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李勇 肖荣 +1 位作者 赵艳玲 冯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 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与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壁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TIA病情发展中的价值 被引量:8
2
作者 刘辉 董爱勤 +4 位作者 侯丽颖 王春雨 左凤同 刘洁琼 张海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第6期337-341,共5页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 目的分析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3.0 T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于本院诊治的TIA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3.0 T HR-MRI检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和厚度,并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患者分为斑块稳定组(n=38)和斑块不稳定组(n=42),比较两组患者TIA发作次数以及发作持续时间,门诊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发时间、TIA再发次数及脑梗死例数。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容易在背侧壁形成,斑块厚度以0.5~1.5mm为主;斑块不稳定组患者TIA发作次数显著多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持续时间显著长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随访1年发现,斑块不稳定组患者脑梗死或TIA再次发作时间显著短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TIA发作次数、脑梗死例数高于斑块稳定组患者(P<0.05)。结论3.0 T HR-MRI能够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厚度等情况,并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进一步预测TIA病情发展,为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提供更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 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杨营营 李明利 徐蔚海 《中国卒中杂志》 2017年第4期370-374,共5页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基底动脉的管壁和斑块结构,这对于探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塑、斑块成分和斑块分布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阐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
关键词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重塑 斑块分布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卢才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16期2912-2913,共2页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手... 目的探讨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2例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Enterprise支架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成功率及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支架置入有效率为100. 00%(32/32);术后NIHSS评分低于术前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患者围手术期(30 d内)没有发生颅内出血、卒中、死亡等事件,且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Enterprise支架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terprise支架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狭窄
下载PDF
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脉重塑临床研究
5
作者 杨营营 李明利 +1 位作者 冯逢 徐蔚海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4-628,共5页
目的探究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重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建立的高分辨磁共振数据库,将基底动脉存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人群和基底动脉正常且未发生供血区缺血性卒中者进行... 目的探究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的动脉重塑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前瞻性建立的高分辨磁共振数据库,将基底动脉存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人群和基底动脉正常且未发生供血区缺血性卒中者进行对照研究。采用3D CUBE T1WI成像方法,测量并比较分析两组人群的斑块和管壁特征,包括管周面积、管腔面积、最大管壁厚度和基底动脉直径。结果研究共纳入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46例和对照组55例。缩窄性重塑是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形式,占55.1%。1例患者的基底动脉可见缩窄性重塑斑块和扩张性重塑斑块共存。与扩张性重塑斑块相比,缩窄性重塑斑块的狭窄率更大(P<0.01),重塑指数、管周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和基底动脉直径更小(P均<0.01)。与对照组相比,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病变组的基底动脉管周面积和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6,P=0.137),而管壁面积(P<0.01)和最大管壁厚度(P<0.01)更大,管腔面积更小(P<0.01)。结论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以缩窄性重塑为主的局灶性重塑,但不存在累及血管走行全程的普遍性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重塑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涤痰活血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缺血80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覃小兰 张北平等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 CAS 2001年第8期61-62,共2页
关键词 涤痰活血法 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缺血 中医治疗
下载PDF
基底动脉狭窄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沙丽塔娜提·达列力 贾文霄 +2 位作者 韩秉艳 王禄伟 贾琳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9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诊断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强化、重构方式等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5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行高分辨率MRI扫描患者资料,将其按照... 目的:探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诊断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强化、重构方式等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52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行高分辨率MRI扫描患者资料,将其按照是否存在后循环卒中分为症状组(30例)和无症状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斑块强化和血管重构指数(RI)情况,并采用多变量分析其缺血性卒中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基底动脉斑块明显强化在症状性患者中较无症状性患者出现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07,P<0.05)。正性重构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重构形式。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斑块患者中,吸烟和斑块强化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独立危险因素(OR=3.716,OR=2.337;P<0.05)。结论: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明显强化斑块较多见,且以正性重构为主,而无症状组患者中无明显强化斑块出现更多,血管重构模式以负性重构为主。HR-MRI可以帮助发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的不稳定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 动脉重塑 斑块强化
