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域外行旅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
1
作者 陈悦 陈吉德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观念在中国早期本土语境中经历了对电影本性和电影美学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域外行旅的电影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观念的形塑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电影本体的探索方面,行旅者使得电影从戏剧的从属地... 中国早期电影艺术观念在中国早期本土语境中经历了对电影本性和电影美学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域外行旅的电影人在中国早期电影的艺术观念的形塑与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电影本体的探索方面,行旅者使得电影从戏剧的从属地位中逐渐抽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艺术,并突出了电影的心理叙事和可视化本性;在电影美学方面,行旅者从电影的基本构成要素出发,注重画面的整体美感,并逐渐具备电影摄影、镜头、节奏、蒙太奇等美学意识;在编导观念方面,行旅者开始了剧本电影化的探索并逐步规范了电影剧本的分镜头格式,确立导演中心制;在表演观念方面,行旅者强调表演的真实性与想象力,并注重内心动作的刻画。这些电影观念为中国早期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有力的理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行旅 电影本体 电影美学 编导观念 表演观念
下载PDF
域外行旅要素与胡适白话诗观念的生成 被引量:1
2
作者 卢桢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44-152,共9页
留美期间,胡适在行旅体验的激发下创作出了一系列抒写异国风景、记录游走经历、表达文化感思的诗歌。他推崇风景的调和之美,强调对现场的真实还原,进而在写作实践中发现了诗语旧格与实景体验之间的矛盾。为此,胡适从诗歌韵律、“诗与真... 留美期间,胡适在行旅体验的激发下创作出了一系列抒写异国风景、记录游走经历、表达文化感思的诗歌。他推崇风景的调和之美,强调对现场的真实还原,进而在写作实践中发现了诗语旧格与实景体验之间的矛盾。为此,胡适从诗歌韵律、“诗与真”的关系等角度入手,力求去除陈言套语,用“文的语言”采写流动具体的风景,再现精神主体的视觉经验。这些尝试增强了诗歌的叙事和说理成分,为中国诗歌注入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美学活力。随着风景观念和写作理念的调整,胡适从诸多行旅元素中找到了适用于文学变革的突破点,他将“八事”的主张落到实处,并对套语和影像的关系、新诗表述空间与新语体的联系、风景诗的剪裁力等问题作出持续思考,推动了早期新诗由如实记录风景到诗性表达风景的思维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域外行旅 白话诗 风景观
原文传递
近现代域外游记的勃兴与繁荣 被引量:1
3
作者 苏明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81-385,共5页
以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域外游记写作热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近现代域外游记勃兴与繁荣原因之所在。提出了晚清域外游记的勃兴主要是由于官方的推动和政治需要所致,民国之后域外游记的大量出现则与留学热的涌动和现代交通业、旅游业的迅... 以近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域外游记写作热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近现代域外游记勃兴与繁荣原因之所在。提出了晚清域外游记的勃兴主要是由于官方的推动和政治需要所致,民国之后域外游记的大量出现则与留学热的涌动和现代交通业、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的观点。同时指出与游记写作的繁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游记研究的严重滞后,蕴含着丰富文学、文化信息的域外游记,拥有很大的学术空间,值得深入挖掘与言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行旅 外游记 外交策略 留学热 游业
下载PDF
椟胜于珠:旧体域外纪游诗中的“夹注”现象 被引量:1
4
作者 苏明 《天中学刊》 2012年第4期77-79,共3页
在近现代旧体域外纪游诗中存在着一种奇特而有趣的"椟胜于珠"的现象,即诗中的夹注较之原诗更为引人注意。这一现象的存在,揭示了在跨文化书写过程中,旧风格(旧体诗)与新材料(现代域外行旅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椟胜于珠... 在近现代旧体域外纪游诗中存在着一种奇特而有趣的"椟胜于珠"的现象,即诗中的夹注较之原诗更为引人注意。这一现象的存在,揭示了在跨文化书写过程中,旧风格(旧体诗)与新材料(现代域外行旅体验)之间的矛盾冲突。"椟胜于珠"现象既是旧风格与新材料之间相互背驰的表征,也是旧风格为了适应新材料所做出的一种变通。这一书写策略的选择,显示了旧风格在现代域外体验面前的失语,同时也预示着文学变革发生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体外纪游诗 旧风格 新材料 现代域外行旅体验
下载PDF
论袁祖志的海上吟咏
5
作者 花宏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84-95,共12页
袁祖志是19世纪末上海租界洋场文人的典型代表。从1872年开始,袁祖志在《申报》上发表了大量竹枝词,以风土诗的形式不断地建构着上海都市社会景观。同时,他在租界繁华的四马路附近建造了“杨柳楼台”,不仅成为海内外文人争相拜访、吟咏... 袁祖志是19世纪末上海租界洋场文人的典型代表。从1872年开始,袁祖志在《申报》上发表了大量竹枝词,以风土诗的形式不断地建构着上海都市社会景观。同时,他在租界繁华的四马路附近建造了“杨柳楼台”,不仅成为海内外文人争相拜访、吟咏的对象,甚至还成为众多洋场文人在现代都市中寻找身份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此外,袁祖志还具有鲜明的现代传播意识。他借助《申报》的媒介平台,同步宣传他在光绪九年(1883年)的域外之行,并在诗词唱酬的过程中建构着庞大的文人交际网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袁祖志具有醒觉的都市意识,是现代上海都市的形象制造者(image mak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祖志 杨柳楼台 域外行旅 形象制造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