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17在肺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癌与小细胞肺癌中的鉴别诊断作用
1
作者 叶瑶 陈少红 《广州医药》 2018年第3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CD117在肺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癌(BSCC)与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在肺BSCC与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文献复习CD117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17在SCLC中特异性... 目的探讨CD117在肺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癌(BSCC)与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117在肺BSCC与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文献复习CD117在这两种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17在SCLC中特异性高表达(阳性率为78%),并且具有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78.2%、68.7%、100%),与文献报道一致(阳性率37%~100%);而在BSCC中未见有CD117的表达,文献未见有CD117在BSCC中表达情况报道。结论 CD117有可能成为鉴别诊断BSCC与SCLC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本报道例数有限,还需要更大型的研究进一步证明CD117在鉴别诊断二者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17 基底样细胞鳞状细胞癌 细胞
下载PDF
区分肺腺癌和肺鳞状细胞癌的潜在基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德奇 卢建国 +3 位作者 李宾 张劲草 王忠民 董成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8期1353-1358,共6页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潜在基因进行分析,寻找区分肺腺癌(LUAD)和肺鳞状细胞癌(LUSC)的相关基因,探索NSCLC诊断与治疗的更有效方法。方法利用3个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GSE4882、GSE7339和GSE40275)分析LUAD和LUSC组织样本中的差... 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潜在基因进行分析,寻找区分肺腺癌(LUAD)和肺鳞状细胞癌(LUSC)的相关基因,探索NSCLC诊断与治疗的更有效方法。方法利用3个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GSE4882、GSE7339和GSE40275)分析LUAD和LUSC组织样本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对DEGs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来寻找关键枢纽基因。最后在临床样本中验证关键枢纽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在GSE4882、GSE7339和GSE40275数据集中发现22个LUAD和LUSC的DEGs,通过构建PPI网络发现了6个关键枢纽基因(KRT18、RAN、NME1、NME2、MIF和CFB),进一步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分析枢纽基因表达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现KRT18可能是区分LUAD和LUSC的潜在基因,同时构建了KRT18基因突变与LUAD和LUSC患者预后的风险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组织样本对KRT18表达进行验证。结论KRT18可能是区分LUAD和LUSC潜在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 细胞 KRT18 生物信息分析
下载PDF
STOML2基因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致瘤能力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3
作者 邵建民 杨文超 +2 位作者 胡豪杰 张晓敏 陈凤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索人口型蛋白样蛋白2(STOM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SCCCs)体外和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STOML2蛋白在56例OSCC患者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将OSCCCs SCC... 目的:探索人口型蛋白样蛋白2(STOML2)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SCCCs)体外和体内致瘤能力的影响和相关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检测STOML2蛋白在56例OSCC患者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将OSCCCs SCC-15分为2组,实验组转染STOML2-siRNA质粒,对照组转染MOCK-siRNA质粒,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STOML2 mRNA含量,Western blot检测2组细胞的STOML2、CDK4、P16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CCK8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利用裸鼠皮下种植瘤模型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体内致瘤能力。结果:OSCC患者癌和癌旁组织STOML2阳性率分别为92.86%(52/56)和8.93%(5/56)(P<0.001)。在siRNA处理后的实验组和对照组SCC-15细胞中STOML2 mRNA表达量分别为(0.43±0.09)和(1.23±0.19),STOML2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52±0.11)和(0.94±0.17)(P<0.05),CDK4表达量分别为(0.33±0.13)和(1.18±0.17)(P<0.05),P16表达量分别为(0.93±0.12)和(0.29±0.03);CCK8实验120 h实验组和对照组SCC-15细胞的吸光度分别为(1.11±0.24)和(2.19±0.28)(P<0.05),G2/M期细胞分别为35.72%±5.33%和18.65%±3.71%(P<0.05),裸鼠皮下移植瘤瘤块的体积分别为(1192.07±250.9)μm3和(2280.5±600.1)μm3,质量分别为(0.65±0.30)g和(1.62±0.40)g,但小鼠体重整体变化没有明显差异。结论:STOML2在OSCC中表达升高,STOML2通过调控P16相关通路的影响OSCCCs的致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口型蛋白样蛋白2 P16 致瘤能力
下载PDF
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4
