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建设·艺术品位·城市格调——对武汉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志生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武汉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文化建设在近年取得了新的可喜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文化艺术的品位不高等,影响武汉城市格调的提升。本文对以上几点表达看法,并对"两型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文化建设 文化艺术定位 城市格调
下载PDF
抗战背景下城市格调之变——以西南交通要枢的柳州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汉忠 《广西地方志》 2015年第2期55-62,共8页
抗战背景之下,位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的柳州因战争的爆发而急剧发展,呈现出畸形的繁荣。人们为了生存像潮水一样涌入柳州,又流离转徙他方,这一切给柳州带来了服饰、语言、情调、风俗习惯等他乡的各种文化色块。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柳... 抗战背景之下,位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的柳州因战争的爆发而急剧发展,呈现出畸形的繁荣。人们为了生存像潮水一样涌入柳州,又流离转徙他方,这一切给柳州带来了服饰、语言、情调、风俗习惯等他乡的各种文化色块。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柳州城市文化注入了丰富而驳杂的内容,引发了城市格调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州 人口流徙 城市格调 变迁
下载PDF
城市要向格调管理迈进
3
作者 吕福新 《经济工作导刊》 2001年第13期12-13,共2页
要迎接市场化和工业化,以及知识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城市管理的挑战,就必须多方面地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实行有个性、有超越、有品位、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管理。这可谓是有格调和高格调的城市管理。
关键词 城市管理 城市格调 城市文化 中国 城市形象
下载PDF
长沙城市品质建设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3
4
作者 薛其林 蒋晓东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1-4,共4页
城市品质蕴含于物化的城市形式和市民生活之中,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信誉、社会责任和文化于一体,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品位。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美誉度是衡量城... 城市品质蕴含于物化的城市形式和市民生活之中,集社会生活质量、社会信誉、社会责任和文化于一体,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品位。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美誉度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一大趋势。合理借鉴国内外品质城市如新加坡、成都、乌镇建设的经验,营造古朴与现代相融的城市格调、休闲时间与休闲空间兼备的淡雅闲逸人文梦境、开放包容的君子气象,是高品质长沙建设的三个重要维度。其中,城市格调强调开发与保护并重,现代科技与城市文脉水乳交融,打造出古朴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与魅力;城市人文梦境强调低碳生活,保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等清新优美的自然生态,提供市民高品质生活所需的休闲时间和休闲空间,营造市民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既能追梦又能圆梦的人文梦境;城市君子气象则强调以人为本、与人为善、民胞物与、谦恭礼让、平和大度、淡定从容、热情好客的市民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质长沙 城市格调 城市人文梦境 城市君子气象
下载PDF
扬州—上海:晚清小说中都市繁华梦的变迁 被引量:3
5
作者 葛永海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扬州和上海都是晚清的重要城市,本文以晚清小说作为文本材料,从城市人物故事、城市生活内容、城市格调三个方面,细致论析从扬州到上海的都市繁华之变迁,即脱离传统性,趋向现代性的过程,并对变迁的文化意义加以探究。
关键词 清朝晚期 小说 城市人物故事 城市生活内容 城市格调 扬州市 上海
下载PDF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 Nonparametric Analysis 被引量:3
6
作者 SUN Tieshan HAN Zhenhai +1 位作者 WANG Lanlan LI Guop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4期472-482,共11页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uburbanization and subcentering of population and examines the nature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terms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Instead of the classic density function approach,we employ the nonparametric analysi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ensities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and identify the suburban subcenter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population has spread with rapid urban growth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and the compact urban form has been replaced by a more dispersed polycentric spatial distribution.However,compared with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western cities,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decentralization of population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quite limited.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the near suburbs has expedited the sprawl of the central city,with a larger central agglomeration of population dominat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In this sense,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still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inuous compactness.However,our findings do provide the evidence that the city has been turning to a polycentric structure.We find significant population subcenters have emerged in the suburbs of Beijing since the 1980s.But the polycentricity emerged in th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very different by nature from that observed in Western cities.The subcenters emerged are adherent to the development scheme planned for the city,so it can be referred to as the so called 'planned polycentr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URBANIZATION population subcenters POLYCENTRICIT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
下载PDF
苏式生活
7
作者 刘亢 刘巍巍 《瞭望》 2020年第46期42-43,共2页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在吴王诸樊所筑城邑基础上扩建大城,苏州城由此奠基。2500多年,时光流转,这方水土经岁月沉淀而出的城市格调和生活美学,已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精美名片。
关键词 苏州城 生活美学 象天法地 时光流转 伍子胥 城市格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