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基底节区梗死的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袁锡球 冯辉庭 +1 位作者 陈仰昆 黄龙龙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次发生的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纳入首次发生的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定,根据MoCA评分结果分为认知功能损害组(cognitive impairment,CI)组和非认知功能损害组(non cognitive impairment,NCI)组。两组患者分别行CSVD总负荷评分,分析不同程度的脑小血管病总负荷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入组178例患者,CI组135例,NCI组4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t=4.11,P=0.0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t=2.92,P=0.09)和糖化血红蛋白C(t=3.02,P=0.08)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I组患者梗死体积更大[CI组(424.72±36.55)mm^(3),NCI组(227.02±34.62)mm^(3),t=4.022,P=0.046];两组患者在单个豆状核(χ^(2)=19.08,P<0.01)、尾状核(χ^(2)=9.97,P<0.01)、内囊部位(χ^(2)=3.85,P=0.05)梗死、梗死部位同时累及豆状核、内囊及尾状核(χ^(2)=4.30,P=0.04)、合并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χ^(2)=4.14,P=0.04)及合并中重度颅内动脉狭窄(χ^(2)=4.19,P=0.04)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I组与NCI组患者的CSVD总负荷[(2.12±1.22)vs.(1.41±0.79),t=3.62,P<0.01]、深部脑白质高信号(32.1%vs.9.1%,t=9.02,P<0.01)、脑微出血(52.2%vs.31.8%,t=5.54,P=0.02)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MoCA评分、视空间与执行、注意、语言、概括抽象、记忆和定向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命名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OR=0.316,95%CI:0.185~0.541,P<0.001)、年龄(OR=0.924,95%CI:0.884~0.967,P=0.001)及梗死体积(OR=1.002,95%CI:1.000~1.003,P=0.047)与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显著相关。结论CSVD总负荷评分高、年龄大和梗死体积大可能是急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出现认知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节区梗死 脑小血管病总负荷 认知损害 蒙特利尔认知量表
下载PDF
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铁铮 韩培军 +1 位作者 徐照冰 张建军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60-60,共1页
我院自1990年9月~2001年9月,共收治15例经CT证实的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损伤后基底节区梗死 临床表现 治疗 诊断
下载PDF
基底节区梗死伴失语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崔勇 田晶 常红 《中国厂矿医学》 2005年第1期10-11,共2页
 目的 研究左侧基底节区梗死所致皮层下失语与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左侧基底节区梗死伴失语患者于发病时及 3周后行语言功能评定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rCBF检查,并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果...  目的 研究左侧基底节区梗死所致皮层下失语与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的关系。方法 对 30例左侧基底节区梗死伴失语患者于发病时及 3周后行语言功能评定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SPECT)rCBF检查,并进行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同期左侧基底节区梗死不伴失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①发病时皮层下rCBF的下降在失语组明显低于非失语组;②运动性失语组在额叶Broca区缺血明显,感觉性失语组则在颞叶Wernicke区rCBF最低;③失语伴随皮层缺血的改善而好转,皮层下失语与皮层的rBCF的动态变化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rCBF下降与皮层下失语密切相关,可通过有效地改善左侧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皮层的rCBF,改善皮层下失语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脑显像 左侧基底节区梗死 失语 电子计算机层扫描 脑血流量 脑神经功能活动
下载PDF
婴幼儿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
4
作者 张庆江 戴春娟 +1 位作者 马骁 房志勤 《天津医药》 CAS 2000年第6期362-363,共2页
成人的基底节区梗死常常由脑动脉硬化引起,临床多见;在婴幼儿多为外伤性。我科于1995年3月~1999年3月收治该类患儿35例,均经CT或MRI证实。经脱水、激素及神经细胞活化剂治疗,效果满意。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治问题进行探讨... 成人的基底节区梗死常常由脑动脉硬化引起,临床多见;在婴幼儿多为外伤性。我科于1995年3月~1999年3月收治该类患儿35例,均经CT或MRI证实。经脱水、激素及神经细胞活化剂治疗,效果满意。现就该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治问题进行探讨。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1.5岁。受伤方式:34例为意外跌伤,1例为空中坠物砸伤。就诊时间5小时~3天。受伤部位额部20例,枕部12例,颞部3例。 1.2 症状与体征 无昏迷者33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梗死 婴幼儿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小儿外伤后基底节区梗死21例
5
作者 郁树亮 李新霞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1999年第6期51-51,共1页
关键词 基底节区梗死 小儿外伤 颅脑外伤 低密度病灶 发病机制 神经外科 头颅CT检查 外伤性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16例报告
6
作者 吴小龙 赵焕强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5期613-614,共2页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较为少见,但随着头颅CT和MR的普及,其诊断率呈增多趋势.近年来,我们收治经颅脑CT证实的患儿16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 影像学表现 临床表现 诊断 病因
下载PDF
以高级智能减退为首发症状的基底节区梗死1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单苏民 王雁 宫本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基底节区梗死 智能减退 首发症状 CT 病例报告
下载PDF
儿童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的临床及预后
8
作者 陈小让 常文海 张士玲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基底节区梗死 诊断 治疗 预后
下载PDF
CT诊断外伤性脑基底节区梗死15例
9
作者 梁世伟 《人民军医》 2003年第4期234-235,共2页
关键词 CT 诊断 外伤性脑基底节区梗死 治疗 疗效 误诊
下载PDF
基于ReHo和fALFF的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10
