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三叠系克下组冲积扇高频基准面旋回与砂体分布型式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吴胜和 伊振林 +3 位作者 许长福 郭建刚 张保国 吴小军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3,共7页
应用油田开发区密井网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开发区三叠系中统克下亚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克下组发育多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包括3个中期旋... 应用油田开发区密井网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开发区三叠系中统克下亚组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克下组发育多级基准面上升半旋回,包括3个中期旋回,7个短期旋回及若干超短期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比值总体向上变大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比值向上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上升,砂体从克下组下部的连片状、过渡到中部的宽带状、再变为上部的窄带状。A/S比值控制着辫状水道的迁移,随着A/S比值的增加,砂体宽度和厚度变小。该研究对于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扇 基准面旋回 克拉玛依油田 三叠系
下载PDF
三级基准面旋回内三角洲砂体骨架模型的建立——以陕北安塞三角洲露头为例 被引量:30
2
作者 张兴阳 罗平 +4 位作者 顾家裕 罗忠 刘柳红 陈飞 张玄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0-548,共9页
三角洲砂体是中国陆相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内三角洲砂体骨架露头地质模型,对于三角洲砂体分布预测有重要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多个延长组曲流河三角洲露头剖面开展了深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正确识... 三角洲砂体是中国陆相盆地最重要的油气储集层之一,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内三角洲砂体骨架露头地质模型,对于三角洲砂体分布预测有重要意义。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多个延长组曲流河三角洲露头剖面开展了深入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正确识别出以长61下部下切河谷底面以及对应整合面为界面的三级基准面旋回,构建了三级基准面旋回格架内三角洲砂体骨架原型模型,建立了三级基准面旋回内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流)样式响应模式图。该项研究表明,三级基准面旋回过程中,不同基准面升降速率下分流河道发生规律性的下切、充填、迁移、漫溢及河型改变,控制了层序地层格架内三角洲砂体的类型、形态、规模和连通性。这对于认识三角洲砂体的分布规律,分析三角洲砂体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条件有重要帮助。深入开展多种地质背景下层序格架内三角洲砂体分布规律研究,有助于实现三角洲砂体分布“成因上可解释、时空上可预测”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基准面旋回 曲流河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 砂体骨架模型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层序与油层单元划分关系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景山 彭军 +2 位作者 周彦 谭秀成 李凌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A/S值变化与砂体发育关系的分析表明,具有A1、A2和C2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最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各级次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是有利储集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而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中部通常是泥质盖层或隔、夹层... 短期和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A/S值变化与砂体发育关系的分析表明,具有A1、A2和C2型结构的短期旋回层序最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发育,各级次层序界面的上下两侧是有利储集砂体的主要发育位置,而基准面旋回层序的中部通常是泥质盖层或隔、夹层的主要产出位置。针对按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小层划分方案与传统的油气层四级划分方案存在的矛盾,提出以不同级次湖泛面沉积的泥质盖层或隔、夹层为边界的、跨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的砂体和油层四级划分方案,其中的含油层系、油(层)组、复油层、单油层,分别与长期、中期、短期、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有关,但存在半个基准面旋回的相位差。这一划分方案既符合油气藏开发层系的划分原则,在实际应用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砂体 隔层 油层划分
下载PDF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与沉积演化:以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为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孙雨 马世忠 +3 位作者 闫百泉 赵慧 于利民 丛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405-3414,共10页
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系统分析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体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成因特征、结构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扶余油层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扶... 利用22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830口井的录井、测井资料,系统分析松辽盆地扶新隆起带南部扶余油层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体系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成因特征、结构样式及分布模式,总结出扶余油层的沉积层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扶余油层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类型主要有基准面下降至基准面上升转换面、基准面上升至基准面下降转换面和基准面旋回界面对比局部参照等时面;(2)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大类7亚类,即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向上"变浅"非对称型旋回(可分为2亚类)和对称型旋回(可分为3亚类),以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为主;(3)扶余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的上升半旋回、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其在总体水进的背景下,主要经历4个变化阶段: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中期的快速上升阶段、中后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及末期的快速上升后略有下降阶段,近似对应于识别出的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这4个阶段的变化过程中,依次发育高能河控三角洲分流平原、低能河控三角洲平原、河控三角洲分流平原近岸沉积区及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沉积演化 河控三角洲 扶余油层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扇三角洲露头基准面旋回与储层的响应关系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程鹏 于兴河 +4 位作者 李胜利 瞿建华 魏凌云 李晓路 杜永慧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7-205,共9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四棵树剖面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基于露头精细解剖,将扇三角洲成因砂体分为叠加型、过渡型及孤立型砂体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向分流水道过渡及分...