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支持视角下外来工子女的城市就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调查和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学东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23-29,共7页
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化,也是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具有非正式支持的单一性与正式支持的筛选性特征,存在无形资源支持与有形资源支持的差异,困境的解救更多依赖于非正式支持。在社会... 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体现教育机会均等化,也是融入城市社会的表现。基于社会支持视角,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具有非正式支持的单一性与正式支持的筛选性特征,存在无形资源支持与有形资源支持的差异,困境的解救更多依赖于非正式支持。在社会支持来源方面,外来工子女城市就学是一种结构性制约下的无奈选择;在社会支持的资源方面,就学离不开有形资源支持,但看护、认知、情感等无形资源支持甚至更为重要;在社会支持的情景方面,体制设置的障碍与正式救助的不足并存,增加了就学的成本,社会公平面临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工子女 城市就学 社会支持
下载PDF
子女随迁、城市就学与农民工的城市认同 被引量:4
2
作者 徐慧 《教育经济评论》 2019年第2期63-81,共19页
如何促进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了子女随迁以及子女城市就学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使用2011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与将子女留守老家的流动者相比,子... 如何促进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对城市的认同是我们城市化进程中紧迫而重要的课题。本文研究了子女随迁以及子女城市就学如何影响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感。使用2011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调查数据,我们发现与将子女留守老家的流动者相比,子女随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工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具体表现为,更喜欢现在居住的城市,更关心所在城市的变化,更愿意融入这所城市。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子女随迁均呈现出高度一致的正影响,其中处于学龄阶段子女的随迁对农民工城市认同的效应尤为突出。作为进一步的机制探究,我们发现,与在农村老家相比,带子女,尤其是学龄阶段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会比在农村生活更幸福。我们的研究对提升农民工及其下一代对城市的认同感、农民工市民化以及城市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也对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方向提供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子女随迁 城市就学 城市认同
原文传递
教育券制: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制度创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夏露 李晴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3-4,6,共3页
本文在分析教育券制度解决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的优越性后,从学生就学信息系统建立、专属机构创建、政府财政投入方式改革的方面,对建立教育券制度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教育券 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制度创新
下载PDF
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蓝天
4
作者 谢秀芬 《文教资料》 2015年第6期139-141,共3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教育公平的伟大历史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解决农民工、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教育的关键。学校...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实现教育公平的伟大历史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关注这一群体子女教育现状,解决农民工、外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提倡公平教育的关键。学校、家庭、社会要齐抓共管,优化教育环境,撑起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蓝天,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关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以教育公平实现社会公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口流动子女就学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下载PDF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变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奕婷 缪建东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4年第2期17-20,共4页
进城务工人员的举家迁移所造成的随迁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的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义务教育事业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政府在过去十余年间为解决这一难题采取过多种政策方案,取得可喜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对... 进城务工人员的举家迁移所造成的随迁子女在城市就学困难的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和义务教育事业所共同面临的重大难题,政府在过去十余年间为解决这一难题采取过多种政策方案,取得可喜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结合对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以及随迁子女家长的调研,近年来相关政策在制定、执行、实施效果等方面出现了新变化,如政策执行困难、公办学校容纳能力有限、教育事业人力资源紧缺、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惠及随迁子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转变观念,逐步打破各类"入学门槛";二是改革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多部门协同的社会支持系统;四是开发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五是施行随迁子女家长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子女 城市就学 教育政策
下载PDF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An Econometric Study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6
作者 Hu Weiyan Zhang Anlu Liu Caixi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年第1期65-75,共11页
Abstract: 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aking account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to Carlino-Mills's model on the region... Abstract: his paper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in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taking account of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to Carlino-Mills's model on the regional growth. Two-stage-leastsquares and ordinary-least-squares were employed. Recent data for district (grade) cities in China (from 1999 to 2005) were use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vice versa, but the evidence tha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was stronger than the evidence tha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second, urban popul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both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but the evidence that urban population influenced rural urban land conversion was more stronger than the evidence that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did. We also found that: firs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in a positive way, and vice versa, bu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fluenced urban population in a negative way, and vice versa; second,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secondary industry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a positive way, but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influenced rural-urban land conversion in a negative way.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key of urbanization i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from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ich might promot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employment and land harmon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non-agricultural land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