作者 郝妍 白相宇 +1 位作者 霍峰 陈喜波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7期21-24,共4页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0.2、0.4、0.6、0.8μmol/L)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GSK3685032作用于口腔鳞状癌细胞CAL-27,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活力,筛选得到GSK3685... 目的观察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对口腔鳞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0、0.2、0.4、0.6、0.8μmol/L)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GSK3685032作用于口腔鳞状癌细胞CAL-27,MTT法测算细胞增殖活力,筛选得到GSK3685032最佳作用浓度为0.6μmol/L。将CAL-27细胞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加入有机溶剂DMSO进行处理,实验组加入0.6μmol/L的GSK3685032处理。采用RT-qPCR法检测细胞SETDB1 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SETDB1蛋白,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焦磷酸测序检测细胞内SOX7甲基化水平。结果实验组细胞SETDB1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细胞迁移距离小于对照组,穿膜细胞数少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细胞内SOX7甲基化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基化转移酶SETDB1可抑制口腔鳞状癌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细胞内SOX7甲基化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转移酶 SETDB1 化转移酶抑制剂 SOX7 口腔 口腔细胞
下载PDF
EphA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中的表达
5
作者 张伟 于娜 刘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9-412,共4页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是较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症,其主要特点是高侵袭性和易复发性,它最常见于皮肤暴露于阳光下的部位,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恶变引起[1]。侵袭性SCC的组织病理特征是恶性细胞向真皮层扩散,可能是由光化性角化病和鲍恩... 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是较常见的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症,其主要特点是高侵袭性和易复发性,它最常见于皮肤暴露于阳光下的部位,由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恶变引起[1]。侵袭性SCC的组织病理特征是恶性细胞向真皮层扩散,可能是由光化性角化病和鲍恩病等前体病变的转化引起的[2]。侵袭性SCC可复发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或远处器官,如果不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导致广泛的局部组织破坏以及多脏器转移[3]。基底细胞癌(BCC)是最常见的皮肤肿瘤,约占所有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的80%,近年来本病发病率不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细胞 EPHA7 免疫组化
下载PDF
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55A模式干预在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6
作者 段兰兰 韩培培 +1 位作者 申月月 刘帅 《癌症进展》 2024年第16期1770-1773,17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5A模式干预在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98例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2),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快速...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5A模式干预在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将98例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52),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5A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指标、疲乏程度[Piper疲乏量表(PFS)]、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通气时间、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PFS评分均低于本组干预前,ESCA评分均高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PFS评分低于对照组,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VC、FEV_(1)均高于本组干预前,通气时间均短于本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FVC、FEV_(1)均高于对照组,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论的5A模式干预应用于老年肺鳞状细胞癌手术患者,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疲乏程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理论 5A模式干预 细胞 术后康复 疲乏程度 自我护理能力
下载PDF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7
作者 王鑫 王晓霞 +5 位作者 李彦庆 郑永鑫 乌杰 任猛 贾向东 许天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2-324,共13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探究在肺鳞状细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USC)组织中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成酶(geranylgeranyl diphosphate synthase 1,GGPS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首先从UCSC Xena平台下载LUSC组织与配对正常组织的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标准化和差异表达分析,并利用UALCAN数据库进行验证;采用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LUSC患者中GGPS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探究LUSC患者GGPS1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分析筛选基因相关系数及风险评分。通过列线图和校正曲线评价GGPS1对LUSC的诊断价值。采用STRING、GeneMANIA数据库构建GGPS1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运用R语言挑选与GGPS1相关差异基因,并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LUSC患者GGPS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通过TIMER2.0数据库检索到GGPS1在多数肿瘤中表达均升高,且在LUSC中呈高表达。UCSC Xena、UALCAN数据库中GGPS1在LUSC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UALCAN和LinkedOmics数据库发现GGPS1在指标分期较晚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更高,且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LUSC患者GGPS1高表达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较短(P<0.05)。