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四棵树剖面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细分为3个中期旋回。基于露头精细解剖,将扇三角洲成因砂体分为叠加型、过渡型及孤立型砂体3种类型,分别对应于辫状水道、辫状水道向分流水道过渡及分流水道成因,其宽度、厚度及宽厚比由叠加型向孤立型逐渐减小。3类砂体的特征、形成与变化与基准面旋回变化及所处的位置有关。A/S比值由低到高依次发育叠加型、过渡型、孤立型砂体。水道砂体的规模与A/S比值呈负相关关系,即随A/S比值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基准面的上升,八道湾组水道砂体出现的频率减小,叠加厚度减薄,砂体之间的连通性变差,水道砂体的粒度变细,发育于陆地的古土壤减少,且宽厚比也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南缘 八道湾组 扇三角洲 基准面旋回 储层 露头
下载PDF
胜二区沙二段7砂组地层基准面旋回与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温立峰 吴胜和 +1 位作者 岳大力 李艳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44-151,共8页
应用油田开发区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7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7砂组发育多级基准面旋回,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 应用油田开发区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胜坨油田二区7砂组高分辨率层序发育特征以及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内部沉积微相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区7砂组发育多级基准面旋回,包括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9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反映了可容空间与沉积物补给速率比值(A/S比值)在纵向上的多级变化发育模式,即在A/S比值总体向上变小的背景上,有多个次级A/S比值向上变小再变大的旋回。随着基准面的下降-波动-下降,沉积微相从7砂组底部的河口坝过度为地层中部的席状砂背景下残存的分流河道沉积,再到7砂组上部的河口坝沉积。A/S比值控制着研究区沉积微相的发育类型、展布模式。弄清楚研究区地层沉积特征与基准面旋回之间的关系对于精细储层表征和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沉积微相 胜坨油田 分流河道 河口坝
下载PDF
濮城油田沙三上地层基准面旋回及储层流动单元 被引量:14
7
作者 曾大乾 李中超 +2 位作者 宋国英 汤军 张昌民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42,共4页
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 ,研究了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上亚段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 ,划分出长期基准面旋回 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5 0个 ,并对三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 根据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纳空间变化原理 ,研究了东濮凹陷濮城油田沙三上亚段长期、中期、短期基准面旋回 ,划分出长期基准面旋回 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1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 5 0个 ,并对三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特征及分布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 ,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利用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及流动单元层次性与基准面旋回级次性的相关性 ,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 ,为精细储层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油田 沙三上地层 基准面旋回 储层流动单元 层序地层格架 沙三段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影响——以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梁宏伟 吴胜和 +5 位作者 王军 岳大力 李宇鹏 印森林 喻宸 王夏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6-442,共7页
为探究不同旋回阶段同类微相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分析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 为探究不同旋回阶段同类微相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差异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机理,运用基准面旋回沉积动力学原理,基于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及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参数,分析胜坨油田三区沙二段9砂层组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对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产生差异控制,不同级次基准面升降引起的自旋回与异旋回因素的变化,使可容纳空间与物源供给条件发生改变,导致不同旋回阶段河口坝储集层沉积环境出现差异,使短期旋回中单一河口坝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表现为底强顶弱特征,中期旋回中复合河口坝(多期单一河口坝组成)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自下向上总体呈变弱趋势,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多期复合河口坝间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微观非均质性 胜坨油田 河口坝
下载PDF
油藏开发阶段河流相基准面旋回划分与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被引量:13
9
作者 龙国清 韩大匡 +3 位作者 田昌炳 刘卓 王守泽 段斌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依据河型与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变化、相序与相组合、自旋回特征及冲积平原特征等河流相结构要素进行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的方法。在基准面旋回等时格架约束下的储层细分对比中,提出要依据自旋回特征识别基准面旋回变化趋势,将短期旋回(自旋回)纳入较长期高级别旋回(基准面旋回)中分层次逐级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河道砂体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相对保存程度的规律性,归纳了不同可容空间条件下河道砂体的对比模式,用以指导河流相储层的细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河流相 基准面旋回 储层细分对比
下载PDF
