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基因组原位杂交快速构建黄瓜变种间核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云霞 娄群峰 +4 位作者 李子昂 王筠竹 张振涛 李季 陈劲枫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98-406,共9页
【目的】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种内两个变种(栽培黄瓜C.sativus var.sativus和野生黄瓜C.sativus var hardwickii)进行中期染色体分析,建立黄瓜变种染... 【目的】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技术,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2n=2x=14)种内两个变种(栽培黄瓜C.sativus var.sativus和野生黄瓜C.sativus var hardwickii)进行中期染色体分析,建立黄瓜变种染色体核型的快速分析方法,为黄瓜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以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黄瓜C.sativus var.hardwickii为材料,利用CTAB法提取栽培黄瓜‘9930’的基因组总DNA,采用缺刻平移法,将栽培黄瓜‘9930’基因组DNA和45S r DNA分别利用地高辛和生物素标记为探针,与栽培黄瓜‘9930’和野生变种C.sativus var.hardwickii的中期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根据杂交结果显示的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每条染色体GISH荧光带型的不同,结合45S r DNA位点信号特征,区分栽培黄瓜与野生变种的每条染色体,并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荧光原位杂交结果显示,GISH信号并非平均分布于所有染色体上,而是在不同染色体的特定部位产生独特的信号,且两个变种间中期染色体的GISH信号模式差异显著。在栽培黄瓜‘9930’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除了6号染色体仅在短臂末端和近着丝粒处产生GISH信号外,其他染色体上的GISH信号集中分布于染色体的两端和近着丝粒的一侧或两侧,且每条染色体的信号特征差异明显;45S r DNA信号主要分布于‘9930’的第1、2、3、4和7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处,有3对强信号和2对弱信号。在野生黄瓜C.sativus var.hardwickii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杂交信号的位置及强弱与栽培黄瓜‘9930’表现明显不同,近着丝粒处均有GISH信号,但仅在第1、2、4和5号染色体的一端产生GISH信号,45S r DNA信号仅出现在第1、2和3号染色体上,表现为第1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强,第2和3号染色体上信号极微弱。这些结果显示,以栽培黄瓜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能反应出两个变种中期染色体独特的信号分布模式,通过信号的分布模式和强弱,结合45S r DNA位点信号的特异分布,可对每条染色体进行清晰地鉴别,并据此建立了两个变种的核型模式。比较前人发表的黄瓜已有重复序列的分布图,发现GISH揭示的信号分布主要位于黄瓜染色体串联重复序列区域。【结论】黄瓜基因组原位杂交能一次性快速显示基因组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图,能有效地用于不同黄瓜变种的快速核型分析;同时发现染色体上串联重复序列的分布及强弱在黄瓜变种间表现出明显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变种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 核型分析 重复序列
下载PDF
莲C_0t-1 DNA的荧光原位杂交分析
2
作者 刁英 佘朝文 +1 位作者 胡中立 宋运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9-463,共5页
为分析中国莲C_0t-1 DNA在其中期染色体上的分布,从中国莲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_0t-1 DNA,将基因组和所分离的C_0t-1 DNA用生物素标记后作探针,对中国莲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用耦联有荧光素Cy3的生物素抗体检测,发现在每对染色体... 为分析中国莲C_0t-1 DNA在其中期染色体上的分布,从中国莲基因组DNA中分离出C_0t-1 DNA,将基因组和所分离的C_0t-1 DNA用生物素标记后作探针,对中国莲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杂交结果用耦联有荧光素Cy3的生物素抗体检测,发现在每对染色体上均显示出特定的荧光原位杂交带。同时分析了FISH和GISH信号分布的异同。基于C_0t-1 DNA荧光原位杂交带型及染色体型,构建了中国莲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莲 Cot-1 DNA 荧光原位杂交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核型
下载PDF
栽培稻、斑点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基因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高露 王德彬 +1 位作者 刘新琼 覃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1-494,共4页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 以栽培稻总DNA为探针,对栽培稻(AA)自身、斑点野生稻(BB)以及药用野生稻(CC)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并以斑点野生稻总DNA为探针,对自身和药用野生稻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以此研究A、B、C 3个基因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A、B、C基因组之间都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其中AA与CC之间的信号最强,BB基因组与AA基因组次之,BB基因组与CC基因组的信号最弱。说明A、B、C 3个基因组之间的亲缘关系,A与C最近,B与C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 栽培稻 斑点野生稻 药用野生稻
下载PDF
滨麦抗条锈病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分子标记 被引量:22
4
