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初探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忠明 《理论建设》 2006年第2期65-68,共4页
安徽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启动于“五反”运动,从试点到分批开展,从重点城市到面上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左”的错误逐步升级。安徽城市“四清”的负面影响较大。
关键词 安徽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重点开展 面上“四清” 负面影响
下载PDF
探究微课在统战培训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补充教学法研究
2
作者 孙诺 张影 王珏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61-64,共4页
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是社会主义学院大家庭中的"小兄弟",无论在办学规模和培训层次上,都与中央和各省级社会主义学院有着一定的差距。新形势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水平,是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当务之急。尝试利用当代... 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是社会主义学院大家庭中的"小兄弟",无论在办学规模和培训层次上,都与中央和各省级社会主义学院有着一定的差距。新形势下,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水平,是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的当务之急。尝试利用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教学法的革新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的补充教学法,努力打造出具备时代特色的"统战微课堂",不失为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培训工作"弯道超车"的一次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课 统战微课堂 副省级城市社会主义学院
下载PDF
社会主义城市概念的演变 中国式发展道路综论
3
作者 +2 位作者 杨力恺(译) 刘亦师(校) 侯丽(校) 《时代建筑》 2024年第3期20-33,共14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遗产正在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然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在转移到中国过程中的跨国演变的研究仍然很少。彼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明确背景与起源的产物。两者在1917年以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遗产正在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然而,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在转移到中国过程中的跨国演变的研究仍然很少。彼时中国城市规划的成果在某种程度上是没有明确背景与起源的产物。两者在1917年以来社会主义城市规划演变中的重要性仍然不明确。文章从苏联相似规划及其原型的早期演变角度,介绍了西安、武汉、洛阳和长春“156项重点工程”的城市及其工业区布局的分析结果,揭示出城市布局和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与苏联起源不同的新的工业区空间模型,证明了在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城市概念复合的新演变路线,即中国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6项重点工程 社会主义城市 城市规划演变 规划历史
下载PDF
“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述评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志刚 吴缚龙 薛德升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5,共5页
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极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经济转型伴随了社会分异程度的增加,带来新的社会空间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但对于处于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后社会主义城市”(Post-socialistCi... 社会空间的分化与极化是当代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经济转型伴随了社会分异程度的增加,带来新的社会空间结构。对于中国城市社会空间转型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但对于处于东欧和前苏联的所谓“后社会主义城市”(Post-socialistCities)的研究尚缺乏比较与借鉴。本文通过对“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研究的综述,探讨了这一类城市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新的社会极化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影响,市场的出现和福利体系的重构造成了普遍的社会空间分异程度的增加,这类转型城市的社会空间表现出多元多样的空间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 社会空间分异
下载PDF
空间的生产与空间的转移——上海工人新村与社会主义城市经验 被引量:23
5
作者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96,共6页
近年来都市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上海热"现象,但其中1949年以后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历史经验被有意无意地改写、忽略和遗忘。结合上海工人新村特别是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历史,可以深入地分析社会主... 近年来都市研究中出现了一种"上海热"现象,但其中1949年以后上海作为"社会主义城市"的历史经验被有意无意地改写、忽略和遗忘。结合上海工人新村特别是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历史,可以深入地分析社会主义如何在空间生产的意义上,将城市的改造和重建新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 工人新村 曹杨新村 空间生产 生活世界
下载PDF
中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述评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丹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0-66,共7页
中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后,其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东欧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与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中,对社会空间的研究述评,主要从绅士化、封闭社区等几个角度对居... 中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后,其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对大量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东欧后社会主义城市社会空间与空间形态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其中,对社会空间的研究述评,主要从绅士化、封闭社区等几个角度对居住空间分异与隔离等相关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对空间形态的研究述评,主要从总体空间形态、郊区化与空间蔓延、中心区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总结。最后对上述城市空间演化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涉及新自由城市主义理论、城市企业主义理论、全球化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结构 社会空间 城市形态 研究述评
下载PDF
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铁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4,共6页