下载PDF
桥脑梗死高分辨率磁共振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诺 朱宣 +4 位作者 张萍 陈蕾 张敏敏 邓本强 吴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996-999,共4页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类型桥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行3. 0T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桥脑梗死分为桥脑旁中央梗死(PPI)和深部小梗死(SDPI...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类型桥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长海医院收治的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行3. 0T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检查患者,桥脑梗死分为桥脑旁中央梗死(PPI)和深部小梗死(SDPI)。所有患者均行3D-TOF MRA和HR-MRI管壁T_1WI、T_2WI和T_1WI增强序列扫描,对比研究PPI和SDPI患者基底动脉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特征。结果 55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PPI组37例,SDPI组18例。3D TOF MRA显示PPI组和SDPI组基底动脉狭窄50%以上分别为21例(58. 8%)和7例(38. 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 214)。PPI组16例基底动脉狭窄小于50%,其中14例(87. 5%) HR-MRI检测出基底动脉斑块形成,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明显高于SDPI组(27. 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BAD斑块强化分别占PPI组和SDPI组中35. 1%和5. 6%,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8)。结论 HR-MRI基底动脉管壁成像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PPI和SDPI的常见原因,BAD不稳定斑块常见于PPI,而SDPI中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脑梗死 高分辨动脉管壁成像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3.0T高分辨磁共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基底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洁 朱大荣 +2 位作者 汪荣 胡广柱 王海滨 《浙江临床医学》 2021年第7期1017-1019,共3页
目的3.0T HR-MRI 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壁特征和重塑模式。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NIHSS评分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在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之间,根据血管面积比较包括T2WI,T2WI... 目的3.0T HR-MRI 评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壁特征和重塑模式。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0例,NIHSS评分评估卒中严重程度在症状组和无症状组之间,根据血管面积比较包括T2WI,T2WI和PDWI的HR-MRI基底动脉狭窄壁的橫截面图像,测量狭窄部位和参照部位的管腔面积,壁面积,斑块面积,狭窄程度和重塑指数结果23例症状组N丨HSS评分显著大于27例无症状组(P<0.001)。腔内最窄处,症状组血管壁面积(P=0.018)与斑块面积(P<0.001)均大于无症状组,管腔面积小于无症状组(P<0.03)。血管狭窄程度症状组明显大于无症状组(P<0.001)。症状患者中正性重塑组的比例也显著大于无症状组(73.9%和29.6%,P=0.001)。结论高分辨MRI为检测颅内动脉壁特征和揭示重塑模式与缺血性卒中最有效工具,正性重塑是不安全的重塑方式,容易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MRI 重塑模式 缺血性卒中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下载PDF
孤立性脑桥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董晓峰 吴冠会 +1 位作者 程庆璋 沈明强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86-291,共6页
目的: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 PPI)及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 LPI)的危险因素、大血管病变及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区别。方法将58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分为PPI组(n=37)及LPI组(n=2... 目的:探讨脑桥旁正中梗死(paramedian pontine infarction, PPI)及脑桥腔隙性梗死(lacunar pontine infarction, LPI)的危险因素、大血管病变及脑小血管病之间的区别。方法将58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分为PPI组(n=37)及LPI组(n=21),对PPI组、LPI组及对照组(n=121)三组间的传统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大血管病变情况、脑小血管病等比较分析,并回顾分析PPI及LPI的危险因素。结果 PPI组中高血压(91.9% vs 64.5%,χ2=10.330,P=0.001)、高血压控制不佳(56.8% vs 25.6%,χ2=12.442,P<0.001)、糖尿病(40.5% vs 17.4%,χ2=8.658,P=0.003)、糖化血红蛋白[(6.99±1.66)% vs(6.12±1.38)%,t=2.889,P=0.005]、空腹血糖[(6.74±2.15)mmol/L vs(5.62±1.98) mmol/L,t=2.963,P=0.004]、高密度脂蛋白[(1.13±0.26)mmol/L vs(1.29±0.32)mmol/L,t=-2.850,P=0.005]、同型半胱氨酸[(16.86±4.92)mmol/L vs(15.02±3.48)mmol/L,t=2.122,P=0.039]、基底动脉硬化(67.6% vs 16.5%,χ2=36.237,P<0.001)及其不规则(62.2% vs 16.5%,χ2=29.788,P<0.001)及颅内血管粥样硬化(64.9% vs 43.8%,χ2=5.032,P=0.025)显著高于对照组。LPI组高血压(95.2% vs 64.5%,χ2=7.925,P=0.005)、高血压控制不佳(66.7% vs 25.6%,χ2=13.920,P<0.001)、糖化血红蛋白[(6.97±1.65)% vs(6.12±1.38)%,t=2.213,P=0.036]、空腹血糖[(6.72±3.05)mmol/L vs(5.62±1.98)mmol/L,t=2.133,P=0.035]、甘油三酯[(2.17±1.96)mmol/L vs(1.41±0.91) mmol/L,t=2.886,P=0.005]、同型半胱氨酸[(16.80±4.48)mmol/L vs(15.02±3.48)mmol/L,t=2.067,P=0.041]、基底动脉硬化(52.4% vs 16.5%,χ2=13.478,P<0.001)、不规则(47.6% vs 16.5%,χ2=10.380,P=0.001)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余危险因素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仅有基底动脉粥样硬化(OR 7.457,95%CI 2.806~19.820,P<0.001)是PPI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控制不佳(OR 3.847,95%CI 1.166~12.693,P=0.027)和基底动脉粥样硬化(OR 3.647,95%CI 1.064~12.494,P=0.039)是LPI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PI组和LPI组组间一般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大血管病变及脑小血管病没有明显差异,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是LPI与PPI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高血压控制不佳仍然是LPI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脑桥旁正中梗死 脑桥腔隙性梗死 危险因素 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