作者 周兖晨 张相岐 +4 位作者 王献平 吴立人 周文娟 张文俊 景建康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864-869,T001,共7页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 从滨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筛选到一条抗条锈病的小滨麦品系93784。以滨麦基因 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93784是小麦与滨麦的小片段易位系,易位的滨麦染色体片段位于一对小麦染色体的短臂端部。利用该易位系构建了F2分离群体,进行F2单株 成株期抗条锈鉴定,抗性分析证明,小滨麦93784中的抗条锈病基因是单基因控制的,位于滨麦染色体的易位片段上,命名为YrLm。进一步采用24对Taq I(T1~T4)/Pst(P1- P6)引物组合对抗感亲本及F2分离群体进行AFLP分析,筛选出一个与抗条锈病基因YrLm连锁的AFLP分子标记。经克隆和测序,该标记片段长度为205bp,定名为 P1T3 2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滨麦易位系 抗条锈病基因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AFLP分子标记 YrLm 基因定位
下载PDF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代GISH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3 位作者 毛钧 刘新龙 苏火生 蔡青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27-1331,共5页
滇蔗茅是甘蔗野生近缘属植物资源,通过光周期诱导甘蔗属热带种与野生滇蔗茅花期相遇进行远缘杂交利用,获得了远缘杂交F1代创新种质材料。本研究首先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远缘杂交F1代材料云南03-316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 2n=54条;进一步... 滇蔗茅是甘蔗野生近缘属植物资源,通过光周期诱导甘蔗属热带种与野生滇蔗茅花期相遇进行远缘杂交利用,获得了远缘杂交F1代创新种质材料。本研究首先采用常规压片法对远缘杂交F1代材料云南03-316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 2n=54条;进一步的双色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细胞中含有15条来自父本云南95-20的染色体及39条来自母本越南牛蔗的染色体,远缘杂交过程双亲本染色体以n+n的遗传配对方式进行传递。从F1代间期核荧光原位杂交结果可以看出,来自双亲本的染色质以分散的方式单独分布。研究结果可为F1代创新材料的后续利用提供细胞学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滇蔗茅 F1代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杂交子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吕振明 杨爱国 +2 位作者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53-858,共6页
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结合改进的染色体滴片和压片法,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正、反交子代4—8细胞胚胎及担轮幼虫的染色体构成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早期胚胎的... 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结合改进的染色体滴片和压片法,对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正、反交子代4—8细胞胚胎及担轮幼虫的染色体构成及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染色体数目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早期胚胎的染色体数目为38条,与其双亲一致;在染色体构成上,绝大部分正、反交子代分别继承了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各一套染色体,为真正的杂交种,核型也为双亲染色体核型的综合:2n=6m+29(sm,st)+3t;正、反交子代之间在染色体构成上无明显差别,结果说明两种扇贝的属间杂交正反方向均能产生正常的杂交种胚胎,合子中两套染色体具有较强的亲合性。此外,杂交子代在胚胎发育早期还存在较小比例的染色体数目异常、不对称染色体继承等遗传学现象。在群体杂交所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还存在极小比例的疑为雌核发育的母本类型个体,但在单对杂交产生的正反交子代中均未见雌核发育的个体。本文就这些异常现象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杂交 染色体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甘蔗-滇蔗茅杂交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GISH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秀琴 陆鑫 +3 位作者 刘新龙 刘洪博 李旭娟 蔡青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7-502,共6页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 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滇蔗茅 杂交F1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三倍体观赏百合与二倍体食用龙牙百合的杂交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崔罗敏 万麟 周树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71-976,共6页
为探讨异源三倍体百合与龙牙百合(BB)的杂交亲和性,实现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LLO)作母本,龙牙百合为父本,采用常规授粉与切柱头授粉,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母本及子代的... 为探讨异源三倍体百合与龙牙百合(BB)的杂交亲和性,实现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与创新,该研究以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LLO)作母本,龙牙百合为父本,采用常规授粉与切柱头授粉,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分析母本及子代的基因组成。结果显示:(1)通过常规授粉和切柱头授粉共获得17个发育良好的果实,通过胚抢救共获得了40株幼苗,且常规授粉的出苗率明显比切柱头授粉的高。(2)对随机选取的8个子代进行GISH分析,所鉴定的后代均为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6~32条,其中东方百合基因组(O)染色体数目为2~8条,铁炮百合(L)与龙牙百合(B)基因组染色体始终为24条。(3)通过GISH技术无法区分铁炮百合与龙牙百合的染色体,亲本与子代均无重组现象。研究表明,龙牙百合与铁炮百合亲缘关系较近,龙牙百合作父本与三倍体百合Triumphator杂交可获得非整倍体,实现了观赏百合与食用百合的种质融合,为培育赏食兼用百合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百合 龙牙百合 倍性间杂交 非整倍体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
