.aBP,礁体在向上建礁的过程中,海水作用逐渐减弱,潮间带特征愈加明显,为受河流影响较强且较为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II带咸水种硅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的比例急剧增加;外洋指标种的Coscinodiscus spp.和Actinocyclus spp.急剧下降,表明在约2 327cal.aBP,海岸带砂嘴闭合,形成较为封闭的潟湖内侧潮间带环境,且河流作用减弱导致潟湖的咸度明显增加;III带为2 327~2 287cal.aBP,由封闭的潟湖环境又转向较开放的潟湖潮间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硅藻分析 潟湖 潮间带 渤海湾
下载PDF
天津空港牡蛎礁:中全新世环境恶化与新构造控礁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海峰 王宏 +3 位作者 范昌福 方晶 裴艳东 方念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87-1393,共7页
新发现的天津空港埋藏牡蛎礁体和下伏、上覆泥层的沉积学、AMS14C年代学研究显示,厚2.3m的礁体分为3部分,起讫年龄是6170~3980cal BP。5900~4100cal BP的中部,是受全新世冷事件4环境恶化控制的缓慢发育期。礁体的结束,则与冷事件3在... 新发现的天津空港埋藏牡蛎礁体和下伏、上覆泥层的沉积学、AMS14C年代学研究显示,厚2.3m的礁体分为3部分,起讫年龄是6170~3980cal BP。5900~4100cal BP的中部,是受全新世冷事件4环境恶化控制的缓慢发育期。礁体的结束,则与冷事件3在时间上大致吻合。根据新的年龄数据,将该礁体的归属重新厘定为Ⅲ-2礁群。探讨礁体主要发育区与新构造活动的关系,表明全新世牡蛎礁平原主要位于海河-宝坻-工部-蓟运河断裂圈闭的北西-南东向区域内。这一认识,进一步从实证角度证实了牡蛎礁形成于渤海湾"湾中之湾"的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牡蛎礁 年代测定 环境恶化 新构造运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