陈征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资本论》,坚持不懈、尽心竭力投身于对《资本论》的教学、研究、传播、运用和发展。尤其是他在长期研究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城市... 陈征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教育家。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资本论》,坚持不懈、尽心竭力投身于对《资本论》的教学、研究、传播、运用和发展。尤其是他在长期研究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城市土地的特殊性,以及改革开放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并创建了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体系,为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就陈征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理论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作初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资本主义农业地租 社会主义城市地租
下载PDF
社会主义城市的空间实践——上海工人新村(1949—1978)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40,64,共7页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 本文以"历史—空间—社会"的三重视角对1949—1978年上海工人新村的"缘起"、"建造过程"以及"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受国家财政和地方工业化政策的影响,带有"社会主义理想"和"为工人阶级服务"双重目标的新村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非连续性"特征。从数量上看,三十年(1949—1978)的新村建造没能真正的解决上海工人阶级的住房困难;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城市改造的主体,工人新村也成为落实新政权的政治意愿、经济政策和社会理想的重要手段,新村的大规模建造对城市空间结构与社会生活也产生着持续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 工人新村 空间实践
下载PDF
生产与秩序:关于“十七年”电影的“社会主义城市”想象 被引量:4
9
作者 颜汇成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102-109,共8页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规约下,"十七年"电影首先在总体文化格局中压制与弱化了城市叙事话语,然后又以"社会主义理想"为归依,通过否定性批判和肯定性想象的叙事策略,构建了以生产性话语为具体内容,以公...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具体规约下,"十七年"电影首先在总体文化格局中压制与弱化了城市叙事话语,然后又以"社会主义理想"为归依,通过否定性批判和肯定性想象的叙事策略,构建了以生产性话语为具体内容,以公共秩序为基本表征的"社会主义城市"新景观。"十七年"电影的城市叙事话语属于现代性话语之一种——只是这一城市现代性表述服务于自上而下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政治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社会主义城市 想象 现代性
下载PDF
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的主要标志
10
作者 李水莲 《唐都学刊》 1994年第1期15-16,共2页
江泽民给西安的题词,不仅为西安市的发展规定了一个美好的远景目标——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而且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道路: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本文按国际惯例对外向型城市的标志进行了探讨,指出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 江泽民给西安的题词,不仅为西安市的发展规定了一个美好的远景目标——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而且指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道路: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本文按国际惯例对外向型城市的标志进行了探讨,指出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的主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的现代都市参与意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求质量讲效益高速度的外向型经济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 参与意识 投资环境 外向型经济 多元经济结构
下载PDF
社会主义外贸空间的塑造——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中心(1957~1964)
11
作者 潘博成 《文化研究》 2020年第1期118-133,共16页
作为新中国初期最主要的外贸工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启动使广州出现了社会主义外贸空间。该空间由几个相关部分组成:以海珠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地标之规划设计与空间管理,外贸城市意象在不同媒介的符号化再现,以及展馆空间中的... 作为新中国初期最主要的外贸工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启动使广州出现了社会主义外贸空间。该空间由几个相关部分组成:以海珠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地标之规划设计与空间管理,外贸城市意象在不同媒介的符号化再现,以及展馆空间中的出口商品象征意义的形构。而随着广交会的开展,当地市民与外地商人群体间的利益或认知冲突,又使得社会主义外贸空间深具张力。此种状态恰是新中国初期广州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贸空间 社会主义城市空间 空间政治
下载PDF
广州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思考
12
作者 赵宏宇 《探求》 2023年第2期112-120,共9页
广州将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确定为“十四五”期间的一个重点任务,这标志着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布局已进入顶层谋划、系统推进、更上层楼的新发展阶段。所谓“范例”,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凸显走在全国前列的典范意义,不断提... 广州将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确定为“十四五”期间的一个重点任务,这标志着广州建设文化强市的战略布局已进入顶层谋划、系统推进、更上层楼的新发展阶段。所谓“范例”,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凸显走在全国前列的典范意义,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综合实力,让广州这座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准确定位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基本要求,系统分析广州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与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进而对如何实现文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现实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城市范例 文化强市 四大文化品牌
原文传递
苏联社会主义城市理想影响下的中国城市设计——以西安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魏琰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8-139,共2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苏确立同盟关系,其后苏联开始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本文解读了苏联社会主义城市理想的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转折点,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中苏确立同盟关系,其后苏联开始帮助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苏联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理论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本文解读了苏联社会主义城市理想的内涵,并以西安为例,分析苏联城市设计理论影响的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同时深层解析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对外来设计理论在模式移植中的价值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城市理想 西安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原文传递
中苏城市:社会主义世界中的大连,1945-1955
14
作者 王广义(译) 李泽军(译) 《都市文化研究》 2019年第1期298-320,共23页