下载PDF
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20
9
作者 林小虎 王黎明 +5 位作者 李兴锋 陆文辉 赵逢涛 李文才 高居荣 王洪刚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35-1040,i0004,共7页
对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和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63的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和2n=56,PMC... 对从中间偃麦草(Elytrigiaintermedium)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15杂交后代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和八倍体小偃麦山农TE263的形态学、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它们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为2n=44和2n=56,PMCMⅠ染色体构型分别为2n=22Ⅱ和2n=28Ⅱ;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表明,山农Line15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TE263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14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白粉病15号生理小种接种鉴定证明,山农TE263对白粉病免疫,山农Line15对白粉病高抗近免疫;其抗性可能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RAPD和SSR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0个随机引物中有1个引物S170(5′-ACAACGCGAG-3′)能在山农Line15中稳定地扩增出中间偃麦草的特异谱带,可用以鉴定山农Line15;在192对SSR引物中,有1对引物Xgdm68-5D(P1:5′-GCCTGACCACTCCCATAAAA-3′;P2:5′-TCGGAAGGGGGACTATACAA-3′)能在山农Line15及其双亲间揭示特异性差异,并初步推测山农Line15中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能来源于第5同源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RAPD SSR
下载PDF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被引量:19
10
作者 林小虎 王黎明 +5 位作者 李兴锋 赵逢涛 高居荣 李文才 陆文辉 王洪刚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5,共6页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 15杂交后代(BC3F6 )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的形态学、白粉病抗性、细胞学、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及RAP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它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 对从中间偃麦草与普通小麦品种烟农 15杂交后代(BC3F6 )中选育的双体异附加系山农Line15的形态学、白粉病抗性、细胞学、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及RAPD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它的主要形态性状介于双亲之间;白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山农Line15对白粉病高抗近免疫;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n=44,PMCMⅠ染色体构型为 2n=22Ⅱ;以中间偃麦草总基因组DNA为探针的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结果表明山农Line15是在小麦的遗传背景中附加了 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为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遗传分析表明山农Line15的抗白粉病基因基本上可以确定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RAPD分析表明:在供试的 120个随机引物中有 1个引物S170 (- 5′- ACAACGCGAG -3′- )能在山农Line15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带型,可以作为山农Line15所附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特异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体异附加系 中间偃麦草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白粉病抗性 基因组DNA 抗白粉病基因 RAPD 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构型 杂交后代 小麦品种 鉴定分析 形态性状 鉴定结果 根尖细胞 遗传背景 随机引物 分子标记 分析表 形态学 细胞学
下载PDF
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迟长凤 杨爱国 +2 位作者 王清印 刘志鸿 周丽青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18-323,共6页
采用50mg/L 6-二甲氨基嘌呤(6-DMAP)处理15min 抑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异源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诱导扇贝异源四倍体。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GISH)结合染色体滴片技术对扇贝异... 采用50mg/L 6-二甲氨基嘌呤(6-DMAP)处理15min 抑制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异源受精卵第一极体的释放诱导扇贝异源四倍体。采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GISH)结合染色体滴片技术对扇贝异源四倍体诱导后代的染色体遗传构成进行研究,对授精后17~66h 内6个时间段各300多个分裂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诱导异源四倍体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倍性的幼虫,包括5.192%的四倍体、16.577%的三倍体以及单倍体、二倍体、五倍体和大量的非整倍体。在17~66h内同一组染色体数,所占比率并未出现随着取样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明显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在染色体构成上,诱导后代都分别继承了双亲的染色体,除正常杂交产生的异源二倍体外均为非对称性继承。GISH 鉴定结果表明本实验所诱导的四倍体为真正的异源四倍体,同时也说明两套异源染色体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在诱导后代中还出现了较小比例的染色体不完全继承个体。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 异源四倍体 染色体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细胞遗传学