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关系——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浊积扇为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2 位作者 田景春 赵俊兴 韦东晓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63,共5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浊积扇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种基本...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以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浊积扇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向上“变浅”非对称型和对称型3种基本结构类型。重点讨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充填样式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的关系,指出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变化明显受控于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在低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浊积砂体非均质性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最好,而在高可容纳空间条件下形成的砂体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 短期基准面旋回 充填样式 储层 非均质性 陇东地区
下载PDF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储层宏观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王家豪 姚光庆 赵彦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7-94,共8页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 将层序控制因素分析和沉积学响应相结合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详细地分析了坳陷盆地、断陷盆地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区可容纳空间的不同发育特点、河流作用方式的变化、以及储层宏观分布特征 ,讨论了物源供给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和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 ,说明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识别标志 :厚层叠置砂体底部冲刷面和下切谷、辫状分流河道曲流化特征、滨岸沙坝 -滨岸沼泽相沉积 ;阐述了厚层稳定煤层作为地层对比标志的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沉积学 稳定厚煤层 储层 浅水辫状河三角洲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增学 张功成 +3 位作者 王东东 李莹 刘海燕 吕大炜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78-1185,共8页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海底扇体系、滨浅湖-中深湖-浊积扇体系、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滨浅海-浊积扇体系等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海底扇体系、滨浅湖-中深湖-浊积扇体系、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滨浅海-浊积扇体系等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聚煤作用较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中、短期基准面识别与对比。短期基准面对比界面主要类型是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土壤化沉积与泥炭化事件沉积组合、微相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测井曲线突变界面等。琼东南盆地古近系的地层中,由不同成因特征的边界所界定的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A型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B型层序)和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短周期 古近系 中国海域区
下载PDF
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彭军 郑荣才 +2 位作者 陈景山 蔡勋育 韦景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03-209,共7页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 ,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 (A型 )、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 (B型 )、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 (C型 )等三种基本结构类...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 ,运用短期基准面旋回界面的识别标志将百色盆地那读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 (A型 )、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 (B型 )、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型 (C型 )等三种基本结构类型 ,再根据可容纳空间大小和上下两个半旋回的厚度进一步划分为七个亚类型 :即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 (A1型 ) ,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 (A2 型 ) ,低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1型 ) ,高可容纳空间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 (B2 型 ) ,完全—近完全对称型 (C1型 ) ,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C2 型 ) ,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型 (C3 型 )。文中详细讨论了每个基本类型和亚类型的沉积背景、叠加样式、岩性组成和沉积动力学过程 ,并指出有利储集砂体在每种类型中的发育部位。在此基础上 ,总结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变化规律和分布模式 ,指出从陆地向湖盆 ,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类型具有从A1型→A2 型→C2 型→C1型→C3 型→B1型→B2 型的变化规律 ,并简述了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层序分析 可容纳空间 结构类型 分布模式 那读组 百色盆地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25
14
作者 郑荣才 尹世民 彭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9-375,共7页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 以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为理论基础 ,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周期 ,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成因地层单元 ,较为详细地讨论了层序结构、层序叠加样式与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 (A/S比值 )变化、基准面升降幅度及沉积动力学条件的相互关系 ,描述了不同结构和叠加样式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中期基准面旋回中的分布规律 ,最终提出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的标准层序模式。有意义的是 ,上述理论分析结果与四川、鄂尔多斯和辽河等盆地中的中、新生代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结果完全一致 ,说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技术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广泛分布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旋回 叠加样式 沉积动力学
下载PDF
陆相断陷湖盆基准面旋回对沉积砂体的控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跃 李军辉 +4 位作者 王子赫 李美芳 娄洪 王琦 孙海雷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8-867,共10页
