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透水人行步道渗透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小软 张冠方 黄成林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122-128,140,共8页
为了比较土工格室加固级配碎石基层的改良铺装结构与传统透水混凝土铺装结构的渗透性能的差异,对2种铺装结构进行了实验室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渗透性能试验、瞬时积水条件下的渗透性能试验以及现场积水渗透试验,对二者的径流发生情况、渗... 为了比较土工格室加固级配碎石基层的改良铺装结构与传统透水混凝土铺装结构的渗透性能的差异,对2种铺装结构进行了实验室模拟降雨条件下的渗透性能试验、瞬时积水条件下的渗透性能试验以及现场积水渗透试验,对二者的径流发生情况、渗流发生情况及积水溢流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后的铺装结构比传统的透水混凝土铺装结构具有更显著的削减径流和加速渗流效果,且在持续降雨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良好的渗透性能,适合应用于城市Ⅲ型道路工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透水人行步道 铺装结构 渗透性能 增渗减流
下载PDF
国外城市透水生态建设实践与经验总结
2
作者 林海平 《住宅与房地产》 2018年第5X期256-256,共1页
随着我国城镇化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地面硬质化降低了原始透水率,导致洪涝灾害、水质恶化、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与生态问题。透水率作为工程指标,普遍应用于岩石地基技术范畴,而本文把工程指标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结合,总结国外城市透水... 随着我国城镇化全面快速推进,城市地面硬质化降低了原始透水率,导致洪涝灾害、水质恶化、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与生态问题。透水率作为工程指标,普遍应用于岩石地基技术范畴,而本文把工程指标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结合,总结国外城市透水生态建设先进经验,旨在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提供思路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透水 生态建设 国外研究 经验总结
下载PDF
利用QuickBird影像提取城市不透水率的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俊松 杨逢乐 +1 位作者 贺彬 赵磊 《遥感信息》 CSCD 2008年第3期69-73,共5页
不透水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生态指数常出现于城市水文、城市水质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植被制图等研究中。基于QuickBird影像在我国城市中心城区尺度上提取不透水率,将主成分分析的PC2、PC3和RVI进行假彩色合成,增强绿地、裸地、阴影下绿地... 不透水率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生态指数常出现于城市水文、城市水质面源污染以及城市植被制图等研究中。基于QuickBird影像在我国城市中心城区尺度上提取不透水率,将主成分分析的PC2、PC3和RVI进行假彩色合成,增强绿地、裸地、阴影下绿地等透水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反差,利用传统的监督分类得到了高精度(89.6%)的绿地、裸地等城市透水地表信息。该方法对阴影下绿地信息的提取效果明显,用户精度达到84.78%,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阴影对解译精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透水 QUICKBIRD影像 主成分分析 监督分类
下载PDF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监测与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校园为例 被引量:5
4
作者 赵树旗 王中正 +2 位作者 周玉文 杨伟明 高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6,共5页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不透水地表在非降雨天累积的污染物又是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2015年的前10场降雨为例,选取北京东南部大学校园范围内的教学楼屋顶、校园道路、邻近交通主路等不透... 城市不透水地表降雨径流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不透水地表在非降雨天累积的污染物又是降雨径流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2015年的前10场降雨为例,选取北京东南部大学校园范围内的教学楼屋顶、校园道路、邻近交通主路等不透水地表为研究对象,对自然降雨及其产生的降雨径流污染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冬季过后的第一场降雨雨水径流污染严重,水质为劣V类,之后,降雨径流污染有所减轻;不同采样点水质污染严重程度不同;距离建筑物厕所排气口距离越近的地方,氨氮污染浓度越高;透水地面设施的存在可以减轻径流污染程度。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控制和治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透水地表 径流污染 降雨 污染控制
下载PDF
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普天 蔡林林 +1 位作者 李中轩 李满园 《绿色科技》 2017年第17期13-15,共3页
以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中的惯用方式,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相应问题,考虑城市透水性铺面建设的不同类型,并从材料、适宜性、养护管理和与景观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 以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综合分析目前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中的惯用方式,指出了目前所存在的相应问题,考虑城市透水性铺面建设的不同类型,并从材料、适宜性、养护管理和与景观的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以期为当地及相应的城市景观透水性铺面建设提供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性铺面建设 城市透水铺装 城市景观 海绵城市
下载PDF
三种城市不透水地表沉积物采样装置应用比较
6
作者 刘立志 刘春 张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5-39,共5页
采用3种采样装置对不透水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单位面积SS累积采集量大小顺序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颗粒物样品中常规污染物总量大小顺序同样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但... 采用3种采样装置对不透水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单位面积SS累积采集量大小顺序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颗粒物样品中常规污染物总量大小顺序同样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但单位SS中常规污染物含量大小顺序为框架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水洗采样装置,表明常规污染物大都存在于易于收集的地表颗粒物中。3种采样装置便携程度为框架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和水洗采样装置。实际应用时可依据采样距离、采样点地表性质和沉积物累积程度、样品保存和测定时限要求等情况选择不同的采样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装置 面源污染 地表沉积物 雨水水质 城市透水地表
下载PDF
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技术的实际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丰东寅 《科技创新导报》 2011年第34期45-46,共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改造及新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增大了市政排水管网负担,降低了地下水补给功能,从而产生了改善环境的透水路面工艺。本文结合实际介绍了城市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全国范围内的城市改造及新城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增大了市政排水管网负担,降低了地下水补给功能,从而产生了改善环境的透水路面工艺。本文结合实际介绍了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的功能和施工工艺,为大范围推广提供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人行道透水路面 环保透水 透水基层 施工工艺
下载PDF