基于LASSO回归评估LUSC患者有较好的风险预测效能。构建LUSC患者的个体化预测模型具有最佳预测准确度。GO、KEGG结果显示,GGPS1相关基因主要与蛋白质代谢、调节脂质和胆固醇代谢过程、尼古丁成瘾、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信号通路等有关。GGPS1的代谢功能可能促进肿瘤发生。免疫组化结果提示GGPS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LUSC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5),GGPS1高表达与LUSC患者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且GGPS1表达高的患者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GGPS1可作为LUS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相较于正常肺组织,GGPS1在LUSC中表达显著升高,尤其在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转移阳性及晚期的患者中表达升高更明显;且GGPS1过表达是LUSC患者预后差的独立预测因子。GGPS1有望成为新的LUSC诊治和预防的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叶香叶焦磷酸合成酶 细胞 生物信息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意义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口腔鳞状细胞癌免疫基因的预后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锦航 彭士雄 +2 位作者 杨凯成 陈彦平 崔子峰 《疑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8-85,共8页
目的旨在构建免疫相关基因(IRGs)的风险预测模型,以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的预后。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OSCC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出差异表达的IRGs(DEIRGs)。通过Cox回归分析构建DEIRGs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能力进... 目的旨在构建免疫相关基因(IRGs)的风险预测模型,以预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的预后。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OSCC的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出差异表达的IRGs(DEIRGs)。通过Cox回归分析构建DEIRGs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能力进行评估。分析该模型与临床病理和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通过比较OSCC和正常样本共鉴定出363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包括330个DEIRGs(FDR<0.05,|logFC|>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20个DEIRGs(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其中15个DEIRGs用于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作为O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预测患者预后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准确性(AUC=0.732),并与临床分期(t=-3.484,P<0.001)、B细胞(Cor=-0.180,P=0.002)和CD4^(+)T细胞(Cor=-0.127,P=0.026)密切相关。结论基于15个预后相关DEIRGs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OSCC患者的预后,可帮助临床医生为不同风险的OSCC患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免疫相关 预后 风险预测模型 因组图谱数据库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预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Ki-67表达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桂涵 陈炜越 +3 位作者 陈勇军 应海峰 夏水伟 纪建松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1367-1374,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心1)和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中心2)经病理检查证实... 目的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在术前预测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Ki-67表达水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4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心1)和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中心2)经病理检查证实为LSCC共271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将中心1的189例患者以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32例和验证集57例;中心2的82例患者作为外部测试集。在T2WI和对比增强T1加权成像(CE-T1WI)图像中提取病灶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降维获得最佳特征并建立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选择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中平均AUC最高的分类器作为最佳影像组学模型,并将其结果转换为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临床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与Ki-67高表达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建立临床模型。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评价不同模型对Ki-67表达水平的预测效能。结果从T2WI和CE-T1WI图像中获得了12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中,6种机器学习分类器AUC范围分别在0.647~0.829和0.664~0.803,其中支持向量机具有最佳的预测效能(平均AUC为0.816)。进一步将临床T分期、MRI报告淋巴结状态与Rad-score相结合建立列线图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在训练集、验证集和外部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923、0.870和0.822。结论基于机器学习的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对LSCC患者Ki-67表达水平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进一步结合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能够更好地提升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KI-67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白藜芦醇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虹君 雷奇 +3 位作者 王治林 钟晓武 邱亚 李丽华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3期178-187,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生物学信息方法,探讨白藜芦醇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分子机制,为白藜芦醇治疗OSC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http://www.swisstargetpred...