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0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双语教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丽 刘强 周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年第22期168-169,共2页
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教学改革探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段小薇 《科学咨询》 2022年第7期224-226,共3页
作为培养将来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重要一环,提高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联系现实和学科前沿不够、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作为培养将来从事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工作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重要一环,提高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联系现实和学科前沿不够、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设计不够合理等现状。基于此,提出科教融合、教学内容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融入学科前沿、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等改革方向,以期实现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 课堂教学 改革
下载PDF
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
3
作者 王凤科 吴琴琴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1,共9页
基于国家45个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宏观数据,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TOPSIS模型测度各城市的维度得分以及综合水平,使用变异系数法测量四大地区内城市的环境指数差异,结合地理探测器来探测七大环境因子的空间... 基于国家45个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的宏观数据,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指数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TOPSIS模型测度各城市的维度得分以及综合水平,使用变异系数法测量四大地区内城市的环境指数差异,结合地理探测器来探测七大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异解释和驱动能力。结果显示:生活环境的评价均分最高,其次是规划环境,就业环境评价均分最低;四大地区内部城市在各维度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差异性最大,部分城市在各环境指数间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通过计算,将45个城市划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等级;在因子与交互探测上,健康环境因子和就业环境因子的解释能力最强,其次是规划环境因子和经济环境因子,且两因子间的交互驱动力都强于各个单因子的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发展型城市 环境指数 EM-TOPSIS模型 地理探测器 空间差异
下载PDF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城市环境设计发展方向研究
4
作者 张圆 张楠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7期207-209,共3页
目的:文章研究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意在呼吁未来城市环境设计朝自然景观生态方向发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周边城市环境并进行总结。二是文献调查法,阅读相关... 目的:文章研究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意在呼吁未来城市环境设计朝自然景观生态方向发展,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环境。方法:一是观察法,观察周边城市环境并进行总结。二是文献调查法,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文献内容,并将其与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对,最后加以总结。结果:自然生态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都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也基于自然生态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在高楼建起的同时,自然绿地也随之减少,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自身生活也受到波及。结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环境已脱离传统的自然生态,需要艺术设计来辅助建设。城市中的景观不同于原生态自然景观,需要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共同构成和谐的城市环境。回顾环境设计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设计大多朝着自然生态方向靠拢,城市中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还必须有花草树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环境空间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需要通过艺术设计对城市环境进行美化,以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城市环境设计 景观设计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水域环境设计与规划方法研究
5
作者 冷卓悦 高逸铖 沈乐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4年第9期0021-0024,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对城市水体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城市交通安全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到居民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对城市水体环境进行设计和规划,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城市水体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水体环境的设计和规划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包括:污染源复杂多样,治理技术有待提高,政策法规有待完善。基于此,文章提出生态优先的设计思想,强调以保障水域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城市水域环境 设计与规划 生态优先 可持续性
下载PDF
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几个关键问题
6
作者 王效科 任玉芬 +4 位作者 张红星 孙旭 苏芝敏 李铣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945-5959,共15页
