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劳动力流动、城镇就业与收入差异——理论与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蔡武 程小军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2年第11期15-20,共6页
鉴于我国现实情况,对H-T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定,采用动态递归方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城乡劳动力流动、城镇就业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的相互均衡关系,并从动态内生系统的角度建立Panel Data的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似无关(SURE)方法实证研究... 鉴于我国现实情况,对H-T模型的基本假设进行修定,采用动态递归方法从理论上推导了城乡劳动力流动、城镇就业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的相互均衡关系,并从动态内生系统的角度建立Panel Data的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似无关(SURE)方法实证研究三者之间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差距的缩小也促进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城乡差距加剧了城镇失业,城镇失业也扩大了城乡差距,两者存在恶性循环;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镇失业相互之间均具有很微小的且不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城镇失业 城乡实际收入差距 PANEL Data联立方程 SURE
下载PDF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 被引量:43
2
作者 田玉军 李秀彬 +1 位作者 陈瑜琦 马国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6-695,共10页
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劳动力城乡流动会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继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为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农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章首先综述了城... 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劳动力城乡流动会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继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为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农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章首先综述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并总结了国内外劳动力流动对农地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尚需研究的若干学术问题,即在方法上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重视农户尺度研究,注重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地利用
原文传递
农户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劳动力流动:总体效应与结构差异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娜 邓金钱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8-98,共11页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 文章基于托达罗"城乡人口流动模型",引入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构建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并采用中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静态和动态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教育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贡献最大者则为农户迁移投资;城乡劳动力流动存在显著的正向路径依赖特征;增加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教育投资和迁移投资能够有效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康投资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则存在区域异质性。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促进农户人力资本存量积累和结构优化、突破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瓶颈,有助于促进城乡劳动力良性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健康投资 教育投资 迁移投资 投资效应
原文传递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杜凤莲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12,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劳动力流动是单个人而非全家流动,已婚女性劳动力流动倾向远远低于已婚男性,结果,儿童和女性更容易留在农村。文章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和持续数据模型研究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大部分劳动力流动是单个人而非全家流动,已婚女性劳动力流动倾向远远低于已婚男性,结果,儿童和女性更容易留在农村。文章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和持续数据模型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在控制了社区、家庭以及个人特征条件下,文章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显著提高了离婚率。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还将持续,而家庭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降低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模式的成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持续数据模型 婚姻不稳定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理论的中国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研究
5
作者 张克俊 方茜 《开发研究》 2021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城乡问题追根究底要回到人的问题,因此劳动力流动是关键。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既有研究带有碎片化特征,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认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影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城乡... 城乡问题追根究底要回到人的问题,因此劳动力流动是关键。影响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既有研究带有碎片化特征,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认识。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对影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因素进行归纳整理,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法建立“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模型”,对影响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各个层面的要素,以及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收入、区域经济、制度、环境和劳动权益保障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直接要素,个人、家庭是间接要素,政府、市场和社会是干预管理要素。站在系统的角度,劳动力合理流动体现为通畅性、均衡性和适应性,可借此特性提出促进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具体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理论 城乡劳动力流动 劳动权益保障 解释结构模型法 合理流动
下载PDF
城乡劳动力流动中劳动者就业意愿影响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赖俊明 徐保红 《数理统计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05-417,共13页
