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新疆城镇密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慧玲 余丹林 郑江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共9页
在定量分析城镇密度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和GWR4等空间分析工具,分析2004—2015年新疆城镇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和城镇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4—2015年,虽然城镇综合密度逐年上升,但总体分布变化不大... 在定量分析城镇密度的基础上,借助ArcGIS,GEODA和GWR4等空间分析工具,分析2004—2015年新疆城镇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和城镇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以及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2004—2015年,虽然城镇综合密度逐年上升,但总体分布变化不大,其中塔城市由中密度城市变为高密度城市,阿克陶县和托克逊县由低密度变为中密度城镇,鄯善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则由中密度降为低密度城镇.综合来看,热点城镇略有增加,冷点城镇基本保持稳定,这与新疆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有相应的联系,南疆边缘县市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使其增长缓慢,与热点城镇形成巨大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密度 GWR GEODA 空间异质性 新疆
下载PDF
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时空特征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枫 汤惠君 杜继丰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4,共8页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 基于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泰尔指数、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特征,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1996―2008年,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差异波动增大,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重心向西北偏移;2)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差异显著,空间格局上存在较明显的集聚和峰值效应;3)广东省各城市之间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按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的差异划分为4种类型区,其中基础高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和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类型区涉及城市数量较多;4)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规模的增大、交通区位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升,广东省城镇建设用地的经济效益将会得到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 时空特征 影响机理 广东省
下载PDF
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胡涛 张安明 +1 位作者 杨庆媛 李佳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5,共11页
基于重庆市38个区(县)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等面板数据计算经济密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发展率等方法探讨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 基于重庆市38个区(县)2000-2016年城镇建设用地等面板数据计算经济密度,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和相对发展率等方法探讨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特征,并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对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整体呈上升态势,且渝东北片区总体上要高于其他区域,空间格局分布上呈现一定的集聚效应和峰值效应;②总体差异和组内差异在不断增大,组间差异不断减小,全市整体发展还不均衡;③各区(县)间相对发展率差异性较大,以基础水平和增长速度划分的增长空间中,基础低且密度提高慢和基础高且密度提高慢2种类型区涉及地区较广;④产业结构、技术资本投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和交通区位对经济密度变化影响较强.可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才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重要途径,将来需科学配置土地资源,达到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经济密度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重庆市
下载PDF
城镇化与城镇居民生活能耗的门槛效应分析
4
作者 董锋 王影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9-164,171,共7页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人口城镇化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人口密度指标同样表征城镇化水平以突显新型城镇化中的“集约”特点。基于2000—2016年29...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要求我国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以人口城镇化衡量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以城镇人口密度指标同样表征城镇化水平以突显新型城镇化中的“集约”特点。基于2000—2016年29个省级面板数据,使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人口城镇化和城镇人口密度两个角度分析城镇化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密度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均存在显著的双门槛效应。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看,城镇化能够控制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增长并且两者之间的弹性系数因所处门槛区间不同而存在差异。从城镇人口密度的角度来看,其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能耗会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作用会因其跨越门槛值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居民生活能耗 人口城镇 城镇人口密度 门槛效应
下载PDF
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探讨
5
作者 李永文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0年第1期43-48,共6页
本文分析了河南城镇发展的现状;阐明了河南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密度大,分布不平衡等发展特点;提出了河南城镇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 城镇 城镇密度 城镇 河南
下载PDF
多中心城市中山市职住空间关系特征 被引量:5
6