作者 熊丹 梁育源 +5 位作者 朱盼 谢海花 陆琳 李浩 谭洁 赵宁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技术联合局部一致性(ReHo)和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的脑局部自发活动变化。方法:招募2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按照病灶位置分为优势半球脑梗死组11例... 目的:采用静息态fMRI技术联合局部一致性(ReHo)和比率低频振幅(fALFF)探讨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的脑局部自发活动变化。方法:招募2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按照病灶位置分为优势半球脑梗死组11例和非优势半球脑梗死组9例;招募18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静息态fMRI,利用基于MATLAB的SPM12和DPARSF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双样本t检验(体素水平P<0.01,团块水平P<0.05,GRF校正)对3组受试者的ReHo及fALFF脑图行组间两两比较,提取差异脑区的ReHo值及fALFF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优势半球脑梗死组左侧三角部额下回的ReHo值显著升高(t=4.97,P<0.05),左侧扣带回白质的fALFF值显著降低(t=-7.57,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优势半球脑梗死组左侧额中回的ReHo值显著升高(t=6.01,P<0.05),左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t=-6.02,P<0.05)、右侧枕上回(t=-5.25,P<0.05)的ReHo值显著降低,右侧眶部额下回(t=5.01,P<0.05)、左侧枕中回(t=4.74,P<0.05)的fALFF值显著升高,右侧内侧和旁扣带脑回fALFF值显著降低(t=-5.58,P<0.05)。与非优势半球脑梗死组相比,优势半球脑梗死组左侧小脑的ReHo值显著升高(t=4.51,P<0.05),左侧三角部额下回(t=5.29,P<0.05)、左侧舌回(t=5.63,P<0.05)、左侧额中回(t=6.72,P<0.05)的fALFF值显著升高。结论:静息状态下,与对照组相比,优势半球与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梗死后双侧大脑皮质运动、感觉及认知等多个脑区神经元活动发生变化;与非优势半球脑梗死相比,优势半球脑梗死能更快地出现代偿性激活,增强神经元活动,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不同半球间基底节区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的大脑局部神经影像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运动功能障碍 局部一致性 比率低频振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9
11
作者 孔起良 刘娟 +1 位作者 杨震 李亚丽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3-295,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 目的 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建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将121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分为丁苯酞组53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给予脱水剂,胃黏膜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扩血管药、活血化瘀中药、脑保护药物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丁苯酞组于发病24 h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于入院第4~5 d采用CTA检查观察所有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于入院时、第2周及第3个月进行NIHSS评分。结果 丁苯酞组37例(69.8%)建立侧支循环,对照组38例(55.9%)建立侧支循环。丁苯酞组侧支循环建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及对照组入院时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丁苯酞组比较,对照组第2周及第3个月NIHSS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可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脑梗死症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丁苯酞注射液 侧支循环 NIHSS评分 CTA
下载PDF
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秉淞 钱春健 +2 位作者 王朝颖 钟叶 马秀芳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33期57-57,共1页
目的总结基底节区脑梗死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脑梗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例,行16排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测定感兴趣区相关参数,并与对侧镜像区域脑组织对照比较。结果... 目的总结基底节区脑梗死的CT灌注成像特点,探讨CT灌注成像在基底节区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脑梗死的基底节区梗死病例,行16排多层螺旋CT平扫及灌注成像检查,测定感兴趣区相关参数,并与对侧镜像区域脑组织对照比较。结果 40例基底节区梗死病例CT平扫38例发现病灶,2例未发现密度异常;全部病例CT灌注成像均发现与临床相对应的低灌注区。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脑梗死具有高敏感性与高特异性,为临床进一步诊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缺血性脑血管病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和梗死20例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辉福 韩慧生 +3 位作者 杨会全 陈纲 纪国华 李晓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616-617,共2页
目的: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和梗死(TBG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BGH和TBG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BGH和TBGI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血肿及梗死多位于受力对侧,呈梭形,病灶单发或多发,长轴... 目的:研究外伤性基底节区血肿(TBGH)和梗死(TBG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TBGH和TBG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BGH和TBGI常见于车祸所致的减速性损伤,血肿及梗死多位于受力对侧,呈梭形,病灶单发或多发,长轴与脑表面垂直(与高血压脑出血或脑梗死相反)。伤后早期或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偏瘫而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为临床特征。原发性脑损伤重、瞳孔异常、GCS评分<8分者死亡率高。结论:TBGH和TBGI的发病机制大致相同,是穿支血管区段直接损伤或间接压迫,形成血栓、受压闭塞或破裂渗血所致,但因受损穿支血管损伤程度和损伤部位(起始端或未端)不同,最终病理和CT表现不同,但临床症状大体一致。穿支血管区段状损伤,可解释TBGH和TBGI形成及其影像学特点;原发性脑损伤程度、意识状态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 基底节区梗死
下载PDF
以智能减退为首发症状的基底节区梗死1例
14
作者 单苏民 王雁 宫本强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年第3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智能减退 基底节区梗死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学敏 王华 +3 位作者 刘国丹 孙兴盛 李一才 韩国胜 《青岛医药卫生》 2021年第4期279-281,共3页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分型和危险因素,以及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相(Di... 目的探讨基底节区脑梗死的分型和危险因素,以及与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患者83例,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相(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确定急性脑梗死病灶的直径,将直径>2cm的梗死灶定义为非腔隙性脑梗死,直径≤2cm的梗死灶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分析基底节区不同梗死类型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非腔隙性脑梗死组与腔隙性脑梗死组同侧MCA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在调整了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卒中及冠心病史等因素后,发现合并同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发生基底节区非腔隙性脑梗死风险较高(OR=3.97,95%CI:1.35-11.66,P=0.013)。