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噪声引起的豚鼠耳蜗基底膜微血管白细胞嵌顿及对血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维 胡博华 王沛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13-415,共3页
了解噪声暴露后耳蜗微血管内白细胞是否参与微循环障碍的形成。用 16只豚鼠暴露 115dB(SPL)的 4kHz窄带噪声 4h ,2天或 4天后处死。耳蜗行 :①台盼蓝染色 ,标记血管内失活的白细胞 ;②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标记毛细胞核。部分动物处死... 了解噪声暴露后耳蜗微血管内白细胞是否参与微循环障碍的形成。用 16只豚鼠暴露 115dB(SPL)的 4kHz窄带噪声 4h ,2天或 4天后处死。耳蜗行 :①台盼蓝染色 ,标记血管内失活的白细胞 ;②Hoechst33342荧光染色标记毛细胞核。部分动物处死前行静脉注射FITC 右旋糖酐 ,标记血浆 ,处死后观察血管充盈状态。结果 :耳蜗基底膜微血管发现失活的白细胞 ,嵌顿于血管内或分布于血管周围 ,造成红细胞聚集 ,管径增宽。FITC 右旋糖酐标记的血浆未出现在白细胞嵌顿的血管内 ,表明血流被阻断。白细胞嵌顿与毛细胞损伤虽都主要出现在耳蜗一回和二回 ,但二者并不一定发生在同一解剖部位。有趣的是白细胞嵌顿只出现在基底膜微血管 ,而在血管纹微血管内无此病变。提示噪声后白细胞参与耳蜗微循环障碍的形成 ,它对噪声引起的损伤和修复过程的其它影响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 噪音性耳聋 基底膜微血管 白细胞嵌顿
下载PDF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变化及与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关系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轲 李建生 +3 位作者 王明航 刘敬霞 赵跃武 刘振国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54-657,共4页
目的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老龄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又分为I... 目的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老龄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其中模型组又分为I3h,I/R6、12、24、72和144h各时间点组。采用免疫组化、酶谱与反向酶谱分析等方法测定各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型胶原、层连蛋白(LN)和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变化。结果与青年假手术组比较,老龄假手术组型胶原、LN表达增强。随着I/R时间的延长,老龄与青年大鼠基底膜成分型胶原和LN表达递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表达水平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模型组型胶原(I3h、I/R6h、I/R12h)、LN(I3h、I/R6h^24h)、tPA(I/R6h^24h)、uPA(I/R12h^144h)表达增强,PAI1(I/R12h、I/R24h)表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另外,PAI1的反向酶谱分析比较,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结论随着增龄,大鼠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型胶原、LN增加。在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方面,老龄大鼠较青年严重,其损伤的特点与纤溶酶原激活系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 大鼠 缺血-再灌注 微血管基底膜 细胞外基质 纤溶酶原激活系
下载PDF
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微血管基底膜及心肌组织CVF的影响
3
作者 于学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年第8期191-192,共2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微血管基底膜及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灯盏花素组(Bre组),实验末测定各组VG胶原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电...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微血管基底膜及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C组)、糖尿病心肌病组(DCM组)、灯盏花素组(Bre组),实验末测定各组VG胶原染色图像分析仪测量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电镜下对比各组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结果 NC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为(114.61±6.80)nm,CVF值为(9.2±1.9)%;DCM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为(219.27±13.98)nm,CVF值为(20.6±3.3)%;Bre组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为(196.85±10.11)nm,CVF值为(17.8±2.1)%;与NC组比较,DCM组及Bre组其基底膜厚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Bre组基底膜厚明显低于DCM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DCM组及Bre组CVF值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DCM组比较,Bre组CVF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可以改善受微血管病变,抑制了糖尿病大鼠心肌进一步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糖尿病心肌病 微血管基底膜 肌组织胶原容积分数
下载PDF
大黄苷元联合溶栓对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大鼠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建生 刘敬霞 +6 位作者 王冬 刘轲 梁生旺 孙捷 苏静 李宁 郭晓燕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2908-2911,共4页
