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研究
1
作者 黄勃 雷春 +2 位作者 胡胜伟 左丽娟 严玉梅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26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 目的探讨后循环脑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其优势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高安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142例,均给予MR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组(n=80)、非VAD组(n=62);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n=64)、后循环组(n=78),其中伴VAD的前循环患者25例,伴VAD的后循环患者55例。分析影响VAD患者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及基底动脉迂曲与VAD的关系,并就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说明。结果VAD合并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的患者比例低于VAD合并后循环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OR=2.273,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r=0.854,P<0.001),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结论基底动脉弯曲为影响VAD患者合并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VAD与基底动脉迂曲相关,且基底动脉迂曲方向与VAD呈相反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序列检查 后循环脑缺血 基底动脉迂曲 优势椎动脉
下载PDF
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血液流变特性研究
2
作者 陈晓琴 李星江 +5 位作者 宋新 于泽霏 李洪义 常文轩 胡涛 胡明成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方法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为基础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S型、U型、L型、螺旋型与对照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血流流线、管壁壁面压力(... 目的基于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血液流变特性研究。方法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为基础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S型、U型、L型、螺旋型与对照组,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血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获得血流流线、管壁壁面压力(WP)。结果VBD各组别血流速度及W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型VBD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椎基底动脉汇合处表现为紊流及回流;U型VBD高速湍流集中在右侧椎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及双侧大脑后动脉,L型VBD高速血流位于双侧大脑后动脉区域;螺旋型VBD整体血流状态不稳定,双侧椎动脉为高速血流。不同分型下的整体WP值均高于对照组,以椎动脉、大脑后动脉明显,高WP区域与高速血流区域高度吻合。结论不同分型下的VBD在椎基底动脉交界处为高速血流、高WP,临床上应着重关注此区域。基于MRA的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可得出VBD血流流线图、管壁壁面压力分布图,对VBD诊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高速血流 紊流 高壁压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张振芳 司秋霞 +2 位作者 郑建彪 赵娜 黄静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40,共2页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PCIV患者,根据颅脑MRI、MRA检查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各39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PCIV患者,根据颅脑MRI、MRA检查结果分为VBD组和非VBD组各39例,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和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价眩晕程度。两组均采取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倍他司汀改善脑循环等经典治疗,随访1.5年观察两组阳性事件(眩晕反复发作或后循环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与非VBD组比较,VBD组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降低,阻力指数增高,DARS和DHI评分显著升高(P均<0.05)。随访期间VBD组阳性事件发生率为46.15%,高于非VBD组的28.21%(P<0.05)。结论 PCIV合并VBD患者的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更明显,眩晕程度更严重,更容易反复发作眩晕或发生后循环脑梗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动脉血流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敏 蔺洪翔 +2 位作者 武燕 乌仁图雅 张东威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4-749,共6页
通过回顾和归纳所有关于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及其治疗进展等方面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动脉 动脉 缺血性卒中 血管造影 颅内血管延长扩张 血管内治疗
下载PDF
“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志军 王宝亮 +1 位作者 张士金 张爱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 目的探讨"调营充络"论治法对椎基底动脉迂曲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igo,PCIV)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8年5月在医院及协作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治疗或住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PCIV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医"调营充络"论治法为指导给予中药口服。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对比两组的眩晕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经颅多普勒(TCD)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对比两组治疗结束后半年内的眩晕再发作次数。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的DHI评分均降低,治疗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t=2.682,P<0.05),治疗组的眩晕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z=-2.422,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5.000,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脑干诱发电位(BAEP)结果正常的比例均提升,治疗组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χ~2=4.680,P<0.05)。结论使用"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并PCIV的患者,可以提升治疗效果,为该种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脑血管变异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刘晋 黄鹏 刘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2期317-319,共3页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为特点的少见血管变异性疾病。目前,关于VBD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为此,笔者系统地回顾VBD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影像学...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 VBD)是一种以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为特点的少见血管变异性疾病。目前,关于VBD的研究资料非常有限。为此,笔者系统地回顾VBD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影像学诊断及展望,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早的诊断依据,从而提高该病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缺血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调营充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DHI评分、BAEP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志军 王宝亮 +1 位作者 付利然 张士金 《中医研究》 2022年第2期26-30,共5页