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等生物学信息方法,探讨白藜芦醇治疗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分子机制,为白藜芦醇治疗OSCC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SEA数据库(http://sea.bkslab.org)、Pharm mapper数据库(http://lilab-ecust.cn)检索获得白藜芦醇的相关靶点,以DISGENET(www.disgenet.org)、OMIM(https://omim.org)、GeneCards(https://www.genecards.org)数据库筛选OSCC疾病靶点,取药物与疾病靶点的交集,再采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通路”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关键蛋白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及PyMOL对关键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合富集分析和分子对接结果预测白藜芦醇治疗OSCC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细胞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浓度(50、100μmol/L)白藜芦醇对OSCC细胞株HSC-3细胞Src酪氨酸激酶(Src tyro-sine kinase,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雌激素受体基因1(estrogen receptor gene 1,ESR1)及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数据库得到白藜芦醇药物靶点243个,OSCC疾病靶点6094个,将药物与疾病的靶点进行交集获得116个潜在靶点,潜在靶点主要集中参与体内蛋白质自磷酸化、肽基酪氨酸磷酸化、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干预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抗OSCC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EGFR、ESR1、SRC等OSCC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细胞实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药物干预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了HSC-3细胞中SRC、EGFR、ESR1及p-PI3K和p-AKT的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对OSCC细胞SRC、EGFR、ESR1、p-PI3K、p-AKT靶点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口腔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SRC酪氨酸激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雌激素受体因1 磷脂酰肌醇三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
下载PDF
RhoC基因沉默对口腔鳞状细胞癌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杰 李欢 +6 位作者 王鑫 陈正岗 王莹 李泉 华英杰 王婧 迟增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7,共11页
目的:分析RhoC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预测分析RhoC在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生存率的关系,并结合IHC实验检测OSCC组织中RhoC的表达水平。按照人R... 目的:分析RhoC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利用UALCAN和K-M plotter在线数据库预测分析RhoC在OSCC中的表达及其与病理分期分生存率的关系,并结合IHC实验检测OSCC组织中RhoC的表达水平。按照人RhoC基因构建两条小干扰RNA(siRNA)并将细胞进行实验分组。RT-qPCR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RhoC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分析实验分组细胞中RhoC、FAK、MAPK、p-FAK、p-MAPK、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表达;此外,比较各实验分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和划痕愈合面积分析细胞的侵袭和迁移活动。最终通过构建裸鼠肺转移模型对上述实验进行验证。结果:RhoC在OSCC中高表达,并和病理分期和病理分级等关联性大。RhoC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在OSCC中增高(P<0.01);RT-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敲减RhoC表达后,RhoC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FAK、p-MAPK、MMP-2和MMP-9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FAK和MAPK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在动物活体荧光成像系统下发出的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裸鼠肺结节数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RhoC基因可影响O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其潜在机制可能是通过活化FAK和MAPK信号分子参与OSCC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RHOC 小干扰RNA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下载PDF
干性相关分子Nanog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基于激活TGF-β信号通路
12
作者 孙畅 郑士耀 +9 位作者 李梅 杨铭 秦梦园 徐媛 梁伟华 胡建明 王良海 李锋 周虹 杨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9-1216,共8页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中干性相关分子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和侵袭迁移相关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之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7例食管鳞癌组织和82例... 目的 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中干性相关分子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Nanog)和侵袭迁移相关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及其之间的调控关系。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7例食管鳞癌组织和8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Nanog和MMP-2/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Nanog和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关性及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GEO数据库分析Nanog等干性相关分子主要富集通路;应用TIMER在线网站分析食管癌中TβR1和MMP-2及MMP-9的相关性。