作者 钟国平 曹小曙 《热带地理》 2016年第4期591-599,共9页
以低密度多中心城市——中山市为例,采取政府主导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40 445个调查样本,应用Arc GIS等分析工具,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的个体属性与职住地点等信息,对居民职住比、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向进行可视化,分析中... 以低密度多中心城市——中山市为例,采取政府主导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40 445个调查样本,应用Arc GIS等分析工具,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库中的个体属性与职住地点等信息,对居民职住比、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和通勤方向进行可视化,分析中山居民的职住空间关系格局。结果表明:职住比、通勤时间、通勤距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区域差异,但圈层结构均不明显。全市职住空间分布整体较均匀,主城区职住基本平衡;周边镇区尤其是西北组团、东部组团职住比高,而主城区较低。全市平均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均显著低于国内大城市和发达国家城市。主城区和外围镇区间的通勤量及其比重小,全市没有产生大规模的外围―中心"钟摆式"通勤,在通勤方向上更多表现为内―内通勤和外―外通勤。居民的职住关系空间分布特征与城市空间结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以及交通设施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低密度多中心的城市职住平衡程度高、通勤时间和通勤距离均较短,而主城区与外围镇区通勤联系不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结构 密度城镇 职住空间关系 通勤 ARCGIS 中山市
下载PDF
我国三个典型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估算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天鹏 闫铁柱 +9 位作者 金平忠 雷秋良 连慧姝 李影 李晓虹 区惠平 周脚根 杜新忠 武淑霞 刘宏斌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4678-4687,共10页
【目的】人类活动氮素过量投入是引起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阐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面源氮素污染问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模型... 【目的】人类活动氮素过量投入是引起面源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阐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解决面源氮素污染问题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NANI)模型,通过统计年鉴和文献综述获得NANI相关数据和参数,对农业化的香溪河流域、城镇化的太湖流域和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洱海流域的净氮输入量进行评估。【结果】从NANI强度上看,3个典型流域NANI平均值按照大小排序为:太湖流域(13241 kg·km^(-2)·a^(-1))、香溪河流域(2183 kg·km^(-2)·a^(-1))、洱海流域(1582 kg·km^(-2)·a^(-1))。从来源上看,氮肥施入(Nfer)和食品/饲料氮(Nim)是NANI最大来源,占比58%—97%,对NANI贡献从大到小排序为:氮肥施入、食品/饲料氮输入、氮沉降输入、作物固氮输入。从时间尺度看,2019年同2010年相比,香溪河流域NANI中食品/饲料氮输入比例下降23个百分点,氮沉降比例上升34个百分点;洱海流域NANI中氮肥施入比例下降86个百分点;太湖流域NANI中食品/饲料氮输入比例上升31个百分点,作物固氮量和氮沉降输入比例下降14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从影响因素上看,3个典型流域NANI与城镇人口密度均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且随城镇人口密度的增加NANI随之升高;耕地面积占比与NANI的拟合上,香溪河流域有显著影响(P<0.05),但洱海流域和太湖流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香溪河流域中昭君镇、峡口镇和黄粮镇,洱海流域中下关镇、上关镇和凤仪镇,太湖流域中张家港市、嘉兴市秀城区、杭州市拱墅区和上海市南汇区是NANI的关键源区;以农业为主的香溪河流域化肥施入是NANI的主要来源;城镇化程度较高的太湖流域食品/饲料氮和肥料氮投入是NANI主要来源;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可显著减少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因此,在关键源区大力推广农业绿色发展措施,同时有效降低饲料和肥料的投入量,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ANI) 香溪河流域 洱海流域 太湖流域 城镇人口密度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控制 被引量:55
8
作者 戴均良 高晓路 杜守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822-1832,共11页
随着中国快速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岗位、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城镇空间的快速扩张和蔓延式发展又成为众多矛盾的焦点。本文从规划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空间扩张的内在... 随着中国快速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和产业集聚带来的就业岗位、基础设施、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矛盾日益加剧,而城镇空间的快速扩张和蔓延式发展又成为众多矛盾的焦点。本文从规划理论和经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城镇空间扩张的内在动因,通过综述英美日等国家针对城镇空间扩张而采取的土地利用控制政策的经验提出了对策建议,并通过比较研究探讨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标准问题。研究表明,资源环境条件是城镇密度的先决条件,基于亚洲大部分国家的资源环境基础和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集约化的城镇空间是我国最现实、最合理的选择;交通模式、土地开发模式、住宅开发模式、道路交通税制等是影响城镇密度的关键因素,因此,公共交通比例、住宅开发形式的选择等是对城镇空间密度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城镇密度(人均土地利用指标)的最佳标准应根据交通模式、土地开发模式、住宅开发模式等条件的不同而区别确定。欧美研究学者提出的紧凑型发展模式下的城镇合理人口密度大致在70~150人/hm2之间。基于分析和比较,本研究建议集合住宅比例在80%以上的我国大中城市的人均城镇土地利用指标采用人均80~105 m2的标准,并应在实施过程中从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空间扩张 土地利用 城镇密度 空间管制
原文传递
测绘技术在特殊地形测绘工程中运用分析
9
作者 曾思政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年第6期68-71,共4页
在特殊地形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充分应用,有利于增加测绘数据精准度,实现地理位置广度记录。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测绘工程的内涵,围绕核心测绘技术关键点,展现测绘技术在茂密山林、旧城房屋、高密度城镇、泥泞滩涂、大地理区域等... 在特殊地形测绘工程中,测绘技术的充分应用,有利于增加测绘数据精准度,实现地理位置广度记录。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测绘工程的内涵,围绕核心测绘技术关键点,展现测绘技术在茂密山林、旧城房屋、高密度城镇、泥泞滩涂、大地理区域等特殊地形测绘工程中的运用价值,为测绘人员提供给丰富的技术参考依据,促进测绘事业的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绘技术 特殊地形 大地理区域 无人机 密度城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