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董文鸽 郭宪国 +5 位作者 金道超 薛士鹏 秦凤 Simon Song Stephen C.Barker Renfu Shao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47-855,共9页
虱目是哺乳类和鸟类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虱科、阴虱科、长角鸟虱科和兽羽虱科的某些寄生虱种中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现象,其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成了多个环状的线粒体染色体,如体虱(Pediculushumanus)、头虱(pediculus capitis)和阴虱(P... 虱目是哺乳类和鸟类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虱科、阴虱科、长角鸟虱科和兽羽虱科的某些寄生虱种中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现象,其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成了多个环状的线粒体染色体,如体虱(Pediculushumanus)、头虱(pediculus capitis)和阴虱(Pthirus pubis)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裂化形成20个、20个和14个微环染色体。微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删除和同源重组的结果,关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具体原因和机制,目前并不清楚,推测可能是进化选择或随机遗传漂变的结果或与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的缺失有关。鉴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线粒体的起源和进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为主线,列举了动物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和裂化特征,阐述了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虱目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类型、原因和机制,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虱目 线粒体基因组 染色体进化 基因组裂化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6SrRNA序列和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程度分析吸虱亚目系统发育 被引量:5
2
作者 李伟 陈婷 董文鸽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50-1361,共12页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和潜在的病原传播媒介昆虫。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不同于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传统认识的典型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呈现出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目前针...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和潜在的病原传播媒介昆虫。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不同于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传统认识的典型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呈现出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目前针对吸虱亚目16SrRNA基因序列和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程度分析吸虱亚目系统发育的研究很少,亟需对吸虱亚目的亲缘关系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邻近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对6科6属13种吸虱的16SrRNA基因长片段序列进行进化关系分析。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2科2属4种吸虱的线粒体基因组,并分析5科5属10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程度与吸虱亚目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进化树结果表明吸虱的6个科均为单系群,猴虱科较另外5个科相对原始,结果支持形态分类地位。对5科5属10种吸虱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裂化速率最快的是3种人虱(体虱、头虱和阴虱),最慢的是3种血虱(猪血虱、野猪血虱和驴血虱),4种鼠虱(亚洲多板虱、棘多板虱、红姬甲胁虱和克氏甲胁虱)处于中间。在进化树上,进化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血虱<鼠虱<人虱,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所显示的由慢到快的顺序一致。【结论】系统进化树中不同谱系的吸虱基本上形成单系群,结果与形态学研究结果非常吻合。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程度或许与类群(分类单元)的进化程度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虱亚目 16SrRNA 线粒体基因组裂化 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基于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3
作者 孙佳宁 任天广 +1 位作者 陈婷 董文鸽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 【目的】动物典型的单一染色体线粒体基因组在甲胁虱属Hoplopleura已裂化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的线粒体基因组来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 X Ten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定,分析其结构特征与变异情况;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7科7属15种吸虱的系统发育树;用简约法推测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结果】太平洋甲胁虱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获得29个基因(11个蛋白质编码基因,16个tRNA基因以及2个rRNA基因),且不均匀地分布于10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上,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编码区包括1~5个基因,大小在690~1773 bp之间。甲胁虱属内物种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差异较小,与吸虱亚目(Anoplura)其他属相比,甲胁虱属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的基因组成和基因排列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仅限于tRNA基因。进化树强烈支持吸虱亚目分为两大进化支,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甲胁虱科(Hoplopleuridae)、多板虱科(Polyplacidae)、血虱科(Haematopinidae)和微胸虱科(Microthoraciidae),另一个大的进化支包括虱科(Pediculidae)、阴虱科(Pthiridae)和猴虱科(Pedicinidae)。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由12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组成,每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由一个编码区和一个非编码区构成,编码区包含1~6个基因。【结论】本研究首次测定并分析了太平洋甲胁虱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并与迄今为止测序的另外2种甲胁虱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推测出甲胁虱属祖先线粒体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胁虱属 太平洋甲胁虱 线粒体基因组 线粒体微环染色体 线粒体核型 基因组裂化
