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3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鲁棒性模拟及稳定性分析
1
作者 黄悦 李红波 欧国良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3,共11页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 生态网络在不同破坏程度或干扰强度下呈现出不同的鲁棒性,势必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风险。基于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的构建与识别,建立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评价体系,运用鲁棒模型模拟随机干扰情景下的鲁棒性变化评价生态网络的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武汉城市圈生态网络进行拓扑网络提取,共生成117个节点和189条连接线,重要性等级较高的节点占23.9%,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北部区域,重要性较低的节点占节点总数的51.3%,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和东南地区;采用重力模型判别生态廊道重要性,得到17条重要廊道,28条一般廊道,重要廊道对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具有极大影响;节点数量和重要度对网络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当节点失效率低于50%时,生态网络稳定性变化较小,整体处于较高的稳定性;当节点失效率在50%—85%时,生态网络极其不稳定;当节点失效比率达到85%时,生态网络开始瘫痪;依据生态节点和廊道的重要性以及模拟结果,分别提出生态节点保护和廊道建设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稳定性 鲁棒性 武汉城市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基于城市网络的视角 被引量:8
2
作者 聂晶鑫 黄亚平 单卓然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8年第3期110-116,共7页
新时期城市群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内部城镇体系格局经历着快速变化。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城市网络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联网络、权力序列、内部协作、圈层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城镇体系特征,并基于本地化下的路径依赖、... 新时期城市群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内部城镇体系格局经历着快速变化。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城市网络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关联网络、权力序列、内部协作、圈层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城镇体系特征,并基于本地化下的路径依赖、全球化的马太效应与系统演化的惰性三个维度解释其形成机制;判定武汉城市圈尚处于本地化作用主导阶段,全球化作用不足以撼动传统体系结构。并从差异化发展角度给出针对性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城镇体系:武汉城市 特征 机制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明珠 尹发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8,共5页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 基于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的城镇规模级别分布维数、空间关联维数、空间集聚维数等分形维进行计算与分析。3项指标的相关系数都较高,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自组织现象明显,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具有规模分布较均衡、城市分布交通指向性明显、城市空间关联较弱、城镇体系内各城市向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等基本规律与特征。针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相关的优化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 城镇体系 武汉城市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双玉 梁琛 +4 位作者 徐鹏飞 黄毅昕 向烊樊 朱丽霞 郑文升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7-81,119,共6页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缓解,值得检验和深入研究。该文在运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前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趋势正在减弱,武汉城市圈已进入扩散性极化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建设 城镇体系 空间结构 演化 影响
下载PDF
流动人口空间体系及其与城镇体系的相关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梁辉 岳彩娟 《南方人口》 CSSCI 2011年第2期39-47,共9页
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的空间体系以及流动人口空间体系与城市体系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的流... 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统计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的空间体系以及流动人口空间体系与城市体系的相互影响关系。对武汉城市圈流动人口空间结构的研究发现,武汉城市圈的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武汉,武汉是主要的迁入人口的集中地。此外,武汉城市圈的城市体系和流动人口体系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增强会使各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加,以及人口素质结构提升,同时也会使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体系对于流动人口体系的影响相对要大些,城市人口规模、素质结构,以及空间结构都会影响到流动人口的规模和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流动人口 城镇体系 典型相关分析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昊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年第10期26-28,共3页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支撑和保障。文中从武汉城市圈产业衔接、交通衔接、物流网络衔接及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和协同等方面分析入手,以产业分析为背景,以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为条件,研究提出了武...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支撑和保障。文中从武汉城市圈产业衔接、交通衔接、物流网络衔接及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和协同等方面分析入手,以产业分析为背景,以交通基础设施衔接为条件,研究提出了武汉城市圈轴-辐(Hub-and-SpokeNetwork)物流节点城市的层级、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及武汉城市物流圈物流节点(园区)的内圈和外圈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 轴辐式物流网络体系 物流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与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相关特征 被引量:104
7
作者 姚小薇 曾杰 李旺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9-256,共8页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基于武汉城市圈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不同地域空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研究区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而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不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除经济城镇化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均与生态服务价值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其中人口城镇化与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负相关性较强,其次分别为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具体的,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与原材料生产价值之间的负相关性最强,人口、空间和生活城镇化与大气调节和保持土壤之间也分别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不同城镇化水平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双变量LISA图也具有相似的空间特征,高-低聚集区多分布于武汉城市圈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中部地区,而低-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南部幕阜山区和北部的大别山一带。该研究能够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管护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 相关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城镇 双变量空间自相关 武汉城市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分析——基于区域规划的视角 被引量:9