伴随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及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工作,但相关监测方法的讨论还很少。在分析城... 伴随城市人口快速聚集及人类活动加剧,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正在受到严重挑战,城市生态系统及其变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涌现出大量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工作,但相关监测方法的讨论还很少。在分析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类型和实践经验基础上,从城市面临的环境胁迫和建设管理需求出发,构建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胁迫+需求-生态系统响应”总体思路框架;从科学上最基本和社会上最关心的城市生态系统要素、格局和过程着眼,提出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7项内容(土地覆盖与利用、人居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生物质生产、水文过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物质代谢);并分析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的4种方法(遥感监测、仪器监测、调查监测、公众科学监测),分析了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单元及其空间布局及监测频率。这将为我国城市生态学长期监测工作开展提供方法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学 长期监测 监测内容 监测方法 监测频率
下载PDF
城市生态学视角下人口流动实践与城市空间塑造的互构——基于武侯祠横街的田野调查
7
作者 李洁 王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4,共14页
武侯祠横街的渊源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关,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繁盛,遂吸引流动人口日益汇聚于此务工经商,成为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商业街区。特色商业空间的发展与人口流动实践之间,在持续不断的互构过程中实现了共生发展:一方面,依托... 武侯祠横街的渊源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关,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繁盛,遂吸引流动人口日益汇聚于此务工经商,成为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商业街区。特色商业空间的发展与人口流动实践之间,在持续不断的互构过程中实现了共生发展:一方面,依托城市空间,横街流动群体在实践中呈现内部分化、向上流动与边界弥合并存的趋势,流动效应持续累积;另一方面,流动实践不断充盈和塑造城市空间,推进横街走向包容性文化空间、民族互嵌式社会空间的内涵式发展。武侯祠横街人口流动实践与城市空间塑造之间的互构共生进程,验证了芝加哥学派所论人类活动与空间结构之互构关系,又与其城市空间形态所现“区隔”存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学 武侯祠横街 人口流动实践 城市空间
下载PDF
宁波都市区城市群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森林应对策略
8
作者 殷鲁秦 金佳莉 +5 位作者 姜莎莎 古琳 孙睿霖 陈玉飞 史依凡 杨玉坤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 2021年中欧双方联合开展了中欧绿色城镇化的城市森林应对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我国宁波都市区是长三角区域内的重要发展极核之一,其城市群建设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典型案例。文章在总结宁波都市区“小城镇点状发展-大都市主导发展-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区域尺度综合分析城市组团之间生态空间、森林质量与景观风貌、外来入侵植物、河流水系生态廊道、城乡居民生态福祉、平原村庄风貌等9个方面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提出群域区生态共建共享共治、中心区生态空间查漏补缺、核心区生态服务能力提升和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挖潜4方面的森林应对策略,以推进长三角区域生态协同、助力美丽杭州湾建设、构建宁波都市区生态安全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都市区 城市 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应对策略
下载PDF
基于CVM的城市河道改造生态环境价值评估
9
作者 袁汝华 李趁 陈建明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35,共9页
从城市河道改造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估角度,分析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城市河道改造生态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原理和依据,构建了基于CVM的城市河道改造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市黄浦江加高堤防替代建闸方案为例对黄浦江河道改造... 从城市河道改造的生态环境价值评估角度,分析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在城市河道改造生态环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原理和依据,构建了基于CVM的城市河道改造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模型,并以上海市黄浦江加高堤防替代建闸方案为例对黄浦江河道改造的生态环境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期望均值法和三相定价法计算得到的总支付意愿分别为120.6亿元/a和118.5亿元/a,总受偿意愿为130.8亿元/a和151.2亿元/a,总受偿意愿与总支付意愿的比值大于1;仅从生态环境价值方面看,相对于加高堤防方案,民众更希望政府投资建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道改造 生态环境价值评估 CVM 支付意愿 受偿意愿
下载PDF
皖江城市带近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0
作者 周振宏 周敏 +3 位作者 刘东义 胡琦 汤伟宏 王诗琪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112-118,共7页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 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集,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了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同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网格单元分析方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为耕地和森林之间的相互转移,以及人造地表对耕地的侵占;(2)皖江城市带森林的生态价值重要性最大,最高达到55.29%,人造地表用地的变动对该区域的生态影响较大,生态价值贡献率为28.20%;(3)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4)耕地向森林及草地的转换是导致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森林转向耕地及耕地转向人造地表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皖江城市
下载PDF
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与水环境治理效果——基于海绵城市项目的多重比较案例分析
11