在体外运用siRNA转染的方式将食管鳞癌细胞株分为正常对照组、Nanog低表达组,采用划痕实验分析其对食管鳞癌细胞迁移的影响,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两组之间TβR1、p-Smad2/3、MMP-2/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Nanog和MMP-2/MMP-9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均上调(χ^(2)=70.475,P<0.01;χ^(2)=34.415,P<0.01;χ^(2)=46.605,P<0.01),且呈正相关(r=0.205,P=0.045;r=0.307,P<0.001)。Nanog和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的浸润深度相关(χ^(2)=23.9,P<0.01;χ^(2)=6.029,P<0.05;χ^(2)=11.89,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样本中,MMP-2/MMP-9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样本(χ^(2)=10.08,P<0.01;χ^(2)=5.731,P<0.05)。MMP-2/MMP-9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Nanog和MMP-2/MMP-9蛋白高表达组的食管鳞癌患者生存时间短于低表达组(P<0.001;P=0.004;P=0.017);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Nanog等干性相关分子主要富集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MMP-2/MMP-9与TβR1表达在食管癌中呈正相关关系。体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Nanog促进食管鳞癌细胞系的迁移;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敲低Nanog后,TβR1、p-Smad2/3、MMP-2/MMP-9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Nanog和MMP-2/MMP-9蛋白在食管鳞癌患者组织中高表达且呈正相关,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且Nanog通过TGF-β信号通路影响MMP-2/MMP-9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胚胎干细胞关键因子 质金属蛋白酶-2/质金属蛋白酶-9 浸润转移 生存分析
下载PDF
基于微阵列分析DDX5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初步探究
13
作者 刘郭琦 刘春霞 +6 位作者 王静静 左金华 王芳 宋娇娇 于栋林 马向瑞 王文龙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0-816,共7页
目的:探讨DDX5解旋酶(DDX5)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组织微阵列芯片分析DDX5相关mRNA表达谱数据,并用R软件筛选差异mRNAs(DEGs)。使用GEPIA 2、TCGA数据库预测DDX5的表达水平。通过RT-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 目的:探讨DDX5解旋酶(DDX5)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组织微阵列芯片分析DDX5相关mRNA表达谱数据,并用R软件筛选差异mRNAs(DEGs)。使用GEPIA 2、TCGA数据库预测DDX5的表达水平。通过RT-qPCR、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DDX5表达水平。基于高通量测序数据筛选差异circRNAs(DECs)、差异miRNAs(DEMIs)构建DDX5竞争内源性RNA网络(ceRNA)。Cytoscape软件可视化ceRNA网络图,进一步筛选出调控轴。结果:组织芯片筛选发现HNSCC中DDX5表达上调。免疫组化验证DDX5阳性染色更集中于鳞癌细胞核;qPCR结果提示DDX5 mRNA在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有临床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示DDX5蛋白在组织中高表达。在ceRNA网络中确定了相关HNSCC轴circRNA-039626-miR-222-5p-DDX5。结论:DDX5在HNSCC中高表达,并且circRNA-039626-miR-222-5p-DDX5轴可能是HNSCC发生发展的潜在调控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X5解旋酶 头颈部细胞 ceRNA 微阵列分析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22调控微小RNA-27b-3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
14
作者 周金阔 张晋弘 +3 位作者 史晓晶 刘广顺 姜磊 刘倩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NHG)22调控微小RNA(miR)-27b-3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52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体外培养人正常口腔角质细胞HOK和3种人OSCC细胞(CA...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小核仁RNA宿主基因(SNHG)22调控微小RNA(miR)-27b-3p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收集52例O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体外培养人正常口腔角质细胞HOK和3种人OSCC细胞(CAL-27、SCC-25和HSC-3),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HOK细胞和3种OSCC细胞中SNHG22、miR-27b-3p表达情况。对SCC-25细胞进行转染并将其分为Ctrl组(未进行转染)、si-SNHG22组、si-NC组、miR-27b-3p inhibitor组、inhibitor-NC组、si-SNHG22+inhibitor-NC组和si-SNHG22+miR-27b-3p inhibitor组,检测各组SCC-25细胞增殖情况[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增殖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增殖指数(PI)];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SCC-25细胞侵袭情况;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各组SCC-25细胞迁移情况;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SNHG22与miR-27b-3p的靶向作用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OSCC癌组织中SNHG22表达显著升高,miR-27b-3p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HOK细胞比较,CAL-27、SCC-25和HSC-3细胞中SNHG22表达显著升高,miR-27b-3p表达显著降低,且SCC-25细胞中SNHG22与miR-27b-3p的表达与HOK细胞差异最大(P<0.05)。与Ctrl组比较,si-SNHG22组SCC-25细胞增殖率、PI、侵袭数和划痕面积愈合率均显著减少(P<0.05),miR-27b-3p inhibitor组SCC-25细胞增殖率、PI、侵袭数和划痕面积愈合率均显著增加(P<0.05);与si-SNHG22组比较,si-SNHG22+miR-27b-3p inhibitor组SCC-25细胞增殖率、PI、侵袭数和划痕面积愈合率均显著增加(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SNHG22与miR-27b-3p存在靶向作用关系。结论SNHG22在OSSC中高表达,miR-27b-3p在OSSC中低表达,SNHG22可能通过海绵化miR-27b-3p促进SCC-2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SNHG22/miR-27b-3p轴可能是OSCC一个新的诊断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小核仁RNA宿主因22 微小RNA-27b-3p 口腔细胞 增殖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鳞状细胞癌并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细胞癌的子宫颈碰撞癌1例及文献复习
