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袁政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66-672,共7页
传统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市场推动的区域平衡过程是漫长的,实现区域均衡具有历程低效率;由政府推动的区域平衡发展,强调公平却牺牲了效率,我们将面临总体区域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即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的是"公平"目标,它主要... 传统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认为:由市场推动的区域平衡过程是漫长的,实现区域均衡具有历程低效率;由政府推动的区域平衡发展,强调公平却牺牲了效率,我们将面临总体区域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即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的是"公平"目标,它主要体现出政治、社会价值;非平衡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效率"目标,主要体现了经济价值。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平衡发展不仅具有政治、社会价值,而且还可以取得比区域非平衡发展更高的区域经济增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衡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 城市相互作用
下载PDF
基于有效时间距离的城市相互作用模型及其应用——以川渝城市群为例
2
作者 张学辉 王如渊 郭丽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83-191,共9页
从人流和货流两个方面,综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并以客运量、货运量体现四种运输方式的差异性,同时考虑列车的直达和中转、长途和短途、高速公路和非高速公路的差异性,结合班次、时间和交通密度引入"有效时间... 从人流和货流两个方面,综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种交通运输方式,并以客运量、货运量体现四种运输方式的差异性,同时考虑列车的直达和中转、长途和短途、高速公路和非高速公路的差异性,结合班次、时间和交通密度引入"有效时间距离",并通过"农业人口调整系数"来反映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对城市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运用修正前后的模型对川渝城市群内18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修正以后的模型更加符合现实.修正以前的模型更加强调了"地理空间指向"性,而修正以后的模型更加强调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时间距离 农业人口调整系数 城市相互作用模型
下载PDF
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方法
3
作者 刘中宪 孟思博 +2 位作者 张妤 乔云帆 陈龙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3,共15页
我国大量城镇位于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幅值放大和持时增长效应,同时沉积盆地与建筑群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将导致地震动空间重分布。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方法:首先,... 我国大量城镇位于沉积盆地,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具有显著的幅值放大和持时增长效应,同时沉积盆地与建筑群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将导致地震动空间重分布。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方法:首先,以剪切层模型、弯剪耦合模型等简化力学模型模拟建筑结构,计算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获得建筑群的基础顶面地震动;然后,基于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分析典型单体建筑的地震易损性;最后,结合所求建筑群元模型模拟建筑结构时,上部建筑对基础顶面地震动的影响具有等?效?性,因此所建方法适用于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建筑群震害评估;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主要导致盆地内地表地震动峰值降低,但局部位置会在盆地效应基础上产生附加放大效应;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导致不同地表点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相差3倍,同时放大邻近建筑出现相同等级震害的概率差异,所分析算例中,在是否考虑建筑群-沉积盆地动力相互作用的情况下,邻近四栋相同框架结构发生中等损坏的概率范围分别为66%—92%和87%—93%,此结果与实际震害中建筑结构交替破坏的现象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效应 场地-城市相互作用 易损性 震害评估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成渝城市群区域可达性和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宗会明 黄言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07,127,共10页
利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潜力指数与可达性系数四项指标,分析高铁对成渝城市群县域可达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引力模型测算高铁开通前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高铁对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极大... 利用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潜力指数与可达性系数四项指标,分析高铁对成渝城市群县域可达性的影响。同时,基于引力模型测算高铁开通前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高铁对城市相互作用格局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建设极大地提高了成渝城市群的区域整体可达性水平,并表现出显著的“廊道效应”;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差异显著,高铁建设在显著改善部分城市可达性水平的同时扩大了相对可达性水平的差距;高铁建设强化了重庆主城区和成都市区的核心地位,且后者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潜力;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得到提升,但仍与双核心保持着极大的差距;城市轴带在高铁推动下发育成型,但成渝一小时交通圈并未有效衔接,中部地区呈现“塌陷”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经济联系总量 城市相互作用 成渝城市
原文传递
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复杂相互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国波 巴峰 +1 位作者 王垚 谢伟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共14页
随着土-结构相互作用和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密集分布建筑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环境之间在地震时的相互作用效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在常规的地震响应分析中忽略城市建筑群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 随着土-结构相互作用和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密集分布建筑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环境之间在地震时的相互作用效应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在常规的地震响应分析中忽略城市建筑群之间及其与复杂场地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论文首先描述了场地-城市效应的由来,然后按分析模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评价方法及指标四部分分别总结归纳了场地-城市效应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已有研究表明:场地-城市效应能显著改变场地土的地震动特性,从而进一步影响城市密集结构的地震响应,其影响不容忽视,其中场地-城市效应主要受到城市密度、结构动力特性和分布形式、土-结构刚度比等因素的影响;而针对材料非线性、地震动空间效应以及考虑地下结构影响的场地-城市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建议了相关的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城市相互作用 土-结构相互作用 结构-土-结构相互作用 地震响应 城市地震学
下载PDF
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影响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柯新利 丁璐 马才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61-767,共7页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是缓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矛盾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形式,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科学认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对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在采用引力模型测算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和采用C-D生产函数测算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构建逐步回归模型,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分析框架,以解析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间相互作用力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重要因素之一,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成正相关;(2)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对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城市间有较大的差异;(3)将城市间相互作用力引入到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解释模型,可以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变化的解释能力,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城市相互作用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肖光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8-112,共5页