下载PDF
啮总目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魏丹丹 邵韧夫 +1 位作者 陈世春 王进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3-494,共12页
啮总目包括啮虫目(皮虱和书虱)和虱目(羽虱和吸虱),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类群,目前已鉴定和描述的物种超过10 000个。啮总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在昆虫各类群中最为剧烈,这些变异包括基因组的结构、基... 啮总目包括啮虫目(皮虱和书虱)和虱目(羽虱和吸虱),是农业和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研究价值的类群,目前已鉴定和描述的物种超过10 000个。啮总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变异性在昆虫各类群中最为剧烈,这些变异包括基因组的结构、基因排序、基因含量和链上分布等诸多方面。本文全面分析和总结了啮总目昆虫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属性,并结合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特征重构了线粒体基因组环裂化的过程。引入"线粒体基因组核型"的概念来描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丰富的变异程度。动物线粒体的染色体有减小的趋势,而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正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种重要策略。同时,总结和探讨了目前具有争议的啮总目主要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综述为啮总目昆虫线粒体基因组学、啮总目系统发生关系以及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进化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虫目 虱目 书虱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重排 裂化基因组 系统发育
下载PDF
多板虱属(吸虱亚目:多板虱科)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艳芳 董文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59-864,共6页
多板虱属隶属于昆虫纲、虱目、吸虱亚目、多板虱科,全世界有78种,中国有15种,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和潜在的病原传播媒介昆虫。多板虱属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不同于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传统认识的典型性,其线粒体基... 多板虱属隶属于昆虫纲、虱目、吸虱亚目、多板虱科,全世界有78种,中国有15种,是真兽类哺乳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和潜在的病原传播媒介昆虫。多板虱属的线粒体基因组具有不同于两侧对称动物线粒体基因组传统认识的典型性,其线粒体基因组呈现出剧烈的裂化现象,形成多个线粒体微环染色体。该文从多板虱属的蛋白编码基因、tRNA基因、rRNA基因、非编码控制区、基因重组、基因重叠和基因间隔区进行阐述,探讨多板属裂化线粒体基因组与一般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差异,分析吸虱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原因,以期为全面认识真核生物线粒体基因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纲 多板虱属 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组裂化
原文传递
吸虱亚目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艳芳 董文鸽 陈婷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20-930,共11页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_(1)(tag)和trn L_(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L_(1)(tag)、trnL_(2)(taa)及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立进化是短期(两次重组事件间)的或发生在近缘物种间。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模式可能影响trnL_(1)(tag)和trnL_(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虱 trnL_(1)(tag) trnL_(2)(tag) 裂化线粒体基因组 协同进化 独立进化
原文传递
Epigenetic control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in plants 被引量:3
7
作者 YELINA Natasha DIAZ Patrick +1 位作者 LAMBING Christophe HENDERSON Ian R.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23-231,共9页
Meiotic recombination is a deeply conserved process within eukaryotes that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patterns of natural genetic variation. During meiosis homologous chromosomes pair and undergo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Meiotic recombination is a deeply conserved process within eukaryotes that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patterns of natural genetic variation. During meiosis homologous chromosomes pair and undergo DNA double strand breaks generated by the Spo11 endonuclease. These breaks can be repaired as crossovers that result in reciprocal exchange between chromosomes. The frequency of recombination along chromosomes is highly variable, for example, crossovers are rarely observed in heterochromatin and the centromeric regions. Recent work in plants has shown that crossover hotspots occur in gene promoter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specific chromatin modifications, including H2 A.Z. Meiotic chromosomes are also organized in loop-base arrays connected to an underlying chromosome axis, which likely interacts with chromatin to organize patterns of recombination.Therefore, epigenetic information exerts a major influence on patterns of meiotic recombination along chromosomes, genetic variation within populations and evolution of plant genom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IOSIS recombination EPIGENETIC CROSSOVER CHROMAT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