结论基底节区脑梗死类型以非腔隙性脑梗死为主,其病因分型与大脑中动脉狭窄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腔隙性脑 大脑中动脉 核磁共振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改善基底节区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思豪 王赵霞 +4 位作者 刘长彬 张玉梅 臧大维 戴培 于惠贤 《中国医刊》 CAS 2023年第8期840-843,共4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基底节区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基底节区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姿势控制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6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执行功能[斯特鲁普色词测试(Stroop color-word test,SCWT)耗时数、SCWT干扰量耗时数],姿势控制能力[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alking test,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T)、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以及步态参数(步长、步宽、前后位置和左右对称位置)。结果治疗2周后,试验组患者的SWCT耗时数和SWCT干扰量耗时数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10MWT、步长、步宽和前后位置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BB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TUGT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而两组患者的TUG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左右对称位置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改善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同时可提高姿势控制能力,改善步态对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基底节区 执行功能障碍 姿势控制
下载PDF
基于动态低频振幅的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后神经功能重塑性研究
17
作者 陈小玲 李文美 梁志坚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8期1250-1254,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脑活动的时间变异性,阐明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纳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34例(梗死组)和健康志愿者44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d ALFF)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脑活动的时间变异性,阐明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纳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34例(梗死组)和健康志愿者44例(健康对照组),采用动态低频振幅(d ALFF)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两组间脑功能活动的差异,并对存在显著差异脑区的dALFF值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在左侧颞极、海马旁回、枕中回、背侧额上回、扣带回中部及右侧直回、楔前叶的dALFF变异性增加(均P<0.05),右侧直回区域的dALFF值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07),与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499,P=0.003)。结论: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存在局部脑活动的动态变化,且右侧直回区域的自发脑活动波动增加与急性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基底节区 动态低频振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杜洪彬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8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及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评估两组神经功能、侧支循环建立、血清血管生成素-1(Ang-1)改善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侧支循环建立成功率为78.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13%(P<0.05);治疗2周,1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ng-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明显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有利于促进脑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建立、上调血清Ang-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注射液 基底节区急性脑 神经功能 侧支循环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闯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7期95-97,共3页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0例。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 C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及C组,各30例。A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 C组给予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结果 治疗14 d后,C组NIHSS评分(10.42±1.37)分低于A组的(11.81±1.52)分和B组的(11.98±.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NIHS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三组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90 d后, C组NIHSS评分(6.05±0.64)分低于A组的(8.97±1.09)分和B组的(8.35±1.37)分, Barthel指数(86.49±13.49)分高于A组的(76.18±12.37)分和B组的(69.65±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出院90 d后, A组NIHS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arthel指数(76.18±12.37)分高于B组的(69.65±11.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总有效率86.67%明显高于A组的56.67%和B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应用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在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同时早期使用神经保护剂,并重视院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依从性,及时调整药物,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依达拉奉 基底节区
下载PDF
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对侧支循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云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9年第15期2785-278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卫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降脂及... 目的探讨早期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基底节区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卫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40例)和B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抗血小板、降脂及保护神经等对症支持治疗,B组患者加用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建立侧支循环22例(55.0%),B组建立侧支循环28例(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72.5%(29/40),B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早期给予丁苯酞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可以有效刺激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神经功能,控制病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 丁苯酞 侧支循环 神经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