近20年城市遥感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飞 邵媛 +1 位作者 黄晖 朱帕尔·巴合提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255-3276,共22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遥感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化使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遥感是一门多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遥感研究已成为地理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领域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城市化使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原有的生态环境状况发生改变,从而引起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遥感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城市遥感研究涉及的城市地表温度、边界扩张、不透水表面、景观格局以及生态安全5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方法、应用动态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与探讨。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数据源从单个遥感数据研究走向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发展,多源遥感数据尤其是结合高分辨率数据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城市研究的各个领域中;(2)城市遥感的研究目标不断扩展、深化和聚焦;(3)城市遥感研究已开始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拓展;(4)城市遥感涉及的研究对象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深入解读城市遥感研究理论意义和潜在挑战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研究对本文所涉及的主题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为城市典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今后应按照城市形态与构成、城市关键要素、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城市扩展与环境预测的体系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表温度 城市扩张 城市透水表面 城市景观格局 城市生态安全
下载PDF
基于系统时间序列的城市绿化冷却效应评估研究
9
作者 王宇白 白婷婷 +2 位作者 徐栋 李明峰 檀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59-4867,共9页
以北京市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时间序列观测的通用概念模型,并发布了2001~2018年中国地区首幅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地图.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透水率、城市绿化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此外,北京市核心区与... 以北京市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时间序列观测的通用概念模型,并发布了2001~2018年中国地区首幅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地图.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透水率、城市绿化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此外,北京市核心区与扩张区的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核心区的冷却效应约为扩张区的2倍.结合观测与模拟的城市地表温度趋势,量化了北京市1.09K的冷却效应,这使北京市城市变暖趋势减缓了43.25%,但北京市的城市地表温度仍上升了1.42K.因此,北京市的城市热环境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该研究可为缓解未来城市扩张带来的潜在变暖趋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冷却效应 城市地表温度 城市透水 北京市
下载PDF
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10
作者 刘珍环 李猷 彭建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5-281,共7页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城市化的水环境效应则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化过程对水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总结和归纳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方法,指出... 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是当前城市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城市化的水环境效应则是其中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梳理城市化过程对水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总结和归纳城市不透水表面的水环境效应研究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方法,指出当前城市化过程的水环境效应研究所面临的诸多难点,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研究认为,城市化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不透水表面的不断增加,以不透水表面指数(ISA)为表征的地表覆被参数日益受到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视,成为城市化过程水环境效应研究的热点指标。不透水表面对水文效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短时间内增大降雨的径流量,长时间内增加洪水频率和径流总量。同时,不透水表面对水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水体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城市水文水质监测及模型模拟,对水环境效应的影响机制方面尚缺乏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影响机制的深入研究,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构建适用于城市地区的水文水质模型。可以预见,不透水表面指数将会是城市化过程水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参数,并将推动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环境效应研究向参数简单化与精确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透水表面 水文效应 水质效应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原文传递
Using Impervious Surfaces to Detect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of China in 2000s 被引量:13
11
作者 PENG Jian LIU Yanxu +3 位作者 SHEN Hong XIE Pan HU Xiaoxu WANG Yangl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229-243,共15页
The change of 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gradu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ct as a key index for monitoring urban expansion. Experiencing rapid growth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20... The change of 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 can effectively reveal the gradual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act as a key index for monitoring urban expansion. Experiencing rapid growth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2000 s, urban expansion of Beijing has not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through ISA. In this study, Landsat TM images of Beijing in 2001 and 2009 were obtained, and the eight-yea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in Beijing was analyzed using the ISA extracted by means of the vegetation-imperious surface-soil(V-I-S) model. From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ISA, the ring structure of urban expansion in Beijing was significant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decreasing urban density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periphery. In the ring road analysis, the most dramatic changes of ISA were found between the fifth ring and the sixth ring. This area has experienced the most new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and is currently the main source of urban expansion. The typical profile lines revealed the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The east-west profile was the most urbanized axes in Beijing, while ISA change in the east-north profile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n the other five profiles. Moreover, the transition matrix of ISA levels revealed an increase in urban density in the low density built areas; the Moran′s I index showed a clear expansion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which spread contiguously;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indicated the northeast was the dominant direction of urban expansion. These findings can provide important spatial control guidelines in the next round of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land use pla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 vegetation-imperious surface-soil(V-I-S) model profile line analysis urban expansion direction Beijing China
