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藻的分离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银环 刘东超 《河北渔业》 2007年第5期43-45,共3页
介绍了微藻分离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样品系列稀释法、水滴分离法、微吸管分离法、固体培养基分离法,分析了这几种分离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另外,还对这几种分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概述,以期能对微藻分离工作的开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微藻 分离技术 样品系列稀释法 水滴分离法 微吸管分离法 固体培养分离法
下载PDF
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检测结果分析
2
作者 李宏杰 陈志杭 +2 位作者 叶斌 葛荣跃 王海明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6期842-843,846,共3页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比较多重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 目的 探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比较多重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bioMérieux公司)的苛养菌配套鉴定卡,并相应增加单重、二重或多重PCR的检测.结果 多重PCR的检出率为2.50% (5/200);而增菌培养分离法的检出率为2.00%(4/200),有1例未能分离出菌落但平板盲刮PCR仍可检出;多重PCR的检出空肠弯曲菌4例,结肠弯曲菌1例;增菌培养分离法菌种生化鉴定菌种结果与多重PCR一致.结论 多重PCR技术比较适合于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弯曲菌的快速检测,也应重视培养分离法对鉴定与药敏的地位,努力优化选择性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菌属 PCR 多重PCR 培养分离法 食源性疾病 腹泻
下载PDF
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三种检测方法比较 被引量:5
3
作者 许海燕 熊海平 +1 位作者 苏婧 张伟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2758-2759,2763,共3页
目的了解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培养分离法检测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的差别及增菌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比较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培养分离法对19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空肠弯曲菌的检测率与增菌前后的变化。结果荧光定量PCR的检... 目的了解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培养分离法检测腹泻患者空肠弯曲菌的差别及增菌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比较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培养分离法对192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空肠弯曲菌的检测率与增菌前后的变化。结果荧光定量PCR的检出率最高(增菌前后分别为5.21%、4.17%),多重PCR次之(增菌前后分别为4.69%、3.65%),培养分离法最低(增菌前后分别为1.04%、3.13%)。结论荧光定量PCR、多重PCR比较适合于空肠弯曲菌的监测检测,多重PCR更适合基层单位应用,培养分离方法适合临床治疗患者使用。增菌对不同方法的检出率有一定的影响,应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加以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弯曲菌 多重PCR 荧光定量PCR 培养分离法
原文传递
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测方法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伟 李宏杰 +3 位作者 陈志杭 叶斌 葛荣跃 王海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9年第23期2840-2843,共4页
目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测能力与可能的对应关系。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均检出病原菌)粪DEC的检... 目的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传统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的检测能力与可能的对应关系。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技术与增菌培养分离鉴定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均检出病原菌)粪DEC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血清学凝集方法与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生化鉴定方法。结果多重荧光PCR的DEC检出率为5.00%(10/200);而增菌培养分离血清学鉴定方法的DEC检出率为3.00%(6/200),有4例多重荧光PCR检测为阳性而血清学凝集方法未能检出经生化鉴定仍为大肠埃希菌;DEC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结论多重荧光PCR技术比较适合于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DEC的快速检测,弥补血清学凝集方法的不足,也应重视培养分离法对鉴定与药敏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多重荧光PCR 培养分离法 血清学凝集试验 腹泻
原文传递
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宏杰 陈志杭 +2 位作者 叶斌 葛荣跃 王海明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目的了解多重荧光PCR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与增菌培养分离法检测结果的关系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与培养分离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VITEK 2 Compact... 目的了解多重荧光PCR检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与增菌培养分离法检测结果的关系以及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比较多重荧光PCR与培养分离法对200例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在培养鉴定中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法国bio Mérieux公司)的GN配套鉴定卡及AST-GN09药敏卡,并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增菌培养分离法的检出率为36.00%(72/200),所有菌株均能被多重荧光PCR鉴定出tlh基因,其中毒力基因携带tdh+/trh+占2.78%(2/72)、tdh+/trh-占88.89%(64/72)、tdh-/trh+占5.55%(4/72);tdh-/trh-占2.78%(2/72)。血清型O3∶K6最多,占58.33%(42/72)、其次O4∶K8占8.33%(6/72)。结论多重荧光PCR比较适合于食源性相关腹泻患者粪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鉴定与毒力检测,也应重视培养分离法对鉴定与药敏的地位,努力优化选择性培养基及培养条件,加强主动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 毒力基因 血清分型 药敏试验 多重荧光PCR 培养分离法 腹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