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点阵CO_2激光作用皮肤光老化模型后表皮干细胞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谭军 丁卫 +2 位作者 李高峰 李波 秦晓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6期1075-1080,共6页
背景:临床应用点阵CO2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已取得显著疗效,但点阵CO2激光作用于皮肤光老化模型创面修复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无研究。目的:观察点阵CO2激光作用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后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其在表皮中的... 背景:临床应用点阵CO2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已取得显著疗效,但点阵CO2激光作用于皮肤光老化模型创面修复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尚无研究。目的:观察点阵CO2激光作用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后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其在表皮中的分布变化规律。方法:将10只昆明小鼠以UVB紫外线照射,制备成皮肤光老化模型,行点阵CO2激光(DeepFX)干预,观察激光创面愈合情况,并且于干预前、干预后第1,3,7,15天取材,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角蛋白19和基因物质P63阳性表达。结果与结论:干预后第15天,点阵CO2激光创面基本愈合。激光干预后第3天角蛋白19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高于干预前及干预第1天,并出现阳性细胞分布范围扩大。第7天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第1,3天,为最高值,排列结构紊乱,分布到表皮各层。第15天阳性细胞率下降,仅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阳性表达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天无明显差别。结果可见表皮干细胞参与了点阵CO2激光干预小鼠光老化皮肤的修复过程,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培养与分化 表皮干细胞 点阵 CO_2激光 角蛋白19 基因物质p63 光老化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变化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陶克奇 李利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探索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cm×1.5cm自体全层皮肤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G1~G7组),每组6... 目的探索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微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为表皮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cm×1.5cm自体全层皮肤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时间点随机分成7组(G1~G7组),每组6只,分别为术后第1、3、5、7、14、21和30天;各组术前取材作对照。在各时间点大体观察移植皮片情况;于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切取皮片组织标本,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及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变化。结果术后第3天,G5、G6组各有1只动物移植皮片周围感染,其他各组移植皮片均成活良好。G1~G4组细胞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细胞逐渐增多,G5~G7组上皮化程度越来越高,纤维细胞含量越来越少。各组整合素β1阳性细胞率低于基因物质p63,但随观察时间延长变化规律相似。阳性细胞在移植皮片中的排列结构紊乱,分布到表皮各层,从G6组开始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但在表皮的其他各层仍然有阳性细胞。G1组阳性细胞率开始逐渐减少,G2组达到最低,然后逐渐增加,G1~G3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4组接近术前(P>0.05);G6组达到最高峰后逐渐降低,G5~G7组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数量逐渐减少后增加,至超过正常,后又逐渐减少;在分布上开始紊乱,几乎分布表皮各层,后又趋向正常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移植 整合素Β1 基因物质p63 大鼠
下载PDF
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变化规律(英文) 被引量:1
3
作者 陶克奇 李利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4847-4851,共5页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 背景:表皮干细胞的研究有相当的成绩,但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数量及在皮肤各层中的分布动态变化规律尚需探讨。目的:观察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随其所处微环境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设计:对比观察的前瞻性动物实验。单位: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材料:选用南华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的Wistar大鼠42只,2~3月龄,清洁级,雌雄不拘,体质量200~250g。饲养1周后按观察时间随机分为7组,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和30 d组,每组6只。抗体:一抗:兔抗鼠整合素β1多克隆抗体(武汉博士德生物公司)小鼠抗大鼠p63单克隆抗体(santa cruz公司);二抗:山羊抗兔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山羊抗小鼠IgG(北京中杉生物公司);S-P免疫组化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北京中杉生物公司)。方法:实验于2006-05在南华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①所有大鼠背部制作(1.5x1.5)cm2面积的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模型,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移植皮片的颜色改变,移植皮片下是否有积血、积液,皮片是否与创面粘合。②每只大鼠手术时切取少许皮片立即放入100g/L中性甲醛中固定并标记为空白对照组。③术后24h组,3d组,5d组,7d组,14d组动物分别在相应时间拆开移植皮片固定包,在各创面中央切取皮肤组织固定并标记;术后21d组和30d组术后14d拆包,继续喂养至术后21d和30d在移植皮片中央切取皮肤组织。④制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病理切片。主要观察指标:①切片中炎症细胞的数量、上皮化程度、纤维细胞的含量。②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率。结果:纳入Wistar大鼠4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创面大体观察:术后一二天颜色苍白、水肿;术后3d皮片颜色未见有明显的好转,但皮片与创面贴附较紧密;术后7d皮片颜色明显好转,表皮颜色接近正常,皮片与创面粘连紧密,创面有部分毛根长出;术后14d皮片创周已经和创面完全愈合;术后30d皮片颜色较正常稍微深,毛发生长同正常皮肤。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前4组见皮片内细胞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5d发现皮片部分角质细胞坏死脱落。③阳性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质P63阳性细胞在术前主要分布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从术后24h阳性细胞开始在表皮的各层出现,且数量逐渐增多,术后14和21d在表皮的各层均见到较多的阳性细胞,术后30d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的基底层,但在其它各层仍然有少量的阳性细胞出现。免疫组化切片中基因物质P63的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限点β1整合素的阳性细胞数,从术后24h开始减少,到术后3d达到最低点,然后逐渐增加,到术后7d阳性细胞的比例达到或接近术前,继续增加。术后21d时阳性细胞比例达到最高点,然后又逐渐减低,术后30d时阳性细胞比例仍高于术前。结论:①表皮干细胞在自体全层皮片移植成活过程中先减少,然后逐渐增加至超过正常皮肤。②自体全层皮肤移植成活过程中,表皮干细胞在皮肤中的排列紊乱,几乎在表皮各层均能见到表皮干细胞;而后又逐渐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层和毛囊隆突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皮干细胞 皮肤移植 Β1整合素 基因物质p63 动物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