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基本型间歇性斜视儿童视功能、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苏丽萍 王珏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948-952,共5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基本型间歇性斜视儿童视功能、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基本型间歇性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患儿纳入A组,41例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的患儿纳入...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基本型间歇性斜视儿童视功能、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基本型间歇性斜视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43例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患儿纳入A组,41例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的患儿纳入B组。比较两组患儿斜视矫正效果以及术后立体视功能、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外斜偏移量、眼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采用中文版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评价患儿术前、术后1、3、6个月时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儿术后1 d、1、3、6个月时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6个月时的无立体视患儿比例显著降低,中心立体视比例显著增加(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3、6个月时无远立体视比例显著低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不同时间近立体视锐度情况、无远立体视比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1、3、6个月时的6 m斜视度和33 cm斜视度均显著低于术后1 d(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6个月时的P波离心环第4环和第6环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显著大于术前(均P<0.05),其余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组患儿术后3、6个月时的外斜漂移量均显著小于B组(均P<0.05)。两组患儿术后3、6个月时的Child-IXTQ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术前(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术式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斜视的成功率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立体视功能、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和生活质量,但单眼一退一截术术后外斜偏移量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更大,这可能会造成单眼一退一截术远期疗效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性斜视 治疗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一退一截术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对比
2
作者 李文庆 刘锦荣 何庆萍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12期1687-1688,共2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IXT)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56例基本型IXT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斜视度。结果两组的眼位矫正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两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的视近、视远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IXT患儿均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但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对患儿斜视度的改善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矫正效果 斜视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郑树锋 王建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2407-2410,共4页
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 目的:比较单眼外直肌后退术与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方法:对73例小度数(斜视度-15^-30PD)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病例分为A,B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退术,B组行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6mo,对两组的眼位,双眼单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分别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欠矫及过矫发生率;比较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6mo,眼位正位率,B组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同时视:两组同时视功能均基本恢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B组均明显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mo,年龄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间差异:4~12岁组双眼融合功能,远、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高于13~30岁组,两年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眼小量外直肌后退联合小量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小度数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眼位正位率、双眼单视功能恢复率均优于单眼外直肌后退术;早期手术更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小度数 手术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何芳 谭华霞 +1 位作者 宋伟琼 杜玲芳 《临床眼科杂志》 2014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眼位\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B组行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对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进行眼位\三级视功能检查,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40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率为70%;B组40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率9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I级、II级功能的恢复率虽高于A组,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III级功能的恢复率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眼外直肌等量退后手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优于行单眼外直肌退后加内直肌缩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手术
下载PDF
两种矫正手术方案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刘青林 陈海英 +1 位作者 杨长平 雷文忠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6期491-494,共4页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间[1]。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则为临床最常见亚型,主要临床特征为远斜视度与近斜视度差值≤10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PD),且随病程延长逐渐表现为正位立体视功能的损伤[2]。...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外斜视,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间[1]。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则为临床最常见亚型,主要临床特征为远斜视度与近斜视度差值≤10三棱镜度(prism diopter,PD),且随病程延长逐渐表现为正位立体视功能的损伤[2]。目前对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而单眼一退一截术(R&R)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LR-rec)是最为常用的两种方案。研究显示,BLR-rec方案较R&R方案在矫正远斜视度方面具有优势,更适用于此类患儿治疗[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矫正手术 基本型间歇斜视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黄云云 《中国医疗美容》 2020年第4期12-15,共4页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 目的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分析双眼外直肌后徙术(bilateral lateral rectus recession,BLR-rec)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内直肌缩短术(unilateral recess-resect,R&R)在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8例,依照手术方选取我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例,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BLR组(n=49)、RR组(n=49),BLR组采用BLR-rec,RR组采用R&R。统计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RR组组手术过矫4.08%、正矫85.71%、欠矫10.20%情况与BLR组10.20%、83.67%、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R组立体视功能提高69.39%、不变18.37%、降低12.24%情况与BLR组73.47%、16.33%、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RR组视近、视远斜视度高于BLR组(P<0.05);RR组复发率2.50%低于BLR组20.51%(P<0.05)。结论BLR-rec与R&R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均具有良好疗效,R&R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BLR-rec受内直肌功能状态影响远期疗效稳定性较BLR-rec差,但R&R复发率低于BLR-rec,因此,临床可根据患儿内直肌功能状态选择适宜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立体视功能 复发