农村劳动力迁移首先要看劳动者是否有迁移就业的意愿,就业意愿是研究培训需求和迁移就业决策的基础。地处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劳动力,既有一般农村劳动力所具有的个体特征,也具有郊区农民所特有的个体特征,其就业观念更为复杂。因此,选取... 农村劳动力迁移首先要看劳动者是否有迁移就业的意愿,就业意愿是研究培训需求和迁移就业决策的基础。地处大城市郊区的农村劳动力,既有一般农村劳动力所具有的个体特征,也具有郊区农民所特有的个体特征,其就业观念更为复杂。因此,选取杭州市临安区农村劳动力作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影响其就业意愿的个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改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观念是进行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第一步;(2)无业和务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强烈;(3)通过有效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意愿,加强就业培训,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就业意愿 农业经济
原文传递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利萍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1-64,共4页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由工业化和技术进步引发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城乡劳动力以城镇为中介,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和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并存的态势。而我国现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单向流动,给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文章认为,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是缓解农村和城市劳动力双重过剩局面,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双向流动 城镇化建设 城市化
下载PDF
城乡劳动力流动如何影响城镇发展
8
作者 张雪 《品牌》 2015年第11期297-,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成为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强大的动力,人们克服人口流动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不断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量农村过剩劳动... 改革开放以来,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成为我国城乡人口流动强大的动力,人们克服人口流动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不断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对于城市来说有利有弊,对城市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信息甄别模型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原文传递
劳动力城乡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王大为 王旭 +1 位作者 丁冬 郑风田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4年第8期9-11,32,共4页
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是流入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的增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在ρ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入区工资收入水平间的关... 文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发现,劳动力流动数量是流入区劳动力数量、流出区工资收入水平、流动成本、资本价格的减函数,是流入区产出水平、就业概率的增函数。根据假设条件,在ρ值不确定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数量与流入区工资收入水平间的关系也不确定。基于全国30个省(市)的统计年鉴数据,构建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了劳动力城乡流动数量与资本价格、流动成本、农村地区收入水平呈负相关,与城镇地区收入水平、就业概率、产出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城乡流动 流动数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双重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江 肖寄斌 《南方农村》 2006年第5期32-35,共4页
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的人认为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但是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却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出发,... 现有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劳动力流动或迁移对人力资本积累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有的人认为劳动力流动就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但是我国特殊的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却有“双刃剑”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出发,分析了这种特殊的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积累的正负影响及其原因,提出尽快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其他二元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改革,降低城乡劳动力流动对人力资本的消极影响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投资
下载PDF
畅通城乡劳动力流动走向共同富裕
11
《人力资源服务》 2023年第8期19-19,共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然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平和充分就业。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更加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必然要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公平和充分就业。促进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更加活跃,形成畅通有序、合理公正的人口流动和分布格局,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歧视 平等就业 城乡劳动力流动 充分就业 消除影响 区域间流动 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
原文传递
探索焊接专业订单班与焊接技能培训 江苏特思德为畅通城乡劳动力流动助力
12
作者 《人力资源服务》 2023年第8期22-23,共2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的长期执政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和核心点就是缩小城乡差距,除了城乡差距以外,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也是共同富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城乡差距 焊接专业 中国式现代化 订单班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
原文传递
新疆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王钰凯 郭辉 《新疆农垦经济》 2021年第11期39-49,共11页
文章利用新疆1990-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动态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新疆农业劳动力在城乡间从单向零星流动到规模... 文章利用新疆1990-2018年14个地州市的农业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动态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新疆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新疆农业劳动力在城乡间从单向零星流动到规模流动转变的城镇化率临界区间为37.2%~46.9%;从单向规模流动到双向流动转变的区间为57.5%~67.6%。新疆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对规模效率具有抑制性。可以根据新疆各地州市农业劳动力流动转变情况,实施差异化的农业发展政策和土地流转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业生产效率 MALMQUIST指数法 面板门槛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中国劳动力城乡流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增长 被引量:15
14
作者 肖卫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7,127-128,共11页