作者 王树文 王文颖 《学术交流》 CSSCI 2024年第6期106-123,共18页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寻求城市硬性建设与软质生态服务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城市政策规划需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构建不同治理结构与参与条件下的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的治理效果框架,依据主体参与性和角色多重性两个关键的政策属...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寻求城市硬性建设与软质生态服务之间的平衡成为未来城市政策规划需关注的重点问题。通过构建不同治理结构与参与条件下的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的治理效果框架,依据主体参与性和角色多重性两个关键的政策属性变量,得到四种不同城市水生态服务供给效果,分别为基础水生态服务、部门水生态供给、群体水生态价值与社会水生态福利。以海绵城市示范建设为案例,重现理论构建中的不同情景,分析在政策变量影响下实现水生态服务供给差异。研究表明,在参与主体较少情况下,若主体在服务供给环节中起到双重作用,可以实现部门水生态供给;在参与主体较多情况下,若主体在供给环节中的作用有限,则为公众群体创造城市水生态价值;在参与主体较多的情况下,若所有主体都能进入供给环节,可以满足多维度水生态服务需要,实现广泛的社会范围水生态福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环境服务 生态服务供给 海绵城市 环境治理效果
下载PDF
基于中国重点城市生态环境政策的“污染天堂假说”准自然实验
12
作者 刘叶 张梦珂 李文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5-91,共7页
为了揭示生态环境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在“双碳”目标下,基于“污染天堂假说”理论,选取2003—2020年全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是否为环境保护重点监控城市作为标准,将287个城市划分为控制组与对照组,分别构建了实证模型,开展了双重... 为了揭示生态环境政策对投资的影响,在“双碳”目标下,基于“污染天堂假说”理论,选取2003—2020年全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是否为环境保护重点监控城市作为标准,将287个城市划分为控制组与对照组,分别构建了实证模型,开展了双重差分研究,并对双重差分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1)实证模型的双重差分结果均具有稳健性。(2)环境规制对外商投资具有抑制作用;相较于非重点城市,环保重点城市的实际利用外资水平降低了0.125%。(3)环保重点城市中,东部城市受环保重点城市政策的影响较中西部城市的更为显著,且相比高污染城市,低污染城市的实际利用外资水平的下降幅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政策 环保重点城市 投资 影响机制 准自然实验
下载PDF
基于街区小气候环境冬夏协同优化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精准修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敏 潘文钰 《园林》 2024年第1期28-37,共10页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 越来越多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建设进入存量更新和结构性优化并存发展的阶段,生态安全优先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当前风景园林实践研究的重要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多发导致的人居环境宜居性下降问题,目前基于气候适应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关注促进自然通风以缓解夏季热岛效应,尚忽视了其冬季可能带来的负效应。从气候调节视角切入,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在协同冬夏季小气候环境中的低效空间识别与精准修复技术方法。以江苏省昆山市密集城区的189个街区单元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反演的方法对其冬、夏季小气候环境进行分析,聚类获得7类小气候特征街区。之后,叠加现状绿地生态网络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风环境结果,提取现状适于通风的生态廊道,从宽度、方向、类型等方面分析其潜在通风效能,耦合街区冬夏小气候环境特征,识别研判现状绿地生态网络在冬夏温湿环境调节上存在的低效问题,并提出冬夏协同的精准修复策略,为优化人居环境宜居性、提升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生态网络 气候调节 温湿环境 生态修复 遥感反演 数值模拟 夏热冬冷地区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三生”用地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14
作者 邱爽 张茜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11-320,共10页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 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生态贡献率和冷热点分析等对成渝城市群1990—2020年“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生活用地面积增加,各地类之间的转型以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相互转型为主,其次是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的转型,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相互转型最少;(2)城市群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分布具有中部凹陷、两边凸起的特征;(3)人地关系的改变导致成渝城市群各时段冷热点分布空间差异较大,2000年前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冷点区面积大于热点区面积。因此,要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现有生态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 “三生”用地 生态环境 热点分析
下载PDF
滇中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
15
作者 黄丹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35-2035,共1页
滇中城市群是我国衔接长江经济带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核心城市群,是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推动建设的19个城市群之一,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在国家开发开放格局中具有... 滇中城市群是我国衔接长江经济带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核心城市群,是全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十三五”期间推动建设的19个城市群之一,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区,在国家开发开放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从历史经验看,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总是对生态环境造成胁迫和压力,如何有效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生态宜居、城乡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城市 长江经济带 时空演变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宜居 城镇化战略 耦合协调 战略地位
下载PDF
软化: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模式研究
16