运用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中介机会,以及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旅游者... 运用乌尔曼的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结合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发展实践,分析了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3个基本条件: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城市旅游要素的可转移性和区域旅游发展的中介机会,以及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的两种主要形式:旅游者流和普通旅客流,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最后运用有关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对九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了测定,包括九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旅游经济隶属度(珠三角其余六城市对广深珠三城市)、城市旅游吸引范围等,以深入把握珠江三角洲九城市的旅游空间相互作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空间相互作用 城市旅游功能的互补性 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强度 珠江三角洲九城市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山西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宇波 王嘉锡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4期57-60,共4页
研究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水平,有助于优化全省空间资源配置和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全省城市转型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本研究引入引力模型来计算山西省11个市的空间引力值,并根据断裂点公式计算的结果分析山西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和空间格... 研究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水平,有助于优化全省空间资源配置和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全省城市转型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本研究引入引力模型来计算山西省11个市的空间引力值,并根据断裂点公式计算的结果分析山西省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和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太原市核心地位显著,高首位度特征突出;以省会太原市为核心的山西省中部城市群形成高度关联区域;山西省城市发展偏心化。最后,以提高城市综合实力、优化交通网络和区域对接关联水平为出发点,提出加强山西省城市间相互作用水平的对策建议,以期提高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优化山西省城镇化空间布局,增强各级城镇活力和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格局 山西省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多维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朱虎啸 欧向军 +2 位作者 李自鹏 刘雷 唐乐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7,共8页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与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对比,应用标准差椭圆法通过叠加分析识别出中心区域,应用凝聚子群法对区域内部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发展质量空间格局呈现“中... 基于修正的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并与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对比,应用标准差椭圆法通过叠加分析识别出中心区域,应用凝聚子群法对区域内部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综合发展质量空间格局呈现“中心—外围”特征,城市体系较完善,但大部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有待提升;2)区域内最大引力线主要沿长江流域集聚,北部小范围集聚,南部较分散,空间相互作用总量中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浙江省提升空间较大;3)区域内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总量与夜间灯光平均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沿江地带呈现高值集聚状态,且两者叠加的中心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基本一致;4)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层次鲜明的子群结构,空间相互作用密度由以上海为中心的子群向南北两端衰减。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长三角地区 夜间灯光数据 多维分析
下载PDF
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看浦东、浦西的协调发展 被引量:7
10
作者 梁斌 孙久明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1-35,60,共6页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发生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城市间的人口、物资、货币、信息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变异等方面所构成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已成为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研...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是指发生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城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由城市间的人口、物资、货币、信息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的变异等方面所构成的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过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已成为城市规划、区域规划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国外建设新城和开辟大城市新区都比较重视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浦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浦东地区 浦西地区 协调发展 上海
下载PDF
社区尺度斜入射波场下场地-建筑群耦合作用模拟方法
11
作者 巴振宁 付继赛 +2 位作者 王方博 梁建文 牛嘉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37,共12页
场地-城市相互作用(site-city interaction,SCI)效应会显著改变场地地震波场分布及建筑反应,基于SCI效应理论计算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发挥谱元(spectral element,SE)法可快速高效求解三维地震波场传播和多自由度(multi-degree of freedo... 场地-城市相互作用(site-city interaction,SCI)效应会显著改变场地地震波场分布及建筑反应,基于SCI效应理论计算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发挥谱元(spectral element,SE)法可快速高效求解三维地震波场传播和多自由度(multi-degree of freedom,MDOF)模型计算量小且可同时模拟大量建筑的优势,同时,结合频率波数域(frequency wave number analysis,FK)方法,以等效地震荷载的方式施加地震波场,建立了FK-SE-MDOF耦合方法,实现了SE-MDOF耦合模型中多种波型(P波、SV波和SH波)的斜入射输入,解决了当前三维SCI效应研究方法中未能同时考虑建筑非线性、频谱特性、地震波波型及入射角度影响的问题。首先对方法原理进行了介绍;然后,通过与振动台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进而,采用该方法建立理想场地-城市建筑群相互作用耦合模型,主要探讨了入射角度和地震波波型对SCI效应的影响,得到了一些有益结论。该方法较为真实地反映SCI效应影响的同时,可反映建筑基础轮廓对地震波场的影响,适用于需考虑建筑轮廓信息的社区尺度SCI效应研究,可为城市规划、抗震设计、风险评估以及震后救援等工作提供定量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城市相互作用(SCI) 频率波数域-谱元-多自由度模型(FK-SE-MDOF)方法 斜入射 建筑群 社区尺度
下载PDF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朱士鹏 徐兵 毛蒋兴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4-109,共6页