目的:从大黄苷元联合尿激酶溶栓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gG,IV型胶原(CoLIV)和层粘蛋白(LN)变化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对脑缺血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制备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鼠分别于缺血后3,6,9 h经导管由区... 目的:从大黄苷元联合尿激酶溶栓对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gG,IV型胶原(CoLIV)和层粘蛋白(LN)变化的影响方面探讨其对脑缺血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制备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鼠分别于缺血后3,6,9 h经导管由区域动脉溶栓;动脉给药后24 h,观察大鼠死亡率和脑组织颅内出血率,测定脑组织IgG,CoLIV和LN。结果:脑缺血9 h溶栓可引起大鼠死亡率和脑出血率增高,联合用药可使其降低。模型6 h和9 h组大鼠脑组织IgG水平增高、CoLIV和LN表达降低;各用药9 h组较模型组IgG降低、CoLIV和LN表达增强;联合用药9 h组分别较两单一用药组IgG降低、CoLIV和LN表达增强。结论:脑缺血延迟溶栓可造成脑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引起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增高;大黄苷元联合溶栓对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溶栓后的颅内出血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大鼠 溶栓 大黄苷元 联合 微血管基底膜
原文传递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区脑微血管基底膜及其成分改变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玲 黄如训 +4 位作者 张小燕 肖小华 王艺东 殷梅 陈燕奎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64-367,共4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的特征及发生机制。 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局部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7d时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Ⅳ型胶原抗原和层连蛋白抗原变化。...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结构损害的特征及发生机制。 方法 应用光镜、透射电镜、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 ,观察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局部脑缺血 2h再灌注 6h至7d时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Ⅳ型胶原抗原和层连蛋白抗原变化。 结果 局部脑缺血再灌注病灶区脑水肿及并发出血以再灌注 12h至 3d最为严重 ,脑微血管基底膜大片溶解、缺损。再灌注 12h后脑微血管基底膜主要成分Ⅳ型胶原抗原、层连蛋白抗原减少 ,其阳性单位 (PU值 )分别为 2 0 17± 2 91和15 96± 4 8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均为P <0 0 5 ) ;再灌注 7d分别为 5 12± 2 70和 5 2 6±2 1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为P <0 0 1)。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基底膜破坏是导致再灌注后脑水肿、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 ,脑微血管基底膜成分的减少是基底膜破坏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微血管基底膜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致脑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变化及与明胶酶系的关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建生 刘轲 +3 位作者 刘敬霞 王明航 赵跃武 刘正国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共4页
目的 研究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明胶酶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青年组和老龄组,各组又分为假手术组、制模后缺血(1)3 h和I/R 6 h、12 h、24 h、3 ... 目的 研究老年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明胶酶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青年组和老龄组,各组又分为假手术组、制模后缺血(1)3 h和I/R 6 h、12 h、24 h、3 d、6 d时间点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方法测定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Ⅳ型胶原(Col Ⅳ)、层连蛋白(L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抑制剂(TIMPs)的变化.结果 与青年假手术组比较.老龄假手术组Col IV、LN升高和MMP-2、MMP-9表达增强.随I/R时间的延长,老龄与青年大鼠摹底膜成分Col IV和LN表达递减;MMP-2表达递增,MMP-9、TIMP-1表达呈先增强而后降低趋势.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模型组Col IV(I 3 h、1/R 6 h、I/R 12 h)、LN(1 3 h、I/R 6~24 h)、MMP-2(I 3 h,I/R 6 h~6 d)、MMP-9(I 3 h、1/R 6~24 h)表达水平增强,TIMP-1(I/R 24 h)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MMP-2与MMP-9的酶谱分析比较,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结论 随着增龄,大鼠腩微血管基底膜成分改变与MMPs、TIMP的变化有关.在脑I/R脑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方面,老龄大鼠较青年严重,其损伤的特点与明胶酶系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龄鼠 缺血/再灌注损伤 微血管基底膜 细胞外基质 明胶酶系
原文传递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基因表达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轲 李建生 +3 位作者 王明航 刘敬霞 赵跃武 刘正国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和明胶酶系基因表达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各分为脑缺血3h和I/R 6h、12h、24h、3d、6d时...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和明胶酶系基因表达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各分为脑缺血3h和I/R 6h、12h、24h、3d、6d时间点组。采用透射电镜、原位杂交方法,观察各组微血管结构、明胶酶及其抑制物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药物组电镜下其病理损伤较轻。明胶酶系基因表达显示,脑脉通可降低模型组(I/R 6h-6d)MMP-2 mRNA、(I/R 6h、I/R 12h、I/R 3d)MMP-9 mRNA的表达,提高模型组(I/R6h-3d)TIMP-1m RNA的表达。结论:脑脉通对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明胶酶系基因表达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微血管基底膜 明胶酶系 老年 脑脉通 实验研究
下载PDF