文章以劳动者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为微观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 文章以劳动者基于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为微观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贴等促进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劳动节约型技术所推动的农业发展是农村劳动力有效流向城市地区的前提基础;随着劳动力基于市场机制在城乡产业之间流动,逐步减少城乡产业之间劳动报酬差异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劳动力城乡流动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投资、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和前期的研发投入是决定经济均衡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城乡流动 人力资源 优化配置 经济增长 劳动市场扭曲
原文传递
农民工回流的选择性与非农就业:来自湖北的证据 被引量:53
15
作者 胡枫 史宇鹏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1-80,共10页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民工回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利用来自湖北省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回流原因与返乡非农就业状况。农民工的回流决策不仅要受到其人力资本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农民工回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利用来自湖北省的农村劳动力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回流原因与返乡非农就业状况。农民工的回流决策不仅要受到其人力资本的影响,也与老人需要赡养、农业负担较重、与家人团聚等家庭因素以及输出地经济的发展程度有关。相对于那些仍然外出的农民工而言,回流农民工往往是负向选择的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比从未外出农村劳动力更倾向参与非农就业。因此,农民工回流对输出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可能并不像大部分研究结果所显示的那么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民工回流 非农就业 湖北省
下载PDF
政府行为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永 汝刚 刘慧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20,共10页
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工三个主体三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博弈均衡解是不同的,博弈均衡(阻碍,阻碍,不成为市民)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 通过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工三个主体三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与个人行为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博弈均衡解是不同的,博弈均衡(阻碍,阻碍,不成为市民)在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农民工市民化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工三个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根本原因却是财政分权背景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的严重不对等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行为 农民工市民化 新型城市化 城镇化率 城乡劳动力流动 农业人口转移 户籍制度 城乡收入差距 财政转移支付
下载PDF
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传荣 梁筱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5-13,56,共10页
区域经济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的。从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一系列变革使乡村经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迁。通过研究发现,乡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阶段性、区域性、冲突性等特征。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变迁的... 区域经济文化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的。从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自1978年开始的一系列变革使乡村经济文化发生了根本性变迁。通过研究发现,乡村经济文化变迁呈现出阶段性、区域性、冲突性等特征。制度创新是经济文化变迁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文化变迁的驱动力,不同地区的文化基因是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传承,城乡关系的改变是经济文化变迁的诱因,劳动力城乡流动促使乡村经济文化变迁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经济文化变迁 制度创新 经济发展水平 劳动力城乡流动
下载PDF
论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就业变迁
18
作者 李应春 《三明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6-20,共5页
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就业状况的影响,农村就业状况对农业产业化的制约,以及农村就业如何变迁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等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组织 城乡劳动力相互流动 农村就业 农村兼业化经营
下载PDF
晚清开埠通商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圣民 陈家炜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6-104,共9页
城乡收入差距受到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晚清开埠通商的经历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历史上的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影响,可以发现:历史上具有开埠通商经历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更低,并且在替换... 城乡收入差距受到诸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晚清开埠通商的经历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历史上的贸易开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影响,可以发现:历史上具有开埠通商经历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相对更低,并且在替换核心变量的测度方式、排除个体特征异质性影响后,该结论依然成立。通过机制分析发现,开埠通商的经历影响了城乡劳动力的流动水平,进而是影响城乡收入差异的可能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埠通商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劳动力流动
原文传递
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以“归雁兴菏”行动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海林 郭新立 武延平 《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年第4期45-47,共3页
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占比达到59.4%。返乡创业是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外出农民工以不同形式回到农村,特别是有技术、有能力、有资... 根据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占比达到59.4%。返乡创业是城乡劳动力流动和城乡统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外出农民工以不同形式回到农村,特别是有技术、有能力、有资金、有资源的优秀劳动力返乡创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菏泽市,曾是著名的劳务输出大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三分之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度有180余万人在外就业创业。近年来,菏泽市立足在外人员数量多、规模大、素质优等特点,全面实施“归雁兴菏”行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260余家返乡创业服务站,建成覆盖全国的返乡创业服务网络,持续在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等多方面提供服务支持,鼓励以农民工为主的在外菏泽人返乡创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返乡创业新引擎。菏泽市逐渐由劳务输出大市转变为返乡创业大市,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返乡创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乡劳动力流动 新引擎 就业创业 四省交界 服务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