目的:观察“调营充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或住院椎-基底动脉迂曲... 目的:观察“调营充络”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中医科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科门诊或住院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抗血小板凝集、眩晕等对症治疗,对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者酌情给予降压、降糖及调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运用“调营充络”法给予中药(西洋参、葛根、何首乌、女贞子、炒白蒺藜、地龙、川芎、鸡血藤、桑叶、荷叶、醋香附、甘草片)治疗,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恢复14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100.00%(40/40);对照组基本恢复10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00%(38/4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HI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经颅多普勒超声、BAEP结果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为这一特殊类型眩晕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值得推荐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迂曲 调营充络法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常规MRI联合MRA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龙光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2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MR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VBD的影像资料,分析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形态及MRI显示的脑组织信号、颅神经走行改变,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影像特征。结果19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MR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VBD的影像资料,分析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形态及MRI显示的脑组织信号、颅神经走行改变,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影像特征。结果19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直径为5~20mm,长度约为31~35mm;其中10例向右侧偏曲,9例向左侧偏曲;5例并大脑后动脉狭窄;9例血管与颅神经关系密切,7例MRI平扫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VBD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规MRI联合MRA可清楚显示血管解剖及其与后颅窝脑组织关系,有助于VBD的确诊及全面综合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下载PDF
天麻素胶囊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hs-CRP及FIB的影响 被引量:30
9
作者 马聪 韩莎莎 刘贤秀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9年第28期3163-3166,共4页
目的观察天麻素胶囊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将70例VBD合并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 目的观察天麻素胶囊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将70例VBD合并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天麻素胶囊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2组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评分和头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分级、椎基底动脉管径和长度、脑多普勒超声检查(TCD)、血管内皮功能、hs-CRP及FIB的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DHI评分、EEV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以上指标以上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椎基底动脉管径和长度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峰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均明显增快而血管阻力指数(RI)均明显降低(P均<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hs-CRP及FI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素胶囊联合氟桂利嗪治疗VBD合并PCIV疗效确定,不仅能缓解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并且可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降低血液黏稠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素胶囊 氟桂利嗪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缺血 眩晕 血管内皮功能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DHI、EEV、BAEP、TCD、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启晖 张志军 《中医研究》 2022年第3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眩晕障碍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 目的:观察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眩晕障碍量表(DHI)、欧洲眩晕评价量表(EEV)、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按照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口服。若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则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调营充络”论治法给予中药(甘草片、醋香附、桑叶、鸡血藤、炒白蒺藜、何首乌、西洋参、女贞子、荷叶、川芎、葛根、地龙各)口服,1剂/d,水煎至500 mL,早晚各服用250 mL。两组均治疗2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5.35%(41/43);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8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79.06%(34/43)。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DHI评分与EEV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BAEP与TCD结果正常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水平低于对照组,一氧化氮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迂曲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实行基于“调营充络”论治法的中药指导,可提升眩晕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临床实践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迂曲 循环缺血性眩晕 调营充络 中药指导
下载PDF
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 被引量:4
11
作者 冉文峰 冯东宁 +1 位作者 李继红 崔卫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10期130-133,共4页
目的 探究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70例VBD合并PCIV患者按照随机硬币抛掷法分为对照组(n=34,眩晕宁颗粒)和观察组(n=36,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比... 目的 探究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合并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将70例VBD合并PCIV患者按照随机硬币抛掷法分为对照组(n=34,眩晕宁颗粒)和观察组(n=36,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椎基底动脉迂曲分级情况、椎基底动脉管径及长度、椎-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细胞因子水平和随访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眩晕、恶心呕吐、枕痛和耳鸣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椎基底动脉迂曲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椎基底动脉管径、长度均缩小,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增大,血清vWF、ET-1、PDGF-BB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年,观察组的眩晕反复发作、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天麻素胶囊联合眩晕宁颗粒治疗VBD合并PCIV的近远期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椎基动脉迂曲、扩张、延长状况,促进血液流动,预防眩晕远期复发和不良预后,这可能与下调vWF、ET-1、PDGF-BB表达、促进血管内皮功能修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天麻素胶囊 眩晕宁颗粒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麟杰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7期144-145,共2页