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明胶酶系调节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建生 刘轲 +3 位作者 王明航 刘敬霞 赵跃武 刘正国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4-17,共4页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明胶酶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分为脑缺血3h和I/R6、12、24h,3、6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方...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明胶酶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分为脑缺血3h和I/R6、12、24h,3、6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方法,观察各组微血管结构、明胶酶及其抑制物的变化。结果脑脉通可降低模型组(I/R 24h~6d)MMP-2、MMP-9(I/R 12h~3d)的蛋白表达,提高模型组(I/ R 12h~6d),TIMP-1的蛋白表达。另外,各组MMP-2与MMP-9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脑脉通对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明胶酶系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微血管基底膜 明胶酶系 老年 脑脉通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西樵 宋菲 +2 位作者 陈雪莲 青春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出瘢痕组织剪碎,检测伊文思蓝光密度值。结果电镜观察可见:与正常皮肤微血管比较,瘢痕演变过程中微血管管腔逐渐狭小,基底膜逐渐增厚。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大致接近正常。伊文思蓝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皮肤通透性相比(0.85±0.21),早期和增生期瘢痕通透性逐步降低(0.63±0.16、0.38±0.08),消退期达到最低(0.13±0.04),成熟期有所升高(0.68±0.12)。结论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逐渐降低,可能引起瘢痕组织逐步加重的缺血缺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发生和演变 微血管基底膜 通透性
原文传递
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癎发作患者癎灶病理变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雯珠 吴致勋 孙伯民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1年第4期206-207,共2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致 灶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对6例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及头颅CT检查,术中在脑皮层电图监测下作病侧前颞叶切除术,并作致 灶... 目的:探讨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致 灶病理改变的特点。方法:对6例难治性复杂部分性癫 发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进行临床、神经电生理、神经心理及头颅CT检查,术中在脑皮层电图监测下作病侧前颞叶切除术,并作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6例病人手术切除致 灶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有脑微血管的基底膜增厚与周细胞变性,均为非特异性改变。6例中术后发作减少>50%者1例,发作消失者5例,说明 灶定位正确,手术切除成功。结论:难治性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癫痫病人,其致 灶病理学检查多见周细胞变性及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灶切除后可使发作消失或减少,若药物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复杂部分性发作 痫灶 微血管基底膜 病理学检查
下载PDF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Ⅳ型胶原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李慎军 张胜兰 张忠辉 《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1年第4期21-23,共3页
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 4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的血清中完整的Ⅳ型胶原分子进行检测。观察其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 ,并将其与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为 89 66... 用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 40例、正常对照组 3 0例的血清中完整的Ⅳ型胶原分子进行检测。观察其与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 ,并将其与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的血清Ⅳ型胶原水平为 89 663 +8 445ng/ml,Ⅱ型糖尿病患者为 472 986± 2 2 7 1 43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血清Ⅳ型胶原水平逐步增加 ,血清IV型胶原水平同血肌酐水平、内生肌酐清除率无相关性 (r=0 0 1 3 0和r=0 0 2 3 2 ,P >0 0 5 )。结论血清Ⅳ型胶原浓度反映了Ⅱ型糖尿病患者Ⅳ型胶原合成的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Ⅳ型胶原 糖尿病肾病 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方法 微血管基底膜病变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的甲皱襞微循环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士芬 程干银 顾全珍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1年第12期649-651,共3页
本文对120例糖尿病患者的甲皱襞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并与65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严重,主要表现为甲皱襞血管轮廓不清,排列不整齐,异形管袢比例增加,微循环血流缓慢,袢顶瘀血等。提示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尚... 本文对120例糖尿病患者的甲皱襞微循环进行了观察,并与65名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障碍严重,主要表现为甲皱襞血管轮廓不清,排列不整齐,异形管袢比例增加,微循环血流缓慢,袢顶瘀血等。提示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尚应积极探索改善微循环的治疗方法,促使微循环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 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组 微血管基底膜 微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