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循革化:一种调适城市空间格局传承开新的规划思想
1
作者 李欣鹏(文/图) 王树声(文/图) +1 位作者 李小龙(文/图) 林兰香(文/图)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I0001-I0002,共2页
专题五: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历来重视平衡经济发展与空间秩序的动态关系,强调因循城市“不变之要”,统合城市空间增长带来的结构格局变化。纵观历史实践,中国本土规划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应对城市空间“突发性”“时段... 专题五:中国本土城市规划建设历来重视平衡经济发展与空间秩序的动态关系,强调因循城市“不变之要”,统合城市空间增长带来的结构格局变化。纵观历史实践,中国本土规划不仅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巧妙应对城市空间“突发性”“时段性”“特殊性”的动态变化,更能在变化中因时而革,守正创新,做到“革而不失其基”“因而不失其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格局 时段性 城市空间增长 守正创新 城市规划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 因循
下载PDF
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和实践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沈静 王玉银 魏成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109,共7页
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注热点话题。文章在界定环境正义与城市空间治理概念的前提下,构建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内涵和认知框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 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研究与实践已成为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关注热点话题。文章在界定环境正义与城市空间治理概念的前提下,构建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内涵和认知框架,并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治理研究的主题特征和变化情况。针对既有的城市环境不公正问题,文章构建了基于环境正义的城市空间治理内涵框架,从认知正义、程序正义与分布正义3个层面分析环境正义问题,并从治理目标和路径两个方面分别讨论城市空间治理如何迈向环境正义,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开展以公平正义为目标的高水平城市空间治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正义 城市空间治理 分布正义 认知正义 程序正义
下载PDF
城市空间生产与形象建构中的身体悖论 被引量:1
3
作者 汪金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3,171,共13页
城市空间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当身体介入之后,传统的“城市再现即城市形象”的研究范式发生了身体性、物质性以及实践性转向。身体、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形象三者之间形成解蔽、再造、规训以及异化的关系。在城市空间生产以及城市... 城市空间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物质基础。当身体介入之后,传统的“城市再现即城市形象”的研究范式发生了身体性、物质性以及实践性转向。身体、城市空间以及城市形象三者之间形成解蔽、再造、规训以及异化的关系。在城市空间生产以及城市形象建构过程中,身体处在悖论式的中心位置:一方面,身体通过在场感知对城市的公共形象进行解蔽,并通过生产小众城市空间、陌生化处理城市文本等行为再造城市空间,身体由此获得主体性;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经济逻辑之下,身体成为视觉规训、实践规训以及展演与数据化的对象,个性化的城市形象再次变成公共想象,城市形象又趋于单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物质性 城市空间 城市形象 媒介
下载PDF
网络演进引导城市空间特色的自然营建——以安徽省三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敏 项珏 +1 位作者 吕晓倩 耿萌萌 《园林》 2024年第1期38-47,共10页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生态网络 城市空间特色 网络演进 自然营建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城市空间碳固存与增汇路径研究
5
作者 石铁矛 高杨 王迪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202,共10页
目的 以城市空间碳增汇为目标,探索城市复合碳汇空间综合固碳机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方法,构建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体系。方法 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碳源碳汇时空数据库,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当前城市空间固碳效能进行评价,揭示城... 目的 以城市空间碳增汇为目标,探索城市复合碳汇空间综合固碳机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方法,构建低碳城市空间规划方法体系。方法 依托多源数据,构建城市碳源碳汇时空数据库,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当前城市空间固碳效能进行评价,揭示城市复合碳汇空间固碳效能格局;运用耦合协调模型结合回归分析,识别人工-自然碳汇空间固碳效能耦合协调关键空间驱动因子,探明城市复合碳汇空间固碳效能空间影响机制;利用OLS-GWR模型,明确各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探明城市复合碳汇空间固碳效能环境影响机制。结果 最终根据机制研究结果,探讨增汇目标下的多尺度空间优化方法,从而引导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结论 研究能够形成空间评价-机制研究-空间优化的系统规划方法,为城市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 固碳机制 低碳规划 城市空间 碳中和
下载PDF
城市生态学视角下人口流动实践与城市空间塑造的互构——基于武侯祠横街的田野调查
6
作者 李洁 王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34,共14页
武侯祠横街的渊源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关,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繁盛,遂吸引流动人口日益汇聚于此务工经商,成为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商业街区。特色商业空间的发展与人口流动实践之间,在持续不断的互构过程中实现了共生发展:一方面,依托... 武侯祠横街的渊源与历史上的茶马互市有关,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日益繁盛,遂吸引流动人口日益汇聚于此务工经商,成为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商业街区。特色商业空间的发展与人口流动实践之间,在持续不断的互构过程中实现了共生发展:一方面,依托城市空间,横街流动群体在实践中呈现内部分化、向上流动与边界弥合并存的趋势,流动效应持续累积;另一方面,流动实践不断充盈和塑造城市空间,推进横街走向包容性文化空间、民族互嵌式社会空间的内涵式发展。武侯祠横街人口流动实践与城市空间塑造之间的互构共生进程,验证了芝加哥学派所论人类活动与空间结构之互构关系,又与其城市空间形态所现“区隔”存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学 武侯祠横街 人口流动实践 城市空间
