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改变的两年追踪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春玲 王新知 +1 位作者 张刚 冯海兰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524-526,共3页
目的 观察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剩余牙槽骨的改变 ,比较不同卡环设计类型的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方法 对 37例 (RPI型 6例、RPA型 10例、Aker卡环组 2 1例 )可摘局部义齿的末端基牙牙槽骨戴用后 6、12、2 4个月进行了定... 目的 观察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基牙剩余牙槽骨的改变 ,比较不同卡环设计类型的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方法 对 37例 (RPI型 6例、RPA型 10例、Aker卡环组 2 1例 )可摘局部义齿的末端基牙牙槽骨戴用后 6、12、2 4个月进行了定位根尖投照 ,采用根尖片数字减影图像处理系统 ,对三种卡环设计类型基牙及剩余牙槽骨的吸收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比较。结果  37例可摘局部义齿末端基牙牙槽骨及剩余牙槽骨复查的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并随时间呈递增趋势。结论 在保护剩余牙槽骨方面 ,RPA型卡环设计优于RPI和Aker卡环 ;在保护末端基牙颊舌侧牙槽嵴顶健康方面 ,RPA型优于Aker卡环组 ;在保护末端基牙近、远中牙槽嵴顶 ,避免其吸收方面 ,采用近中牙合支托设计的卡环 (RPA和RPI卡环 )要优于远中牙合支托设计的卡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端可摘局部义齿 基牙牙槽骨 剩余 吸收 口腔修复
下载PDF
双端固定桥基牙牙槽骨承力的三维光弹应力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黄红燕 张春紫 +5 位作者 单军 邓燕 邱大明 高鹏飞 王举 董本涵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采用三维光弹性应力分析技术,对左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两基牙固定桥在三种载荷情况下基牙牙槽骨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保持模型与原形比为1∶1,得出定量分析结果,并绘出牙周组织应力值的曲线图。结果表明载荷方向对牙槽骨受力... 本文采用三维光弹性应力分析技术,对左下颌第一恒磨牙缺失的两基牙固定桥在三种载荷情况下基牙牙槽骨的应力分布进行了实验研究,保持模型与原形比为1∶1,得出定量分析结果,并绘出牙周组织应力值的曲线图。结果表明载荷方向对牙槽骨受力状况有明显影响:水平外力对牙槽骨产生应力最不均匀,牙槽骨嵴处应力集中,对骨组织的保健很不利。正中垂直向受载时,牙槽骨受力最均匀,相对的牙槽骨嵴处或根尖处应力值较大。不论在何种载荷形式下,磨牙根周骨组织受力最为均匀,是理想的基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弹应力分析 基牙牙槽骨 固定桥 应力集中
下载PDF
完全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和牙槽骨表面的电测应力分析(一)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修银 蒋蕴华 +6 位作者 高素娟 陈希贤 张保卫 张建中 洪水棕 姜南 张仁涛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2年第1期52-56,共5页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下颞和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右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前、缺失后修复前及缺失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在正中(牙合)位时,基牙和牙槽骨表面受力后...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下颞和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右下颌第二前磨牙缺失前、缺失后修复前及缺失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在正中(牙合)位时,基牙和牙槽骨表面受力后的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测方法 基牙 固定桥 应力
下载PDF
完全固定桥修复前后基牙和牙槽骨表面的电测应力分析(二)
4
作者 张修银 蒋蕴华 +6 位作者 高素娟 陈希贤 张保卫 张建中 洪水棕 姜南 张仁涛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3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完整牙列及局部缺牙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不同(牙合)位上模拟产生正中(牙合)位下的早接触,测试分析基牙和牙槽骨... 本文采用电阻应变片电测技术,在具有模拟双侧颞肌、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盘,牙列完整,(牙合)关系正常的头颅综合力学模型上,对完整牙列及局部缺牙区用完全固定桥修复后,不同(牙合)位上模拟产生正中(牙合)位下的早接触,测试分析基牙和牙槽骨受力后的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测方法 早接触 基牙 应力
下载PDF
不同印模法对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修复时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丽波 李跃智 +2 位作者 韦纪英 张雪晶 兰岚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12期724-728,共5页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价解剖性印模法和功能性印模法修复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选择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功能组和解剖组,每组8例。功能组采用功能性印模,解剖组采用... 目的运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评价解剖性印模法和功能性印模法修复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牙槽骨吸收情况。方法选择下颌KennedyⅡ类牙列缺损患者16例,随机分为功能组和解剖组,每组8例。功能组采用功能性印模,解剖组采用解剖性印模。戴义齿前、正常使用义齿6个月后用CBCT分别测量末端基牙近中、远中牙槽骨及远中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骨高度,并计算戴牙前、后的高度差值。结果正常使用义齿6个月后,解剖组末端基牙近中(t=0.742,P<0.05)、远中牙槽骨高度差值(t=5.727,P<0.05)明显高于功能组;功能组和解剖组的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高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功能性印模制作的可摘局部义齿有减少末端基牙近远中牙槽骨骨吸收的趋势,短期内对游离端剩余牙槽骨骨吸收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印模 解剖性印模 基牙牙槽骨 剩余 CBCT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