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丰 彭惠普 +3 位作者 廖亦龙 李曙光 伍应运 黄德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6-8,共3页
利用优质两用核不育系培矮64S与优质稻品系七占测配而成的培杂双七,是一个丰产稳产、抗性强、米质好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介绍了其选配经过、特征特性以及栽培和制种应用技术。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 选育 制种技术 水稻
下载PDF
酯酶同工酶电泳鉴定天优122、培杂双七种子纯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黎杰强 彭艺 +4 位作者 徐翔飞 邓羽中 刘晖 张顺佳 范红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5年第5期22-24,共3页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水稻秧苗针叶期的酶粗提液进行酯酶同工酶(EST)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天优122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7及母本酶带Est11、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有差异;而培杂双七不但具...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水稻秧苗针叶期的酶粗提液进行酯酶同工酶(EST)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天优122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7及母本酶带Est11、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有差异;而培杂双七不但具备父母本互补酶带Est3、Est4,同时也具备父本酶带Est8、Est9、Est10、Est11和Est12,F1与双亲的酯酶酶带强弱也有差异,说明利用酯酶同工酶鉴定杂交稻品种天优122、培杂双七的种子纯度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 交稻 天优122 培杂双七 种子纯度
下载PDF
不同栽培环境条件对优质杂交稻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柳武革 刘振荣 +4 位作者 李曙光 廖亦龙 黄德娟 彭惠普 王丰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58,62,共4页
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插植密度和施肥条件的大田种植试验 ,对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稻区早晚季种植、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丘陵地区种植以及不同插植密度和混施硅肥、沸石均对部分品质性状产生显著... 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插植密度和施肥条件的大田种植试验 ,对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华南稻区早晚季种植、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丘陵地区种植以及不同插植密度和混施硅肥、沸石均对部分品质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 ,但是所有这些环境条件中没有一种能明显改善该组合的全部品质性状或稻米的综合品质。因此 ,杂交稻的综合品质改良 ,只有通过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遗传改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交水稻 培杂双七 稻米品质 环境
下载PDF
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 被引量:2
4
作者 王丰 黄健文 +6 位作者 彭惠普 吴玉坤 李曙光 陈志远 廖亦龙 郑海波 宋进昌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59-60,共2页
培杂双七(原名培杂七和培杂77)是利用培矮64S与七占成对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自1993年晚造开始,经过几年多造的大面积试种与区试,均表现丰产稳产,米质优,且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比97%),中抗白叶枯... 培杂双七(原名培杂七和培杂77)是利用培矮64S与七占成对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自1993年晚造开始,经过几年多造的大面积试种与区试,均表现丰产稳产,米质优,且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比97%),中抗白叶枯病(3级),是目前广东省唯一通过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杂双七 综合技术措施 高产制种 两系交稻 南繁制种 制种产量 父母本 海南三亚 插植规格 盛花期
下载PDF
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丰 彭惠普 +3 位作者 廖亦龙 李曙光 伍应运 黄德娟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24-25,共2页
利用优质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4S与优质稻品系七占测配而成的培杂双七 ,是一个丰产稳产、抗性强、米质好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介绍了其选配经过。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 选育 特征特性 技术 制种技术
下载PDF
培杂双七高产制种综合技术措施 被引量:1
6
作者 王丰 黄健文 +6 位作者 彭惠普 吴玉坤 李曙光 陈志远 廖亦龙 郑海波 宋进昌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培杂双七 综合技术措施 高产制种 两系交稻 南繁制种 农业科学院 制种产量 父母本 水稻研究 广东省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高产记录
7
作者 王永锐 黄成贤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28,共1页
关键词 培杂双七 结实率 技术 米质分析 两系交稻 营养 水分 高产记录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
8
作者 李锐 《中国农村科技》 2000年第6期24-24,共1页
培杂双七(又称培杂77)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而成的感温性中熟组合。1998年3月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近年来已推广种植达几十万亩,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 广东省农科院 推广种植 中熟组合 品种审定 感温性 白叶枯病 有效穗数 技术
下载PDF
培杂双七高产示范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廖妙泉 曾启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2-14,共3页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2 0 0 0~ 2 0 0 1年兴宁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两系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 ,面积 66.7hm2 。兴宁市农业局根据... 培杂双七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2 0 0 0~ 2 0 0 1年兴宁市农业局组织实施了由广东省农科院承担的国家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优质两系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 ,面积 66.7hm2 。兴宁市农业局根据培杂双七的品种特性 ,运用两系稻优质高产栽培措施、平衡施肥方法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取得了示范成功 ,示范片培杂双七生长平衡 ,转色正常、无病虫为害 ,每 667m2 产量 2 0 0 0年早造为 65 6.2kg、晚造为 664.8kg ,2 0 0 1年早造为 5 95 .72kg、晚造为 691 .92kg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品种 高产示范 技术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种植示范及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衍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1期7-7,10,共2页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在揭西县五云镇中低产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27 kg、高产田块达432 kg,且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在揭西县中低产稻区进一步推广种植;同时还介绍了培杂双七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四...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在揭西县五云镇中低产田示范种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27 kg、高产田块达432 kg,且具有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等优点,可在揭西县中低产稻区进一步推广种植;同时还介绍了培杂双七抛秧栽培的技术要点,包括合理安排"四期"、适时播种育秧、及时抛植、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和及时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 示范种植 技术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特性及高产栽培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德威 何礼健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0年第3期144-145,共2页