15
作者 陈俊明 吴文婷 +1 位作者 解娜 黄幼生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1053-1058,共6页
报告1例由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细胞癌共同构成的子宫颈碰撞癌病例。患者,女性,66岁,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子宫颈异常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晰,向下浸润至阴道。患者接受全子宫联合双附件切除手术... 报告1例由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和腺样基底细胞癌共同构成的子宫颈碰撞癌病例。患者,女性,66岁,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子宫颈异常信号影,病灶边界清晰,向下浸润至阴道。患者接受全子宫联合双附件切除手术。光镜下肿瘤细胞呈现3种不同区域的排列特征:1)局部区域癌细胞呈巢团状排列,细胞核大,胞质丰富,可见胞质内角化,形态似鳞状细胞癌;2)局部区域癌巢伴有圆形、卵圆形腔隙,呈腺样或筛孔状,瘤细胞呈基底样,多边形,大小一致,胞质少,嗜碱性,形态考虑腺样囊性癌;3)局部区域癌细胞呈巢团状排列,偶伴腺样结构,细胞呈立方形、卵圆形或梭形,体积小,形态较一致,类似于基底细胞,形态倾向腺样基底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提示鳞状细胞癌中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 5/6,CK5/6)、肿瘤蛋白63(protein 63,P63)呈阳性;腺样囊性癌中细胞角蛋白7(cytokeratin 7,CK7)、原癌基因蛋白c-kit(proto-oncogene c-kit,CD117)呈阳性;腺样基底细胞癌中CK5/6呈阳性,P63部分呈阳性,禽成髓细胞瘤病毒携带的v-Myb癌基因的细胞同源类似基因(v-Myb avian myeloblastosis viral oncogene homolog,MYB)基因断裂阴性。术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而对于潜在的长期复发或远处转移,仍需继续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细胞 腺样囊性 腺样细胞 碰撞
下载PDF
miR-362-3p调控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及增殖的研究
16
作者 丁啸 陈嘉雯 +4 位作者 曲鹏宇 孙晨雨 李洪利 胡温庭 范欣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5,共10页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在miR-362-3p作用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Cal-27、HN-30侵袭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在线数据库查询PTTG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T... 目的探讨垂体肿瘤转化基因1(PTTG1)在miR-362-3p作用下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Cal-27、HN-30侵袭以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生物信息学在线数据库查询PTTG1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PTTG1在Cal-27、HN-30以及HOK细胞系中的表达。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及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细胞增殖实验检测PTTG1对Cal-27、HN-30细胞迁移、侵袭、增殖的影响。生物信息学在线数据库预测PTTG1的上游miRNA,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结合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该miRNA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ENCORI数据库结果显示PTTG1在OSCC组织中表达上调;Western blot实验显示Cal-27、HN-30细胞中PTTG1表达量较HOK细胞中高。转染Si-PTTG1质粒的Cal-27、HN-30细胞的迁移能力、侵袭能力和细胞增殖能力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通过网站预测出PTTG1的上游miRNA为miR-362-3p,双荧光素酶实验检测出PTTG1与miR-362-3p存在结合位点;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362-3p在OSCC肿瘤组织中相对于正常组织表达下调(P<0.05);并且敲低miR-362-3p的表达后能够促进敲低PTTG1后的Cal-27、HN-30侵袭和增殖。结论miR-362-3p可通过靶向PTTG1抑制Cal-27、HN-30细胞侵袭、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细胞 垂体肿瘤转化因1 微小RNA 侵袭 增殖
下载PDF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巨噬细胞关键基因的筛选分析
17
作者 侯晓睿 李浩坤 +5 位作者 宋贻芳 常若水 薛小磊 张千兵 吴砂 王妮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4-180,共7页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巨噬细胞中的潜在关键基因,为HNSCC的预后提供靶点。方法 基于在线数据库,利用一致流形近似与投影(UMAP)降维,捕获巨噬细胞群;进一步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分...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筛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巨噬细胞中的潜在关键基因,为HNSCC的预后提供靶点。方法 基于在线数据库,利用一致流形近似与投影(UMAP)降维,捕获巨噬细胞群;进一步通过t-分布随机近邻嵌入(tSNE)聚类降维分析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细胞群分布的变化并筛选差异基因的表达;运用Monocle包对关键风险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在线数据平台分析生存曲线;运用空间转录组技术验证关键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映射;多色荧光免疫组化进行临床样本的验证。结果 捕获得到7个巨噬细胞亚群,其中第1亚群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且分泌型磷蛋白1(SPP1)基因高富集。SPP1高表达趋向巨噬细胞M2型极化并处于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SPP1+巨噬细胞糖酵解、缺氧、上皮间质化、血管生成等功能活跃,与HNSCC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结论 SPP1可能成为HNSCC中有价值的预后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细胞 分泌型磷蛋白1(SPP1)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下载PDF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18
作者 张翠翠 李志祥 +4 位作者 李泉 兰文华 于洋 王爱英 刘斌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00-505,共6页