8
作者 余斌 李星明 +1 位作者 曾菊新 罗静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4,49,共6页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致使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失衡。区域创...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特色鲜明,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致使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失衡。区域创新体系空间优化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通过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创新的空间均衡发展,提升城市圈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体系 空间结构 产业集群 空间优化 武汉城市
下载PDF
从“单中心区域”到“网络城市”——武汉城市圈空间格局优化战略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王珺 周均清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2008年第5期88-91,共4页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 "一城独大"且城市间缺乏有机分工与合作已成为武汉城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本文基于对国际学术界流行的"网络城市"理念的剖析以及"单中心区域"与"网络城市"的比较,提出以"网络城市"的概念模式优化武汉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并从"培育基于互补合作的节点城市"、"形成重要产业廊道"、"加强城市双向水平联系"、"构建基于整体优化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城市 单中心区域 空间格局 武汉城市
下载PDF
产业集群网络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被引量:11
10
作者 余斌 冯娟 曾菊新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7-432,共6页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 经济全球化催生的区域竞争引发地区合作需求,基于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城市群战略备受推崇。产业集群网络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一种空间组合型式,也是一种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应的经济空间组织模式。目前的武汉城市圈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联邦”,但存在区域整合的产业、空间和创新基础。其产业发展潜力分析表明:以钢铁、汽车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为依托,构建区域集群网络,能够充分发挥武汉市的产业组织和创新扩散功能,从而推动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网络 产业发展 空间组织 武汉城市
下载PDF
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推动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冯碧梅 刘传江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7-72,共6页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圈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的途径。在文中,通过湖北近20年来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碳... 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分析武汉城市圈产业体系构建,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城市圈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价值链,不断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攀升,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的途径。在文中,通过湖北近20年来的能源消耗情况计算出碳排放量,据此发现城市圈碳轨迹,并提出构建产业体系的策略。武汉城市圈近中期应该把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作为核心,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CO2的排放的增长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逐步脱钩。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因此,城市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低碳经济,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同时,进行有利于碳减排交易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EET(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机制创新;进行有利于推动EMC(能源合同管理)模式的机制体制创新;进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机制体制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武汉城市 产业体系 低碳经济
下载PDF
从都市圈评价体系看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国华 王英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9-81,共3页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及发展现状 (一)武汉城市圈的界定。武汉城市圈,是指以特大城市武汉为核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它包括了武汉及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简称“1+8”城市圈。主要目标是将武汉圈发展成为内陆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发挥对湖北经济腾飞和中部崛起的强辐射作用和极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 评价体系 都市 经济增长极 特大城市 城市群落 周边城市 内陆地区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武汉城市圈物流需求预测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赤林 胡小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09年第5期773-776,共4页
利用Matlab 7.0的BP神经网络模拟武汉城市圈的物流需求量与各经济、非经济因素的关系,以此来预测武汉城市圈未来的物流需求量。以武汉市近几年的数据为例,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武汉城市 物流 BP神经网络 MATLAB
下载PDF
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架构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星明 冯娟 赵良艺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5-57,共3页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降低了区域创新资源的创新绩效... 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具有区域特色的多主体、多机制、多空间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空间结构是以产业集群为基本节点的多重空间组织网络。武汉城市圈的创新资源总量丰富,但空间组织路径不畅、网络节点关联松散,降低了区域创新资源的创新绩效。区域创新体系空间构架的参考路径之一是构建基于市场联系的产业集群网络。根据武汉城市圈创新资源的特点及产业基础,提出了构建基于产业发展的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城市 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发展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35
15