下载PDF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城市工资溢价--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
7
作者 刘修岩 武小菲 汲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5,F0003,147,共16页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口呈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长期趋势,对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计算出衡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人口平均密度、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探讨在不同规模等...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高速推进,人口呈现从小城市向大城市集聚的长期趋势,对城市的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基于LandScan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计算出衡量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人口平均密度、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探讨在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中,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城市工资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对城市工资溢价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城区常住人口小于100万的中小城市,人口平均密度对城市工资溢价没有影响。进一步通过人口加权密度和变异系数考察城市空间紧凑程度的影响发现,紧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大城市导致工资折价,而在其他城市导致工资溢价。这意味着中国超大城市仍具有较大集聚空间,而目前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制约集聚效应发挥。研究结论为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城市人口集聚经济 人口加权密度 变异系数 城市工资溢价
下载PDF
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扩展特征识别与未来演化模拟分析
8
作者 官冬杰 李梦丹 +1 位作者 周李磊 杨文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城市时空演化特征模拟及驱动因素探究,可为区域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参考。基于城市空间扩展判别模式、空间扩展特征测度指标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城市扩展模式,分析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预测未来城市扩展趋势并揭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随着重庆市中心城区各方位扩展分异性缓慢上升,城市破碎化程度加剧,形成“多方向、多扩展翼、多条带”扩展模式,呈现“西快东慢、西南-东北延伸”分布格局;2)1980—202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扩展速度和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城市扩展方向由内部和边缘式填充向外部发展,城市形态由逐渐趋于紧凑向逐渐趋于松散、破碎和不规则化分布;3)未来2030年重庆市中心城区仍将向外围扩展,扩展速度有所减缓,扩展方向差异性明显,经济和规划政策因素的影响作用愈发凸显;4)地形、GDP、距水域的距离、距离道路距离和开发区规划是影响重庆市城市扩展快慢的主要驱动力。受地理条件限制,在“多方向、多条带”城市分布格局下,经济、交通、政策为核心的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驱动重庆市中心城区空间扩展的关键。建议未来充分发挥经济战略的动能作用,完善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合作模式,响应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号召,增强城市的社会经济活力;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区县间交通路网,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以提升城市空间内部结构,带动区域发展;同时,考虑重庆市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及农耕地保护区域,将市政府生境保护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中,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统筹环境与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扩展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PLUS模型 重庆市中心城区
下载PDF
城市空间艺术化与“表皮”美学
9
作者 赵毅衡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42,共11页
人类艺术最显眼的是建筑,它让公共空间注满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哲学和文化精神的有力体现,它是城市之所以为城市的理由。对艺术产业的研究,必须包括对城市空间艺术特点的追问。可以看到,越是到后现代建筑,墙体越有可能分化成两层,外层... 人类艺术最显眼的是建筑,它让公共空间注满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哲学和文化精神的有力体现,它是城市之所以为城市的理由。对艺术产业的研究,必须包括对城市空间艺术特点的追问。可以看到,越是到后现代建筑,墙体越有可能分化成两层,外层“表皮”对城市空间艺术化起了重大作用。由于当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城市设计者与建筑学家可以比较自由地发挥艺术创作精神。在后现代符号美学推动下,城市空间的塑形高度个性化,由此可以比较灵活地解决民族风格与雅俗融合这两个元设计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 艺术意义 建筑美学 玻璃幕墙
下载PDF
城市空间正义视角下微空间融入公园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10
作者 安中轩 高洁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1-48,共8页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微空间量多面广,最贴近市民生活,是从人的尺度感知和体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场所。基于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对微空间进行审视后,认为合理布局微空间、大力提升微空间功能和品质是空间资源... “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微空间量多面广,最贴近市民生活,是从人的尺度感知和体验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空间场所。基于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对微空间进行审视后,认为合理布局微空间、大力提升微空间功能和品质是空间资源分配正义、空间价值正义、空间文化正义和空间生态正义的重要体现。对于微空间如何融入公园城市建设,文章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布局、完善多样化功能、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彰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加强系统规划和管控、动员市民与社区参与治理等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正义 空间 公园城市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空间形态的综合测度研究