目的:分析研究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于2016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12例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平扫及MRA的图像,分析其血管的异常分布、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MR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目的:分析研究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于2016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12例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平扫及MRA的图像,分析其血管的异常分布、血管形态的改变以及MR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12例在MRI上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其中10例同时累及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基底动脉扩张后的直径约5.0mm~14.5mm,延长的长度约为30.4mm~33.6mm。另外,12例病例中,4例迂曲的血管走行以上下方向折曲,8例为左右方向的扭曲延长。11例患者的MRI平扫中可发现梗死灶,梗死灶多发于后循环。结论:MRI及MRA有利于诊断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并对该症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依据,可作为首选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 MRI MRA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13
作者 陈晓琴 李星江 +5 位作者 胡涛 赵金义 薛培源 刘伟 王崇 胡明成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VBD的40例患者,经MRI检查正常的40例患者图像。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 目的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VBD的40例患者,经MRI检查正常的40例患者图像。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VBD组与对照组,分析血流速度(V)、壁面剪切应力(WSS)及震荡剪切系数(OSI)。结果VBD组V、WSS及O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流速度方面,高速血流集中于基底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处。在WSS方面,VBD组高WSS位于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等大部分血管区域,以血管分叉处显著。在OSI方面,VBD组高OSI值以基底动脉末端至双侧大脑后动脉发出处明显,其余血管区域为波动性高OSI分布。结论基于真实磁共振患者图像可建立三维个体化血管模型及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取VBD血流速度图、血管剪切应力云图及震荡剪切系数云图。建立VBD组及对照组模型,分析血流动力学发现,VBD组的基底动脉段具有高速血流、高WSS及高OSI,以末端显著,临床上应着重关注此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血流动力学 壁面剪切应力 震荡剪切系数 高速血流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王国卿 封丽芳 +5 位作者 孙明东 刘龙龙 沈像鹏 张晓 王忠功 陈春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27-83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门诊或住院的后循环脑缺血患者行颅脑MRA检查,以符合VBD标准的116例患者为VBD组,剩余的无VBD的1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点。方法对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门诊或住院的后循环脑缺血患者行颅脑MRA检查,以符合VBD标准的116例患者为VBD组,剩余的无VBD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低密度脂蛋白(LDL)及其他颅内血管变异等与VBD的关系。探究影响VBD的因素。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全脑血管造影(DSA)观察VBD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动脉硬化程度等。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VBD组在有无其他颅内血管变异、高血压、吸烟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530,P=-0.000;X^2=8.539,P=-0.003;产3.959,P=-0.047),在与糖尿病、高LDL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1,P=-0.519;X^2=0.220,P=0.881)。多因素分析显示:VBD与有无其他颅内血管变异(OR=21.732,95%CI:3.02~5.94)、高血压(OR=5.173,95%CI:1.23-3.05)及吸烟(OR=3.145,95%CI:1.86-4.85)呈明显相关性。f2)TCD检测发现,VBD组患者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管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SA检查提示相同时间内VBD组血液流过的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减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BD的发生与血管变异、吸烟及高血压相关,并出现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硬化加重,这可能为其导致卒中高发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 后循环脑缺血 影响因素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莉 罗天友 +4 位作者 吕发金 许仕全 邓世山 蔡昌平 姚开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3期327-331,共5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及迂曲程度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5例行头颅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检查的后循环缺血患者(PCI组)和108名无前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的正常人。在VR图像上观察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是否有迂曲,并分别测量每个迂曲的角度。根据迂曲数量和迂曲角度对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行迂曲评级。椎-基底动脉迂曲程度与PCI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对照组和PCI组的左右侧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迂曲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χ2=66.860,P=0.000;χ2=43.457,P=0.000;χ2=19.203,P=0.000)。(2)PCI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迂曲程度≥Ⅲ级者显著高于对照组(χ2=91.115,P=0.000;χ2=86.620,P=0.000;χ2=43.371,P=0.000)。(3)椎动脉颅内段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49,P=0.000);椎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中等强度相关(r=0.65,P=0.000)。基底动脉走行迂曲与PCI相关(r=0.25,P=0.000);基底动脉颅内段迂曲程度≥Ⅲ级与PCI相关(r=0.37,P=0.000)。结论: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能引起PCI,尤其是当椎动脉迂曲程度达到Ⅲ级以上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 动脉迂曲 基底动脉迂曲 动脉延长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患者临床特征及并发急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清梅 尚珂 +2 位作者 李佳 秦川 汪明欢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87-592,共6页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 目的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迂曲症(vertebrobasilar dolichoectasia,VBD)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7年6月在武汉同济医院住院治疗,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VBD患者21例。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影响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为脑梗死者15例,脑干或颅神经压迫4例,脑出血2例。对其中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灶定位分析发现,病灶位于前循环者为4例、后循环者9例。临床合并吸烟、高血压以及较高D-D二聚体水平的VBD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脑梗死。结论对临床表现为后循环梗死的患者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DSA)可以增加VBD的检出率,D-D二聚体升高为VBD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延长迂曲 脑梗死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临床现状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倩 郭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318-323,共6页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 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椎动脉先天闭塞,特别是在椎动脉的解剖变异中,是一种并不常见的后循环胚胎变异。大量数据表明在伴或不伴有基底动脉形态变异的情况下,尤其在合并了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时,后循环缺血的发生与椎动脉发育不良有关。尽管在椎动脉发育不良的定义与评估方法上仍存在争议,既往的研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发现同侧的发育不良的椎动脉净流速降低,而发育正常的椎动脉净流速代偿性的增加,导致局部血流低灌注,甚至出现临床症状,说明椎动脉发育不良具有更易于闭塞的特点,并增加了远端血栓形成的概率[1]。此外,椎动脉发育不良可能引发其他复杂的神经血管疾病如偏头痛、前庭神经元炎、发作性眩晕以及椎动脉夹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发育不良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低灌注 基底动脉迂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