依据岩芯、录井及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发育有5类层序界面,共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依据岩芯、录井及测井等方面的资料,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贝西地区南屯组内各级次基准面旋回的演化规律及高分辨率层序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屯组发育有5类层序界面,共可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地层厚度受古地貌和基准面升降的双重控制,其中古地貌对于南屯组的厚度变化影响较大,形成了由"南厚-北薄"逐渐过渡为"北厚-南薄"的地层发育模式;以南一段下部LSC1为例分析了基准面升降对相序、相域及源储分布的控制作用,认为在LSC1沉积时期,基准面的变化共经历了早期的缓慢上升阶段和快速上升阶段、中期的缓慢上升至缓慢下降阶段以及末期的快速下降阶段,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储集体主要发育在MSC1、MSC2和MSC5沉积时期内,类型为向上变深型非对称中期基准面旋回在上升早期所形成的厚层分流河道砂体,砂体物性较好、几何形态以多层式为主。MSC3沉积时期为最大湖泛期,深湖相泥岩广泛分布、为优质烃源岩层,源储上下紧邻、成藏条件优越,是有利的勘探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凹陷 南屯组 基准面旋回 沉积体系 源储分布
下载PDF
基准面旋回与A/S比值的函数关系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汪彦 彭军 +1 位作者 游李伟 陈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83-489,共7页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中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对基准面变化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由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引起了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量的相对变化,相对应的可容纳空间变化率和沉积物供给率同时也发生变化,因而导致了在不同时期同一地区的地层在相序、保存程度和叠加样式上的差异,以及在同一时期内不同地区在相域上的差别。结合Cross提出的地层基准面原理以及沉积物供给量、可容纳空间变化率、沉积物供给率和沉积通量的物理属性,建立了相应的函数模型,推导说明了其函数关系式,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了各自的变化规律和所代表的地质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形成和演化,并且对于高分辨率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A/S比值 可容纳空间变化率 沉积物供给速率 沉积通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基准面旋回与聚煤作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梁积伟 李文厚 +4 位作者 张峰 林峰 郭艳琴 陈全红 王若谷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11,共5页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通过沉积相分析、基准面对比和密集数据控制的平面制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煤层在基准面旋回中的位置、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变化和平面分布。结果表明:煤层的形成与基准... 依据基准面旋回的原理,应用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通过沉积相分析、基准面对比和密集数据控制的平面制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下段煤层在基准面旋回中的位置、煤层在纵向和横向的变化和平面分布。结果表明:煤层的形成与基准面旋回和相分异作用有关,煤层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煤层的分布与河道呈互补关系。在远离河道的泥炭沼泽区,煤层厚度大,灰分低,所夹矸石层少。向河道方向,煤层分叉变薄,灰分高,向碎屑岩过渡。从山23到山21,厚煤层的分布总体上呈向北退却的趋势,反映了山西组下段构成一个中期基准面上升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组 基准面旋回 聚煤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短期基准面旋回叠加样式与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关系研究——以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为例 被引量:9
18
作者 杨华 田景春 +7 位作者 夏青松 倪新锋 张翔 聂永生 窦伟坦 付金华 郭正权 邓秀芹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78-483,共6页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长6-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在长6—长8油层组中识别出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1)退积型叠加样式(向上&...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沉积相特征、岩相古地理演化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长6-长8油层组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及特征,在长6—长8油层组中识别出3种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1)退积型叠加样式(向上"变深"的非对称旋回);(2)进积型叠加样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旋回);(3)退积-加积型叠加样式(向上"变深"复"变浅"的对称旋回)。并深入研究了储层物性变化模式,包括:物性向上变好的模式;物性向上变差的模式;物性均匀变化的模式;上下砂体间物性突变的模式;物性向上变差复变好的模式及物性变化复杂的复合模式。这些模式与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叠加样式密切相关,即短期基准面旋回变化控制了储层物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基准面旋回 叠加样式 储层物性变化模式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中央洼陷带沙三段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岩性圈闭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居峰 蔡希源 +1 位作者 邓宏文 苏法卿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57-361,共5页
东营凹陷中央洼陷带沙三段以三角洲和浊积岩的发育为主要特点。通过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建立了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三角洲的主要发育层段沙三中亚段划分为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每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包含着多个较小规... 东营凹陷中央洼陷带沙三段以三角洲和浊积岩的发育为主要特点。通过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建立了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将三角洲的主要发育层段沙三中亚段划分为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每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包含着多个较小规模的次级基准面升降旋回。岩性圈闭主要由浊积成因的砂体组成,可划分为滑塌浊积岩、坡移浊积扇和湖底扇圈闭3种类型,每种类型圈闭的形成和分布都与基准面的升降变化密切相关。湖底扇和坡移浊积扇圈闭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是该区主要的储油圈闭;滑塌浊积岩圈闭主要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规模相对较小,储积物性较差。该研究成果对于确定浊积岩(扇)体的发育与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该区及类似地区的岩性油气藏勘探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岩性豳闭 沙三段 中央洼陷带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的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建平 樊太亮 +3 位作者 王宏语 刘振兴 李一凡 胡晓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旋回 储层非均质性 苏德尔特油田 海拉尔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