11
作者 张晓瑞 项金铭 熊悦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59-66,共8页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走廊,历来对促进沿河城市兴起与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选取京杭大运河沿线8个主要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网络进行解构,并分析各个城市内部... 京杭大运河作为连接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的走廊,历来对促进沿河城市兴起与繁荣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选取京杭大运河沿线8个主要城市的空间形态进行对比研究,利用空间句法对城市空间网络进行解构,并分析各个城市内部结构的不同之处;运用城市分形维数和紧凑度指数对不同城市进行计算,对城市空间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将这些城市分为城市空间形态简单、城市空间形态较复杂和城市空间形态复杂三大类。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城市发展建议,以期为大运河沿线城市以及此类其他沿河城市的空间形态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杭大运河 城市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 紧凑度 分形维数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12
作者 陈鹏 元丽娇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以2010、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形理论探究贵阳市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并分析贵阳市土地空间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贵阳市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研究期间耕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以2010、2020年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分形理论探究贵阳市土地利用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并分析贵阳市土地空间结构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贵阳市主要以耕地和林地为主,研究期间耕地、林地、草地等农业用地面积下降,建设用地和水体面积增加显著。(2)研究期间贵阳市各地类分形维数相差较大,整体边界维数呈上升趋势,形态维数下降,说明城市空间结构不规则性增加,城市土地利用复杂化,紧凑性降低。(3)贵阳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是自然、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尤其是经济与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理论 转移矩阵 城市空间结构
下载PDF
三元辩证视角下晚清旅华游记中的城市空间探析——以《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为据
13
作者 荆蕙兰 孙睿 《城市学刊》 2024年第4期19-24,共6页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华活动范围广泛,其游记《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从多个方面记述了晚清城市空间的状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空间性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个维度审视李希霍芬中国游记中的城市空间。主... 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华活动范围广泛,其游记《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从多个方面记述了晚清城市空间的状况。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从空间性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三个维度审视李希霍芬中国游记中的城市空间。主要探析城市格局、景观风貌与物质环境(诸如标志性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城市本身的象征属性(诸如空间隔离、伦理道德和规则规范),以及城市居民畸形的日常生活和对西方殖民者的反抗等三个方面。李希霍芬以西方殖民者的傲世态度看待中国,对城市空间的描述较为负面;分析李希霍芬游记中的晚清城市空间,对于研究晚清城市和中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三元辩证法 李希霍芬 《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 城市空间 游记
下载PDF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GTWR模型
14
作者 孙慧 唐静 +1 位作者 祝树森 邱朝乐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0-110,118,共12页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空气质量 GTWR 时空异质性
下载PDF
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基于撤县设区的视角
15
作者 刘修岩 余雪微 王峤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62,共11页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6年全国范围内演进的撤县设区数据,深入考察了撤县设区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效应的研究发现:(1)撤县设区...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紧凑集约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探讨行政区划调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6年全国范围内演进的撤县设区数据,深入考察了撤县设区带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效应的研究发现:(1)撤县设区促使了城市空间形态松散化和内部低密度发展,该结论在考虑多种指标、方法以及政策滞后效应之后仍成立。(2)撤县设区政策对东部城市的空间结构松散化影响更强,且不利于其发挥中心集聚优势;相比于建设规制较弱的城市,规制较强的城市受到撤县设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影响更为显著。(3)进一步研究表明,自主选择型撤县设区对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而顺应融入型撤县设区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趋于紧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区划调整 城市空间结构 撤县设区 多期DID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16