下载PDF
Physical simulation of urban rainfall infiltration
12
作者 LI Jie ZENG Bing WANG Yan-xia SHEN Lei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2期293-295,304,共4页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rainwa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we designed and complemented a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of urban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gulation parameters.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qua...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rainwa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we designed and complemented a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al system of urban rainfall infiltration regulation parameters.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quantitative regulations of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 rainfall infiltration conditions an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a simulated experimental system.In a com- 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an effective rainwater harvesting system and selection of water storage material,we simulated the major parameters of an experimental area rainfall,soil moisture and water storage capacity by providing an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area runoff coefficient,obtained from basic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rainwater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iltration condition underlying surface phys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以湖南省宁乡县为例 被引量:111
13
作者 邹宇 许乙青 邱灿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5-71,78,共8页
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 快速城市化和暴雨造成许多城市内涝渍害等问题,迫使我国一些城市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文章回顾了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宁乡县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南方多雨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规划等问题。研究表明: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宁乡县总体规划前后,实施道路本体透水化与道路选线分级化相结合的规划措施,显著提高生态水网完整性,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得到大幅改善;硬质地面的海绵化综合处理方式,增强了城区地表水循环过程,增大了降雨下渗,削弱了降雨径流峰量,降低城市雨水排水系统压力。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前期规划、经济调节、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议,以期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减弱对现有治水途径"工程性措施"的依赖,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规划性措施"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生态水网连接度 城市透水
原文传递
城市地表覆盖结构组分与热环境调控模型(EcoCity)研究--以北京城市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匡文慧 杨天荣 +3 位作者 刘爱琳 张弛 陆灯盛 迟文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47-859,共13页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异质性刻画不足,以及与城市地表热环境之间定量关系认识不足,严重制约其在城市生态规划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本研究耦合城市地理学"空... 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是当前城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由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异质性刻画不足,以及与城市地表热环境之间定量关系认识不足,严重制约其在城市生态规划管理方面的应用能力.本研究耦合城市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和城市气候学"地表能量平衡原理",提出了城市地表结构与热环境调控新的理念,揭示了城市空间结构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互馈机制;并自主研发了地表覆盖结构组分与热环境调控模型(EcoCity),确定了城市地表热环境生态调控阈值.基于实验观测、遥感反演和气象资料等数据,揭示了城市内部生活空间、生产空间、服务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相应的城市不透水地表、绿地和水域等地表覆盖组分布局模式对城市热岛形成的地表辐射与热通量影响程度.结论表明,不同城市功能区之间热环境的差异与其地表覆盖组分关系密切,商业、住宅等高密度城市不透水地表区,会显著增加显热通量起到升温作用,而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区会显著增加潜热通量起到降温作用.我们也发现,不同功能区由于其绿地组分比例差异导致植被热耗散作用不同,而且存在一定的生态阈值,对于商业、交通道路和住宅等高密度城市不透水地表功能区,其城市绿化工程对于提升植被潜热耗散效率更加有效,导致单位植被盖度的降温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也表明,EcoCity模型为城市地表结构特征和地表热通量之间耦合作用机制的理解和时空特征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而且对于特定规模城市热岛缓减以及不同功能区绿化控制指标和阈值的界定,提供了普适性通用的计算模型系统,从而科学有效的服务于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透水地表 北京 地表热环境 遥感 生态调控
原文传递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特征与生态管控 被引量:28
15
作者 匡文慧 杨天荣 颜凤芹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7-959,共13页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城市地表信息等专题数据集,从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背景和规划区覆盖范围两个层面揭示了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建议。结论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高密度连绵集聚式态势,城镇用地和城市不透水地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43倍,且接近15%的子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不透水地表的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农田、乡镇及农村聚落和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开发建设应围绕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适度控制人口、产业规模,建设宜居生态健康城市。规划初期,应将其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畴,参照国际低影响度开发模式,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当前下垫面特征,前期规划应考虑构建新区与保定、北京和天津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新区内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整体比例应控制在60%之内,核心区不超过70%。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确立"以水定城"理念,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方面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透水地表 京津冀城市 生态保护策略