本文探讨了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连港口城市社会主义建设问题。1949年,大连被中国共产党誉为"新中国的模范大都市",而在1950年以前它是一直被苏联军队占领的日本殖民城市。战后地缘政治使大连及其居民处于实施苏维埃式... 本文探讨了1945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大连港口城市社会主义建设问题。1949年,大连被中国共产党誉为"新中国的模范大都市",而在1950年以前它是一直被苏联军队占领的日本殖民城市。战后地缘政治使大连及其居民处于实施苏维埃式改革的最前沿,大连不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先锋城市,而且与广大的社会主义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认为,大连作为中苏地区的战后地缘政治地位导致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部分城市景观不同的态度,行动和政策的交叉传播。它揭示了冷战初期的非殖民化进程如何复杂,从而使这一中国城市更紧密地进入第二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会主义 殖民遗产 中苏合作 社会主义国际主义 第二世界
原文传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制度基础、价值源泉与经济效应 被引量:3
15
作者 龚剑 《经济纵横》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共12页
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本思路,可从制度基础、价值源泉与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展开分析。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制度基础,其在经济上的实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在... 沿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本思路,可从制度基础、价值源泉与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展开分析。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制度基础,其在经济上的实现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经历了从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根本动力并非众多研究提及的地方政府,而是中央政府。在厘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的经济效应时,应当注意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租理论所界定的地租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是阻碍资本积累的因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优越性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地租 制度基础 价值源泉 经济效应
原文传递
1960年代城市“五反”运动中的“小人物”——以甘肃省D地区48个“贪污分子”的经历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彦文 《中共历史与理论研究》 2015年第2期174-199,共26页
大量基层"贪污分子"在1960年代的城市"五反"运动中被揭露出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行为"是基本前提,而他们的出身及履历、在运动中的态度和行为、日常表现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下对其身份认定和处理结果产生影响。本文... 大量基层"贪污分子"在1960年代的城市"五反"运动中被揭露出来,"贪污盗窃、投机倒把行为"是基本前提,而他们的出身及履历、在运动中的态度和行为、日常表现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下对其身份认定和处理结果产生影响。本文利用甘肃省D地区48组"贪污分子"的个人材料讨论"五反"运动中"小人物"的遭遇,结论认为每个人的"五反"运动经历都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偶然性及复杂性,表明政治运动的基层运行逻辑是极其私人化的个人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反”运动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四清”运动 “贪污分子”
下载PDF
试论1950至1970年代文学中的城市类型学
17
作者 王亚平 徐刚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26-129,共4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现有的城市文学研究往往专注于1930、40年代和1990年代两个时段,多采用"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象"的方法,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城市观念"入手,来争论当代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现有的城市文学研究往往专注于1930、40年代和1990年代两个时段,多采用"城市形象"和"城市意象"的方法,从一种欧洲中心主义的"城市观念"入手,来争论当代中国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而1950至1970年代这段社会主义时期"文学中的城市"则研究相对欠缺。因此有必要试论一种"社会主义城市类型学",从而获得一种解读"社会主义文学"的"城市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表述 当代文学 社会主义城市 视角
下载PDF
全球标杆城市:理论阐释与愿景展望
18
作者 吴晓琪 《深圳社会科学》 2020年第6期36-46,共11页
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是中国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必将对深圳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相关理论尚不成熟。总结全球城市研究的演进路程的基础,可知全球城市和全球顶级城市具备六大特征。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 建设全球标杆城市是中国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战略决定,必将对深圳乃至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然相关理论尚不成熟。总结全球城市研究的演进路程的基础,可知全球城市和全球顶级城市具备六大特征。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应体现深圳特征、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球标杆城市的定义是:源于深圳实践,具备全球顶级城市的一般特征,从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要、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全球城市典范。最后,前瞻性地展望2050全球标杆城市的蓝图并提出建设全球标杆的愿景与分阶段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理论 全球标杆城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 深圳发展
下载PDF
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龙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6-58,共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发展规模有其自身特点 ,本文试图探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 ,并在实际规划编制中予以应用。
关键词 人口规模 城市规划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下载PDF
空间意识形态与城市边缘地带的生产——以西安“道北”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兰凯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6-31,75,共7页
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区域,一个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一从空间向度出发进行的命名,不仅指明方位,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时成为一个文化标签,以指涉一种人们避之若浼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阶层,也因为“道北”这一... 道北,即陇海铁路西安站段北侧区域,一个长期被视为混乱无序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一从空间向度出发进行的命名,不仅指明方位,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同时成为一个文化标签,以指涉一种人们避之若浼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阶层,也因为“道北”这一命名是基于陇海铁路这条中国交通大动脉而作出的地理方位说明,因此不仅在陕西西安,在河南省等铁路沿途亦有此地名,在今天看来,它们还有一大相近之处即均处在一种边缘的社区环境中。文章拒绝从具有霸权性质的公序良俗立场出发去批判一个黑色空间的形成,而是另辟蹊径从道北的空间变迁中寻找其所指涉的涤荡在历史中的主体,指出西安道北的变迁同这一地区的主体——工人阶级命运密切相关或说互为因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道北 工人阶级 仕绅化 社会主义城市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