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及其规划思考 被引量:5
1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冯章献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0-74,共5页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位处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使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据此本文从非协调性的视角构建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合理性、效益性分析的理论框架——认为"发展"与"吃饭"问题、"人口—经济—空间"城镇化的时空一致性及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自然资源条件、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及社会非农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区位商和关联系数是其可行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对城市规模、城镇化质量及制度安排的规划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城镇建设用地非协调性 规划思考
下载PDF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的动态演变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修春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47-1054,共8页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 基于国情和现实发展,对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性指数模型,综合测度了2000~2009年期间中国各省区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之于城镇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的非协调性程度及其动态演变过程、趋势和类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就如何协调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提出调控对策与优化途径。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非协调整体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但整体效益水平还有待提高;非协调性分类及其演化以相对协调型和滞后型为主,且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演变机理分析表明资源要素禀赋与区域差异、国家宏观调控、体制制约、历史遗留和行政区划调整是造成非协调性的主要原因;最后从体制环境改革、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和区级财政转移支付视角提出优化调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投入建设 协调 动态演变 中国
下载PDF
中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非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王颖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49-57,共9页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紧张、且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地区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以及资金短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极度稀缺紧张、且正处在加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落实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地区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以及资金短缺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城镇人口城镇化、产业就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基础服务设施城镇化)的外在表征,更是一个国家(地区)资源使用效率、经济发展模式(集约抑或粗放)、社会公平公正(城镇基本服务设施的均等化)主要参考指标。故此,为了考查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性,该文借用非协调性指数模型、分别评价城镇建设用地投入与城镇人口、GDP、地方财政税收、产业就业非农化以及社会非农化之间的非协调程度,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总体而言是比较协调的,从各单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来看,城镇建设用地投入至于各变量指标而言大体可以分为超前、滞后和相对协调三种类型,其中上海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当前户籍管理体制的作用而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超前发展(粗放式发展)。最后就如何推进我国城镇建设用地投入的协调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建设投入 协调 中国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倪维秋 张志宏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2,共6页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 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差别大,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也各有差异,二者之间耦合协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为评价基期,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和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性,揭示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与城镇耦合协调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之间为高度协调,发展类型为集约度滞后型;天津市和沧州市为中度协调,天津市发展类型是集约度滞后型,沧州市为城镇化滞后型;河北省除了沧州市以外的其他城市均为低度协调。从空间分布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的距离较远,受到北京和天津辐射带动作用影响不大,区域建设用地与城镇化为低度协调,并且为城镇化滞后;而位于京津冀城市群的北部地区,由于距离北京、天津比较近,受到北京和天津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强,因此城镇化滞后型和集约利用滞后型处在此消彼长、向协调发展的过渡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城镇 耦合协调
下载PDF
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5
作者 尹娟 资本飞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8-63,共6页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极值法、熵权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进...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及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极值法、熵权法、综合指数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耦合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2010—2020年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水平偏低,全市平均协调水平仅为0.39,整体上处于中度失调状态;(2)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不均衡特征明显,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中心—外围结构;(3)玉溪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深受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政府能力、科技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玉溪市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城镇 耦合协调 玉溪市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其开发边界格局优化研究
6
作者 高鑫 范树平 +2 位作者 李鹏 巨芬 宋晓娜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96-104,共9页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如何运用评价结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尤为重要。以典型快速城镇化发展区域天长市为例,甄别确定地形起伏、距建制镇距离、植被覆盖率等9个基础指标因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性工作,研究如何运用评价结果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尤为重要。以典型快速城镇化发展区域天长市为例,甄别确定地形起伏、距建制镇距离、植被覆盖率等9个基础指标因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潜力—约束”模型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开展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并对其开发边界格局进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以适宜区和较适宜区为主,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空间上呈现以市区为中心向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的格局。(2)天长街道、石梁镇和永丰镇三镇潜在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居全市前列,未来是城镇扩张主要方向。(3)底线约束型方案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为85.88 km^(2),管控发展型方案为103.06 km^(2),积极拓展型方案为120.32 km^(2)。基于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开展未来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及开发边界优化,能够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布局,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工作提供理论探索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评价 城镇开发边界 天长市