关键词 培杂双七 两系毁交水稻 特征特性 高产栽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大面积制种技术
12
作者 姚剑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3期126-127,共2页
北流市于1997年晚造引种两系新组合——培杂双七。1998年早造进行对比试验的同时并小面积推广。单位面积(667平方米,下同)试验产量527.6公斤,比对照组合汕优桂99增产23.8公斤,增长4.6%,高抗白叶枯病、... 北流市于1997年晚造引种两系新组合——培杂双七。1998年早造进行对比试验的同时并小面积推广。单位面积(667平方米,下同)试验产量527.6公斤,比对照组合汕优桂99增产23.8公斤,增长4.6%,高抗白叶枯病、细条病,米质优良。1998年晚造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稻 水稻 培杂双七 制种技术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及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13
作者 吴小萍 钟红娟 +1 位作者 曾红 廖强辉 《农业网络信息》 2009年第2期140-142,共3页
介绍了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生产技术体系试验示范,表现具有抗性好,适应性广,产量高。高产栽培技术规程,培育壮秧,科学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
关键词 两系交稻“培杂双七 高产栽技术规程 推广应用
下载PDF
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种植示范及栽培技术
14
作者 彭衍集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06年第11期8-9,共2页
揭西县五云镇坡苏、保新、宝石等行政村的耕地大多为沙壤土质,土壤肥力差,水稻产量较低,每造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属中低产田。1998年早造,在揭阳市科委和揭西县科技局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种两系杂交稻,取得明显效益。2003年试种... 揭西县五云镇坡苏、保新、宝石等行政村的耕地大多为沙壤土质,土壤肥力差,水稻产量较低,每造亩产在300公斤左右,属中低产田。1998年早造,在揭阳市科委和揭西县科技局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种两系杂交稻,取得明显效益。2003年试种培杂双七、培杂茂选等两系杂交稻共400亩,经过认真组织实施和加强栽培管理,试种获得了成功,最高亩产达到432公斤。两系杂交稻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今年早造种植面积近万亩。试种结果表明,在引种的这些品种中,以培杂双七的田间表现最好,实割验收高、中、t63块田共199.8平方米,平均亩产427公斤。现将种植示范结果与栽培技术要点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交稻 技术要点 种植面积 培杂双七 示范 土壤肥力 水稻产量 中低产田
下载PDF
优质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15
作者 彭维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7期81-82,共2页
阐述了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培杂双七的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主要栽培技术,包括培育壮秧、合理施肥、科学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培杂双七的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两系交稻 培杂双七 特征特性 技术
下载PDF
培杂航香
16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11年第12期28-28,共1页
特征特性:培杂航香属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广东地区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30天,与优优128相同,比培杂双七迟熟2天。分蘖力中强,株型中集,剑叶较宽长,穗大粒多,抗倒力一般,后期熟色好。
关键词 交稻组合 优优128 全生育期 广东地区 培杂双七 感温型 分蘖力 株型
下载PDF
2009年早造优质杂交稻品种推介
17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 2009年第2期8-8,共1页
天优998: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1天,与培杂双七相近。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二级,外观品质鉴定为一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较强。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高产栽培... 天优998: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109—111天,与培杂双七相近。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晚造米质达国标优质二级,外观品质鉴定为一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抗倒力和后期耐寒力均较强。一般亩产550公斤左右,高产栽培亩产可达650公斤以上。适宜广东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病虫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交稻 品种 高产栽 交稻组合 天优998 抗白叶枯病 全生育期 培杂双七
下载PDF
第三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的品种简介(Ⅲ)
18
作者 孙世贤 《种子科技》 2002年第2期122-124,共3页
关键词 农作物品种 审定 水稻 培杂双七品种 协优1429品种 品种特性
下载PDF
一句话信息
19
《农村百事通》 2002年第1期12-13,共2页
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2001年11月10日下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世贸组织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 培杂双七 预防和控制 两系交稻 广东温氏食品集团 配套工程技术
下载PDF
华优8305
20
《中国科技成果》 2006年第19期60-60,共1页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直,抗倒力中弱。株高105.8~109.5厘米,穗长21.2~22.8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5粒,结实率87....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造平均全生育期125~126天,比培杂双七早熟2~3天。分蘖力中等,株型中集,剑叶短直,抗倒力中弱。株高105.8~109.5厘米,穗长21.2~22.8厘米,穗大粒多,着粒密,每穗总粒数155粒,结实率87.5%,干粒重21.3克。早造米质为国标优质3级,外观品质为二级,整精米率58.9%,垩白粒率15%,垩白度4.5%,直链淀粉含量23.9%,胶稠度50毫米,长宽比2.8。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67.8%,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9.13%和40.71%,田间发病轻至中;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抗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链淀粉含量 抗性频率 交稻组合 每穗总粒数 全生育期 培杂双七 外观品质 整精米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