作者 郭庆宾 刘静 王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3,共7页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q...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这一交互关系,是两者彼此响应的耦合产物。研究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响应胁迫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生态环境响应模型,对"两型社会"战略提出后武汉城市圈城镇化生态环境响应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2008-2013年,武汉城市圈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整个城市圈城镇化综合水平逐年稳步上升,增长速度加快。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先下降,后维持稳定,再上升的"U型"变化曲线,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2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对城镇化的响应,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化的特征,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由"胁迫"到"促进"的转变。A值越来越大,由2008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1.66。H值则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特征,由2008年的0.9降低到2010年的0.09,2013年迅速提升到1.71,表明生态环境对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胁迫"到"促进"变化的发展趋势。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载荷对城镇化的发展呈现出由负响应向正响应转变的特征,资源环境绩效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正响应的特征。3武汉城市圈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空间分异特征,由以正响应为主的"凹陷"结构向分化的"板块"结构演化,生态环境综合响应指数的区域差异呈先扩大、后缩小趋势,城镇化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资源环境载荷响应指数和绩效响应指数表现出"向心性"的发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生态环境 响应 武汉城市
下载PDF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武汉城市圈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晶 荣幸 +1 位作者 顾长美 聂绍发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11-213,共3页
目的根据武汉城市圈传染病流行的特征,构建圈域内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要求专家从及时性、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获得性对指标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指标筛选的基础。结果武汉城市圈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由3... 目的根据武汉城市圈传染病流行的特征,构建圈域内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要求专家从及时性、有效性、必要性和可获得性对指标进行评分,并以此作为指标筛选的基础。结果武汉城市圈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由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32项三级指标构成,专家权威系数和熟悉程度均>0.90,两轮咨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93.75%和100.00%,第1轮咨询协调系数为0.341(P>0.05),第2轮咨询协调系数达到0.542(P<0.05)。结论应用德尔菲法构建"武汉城市圈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菲法 武汉城市 传染病 预警指标体系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轴-辐”物流网络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胡娟 海峰 邵校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36-38,共3页
本文根据轴辐物流网络理论与模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提出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即以武汉-黄石为核心节点(轴心)城市,以鄂州、孝感、黄冈为二级节点城市,潜江、咸宁、仙桃、天门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并对轴辐... 本文根据轴辐物流网络理论与模式,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提出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即以武汉-黄石为核心节点(轴心)城市,以鄂州、孝感、黄冈为二级节点城市,潜江、咸宁、仙桃、天门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武汉城市圈物流网络体系,并对轴辐式武汉城市圈物流体系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辐物流网络 武汉城市 物流网络体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武汉城市圈城镇化质量实证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郝华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91-294,共4页
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 城镇化不仅表现为人口的空间迁移,更是经济发展方式、居民生活状况、社会事业同步推进的过程。研究城镇化不仅要关注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更要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从经济绩效、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空间集约、统筹城乡指标七个方面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SPSS做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及各自的短板,以期针对差距采取对策促进城镇化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武汉城市 城镇 城镇化质量
下载PDF
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兼论“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
19
作者 叶初升 夏善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87-92,共6页
近年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严重地制约了湖北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全省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中心城市、次增长级城市和小城镇联动的“泛武汉城市圈”... 近年来,湖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逐渐扩大,严重地制约了湖北经济整体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湖北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原则,在全省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中心城市、次增长级城市和小城镇联动的“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作体系,以支撑湖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武汉城市 协作体系 问题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科学发展观” 湖北经济 区域分工 中心城市 城镇 增长级
下载PDF
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申杨 龚健 +2 位作者 李晓丹 王卫雯 陶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3-133,共11页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并揭示其空间要素驱动机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研究方法:变化轨迹法,景观格局指数,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1980—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耕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 研究目的:分析武汉城市圈的耕地利用变化过程并揭示其空间要素驱动机制,据此提出相对应的耕地保护建议。研究方法:变化轨迹法,景观格局指数,贝叶斯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1980—2020年,武汉城市圈的耕地转入与转出的面积差距逐渐缩小,不同时间段耕地减少去向基本保持一致,以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2)1980—2000年,耕地转出过程在空间上表现较为剧烈,耕地转向建设用地呈现集中占用;2000—2020年,耕地转出与转入在空间上表现都较为剧烈,耕地转建设用地呈现破碎化占用,耕地破碎化现象加剧。(3)建设占用是导致武汉城市圈耕地利用变化的首要驱动因素,其次分别是生态占用、政策规划保护力、社会经济影响度,各因素对耕地转换的敏感性分别是12.49%、4.91%、3.11%、1.19%。研究结论:需要多措并举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促使耕地空间布局集中化、规模化和有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贝叶斯网络 武汉城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