原文传递
Soil Organic Carbon Transformation and Related Properties in Urban Soil Under Impervious Surfaces 被引量:10
16
作者 WEI Zong-Qiang WU Shao-Hua +2 位作者 ZHOU Sheng-Lu LI Jing-Tao ZHAO Qi-Guo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期56-64,共9页
Installation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urban area prevents the exchange of material and energy between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unterparts,thereby resulting in negative effects on soil function and urban environm... Installation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urban area prevents the exchange of material and energy between soil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counterparts,thereby resulting in negative effects on soil function and urban environment.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0-20cm depth in Nanjing City,China,in which seven sites were selected for urban open soils,and fourteen sites with similar parent material were selected for the impervious-covered soils,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impervious surface on soi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and to determine the most important soil properties associated with soil organic carbon(SOC)transformation in the urban soils covered by impervious surfaces.Soil organic carbon and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concentrations,potential carbon(C)and nitrogen(N)mineralization rates,basal respiration,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C transformation were measured.Installation of impervious surface severely affected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activities,e.g.,i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tal N contents,potential C mineralization and basal respiration rate(P<0.01),while increased pH,clay and Olsen-P concentrations.Soil organic carbon in the sealed soils at 0-20 cm was 2.35 kg m^(-2),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4.52 kg m^(-2)in the open soils(P<0.05).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WSOC played a major role in determining SOC transformation in the impervious-covered soil,and it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N content and potential C mineralization rate.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installation of impervious surface in urban area,which will result in decreases of SOC and total N concentrations and soil microbial activities,has certain negative consequences for soil fertility and long-term storage of S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ineralization microbial activity soil fertility soil sealing 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
原文传递
Comparison of spatial structures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and Boswash based on the subpixel-level 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 product 被引量:4
17
作者 曹诗颂 胡德勇 +3 位作者 胡卓玮 赵文吉 陈姗姗 于琛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306-322,共17页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tudy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can provide the policy proposals of space optimization fo...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rapid urbanization, study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urban agglomer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can provide the policy proposals of space optimization for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aking the Beijing-Tianjin-Hebei(BTH) and Boswash as study area, we mapped the subpixel-level 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 of the BTH and Boswash, respectively, from 1972 to 2011. Further, landscape metrics, gravitational model and spati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s between the BTH and Boswas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1) the area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increased rapidly in the BTH, while those remained stable in the Boswash.(2)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BTH experienced different periods including isolated cities stage, dual-core cities stage, group cities stage and network-style cities stage, while those of the Boswash was more stable, and its spatial pattern showed a "point-axis" structure.(3) The spatial pattern of high-high assembling regions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exhibited a "standing pancake" feature in the BTH, while those showed a "multi-center, local aggregation and global discrete" feature in the Boswash.(4) All the percentages of the impervious surface of ecological, living, and production land of the BT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Boswash. At la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optimization of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posals for the BTH were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pervious surface coverage 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structure comparison landscape pattern ecological-living-production la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