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视角的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1
作者
谭征
谭皓方
孙平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为了揭示重庆市38个区县在2005—2019年间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结合崔王指数、障碍度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主城区)—外围(非主...
为了揭示重庆市38个区县在2005—2019年间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结合崔王指数、障碍度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主城区)—外围(非主城区)结构特征,但分异程度在不断下降。(2)非农产业产值、人均GDP、非农就业人数、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空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等因子是导致重庆市38个区县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子,其作用机理与重庆市地形区位、要素流动可达性和贫困区县空间分布所形成的“发展势能”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3)为了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核心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弱化地形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一圈两翼、一主两副”空间结构、深化“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战略、强化(科技、体制机制、人才等)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作用等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源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可以形象地将要素移动呈现在“发展势能”和要素移动成本的变化曲线中,对于深挖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庆市可以从区域城镇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核心对外围辐射带动作用层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
要素
集聚
能力
区域发展
空间分异
障碍度
重庆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9,共6页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非均衡性
空间极化
城镇
要素
集聚
能力
河南省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
37
3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1 位作者
丁四保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视角的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1
作者
谭征
谭皓方
孙平军
机构
南阳理工学院建筑学院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出处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501173)
河南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2021BSH012)
西南大学引进人才项目(SWU019020)。
文摘
为了揭示重庆市38个区县在2005—2019年间区域发展空间分异情况,本研究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结合崔王指数、障碍度评价法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核心(主城区)—外围(非主城区)结构特征,但分异程度在不断下降。(2)非农产业产值、人均GDP、非农就业人数、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空间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等因子是导致重庆市38个区县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空间分异的关键性因子,其作用机理与重庆市地形区位、要素流动可达性和贫困区县空间分布所形成的“发展势能”的空间分异密切相关。(3)为了实现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提出进一步强化主城区的核心集聚能力和扩散带动作用、弱化地形对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构建“一圈两翼、一主两副”空间结构、深化“走出去、引进来”对外开放战略、强化(科技、体制机制、人才等)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作用等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源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可以形象地将要素移动呈现在“发展势能”和要素移动成本的变化曲线中,对于深挖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重庆市可以从区域城镇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核心对外围辐射带动作用层面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路径。
关键词
城镇
要素
集聚
能力
区域发展
空间分异
障碍度
重庆市
Keywords
urban agglomeration capacity
regional developme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bstacle degree
Chongqing city
分类号
F299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机构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南阳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出处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4-39,共6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Y074)
文摘
基于城乡、区域关联的“要素流”视角,构建城镇要素集聚能力指数,运用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对2000—2017年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城镇要素集聚能力呈现以郑州市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加剧;基尼系数和崔-王指数从整体和分经济区(中原城市群、豫北经济区、黄淮经济区和豫西、豫西南经济区)都表明河南省区内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极化现象,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加剧,基尼系数在2005年(0.5003)迈入发展的差距悬殊阶段(基尼系数0.5~0.6),原因在于国家政策、区域发展规划、行政层级与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结构而导致各地级市的区位优势度的差异和动态变化,进而导致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空间分异、极化及其时序演化。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非均衡性
空间极化
城镇
要素
集聚
能力
河南省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on-equilibrium
spatial polarization
urban factor agglomeration capacity
Henan Province
分类号
K903.1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F29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被引量:
37
3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处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5-723,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30)
文摘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Keywords
Northeast China
abilit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regional spatial polarization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视角的重庆市区域发展空间分异研究
谭征
谭皓方
孙平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城镇要素集聚能力的河南省区域发展空间非均衡性研究
谭皓方
任太增
谭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东北地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空间极化研究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
37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