下载PDF
稻属种间天然异交种的分子细胞学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裔传灯 梁国华 +4 位作者 龚志云 于恒秀 汤述翥 严长杰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3-227,共5页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种间杂交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45S rDNA和5S rDNA位点的FISH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学明 姚金保 +1 位作者 马鸿翔 陈佩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64-467,472,共5页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 采用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K0736的45S rDNA和5S rDNA基因位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代换系2n=42,有1对簇毛麦6V染色体,为6V/6A代换系,45S rDNA位点有8对,位于7对染色体上。5S rDNA位点有6对,分别位于6对染色体上。在1AS、1BS、5DS的端部同时存在45S rDNA和5S rDNA位点,并在物理位置上紧密相邻。同时讨论了rDNA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存在变异的可能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簇毛麦6V代换系 RDNA 顺序基因组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下载PDF
GISH中杂交鲷亲本封阻DNA不同制备方法的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俞寅寅 李明云 《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1,共5页
目的: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作为一种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以其特定的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采用适当的封阻DNA制备方法得到合适的封阻DNA从而使得在基因组原位杂交中大大提高杂交效率,... 目的: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作为一种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以其特定的优点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采用适当的封阻DNA制备方法得到合适的封阻DNA从而使得在基因组原位杂交中大大提高杂交效率,更能突显GISH方法的优势。方法:采用煮沸法和超声波破碎法对杂交鲷亲本真鲷(♀)、黑鲷(♂)DNA进行剪切研究了两种鲷类封阻DNA的制备。结果:煮沸15 min时DNA已被切断。煮沸70 min以后,DNA片段更加集中,主要分布在500bp左右。煮沸90 min或者煮沸120 min以后发现,DNA电泳条带主要分布于250 bp附近,已达到GISH所需封阻DNA片段大小的要求。结论:煮沸法对基因组DNA的剪切,与超声波清洗仪剪切DNA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研究结果为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 封阻DNA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煮沸法 超声波破碎
原文传递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创造普通小麦-大赖草异易位系 被引量:20
15
作者 袁建华 陈佩度 刘大钧 《中国科学(C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0-116,共7页
某些山羊草染色体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可引起小麦染色体发生断裂、重接从而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利用这一机制,用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Lr2和Lr7染色体二体附加系与普通小麦-柱穗山羊草的2C杀配子染色体二体附加系杂交,再用中国春回交... 某些山羊草染色体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可引起小麦染色体发生断裂、重接从而产生染色体结构变异,利用这一机制,用抗赤霉病普通小麦-大赖草Lr2和Lr7染色体二体附加系与普通小麦-柱穗山羊草的2C杀配子染色体二体附加系杂交,再用中国春回交,采用染色体C分带技术从BC_1中初筛出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的植株,再通过染色体C分带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并结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分析,对其自交后代作细致的细胞学分析,选育出3个普通小麦-大赖草纯合易位系T1DS-Lr7L(98002,NAU633),T4AL 4AS-Lr7S(98004,NAU634)和 T1BL-Lr2S(98048,NAU635),以及一批尚待鉴定的含小麦与大赖草染色体易位植株,对杀配子染色体在诱导小麦与外源染色体间易位的可行性和效率,以及异易位系的利用价值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赖草 异易位系 杀配子染色体 染色体C分带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变异
原文传递
抗白粉病小麦——中间偃麦草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16
作者 林小虎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双体异附加系 中间偃麦草 抗白粉病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白粉病抗性 染色体数目 染色体构型 杂交后代 小麦品种 鉴定分析 RAPD 形态性状 鉴定结果 根尖细胞 形态学 细胞学 选育 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