作者 欧国立 辛晓慧 +1 位作者 朱若愚 郭雅楠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8,共10页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作用在中小规模城市和位于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城市中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分散化,劳动力集聚则在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起到遮掩效应。研究对于更好地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空间结构 多期DID模型 作用机制 中介效应模型
下载PDF
吉林地区辽金时期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初探
17
作者 李天骄 侯林 《北方建筑》 2024年第2期74-77,共4页
辽金时期,东北地区进入历史发展的巅峰,吉林地区政治活跃,经济相对繁荣,处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关键时期。在城市格局上,充分体现了吉林地区作为交通要道、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属性。本文以辽金时期古城遗存与城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 辽金时期,东北地区进入历史发展的巅峰,吉林地区政治活跃,经济相对繁荣,处在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关键时期。在城市格局上,充分体现了吉林地区作为交通要道、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的属性。本文以辽金时期古城遗存与城址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对历史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并梳理城市遗存的分布情况。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历史地理研究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归纳辽金时期吉林地区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路径,对比其城市格局的差异,以期初步揭示吉林地区辽金时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 辽金时期 城市空间格局 演变
下载PDF
城市客运站点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以南京市为例
18
作者 吴威 赵雨晗 邵照清 《中国名城》 2024年第9期24-33,共10页
城市客运站点作为城际客流与城市客流的衔接点,既是城市客运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也是承载城市功能的重要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城市客运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南京江南主城区为例... 城市客运站点作为城际客流与城市客流的衔接点,既是城市客运体系中的关键节点,也是承载城市功能的重要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城市客运站点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演化的作用机制基础上,以南京江南主城区为例,梳理了百余年来城市主要客运站点的变迁过程,利用POI数据从城市和站区两个层面分析了2007年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探讨了客运站点变迁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客运站点在节点层面上引导了城市拓展方向,并通过增长极效应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在场所层面上促进了站区圈层状空间格局的形成;南京城市空间在拓展方向上与主要客运站点的外迁方向一致,客运站运营状态深刻影响站区城市功能演化,客运站建成运营将提升城市功能活跃度,促进商务服务集聚,客运站停运后的再开发方案影响站区城市功能,商业开发将维持站区的活跃度,但功能闲置将降低站区城市功能活跃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运站点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功能 南京
下载PDF
宋代海外贸易对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19
作者 岳婷 《文化产业》 2024年第24期154-156,共3页
广州作为国际型贸易海港城市,区别于其他内陆城市,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海外贸易起主导性作用。现以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两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城市格局不匹配。为此,朝廷不断扩... 广州作为国际型贸易海港城市,区别于其他内陆城市,在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海外贸易起主导性作用。现以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广州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两宋时期,广州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城市格局不匹配。为此,朝廷不断扩大城垣、扩张空间、疏浚濠涌,广州最终形成“三城并立,六脉穿城”的城市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贸易 内陆城市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空间格局 海港城市 城市格局 两宋时期 国际型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哈尔滨城市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
20
作者 王作为 赵婧 +2 位作者 马超 慈醒 孙琦 《低温建筑技术》 2024年第7期37-42,共6页
城市活力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和要素,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城市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以哈尔滨主城区... 城市活力作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和要素,成为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的重要议题。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城市空间活力分布特征,对于城市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中以哈尔滨主城区为研究范围,通过对百度热力图数据、POI数据、人口数据的识别与分析,划分出哈尔滨市主城区的活力强区、活力中区、活力弱区,再对活力强区和活力弱区中的活力要素进行对比分析,探寻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从而总结哈尔滨城市空间活力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哈尔滨城市空间活力的提升策略,为城市空间活力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活力 POI数据 城市空间规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