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强 张耐 孙鹏举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218-221,共4页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 目的探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双支架重叠技术治疗的12例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未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及急性闭塞。所有患者DSA随访6~12个月,夹层动脉瘤完全闭塞治愈9例、夹层动脉瘤缩小2例、无明显变化1例。所有患者无围手术期出血或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未见载瘤动脉内膜过度增生及狭窄并发症。结论双支架重叠技术是治疗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未破裂 支架植入
下载PDF
自发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夹层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与受累血管节段间的关系
2
作者 吴敌 廖晓凌 +3 位作者 潘岳松 陈绪珠 王伊龙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10期1121-1128,共8页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 目的分析自发性椎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sVAD)、椎-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vertebral-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V-BAD)及基底动脉夹层(spontaneous 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BAD)相关脑梗死病灶分布特征及其与病变血管节段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15年1月1日—2021年11月15日出院诊断为sVAD、s 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住院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既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特点、受累血管节段等信息。根据脑梗死病灶数量将患者分为单发脑梗死组和多发脑梗死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41例患者,其中单发脑梗死组患者17例(41.5%),多发脑梗死组24例(58.5%)。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患者数量对比:V3段[右侧7(41.2%)vs.8(33.3%),P=0.61;左侧7(41.2%)vs.7(29.2%),P=0.42];V4段[右侧9(52.9%)vs.6(25.0%),P=0.07;左侧6(35.3%)vs.8(34.8%),P=0.9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脑梗死部位的患者数量对比:丘脑[0(0)vs.9(39.1%),P=0.005]、枕叶[0(0)vs.8(33.3%),P=0.01]、小脑[2(11.8%)vs.20(83.3%),P<0.001]、脑桥[1(5.9%)vs.11(45.8%),P=0.006]、延髓[14(82.4%)vs.3(12.5%),P<0.001],单发脑梗死组延髓最多见,其余部位在多发脑梗死组更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发脑梗死组与多发脑梗死组不同受累血管节段数量的患者例数对比:单一节段7(41.2%)vs.9(37.5%)、两个节段7(41.2%)vs.9(37.5%)、多节段3(17.6%)vs.6(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结论本研究纳入的sVAD、sV-BAD和sBAD相关脑梗死病例中,单发脑梗死病灶多见于延髓,主要受累血管节段为V3段、V4段,脑梗死病灶数量与受累动脉节段数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夹层 基底动脉夹层 脑梗死模式 病因
下载PDF
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特征研究
3
作者 殷亮 甘洁 +2 位作者 韩武师 李章柱 商明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9期49-51,共3页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基底动脉夹层病例。将后循环区域出现急性梗...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基底动脉夹层病例。将后循环区域出现急性梗死或低灌注区患者纳入缺血性卒中组,将MRI平扫后循环区域未见梗死及低灌注区患者纳入正常组。半定量分析其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表现。结果最终纳入正常组11例、缺血卒中组1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缺血卒中组间基底动脉夹层最大长径、管腔狭窄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均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发生缺血卒中呈正相关。结论HR-VWI可有效评估基底动脉夹层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血管壁成像 基底动脉夹层 壁间血肿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钊硕 李天晓 +7 位作者 薛绛宇 冯光 王子亮 白卫星 朱良付 赵同源 许岗勤 杨博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78-482,共5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圈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圈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动脉 支架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下载PDF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静伟 卞立松 +2 位作者 李桂林 张鸿祺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340-344,共5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使用3.0 T HR-MRI检查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等序列,并经DSA确诊的VBDA患者62例,根据病史将其分为无症状组18例和症状组44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HR-MRI显示,双腔征/内膜瓣在无症状组和症状组中分别占27.8%(5例)和54.5%(24例),壁间血肿在两组中分别占22.2%(4例)和43.2%(19例),瘤壁强化在两组分别占33.3%(6例)和77.3%(34例),以上特征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组中18.2%(8例)的患者出现复发,明显高于无症状组的5.6%(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R-MRI能够较好显示VBDA的病变特点。症状性VBDA中瘤壁强化和复发比例均较高,提示HR-MRI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瘤壁的稳定性并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瘤壁稳定性 复发
下载PDF
单纯支架植入术治疗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孙勇 刘振生 +4 位作者 王苇 李澄 周龙江 匡雄伟 王家祥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06-109,共4页
目的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不适合栓塞治疗的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仅接受支架植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随访... 目的分析颅内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不适合栓塞治疗的颅内段未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仅接受支架植入,评估其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支架成功释放,位置满意。1例复查发现非症状性、局灶性、腔隙性新发梗死,其余未出现治疗相关并发症。其中9例植入单支架,6例植入双重叠支架。术后造影随访(7~50个月,平均14个月)结果显示,假腔完全闭塞10例,部分闭塞3例,稳定1例,增大1例。其中双支架组患者瘤腔完全和部分闭塞6例(6/6),单支架组7例(7/9)。结论单纯支架置入术对合适的椎基底动脉未破裂夹层动脉瘤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未破裂 支架植入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津 张倩 《北京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342-345,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VBAD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A/MRA阳性发现及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lor flow image,CDFI)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共识别出24处夹层病变...