下载PDF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两种术式疗效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徐强 刘虎 马琳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44-1346,共3页
目的: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种术式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8例,因术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行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B组3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 目的:比较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种术式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68例,因术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36例,行双眼外直肌等量后徙术;B组32例,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截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年,分别比较2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手术矫正后在眼位正位率、斜视度回退量、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方面的差异。结果:A、B组术后1周眼位正位率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822);术后1年B组斜视度回退明显,A组眼位正位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χ~2=4.600,P=0.032);A、B组术后1年近立体视功能恢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8,P=0.700)。结论 :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1周正位率无差异;术后1年单眼一退一截手术方式患者斜视回退明显,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临床疗效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手术方式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王飞 高素敏 +1 位作者 张媛 王文奇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8期81-84,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15例单眼拟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低龄组(52例)和高龄组(63例),两...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近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收治的115例单眼拟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低龄组(52例)和高龄组(63例),两组均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斜视度数、融合功能及斜视儿童生存质量量表(Child-IXTQ)评分;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疗效;术后1年,比较两组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前两组看近斜视度、融合范围、Child-IXT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看近斜视度均较术前降低,且低龄组低于高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Child-IXTQ评分、融合范围较术前升高,且低龄组高于高龄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高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比较,低龄儿童近期临床疗效较好,但不同年龄段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远期疗效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 儿童 间歇斜视矫正术 临床疗效 基本型间歇斜视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对比 被引量:4
9
作者 楚瑞雪 王惠 王飞 《临床研究》 2020年第8期20-22,共3页
目的分析BLR-rec(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R&R(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实验A组(双眼交替注视)和实... 目的分析BLR-rec(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R&R(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0例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根据诊断结果分为实验A组(双眼交替注视)和实验B组(单眼注视),实验A组45例患者采纳BLR-rec手术治疗,实验B组45例患者采纳R&R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结果实验A组手术成功率(86.67%)与实验B组(84.44%)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A组术后1月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与实验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A组术后2月、4月外斜漂移量、视远斜视度、视近斜视度均显著比实验B组低(P<0.05)。结论BLR-rec手术与R&R手术在治疗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中近期疗效相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R&R手术患者外斜漂移量会逐渐增加,这是导致R&R手术远期疗效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一退一截术 儿童 基本型间歇斜视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临床比较 被引量:16
10
作者 朱飒丽 崔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9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 目的比较双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2例。A组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B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评价两组眼位矫正效果、视功能及斜视度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术后6个月欠矫率、正矫率、过矫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术后1年正矫率低于术后6个月,B组术后1年正矫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立体视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6个月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低于B组,A组术后1年视近及视远的斜视度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近期疗效较好,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疗效更稳定,远期正矫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 视功能
下载PDF
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对照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丽珍 肖月影 詹楷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19年第10期1652-1653,共2页
目的探讨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 目的探讨儿童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手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96例,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结果分为A组(双眼交替注视,48例)和B组(单眼注视,48例)。A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B组采用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效果、术后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B组术后6个月正位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欠矫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d及术后6个月时视远斜视度及视近斜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正常近立体视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相比,单眼一退一截术治疗可有效提高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手术矫正效果,改善斜视度及近立体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儿童 斜视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疗效 被引量:4
12
作者 楚瑞雪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第7期748-749,共2页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 目的研究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某院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单眼外直肌后徙术与内直肌缩短术联合治疗,观察组采取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眼位正位率、过矫率、欠矫率、立体视恢复率及融合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前后斜视度。结果观察组正位率92.50%高于对照组的72.50%,过矫率2.50%、欠矫率11.25%低于对照组的11.25%、1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立体视恢复率73.75%、融合功能恢复率63.75%高于对照组的57.5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观察组斜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基本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斜视度,改善患儿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型间歇斜视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内直肌缩短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