下载PDF
河南省耕地保护、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耦合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培琳 《南方农村》 2020年第1期25-31,共7页
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的不协调问题,文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耕地保护水平、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及城镇化程度三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200... 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与建设用地的不协调问题,文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农业大省—河南省的耕地保护水平、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及城镇化程度三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时间维度看,2006-2015年间河南省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协调指数方面,除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之间的协调指数T1外,三大系统的总协调指数T、耕地保护水平与城镇化程度间的协调指数T2、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与城镇化程度间的协调指数T3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在耦合度方面,所有耦合度均高于0.7,且在2014年后,耦合度基本稳定在0.9-1.0区间内。2015年河南省三大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 城镇 耕地保护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下载PDF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25
8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2 位作者 杜素芹 王锐 郭俊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27,共7页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经济适宜评价 对比分析 城镇建设用地
下载PDF
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以海安县为例 被引量:25
9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5-781,共7页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开发适宜分区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指数 城镇建设用地空间配置 海安县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纵横评价——以重庆市涪陵新区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琳 田永中 +2 位作者 唐小龙 屈清 梁甜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51-158,共8页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以涪陵新区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多因素加权叠加法分别从水平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角度对山地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价,综合评价结果将涪陵新区划分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重点保护区、禁止建设区五个等级,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4.81%,42.70%,26.06%,4.23%和2.20%.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 城镇建设用地 GIS 最小阻力模型 多因素加权叠加法 涪陵新区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水平时空耦合协调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璐 徐磊 董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4-319,346,共7页
以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对城市群2004—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水平进行了测算,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选取了两者的典型表征变量,探寻表征变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 以长株潭城市群8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对城市群2004—2013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水平进行了测算,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选取了两者的典型表征变量,探寻表征变量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从时序特征看,各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城市群发展呈现积极良好的状态;(2)从空间特征看,各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建设用地利用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均稳步上升,但地域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以长沙为中心城市向外扩散的发展格局;(3)新型城镇化、建设用地利用水平均与耦合协调度呈正向相关关系,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占市区面积比重、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固定资产投资额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而城镇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与耦合协调度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 建设用地利用水平 耦合协调关系 时空差异
下载PDF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研究──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钱乐祥 郑建闽 +1 位作者 曹文志 骆灿鹏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14-121,共8页
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分析研究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从系统的概念模型入手,阐述了系统评价原则与体系、系统流程概念设计、数据库组织与结构的概念设计、评价模型概念设计等4个方面的内容.... 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为例,分析研究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与应用.从系统的概念模型入手,阐述了系统评价原则与体系、系统流程概念设计、数据库组织与结构的概念设计、评价模型概念设计等4个方面的内容.以ARC/INFO为主要支撑软件,建立了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建设 用地 适宜 信息系统 GIS
下载PDF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探讨——以南京市江宁区大连山—青龙山片区概念规划为例 被引量:14
13
作者 程磊 朱查松 罗震东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66,94,共5页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 在《城乡规划法》推行规划全覆盖和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备受关注,对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得以开展。针对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中存在的非建设用地数量不断减少、功能异化、管理失控等问题,寻求用地保护与发展需求的结合,遵从生态优先理念,采用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平衡城市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与发展方是解决问题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生态敏感 大连山—青龙山片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风险评价的非建设性用地空间管制研究——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片区为例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敏 王云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60-66,共7页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得非建设性用地面临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压力。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生态片区规划实践为例,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干扰分析以及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融合生态本底...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镇剧烈的空间增长态势和紧张的建设用地形势使得非建设性用地面临日益严峻的保护与利用的现实压力。以吉林长白县龙岗重点生态片区规划实践为例,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干扰分析以及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融合生态本底、生态过程、生态后果的非建设性用地生态风险评价与空间管制决策模型,阐述以空间管制策略为核心、以生态格局构建为目标、以生态风险评价作为准入机制的非建设性用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建设用地 生态风险评价(ERA) 生态干扰 生态适宜 空间管制
下载PDF
云南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特殊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15
作者 杨子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9-275,共7页