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VBAD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A/MRA阳性发现及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lor flow image,CDFI)结果。结果 21例患者共识别出24处夹层病变。21例中,19例(90%)表现为后循环缺血症状、体征,其中后循环梗死占71%(15/2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占19%(4/21);经DSA和CTA确诊7例夹层动脉瘤,2例珠网膜下腔出血(SAH)。本组中,18例(86%)出现头痛、颈痛或头颈痛。本组DSA多见的异常表现为,线样征、夹层动脉瘤、串珠征和双腔征;CTA在发现线样征、串珠征和动脉瘤方面有帮助。与DSA比较,颈动脉CDFI可发现多数夹层病变的双腔结构和壁内血肿。结论 VBAD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后循环缺血与梗死,多伴有头痛、颈痛或头颈痛。与夹层相关的动脉瘤可能并不少见。颈动脉CDFI检查对VBAD的诊断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夹层动脉 后循环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何荷花 刘平安 宋亚峰 《临床医学工程》 2014年第12期1519-1520,共2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高分辨磁共振检查(HRMRI)诊断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符合率。结果手术及病理证实80例疑似患者中43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40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28例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高分辨磁共振诊断符合率(93.02%)显著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符合率(6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可提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变处的管腔信息和管壁信息,具有可重复性、无创性等优势,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磁共振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临床诊断价值
下载PDF
自发性基底动脉夹层一例
9
作者 张俊湖 张婧 +2 位作者 田文静 张国荣 卓军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2-93,共2页
本研究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11216。患者女,2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入院前5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左上肢抬起不能,伴头晕,无意识不清,无抽搐,无发热,在... 本研究经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免除受试者知情同意,批准文号:20211216。患者女,2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5 h”入院。患者入院前5 h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左上肢抬起不能,伴头晕,无意识不清,无抽搐,无发热,在当地医院急查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转我院进一步诊治。家属诉患者近来经常熬夜。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否认外伤史,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药物滥用史,否认家族类似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26/78 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清,言语欠流利,双眼向左侧凝视,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4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磁共振成像 双腔征 缺血性卒中
下载PDF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10
作者 王铭义 王峰 +1 位作者 刘永晟 李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78-279,共2页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动脉增粗扩张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弥漫性扩张、迂曲,直径约6.7 mm,较8年前明显加重,基底动脉中段夹层动脉瘤,最大直径约15 mm,造影剂通过延迟,右椎动脉V4段呈轻度瘤样扩张(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支架 弹簧圈 栓塞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护理
11
作者 蒲国会 罗媛玲 《全科护理》 2010年第4期301-302,共2页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疗失败2例,手术成功2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治疗失败2例,手术成功2例,死亡1例。[结论]加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支架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支架治疗 护理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卞立松 李静伟 +6 位作者 张鸿祺 李桂林 何川 李传捷 叶立双 柳江 王志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 栓塞 治疗性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体会 被引量:1
13
作者 解锋 李旭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15期166-167,共2页
自发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5/10万人口,80%发生在30~50岁人群,但其病死率可接近70%。2011年4月至2014年5月兰陵县人民医院通过血管内介入共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40例,总结体会如下。
关键词 血管 介入治疗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下载PDF
不同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张学贤 谢璇丞 +4 位作者 冯超凡 杨凯 赵卫 李自恒 孟雪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评价不同的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HR-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1例VBAD动脉瘤患者... 目的评价不同的壁内血肿高分辨率MRI(HR-MRI)信号对椎-基底动脉夹层(VBAD)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分析其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21例VBAD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HR-MRI检查,根据3D-快速自旋回波(FSE)-T1加权成像(WI)上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对患者进行分组。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标准评价患者预后,计算各组患者好转率、稳定率和加重率,分析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对预后的影响。结果21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均获成功。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15.9个月,无失访。高信号组与等-低信号组好转率、加重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高信号组与等-低信号组加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AD动脉瘤壁内血肿高信号组和等-高信号组患者预后较优于等-低信号组患者,术前壁内血肿不同信号可预测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壁内血肿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血管内治疗 预后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3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熊康 尤劲松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446-449,共4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8例,颅内组25例,颅外...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VBAD所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脑梗死28例,颅内组25例,颅外组6例。