目的: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4(peroxiredoxin4,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及相关蛋白表达。方法:结合UALCAN、GEPIA和TCGA数据库预测PRDX4在ESCC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 目的:分析过氧化物还原酶4(peroxiredoxin4,PRDX4)对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carcinoma,ESCC)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及相关蛋白表达。方法:结合UALCAN、GEPIA和TCGA数据库预测PRDX4在ESCC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选取2010年8月至2023年8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行食管癌(esophagealcarcinoma,EC)根治术治疗的60例ESC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为研究样本,分析组织样本中的PRDX4的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法分析ESCC细胞中PRDX4的mRNA和相关信号分子蛋白的表达水平;此外,结合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实验分析PRDX4对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活动的影响。最终将体外实验结果通过裸鼠皮下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GEPIA和UALCAN数据库的数据表明,PRDX4在ESCC中表达异常增高,且与病理分期、分级和患者的生存率等有关。对ESCC细胞系PRDX4进行敲低和过表达后,PRDX4、p-PI3K、p-AKT、Cyclin D1、Survivin蛋白表达分别表达降低和增高,细胞增殖和凋亡能力均受正相关调控;相较于sh-NC组、sh-PRDX4组裸鼠肿瘤的体积和质量降低。结论:PRDX4可基于P1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对ESCC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PRDX4 P13K/AKT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和鳞状细胞癌抗原预测早期宫颈鳞癌辅助放疗的模型
19
作者 李锦巍 付秀虹 +5 位作者 王冲 翟静静 吕净上 刘晴 梁金玉 齐晓臻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4期599-602,共4页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核磁共振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模型,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是否需要术后辅助放疗。方法收集2018—2021年医院收治的67例早期宫颈鳞癌(ⅠB1、ⅠB2、ⅡA1)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年龄...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核磁共振和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模型,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是否需要术后辅助放疗。方法收集2018—2021年医院收治的67例早期宫颈鳞癌(ⅠB1、ⅠB2、ⅡA1)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年龄、SCCA、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人乳头瘤病毒(HPV)亚型与术后辅助放疗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术后辅助放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求得独立危险因素的截断值,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灶大小(P<0.001)、浸润深度(P=0.001)、组织分化程度(P=0.002)、SCCA(P<0.001)、ADC值(P<0.001)影响术后辅助放疗,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后发现,病灶大小(OR=1.201,P=0.021)、SCCA(OR=1.608,P=0.033)、ADC值(OR=0.013,P=0.043)是影响辅助放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求得截断值分别为:SCCA=4.84μg·L^(-1),病灶=27 mm,ADC=0.907×10^(-3)mm^(2)·s^(-1)。当同时满足任意2个指标时,术后辅助放疗的比率达94.7%以上。结论肿瘤≥27 mm、ADC值≤0.907×10^(-3)mm^(2)·s^(-1)、SCCA≥4.84μg·L^(-1)可以作为判断辅助放疗的指标,若同时满足任意2个指标,辅助放疗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此时应慎重考虑治疗方式,尽量避免根治性手术及辅助放疗双重治疗模式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辅助放疗 核磁共振 表观弥散系数 细胞抗原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反应的基线CT 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研究
20
作者 郭文文 谭邦国 +3 位作者 许敏 皈燕 马代远 陈天武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737-741,共5页
目的:建立并验证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的增强CT对治疗反应性预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局部进展期ESCC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按3∶1... 目的:建立并验证局部进展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的增强CT对治疗反应性预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局部进展期ESCC患者的CT影像资料及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并按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n=114)和验证集(n=34)。单因素统计分析训练集治疗前相关指标与ESCC新辅助治疗后反应性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在验证集通过Kappa检验验证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训练集治疗前cT分期、淋巴结转移、原发肿瘤体积(GTV)及转移淋巴结体积(GVAMN)在有和无反应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GTV是治疗反应性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独立预测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治疗反应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831,Kappa检验显示在验证集,预测模型效能表现良好(Kappa=0.641)。结论:基于治疗前c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GTV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预测局部进展期ESCC新辅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后的反应性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细胞 局部进展期 新辅助化疗 免疫治疗 治疗反应性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