云南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中的参评因子可分为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2类。根据云南实际,将特殊因子归纳为7个,即:坡度(陡坡)、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带、重要矿产压覆、基本农田保护... 云南实施"城镇上山"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是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其中的参评因子可分为特殊因子和基本因子2类。根据云南实际,将特殊因子归纳为7个,即:坡度(陡坡)、地质灾害、地震断裂带、重要矿产压覆、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安全、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并分别分析了这7个因子对云南山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影响和"刚性"制约作用,进而将云南山区城镇建设适宜土地(简称山区宜建地)定义为:指坡度在8°-25°,并位于地质灾害高危险区、地震断裂带500m范围区、重要矿产压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之外的缓坡地。这为云南省以及其他类似地区开展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城镇建设用地 适宜评价 特殊因子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生态环境-城镇化-旅游业的非协调性耦合识别及优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1-101,共11页
[目的]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各系统发展对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清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现状对重庆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从非协调性耦合角度对重庆市生态环境、城镇化及旅... [目的]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各系统发展对社会经济协调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理清三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现状对重庆市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从非协调性耦合角度对重庆市生态环境、城镇化及旅游业系统展开研究.通过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和非协调耦合模型探究重庆市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状况.[结果]①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系统内部各指标关联度均在0.5以上,即各指标对生态环境、城镇化及旅游业发展有较强影响.系统间关联度均在0.65以上,处于高或极高关联水平,即各系统之间联系紧密,相互影响.②2000—2019年期间,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上升态势,但生态环境受旅游业及城镇化影响,呈现较大波动.③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非协调耦合度从2000年的0.7304降至2019年的0.0751,非协调耦合程度在逐渐减弱,系统之间协调发展水平越来越好.[结论]重庆市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业三大系统之间关系紧密,且非协调水平较低.未来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修复,达到各系统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旅游业 城镇 生态环境 协调耦合
下载PDF
基于生态约束-发展潜力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宸睿 符海月 +1 位作者 张鑫 钱志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7年第3期174-181,187,共9页
[目的]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划分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类型区,为江苏省射阳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最小累积阻力值分析射阳县区域生态约束强度,划分强度等级;运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从开发强度和空间距离角度构... [目的]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划分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类型区,为江苏省射阳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依据最小累积阻力值分析射阳县区域生态约束强度,划分强度等级;运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从开发强度和空间距离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划分区域发展潜力等级;最终在生态约束等级和发展潜力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全域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结果](1)生态约束高区域与生态约束低的区域相差较大,总体上以生态保护为主。从空间分布上,不同等级强度生态约束力表现出了阶梯式的分布,由内向外辐射,强度逐步提高。(2)开发潜力与生态约束分级结果对比,矛盾突出,经济需求旺盛,生态保护用地形势严峻。(3)适宜保护区、较适宜保护区、较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4类,所占比率分别为11.04%,24.78%,34.59%,29.59%。[结论]开发适宜性分区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同时合德镇及周围的适宜建设区较为集聚,外围适宜建设区逐渐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约束 发展潜力 开发适宜分区 城镇建设用地 江苏省射阳县
下载PDF
基于改进斜坡单元法的山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壮 李远耀 +3 位作者 张为 谭建民 刘月 付圣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49,55,共9页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可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续城市各项专题规划奠定基础。以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在充分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筛选...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可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续城市各项专题规划奠定基础。以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在充分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筛选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地层岩性、坡度等10个基础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提出基于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盆域山体阴影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并与传统栅格单元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采用多因子叠加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斜坡单元法得出的研究区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双江镇实际建设用地中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栅格单元法,可为类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城镇建设用地 改进的斜坡单元法 栅格单元法 适宜评价 三峡库区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与协调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姚尧 李江风 杨媛媛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3,共6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也随之加剧。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出发,借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测度方法和土地利用多功能方法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内部功能形态转型的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在不同研究时段,经济发展的方式和目标有所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转型的强度和速度也会受到影响;(2) 2000—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6个城市的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集约效率水平总体上升,总体功能也随之上升,但各城市的差异比较明显;(3)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用地利用社会经济功能转型的协调性要高于环鄱阳湖城市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社会经济功能 城市建设用地 协调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沿海工业基地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探索——以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智波 吴访 沈越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84,共4页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服务来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的背景下,以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重... 在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主要的生态服务来源,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防城港市红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大力发展沿海工业的背景下,以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为重点,以生态保护、风貌保持和功能拓展为指导,通过统筹红沙片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探索出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模式,逐步落实片区发展内容,从而促进片区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用地 控制详细规划 防城港市 红沙片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