28例后循环脑梗死机制比较,血栓栓塞致脑梗死颅内组(0例)和颅外组(3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17例,均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颅内组抗凝治疗1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2例,颅外组抗凝治疗4例,抗血小板治疗0例,颅内组、颅外组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表现中,夹层动脉瘤16例,管壁增厚或双腔5例,狭窄型6例,闭塞型4例,颅外组和颅内组夹层影像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VBAD与颅外VBAD致缺血性卒中机制不同,颅外主要为栓塞性梗死,颅内主要为穿支闭塞性梗死。VBAD保守治疗中,颅内病变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为主,颅外病变治疗以抗凝治疗为主。积极治疗能改善VBAD致脑梗死神经缺损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夹层 缺血性脑卒中 梗死机制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雷俊杰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8年第14期2265-2267,共3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2例。患者均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MRI检查确诊,明确诊断后给予血管内治疗,随访其2年,分析...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32例。患者均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MRI检查确诊,明确诊断后给予血管内治疗,随访其2年,分析其诊断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接受MRA、DSA、MRI等影像学检查后均得到确诊。32例患者血管内手术均成功。治疗前Raymond分级为:I级共19例,Ⅱ级共8例,Ⅲ级共5例;治疗后Raymond分级为:I级共0例,Ⅱ级共3例,Ⅲ级共0例,治疗前后Raymond分级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性手术与破坏性手术治疗后,围术期并发症、随访m RS评分、随访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疾病时可采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MRI方式,诊断准确性高,确诊后给予血管内治疗,短期疗效突出,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MRI 数字减影 诊断
下载PDF
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晨 齐飚 李秋平 《中外医学研究》 2019年第31期39-41,共3页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s,VBD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例VBDAs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VBDAs患者均行单支架辅助... 目的:探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s,VBDAs)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6例VBDAs患者的临床资料。26例VBDAs患者均行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完全栓塞19例,次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3例。术中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3例出现并发症。26例患者术后临床随访平均(13.3±7.8)个月,造影显示治愈21例,改善1例,稳定2例,复发2例,随访mRS评分0~2分25例,3~6分1例。结论:采用单支架辅助水凝胶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血管内治疗 水凝胶弹簧圈 单支架辅助
下载PDF
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治疗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
18
作者 王苇 刘振生 +2 位作者 周龙江 孙勇 张新江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74-1377,共4页
目的:总结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治疗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和支架植入方式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植入,围手术期无严重的并发症。8例有头痛表现的... 目的:总结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治疗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影像表现和支架植入方式以及随访结果。结果:所有病例支架均成功植入,围手术期无严重的并发症。8例有头痛表现的患者症状均明显好转。1例患者单支架植入后2年停用抗血小板药物3d支架内血栓形成,急诊动脉溶栓后再通。其余所有病例支架内血流均通畅,无脑出血以及与夹层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7例双支架植入的病例夹层均明显减退或消失。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支架植入方式,自膨式支架植入是非出血性椎基底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双支架技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 支架 缺血
下载PDF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
19
作者 肖金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15期24-25,共2页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6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HRMRI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有3...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接受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 60例疑似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对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HRMRI诊断,对两种诊断方式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全部患者经过病理诊断有33例确诊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HRMRI诊断准确率为90.00%(54/60),DSA诊断准确率为63.33%(38/60),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使用HRMRI检查,能够很好的提示管壁及管腔信息,无创伤,重复性高,是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重要的诊断方式,应用价值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临床诊断
下载PDF
分期手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伴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
作者 姜世豪 夏源 +2 位作者 尼扎米丁江·热夏提 成晓江 买买提力·艾沙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830,共3页
颈内动脉闭塞后会导致脑循环中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侧支循环代偿性开通以维持闭塞血管区域的灌注,由此导致的对侧支循环血流量的增加被认为是颈内动脉闭塞后动脉瘤形成的一个诱因。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 颈内动脉闭塞后会导致脑循环中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侧支循环代偿性开通以维持闭塞血管区域的灌注,由此导致的对侧支循环血流量的增加被认为是颈内动脉闭塞后动脉瘤形成的一个诱因。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dissecting aneurysm,VBD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的内膜和中膜撕裂,循环血液侵入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形成壁内血肿进而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可能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循环缺血及神经压迫等症状[1]。其自然预后较差,一旦破裂,70%以上的患者会发生后续再破裂,死亡率高达46.7%。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2月收治了1例颈内动脉闭塞伴发VBDA的患者,笔者现将该例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同道对这一类型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 血流导向装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