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随迁子女三种典型社会融合状态——城市优越感、乡土文明、强势政策话语的场景展现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谦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2-102,共11页
本文在北京市C区开展的问卷调查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描述了不同类型学校随迁子女在当下社会融合问题上的不同状态: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随迁子女可及的教育资源、学校类型不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的随迁子女更... 本文在北京市C区开展的问卷调查和田野工作的基础上,描述了不同类型学校随迁子女在当下社会融合问题上的不同状态:不同社会经济状况的随迁子女可及的教育资源、学校类型不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相对薄弱的随迁子女更多地集中在民办学校和自办学校就学。田野工作进一步发现,公立学校中的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遭遇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气场"中暗含着城市优越感与乡村边缘感的对峙;民办学校中的随迁子女则更多经历着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并置;对于自办学校而言,更极端地显示出强势的政策话语与微弱的民声之间的对比。关注中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合现象,应当摆脱对随迁子女群体的刻板印象,修正美国社会融合理论基于族群及原生文化差异的理论出发点,聚焦不同亚群体所面临的具有中国国情特点的文化、制度层面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子女 社会融合 城市优越感 乡土文明 政策话语
下载PDF
上海城市的文化认同及其开放与容纳 被引量:6
2
作者 卢汉超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56-59,共4页
在中国,城乡差别原来不很明显,通商口岸的出现,城市优越感才普遍形成。其中,上海这样的通商大埠在促成城市优越感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人在一般的都市优越感上,又加上因西化而带来的特殊感。这种特殊感并不完全是上海人的自我感觉... 在中国,城乡差别原来不很明显,通商口岸的出现,城市优越感才普遍形成。其中,上海这样的通商大埠在促成城市优越感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上海人在一般的都市优越感上,又加上因西化而带来的特殊感。这种特殊感并不完全是上海人的自我感觉,它更是上海以外的人们对上海和上海人的模式化的认同。1949年以后,这种优越感有增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城市文化 文化认同 普遍性 城市优越感 开放性 容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