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口凹陷沿岸带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5
1
作者 祁鹏 任建业 +1 位作者 史双双 卢刚臣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00-905,共6页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 歧口凹陷沿岸带是一条分隔歧口凹陷陆上和海域不同构造体系的NNE—NE的复杂构造变形带。在其两侧,盆地结构分别表现为半地堑和地堑式。在平面上,自南向北歧口凹陷沿岸带可以分为三个具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组合特征的区段:南部的斜列式走滑变形带,体现为一系列阶梯状展布的张扭断层,同时伴有岩浆活动和滑塌浊积体发育;中部的宽缓挠曲变形带,构造样式简单,地层只有微弱变形,但仍然伴随强烈的火山活动;北部的复杂断裂褶皱带是受基底走滑断层影响而形成的古近纪重力滑脱断层和新近纪花状构造的有机结合体。总体上,沿岸带复杂的构造组合特征是受到深部向北隐没的新生代右旋基底走滑断裂活动的控制,是渤海湾盆地内兰聊断裂通过歧口凹陷时的构造表现。歧口凹陷沿岸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变形特征,也造成了不同区段的油气成藏模式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岸带 新生代 构造特征 形成机制 基底走滑 歧口凹陷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176
2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371-1390,共20页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 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 郯庐断裂系 中生代 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 徐淮弧形构造 构造 伸展构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断裂系统与陆内拉分断陷 被引量:8
3
作者 许立青 李三忠 +5 位作者 索艳慧 郭伶俐 曹现志 王鹏程 周立宏 楼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9-502,共14页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中部,是在中生代构造基础上形成的新生代构造单元,是我国最具勘探价值的大型富油气凹陷。前人对大歧口凹陷盆地结构、断裂构造、演化特征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对凹陷内主要断裂的分段活动特征、构造迁移,以及新生代基底走滑-盖层伸展构造体系的深浅部耦合关系并未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凹陷内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成因机制、断裂拓展演化规律详细的构造分析。本文在精细解释、深入分析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详细的构造研究。研究表明,歧口凹陷充填格局主控断裂为东西走向,近南北向的沿岸变换带是主变换带;新生代的构造体系受北东向右行基底走滑断裂和东西向的盖层伸展构造的双重控制,并形成三级断阶带。基底-盖层断裂的耦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盖层中形成强制性褶皱传递基底走滑,二是在盖层中形成一系列雁列式正断层。欧亚板块下的地幔物质在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大构造系统的共同作用下,自南向北迁移并上涌,导致歧口凹陷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以及断裂活动由南西向北东迁移、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歧口凹陷 基底走滑-盖层伸展构造 三级断阶 深浅部耦合 拉分
下载PDF
现代石油地质学——幔源油气理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崔永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4-250,共7页
现代科学理论、实验、航天探测、勘探开发实践成就已经证明,石油的大规模存在不以生命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石油源于地球100 km以下的深部,由先存的碳氢元素合成;而属于C—H—O体系的生物分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向重于甲烷的C—H体系烃类... 现代科学理论、实验、航天探测、勘探开发实践成就已经证明,石油的大规模存在不以生命物质的存在为前提,石油源于地球100 km以下的深部,由先存的碳氢元素合成;而属于C—H—O体系的生物分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向重于甲烷的C—H体系烃类分子转化;烃类是地幔烃碱流体的组成部分,地幔烃碱流体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碱交代作用,在临界温度转化成富含金属、非金属和稀土元素的石油热液;石油热液在上升通道中发生分异,形成金属、非金属、稀土和油气矿藏。断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小断距基底走滑断层,油气成藏于该类断层控制的花状断裂体系内部,分布距离花状断裂不超过2 km;压陷盆地油气上升通道是仰冲型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逆冲断层,油气成藏于逆冲断层附近。进入断陷盆地水体中的石油热液,经历分异作用后,形成化学沉积层和油层;油层由于水化和氧化作用,进一步转化为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经历埋藏和热解将转化为煤层。进入大洋底部和陆地冻土带的烃类,在合适的温压条件下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大洋热液喷口、大洋和陆地泥火山是地球现代排气的窗口,盆地和油气藏正在接受深部油气的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幔源油气 化学热力学 烃碱流体 地球化学 大陆层控构造理论 小断距基底走滑断层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发震构造及其新构造背景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岳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161-3177,共17页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 近10年以来,在四川盆地南部的川黔滇交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中、强地震,其发震机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基于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和区域活动断裂构造编图,发现四川盆地南部地震主要集中在4个地震亚区,分别为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和自贡—荣昌等地震亚区,华蓥山断裂带西南段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地震构造边界带。通过综合分析主、余震分布特征、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认为该地震区存在2类发震断层,其中马边—永善、鲁甸、长宁地震亚区以基底断层走滑型或走滑逆冲型地震为主,而自贡—荣昌亚区则以浅层滑脱断层逆冲型地震为主。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从WNW-ESE向至ENE-WSW向。双震型地震频发,一次走滑地震往往会触发一组共轭基底断层的同时活动。这些地震构造特征表明它们不同于盆地西缘的龙门山—岷山逆冲走滑型地震构造带,也不同于鲜水河—安宁河—小江走滑型地震构造带,属于一个新生的克拉通地震构造区,因西南扬子地块遭受青藏高原的向东推挤和压迫,构造应力通过"大凉山地块"传递并作用到四川盆地南部,导致扬子地块的断块型结构及其基底断层的逆冲走滑活动,进而主导了该地区的一系列中、强地震的破裂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南部地震区 地震分区特征 基底走滑型和逆冲型地震 浅层逆冲型地震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东濮凹陷构造变形的物理模拟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宝军 漆家福 于福生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0-438,共9页
东濮凹陷是一个研究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前人在构造变形研究方面多注重于伸展变形的几何学分析而忽略了形成机制中走滑分量的作用。本文在对区域地质背景和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设计平、剖面砂箱实验对该凹陷的构造变形进行伸展... 东濮凹陷是一个研究程度较高的含油气区,前人在构造变形研究方面多注重于伸展变形的几何学分析而忽略了形成机制中走滑分量的作用。本文在对区域地质背景和东濮凹陷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设计平、剖面砂箱实验对该凹陷的构造变形进行伸展-走滑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具走滑性质的断裂组合形成的构造样式更加复杂多样,走滑断层弯曲会产生挤压或伸展分量,在相邻的区域内形成局部的凹陷和隆起,主动盘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断裂组合;(2)在区域NNW—SSE向伸展变形下,形成了东濮凹陷两洼一凸的近对称格局,基底深断裂的张扭性开裂加速了凹陷的形成,主断层上、下盘均有明显的活动;(3)受基底断裂活动影响,大约Es^2-Ed沉积期凹陷存在一个明显的右旋走滑变形期,在凹陷的中部隆起带上出现了负花状、火焰状等典型走滑构造样式,走滑变形具有阵发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物理模拟 沙箱实验 基底走滑断裂 东濮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