作者 单杰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以协同概念的辨析与适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完善立法权配置、最小化立法成本以及践行立法传承与立法国际化等3个方面展开协同立法必要性之证成。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两个层面,检视共同立法和合作协议区域协同立法模式,其中,低成... 以协同概念的辨析与适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完善立法权配置、最小化立法成本以及践行立法传承与立法国际化等3个方面展开协同立法必要性之证成。基于理论探索和实践考察两个层面,检视共同立法和合作协议区域协同立法模式,其中,低成本、高效率、重灵活的合作协议模式与协同理念高度契合,立法软化是城市群生态环境协同立法的适宜选择。从城市群生态环境合作协议的合宪性与合法性、法律效力、缔结主体以及利益衡量等维度进行论证,以期建立高效公平且具制度约束力的协同立法模式,为城市群生态环境共治提供法治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生态环境立法 生态环境协同立法模式 软法 合作协议
下载PDF
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魅力空间更新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17
作者 李和平 赵一帆 +1 位作者 梁雨晨 汪淼 《中国名城》 2024年第11期22-30,共9页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粗放的老城扩张与改造方式重经济而轻文化,破坏城市文脉,造成城市空间特色衰退,趋同性严重。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保护延续城市文脉、突出城市特色成为现阶段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城市魅力空间...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粗放的老城扩张与改造方式重经济而轻文化,破坏城市文脉,造成城市空间特色衰退,趋同性严重。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保护延续城市文脉、突出城市特色成为现阶段城市更新的重要课题。城市魅力空间与城市文化密切关联,实现魅力空间文化传承与空间更新的协同尤为关键。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系统梳理魅力空间的内涵,构建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魅力空间更新方法,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构建魅力空间更新框架,从整体层面与要素层面提出更新策略,为城市魅力空间的更新提供新的方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魅力空间 城市更新 整体性 天津市
下载PDF
城市生态学与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8
作者 鲁敏 张月华 +1 位作者 胡彦成 李英杰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6-81,共6页
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综述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及进展 ;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兴起与分化、发展与实践阶段 ;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 ,生态城市是人类可... 阐述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综述了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学研究内容及进展 ;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兴起与分化、发展与实践阶段 ;指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要动向和热点 ,生态城市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想模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 研究进展 城市模式 21世纪
下载PDF
蒙古荚蒾叶片解剖结构及其在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学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邢全 石雷 +2 位作者 刘保东 张大维 张金政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蒙古荚蒾的叶片表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对比欧洲荚蒾,对其叶片结构的分化、气孔器与表皮毛、腺毛的密度和分布、角质层及蜡质纹饰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与生态适应性之间有很强的... 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蒙古荚蒾的叶片表皮形态和解剖结构特征,对比欧洲荚蒾,对其叶片结构的分化、气孔器与表皮毛、腺毛的密度和分布、角质层及蜡质纹饰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叶片形态和解剖结构与生态适应性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蒙古荚蒾落叶迟,且抗寒、抗旱、耐阴,叶片对灰尘的吸附能力较强,在城市园林美化和抗污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荚蒾 叶片 解剖结构 城市景观 环境保护 生态学 蒙古绣球花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地形梯度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孝媛 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5-326,共12页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 [目的]准确评估“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环鄱阳湖城市群2000年、201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使用土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转型过程、生态环境效应及其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 200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生活用地大幅增长(1 063.45 km^(2)),生态用地持续减少(997.41 km^(2)),生产用地总体上保持稳定,主要的用地转型模式为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侵占。(2)时序变化上,2000—2010年,随着工矿生产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的扩张,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8下降至1.424;2010—2020年,伴随着生态用地的恢复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内部格局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1.424升至1.447。(3)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南昌大都市圈为中心的中部生态环境质量低值区和以宜春市、景德镇市、上饶市为中心的东西部生态环境质量高值区。(4)随着地形梯度的上升,低质量区的分布指数下降,高等级质量区逐渐呈优势分布;2000—2020年,低质量区趋向于向高地形梯度转移,较高质量区和高质量区的下移趋势明显。[结论]20年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向好,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土地利用转型导致了用地属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双重变化,建议在布局各类用地时,既要注重对生产、生活用地的“总量控制”,又要保证生态用地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梯度分异 环鄱阳湖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