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曙华 王利华 谭骏翔 《创新》 2007年第6期63-67,共5页
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融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一个战略支点,其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应该具备的状态,在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城... 在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融入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一个战略支点,其内部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分析两者之间协同发展应该具备的状态,在探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城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本区域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的协同性和非协同性。以影响两者协同关系的因素为切入点,提出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组织结构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发展的三个发展模式,为广西在开放开发中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组织结构 城镇空间模式 协同性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下载PDF
资源环境压力下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探索——以《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小卉 汤春峰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8,97-100,共4页
当前中国尤其是经济要素不断集中的发达地区,一方面肩负着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以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空间错位下,以非均衡发展和主体功能发展为发展思路... 当前中国尤其是经济要素不断集中的发达地区,一方面肩负着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以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了生产要素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空间错位下,以非均衡发展和主体功能发展为发展思路的"紧凑城市、开敞区域"城镇空间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压力 城镇空间组织模式 江苏
下载PDF
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以余姚市姚东片区规划研究为例
3
作者 罗明 倪敏东 陈珍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5,共6页
城镇空间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多要素特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城镇空间发展,应从可控要素和不可控要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构建适宜的空间发展结构。余姚市姚东片区的规划研究探讨了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城镇空间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多要素特性。为了更好地引导城镇空间发展,应从可控要素和不可控要素两方面进行分析,构建适宜的空间发展结构。余姚市姚东片区的规划研究探讨了基于发展要素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通过确定片区空间发展要素,并考虑这些发展要素的时空层次,分成设施导向期、空间联动期和网络形成期3个发展阶段,最后确定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要素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城镇空间结构 余姚市
下载PDF
新世纪湖北省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及对策
4
作者 肖建成 涂人猛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1年第2期9-14,共6页
21世纪湖北省城镇空间发展研究是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湖北省城镇空间发展的“一点二线 ,点轴开发 ;实内拓外 ,圈层扩展 ;多重循环 ,交叉推进”的模式 ,其依据主要是 :1从区位理论看 ,湖北省武汉市地处中国中部 ,理所当然... 21世纪湖北省城镇空间发展研究是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 ,提出了湖北省城镇空间发展的“一点二线 ,点轴开发 ;实内拓外 ,圈层扩展 ;多重循环 ,交叉推进”的模式 ,其依据主要是 :1从区位理论看 ,湖北省武汉市地处中国中部 ,理所当然地承担着承东启西、南北交流的枢纽作用 ,武汉就是湖北省乃至长江中游的极核城市 ;2从经济区位来看 ,“两线”交汇于湖北省的经济增长极核——武汉 ,“两线”地带集中湖北省的大部分工业、农业、人口和城市 ;3湖北省盆状地形 ,向心状的水系 ,向心状的土地利用以及向心交汇的综合运轴网络 ,构成了以武汉为中心的集聚与扩散的层状网络结构 ;在此基础上构想今后一段时间内湖北省城镇空间组织的格局及建设层次 ,即武汉 (一级 )——襄樊、荆州、宜昌、黄石 (二级 )——十堰、荆门、鄂州、随州、恩施、仙桃、枝城等 (三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湖北 21世纪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经济区位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面向21世纪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持续发展的思考——以苏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湖清 刘荣增 朱传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21-24,共4页
以苏南地区为例 ,探讨了经济发达地区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特点 ,剖析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影响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
关键词 21世纪 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城镇 苏南地区 可持续发展 城镇布局 城镇规划 人口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产业调整
下载PDF
差异分权与多元碎化:大都市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研究——基于武汉市蔡甸区的实证 被引量:9
6
作者 姜克芳 张京祥 +1 位作者 罗震东 耿磊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7-94,共8页
大都市边缘地区是大都市经济增长与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域,也是分权化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大都市边缘地区往往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模式的分权化来调整其空间治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从分权化治理到城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从大都... 大都市边缘地区是大都市经济增长与空间拓展的主要地域,也是分权化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大都市边缘地区往往针对不同主体采取不同模式的分权化来调整其空间治理结构以适应发展需求。本文构建从分权化治理到城镇化空间的逻辑框架,从大都市边缘地区"差异分权"的空间治理格局入手,落脚在"多元碎化"的城镇化空间模式上,进而对从空间治理的"差异分权"到城镇化空间模式的"多元碎化"间的制度逻辑进行了解析,认为差异分权格局是当前大都市区边缘地区城镇化空间模式多元碎化的直接诱因,因此新型城镇化迫切需要从治理结构上予以破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市边缘地区 治理结构 分权化 城镇空间模式 碎片化
原文传递
上海市边缘区城镇空间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苏海龙 《城市规划汇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3,79,共6页
笔者通过对郊区化背景下上海市边缘区城镇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 ,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对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评价 。
关键词 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可持续性 评价
原文传递
后工业化时期中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被引量:54
8
作者 汪增洋 张学良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80,共19页
在中国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提升型发展的转型阶段,促进城镇体系薄弱环节——小城镇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已有文献基于增长目标和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本文用产城融合测度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从人的城镇化和小城镇发... 在中国城镇化由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提升型发展的转型阶段,促进城镇体系薄弱环节——小城镇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别于已有文献基于增长目标和以城市为对象的研究,本文用产城融合测度小城镇高质量发展,从人的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角度考察中国城镇化转型发展下的空间模式选择问题。对中部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小城镇发展质量和到中心城市地理距离之间具有"∽"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镇体系空间模式一致;城镇规模对发展质量提升作用大的毗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将与中心城市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都市区;工业经济对发展质量提升作用大的一些县城,将成长为中小城市并和其毗邻小城镇形成小都市区;在中国新型城镇化格局中,都市区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应在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战略框架下,将都市区和小都市区作为城镇化空间模式的主要载体。不同类型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不同,毗邻中心城市的小城镇通过融入都市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一些县城及其毗邻小城镇通过成长为小都市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其他小城镇主要通过乡镇合并扩大城镇规模、扩展市场服务范围以及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发展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模式 城镇化质量 产城融合 城镇 都市区
原文传递
Semi-urbanization and evolving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sights from the 2000 to 2010 national censuses 被引量:3
9
作者 刘祥 曹广忠 +1 位作者 刘涛 刘汉初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11期1626-1642,共17页
Based on the prefecture-level data of the 2000 and 2010 national censuses,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s semi-urbanization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s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re-examined by considering se... Based on the prefecture-level data of the 2000 and 2010 national censuses,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China's semi-urbanization is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stages of urbanization are re-examined by considering semi-urbanization. Nine typ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presented according to the relations between semi-urba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China's urbaniza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namely, high incoordination, incoordination, low coordination, coordination, and high coordin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semi-urbanization rate varies significantly from one area to another; its order in 2010 from the highest to the lowest value was as follows: east, middle, west, and northeast. Urbanization and semi-urbanization rates in inland cities increase much faster than those in coastal cities. In addition, semi-urbanization displays a spatial pattern similar to that of urbanization across China, with the sole excep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Through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semi-urbanization is determined to be increasing. High-value concentration areas are expanding in the coastal east, whereas low-value concentration areas are growing in the northeast. Lastly,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model suggests a weakening trend of coordin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semi-urbanization over the studied decade. Semi-urbaniz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special production of China's hukou system, which restricts the permanent settlement of migrants in cities. As such, China's semi-urbanization trend is expected to exhibit a reversed U-shaped pattern as urbanization and citizenization devel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mi-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patial evolution hukou CENSUS Chin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