采用城市流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整体偏小,城市对外服务功能较弱;城市流强度南宁最强,钦州、玉林、防城港次之,北海、崇左最小;南宁、钦州在北部湾城市群中发挥着重... 采用城市流和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对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进行度量,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流强度整体偏小,城市对外服务功能较弱;城市流强度南宁最强,钦州、玉林、防城港次之,北海、崇左最小;南宁、钦州在北部湾城市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城市群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节点;城市空间联系不紧密,城市群仍处于初期发育阶段.根据上述结论,提出了加强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空间联系 北部湾城市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向敏 王明杰 韩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7,共5页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关联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城市流强度 武汉城市
下载PDF
济南都市圈城市空间关联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明杰 韩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2期89-95,共7页
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济南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研究表明:1)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关联较弱;2)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呈现"单核心"格局;3)城市流倾... 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济南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研究表明:1)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关联较弱;2)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呈现"单核心"格局;3)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经济实力间关系不协调;4)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较弱.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济南都市圈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城市流强度 空间关联 济南都市圈
下载PDF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维雪 孙仲超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4期346-351,共6页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联系 城市相互作用 城市 山东半岛城市
下载PDF
城市陆面模式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春雷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1期23-28,共6页
城市陆面模式对于城市精细化天气预报以及城市化气候效应研究至关重要。从城市陆面模式发展、城市陆面模式参数化、城市陆面模式同化、城市陆面模式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城市陆面模式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城市陆面模式发展... 城市陆面模式对于城市精细化天气预报以及城市化气候效应研究至关重要。从城市陆面模式发展、城市陆面模式参数化、城市陆面模式同化、城市陆面模式应用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城市陆面模式研究进展。指出了当前城市陆面模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陆面模式 城市地气相互作用 城市精细化天气预报 城市化气候效应
下载PDF
辽宁省城市空间内在经济联系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嘉桐 吕芳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CSSCI 2014年第4期476-480,共5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将辽宁省14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市的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①全省整体集聚和辐射作用较强,现已形成"沈阳—大连"双强局面和"沈阳—阜新"两极分化现象;②城市内部产业各部门分配差异较大导致经济发展不均衡;③大部分城市的对外综合服务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两者之间不协调统一;④空间结构分布上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经济联系 城市流强度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下载PDF
“人口流动”视域下中国城市中心性和社群格局分析
18
作者 尹延中 邬群勇 +1 位作者 林瀚 赵志远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6-678,共13页
城市网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离不开城市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基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构建了中国366个城市的城际人口流动网络。在节点层面,提出了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衡量城市中心性,探索城市中心性的空间聚类特征... 城市网络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离不开城市间的关联关系。本文基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百度迁徙大数据,构建了中国366个城市的城际人口流动网络。在节点层面,提出了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衡量城市中心性,探索城市中心性的空间聚类特征;在网络社区层面,分析了中国366个城市的月际城际人口流动特征及社群格局。结果表明:(1)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能够有效表征城际人口流动网络中各城市的中心性;(2)城际人口流动网络中各城市根据其中心性形成“高高”集聚分布和“低低”集聚分布的特征;(3)城际人口流动集聚格局受节假日因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综合影响,在不同月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并呈现省际分异特征;(4)城市凝聚子群发现结果表明,成渝、大湾区、中原、关中平原、长三角等城市群人口流动格局较为稳定,具有跨省人口流动融合特征;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冀城市群的人口流动格局联系密切,出现跨城市群人口流动特征;浙江省省域内人口流动特征逐渐加强;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城市群仍未形成跨越省界的稳定人口流动社群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中心性 城市相互作用 社区检测 城际人口流动网络格局 百度迁徙数据 城际人口流动超越指数 区域协调发展 城市
原文传递
淮河流域城镇群体空间组织特征及结构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明华 王立 +1 位作者 祝保真 王超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5-269,共5页
以行政区划全在淮河流域范围的26个地级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对其产业结构、客运总量水平、对外交通设施网络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结合26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空间结构等特征,运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初步确定了整体淮河流... 以行政区划全在淮河流域范围的26个地级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对其产业结构、客运总量水平、对外交通设施网络的匹配程度进行分析,结合26个城市城市化水平、城镇职能、空间结构等特征,运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计算模型初步确定了整体淮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并基本勾勒出整体流域的空间结构优化路径.最后指出,淮河流域水系、区位等地理要素的过渡性、多变性对流域整体城镇群体的集聚—扩散功能具有阻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群体 城市空间相互作用 空间结构 淮河流域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周晓艳 华敏 +1 位作者 秦雅雯 马秀馨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92-1500,共9页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 基于城市流强度模型和城市间相互作用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的城市辐射能力及其内在的经济联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区域内中低级城市流强度的城市占多数;(2)城市群内第二、三产业辐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第二产业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而第三产业辐射能力较弱,并且其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分散;(3)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总体较弱,辐射范围和辐射强度都有待加强;(4)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城市间空间联系不够紧密,且联系程度空间差异较大。省际城市之间联系贫乏,城市间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辐射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城市空间联系 城市相互作用强度 长江中游城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