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通交叉学科基础知识 立足前沿开拓源头创新——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生物医学检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作者 黄璐 瞿祥猛 +1 位作者 霍新明 周建华 《高教学刊》 2023年第32期133-136,共4页
生物医学检测基础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知识面涵盖广而讲授内容不成系统,授课内容与前沿医疗技术脱节、源头创新培养力度不足等问题,该文运用“理-工-医”结合的思想,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首先... 生物医学检测基础是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核心专业课程。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知识面涵盖广而讲授内容不成系统,授课内容与前沿医疗技术脱节、源头创新培养力度不足等问题,该文运用“理-工-医”结合的思想,提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首先,根据学科培养目标和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现状,明确该课程在学科培养中的定位;然后,精选课程内容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照“仪器原理-检测方法-仪器结构-医学应用”的逻辑进行系统讲授;另外,对于某一种具体的检测技术,在从原理到应用的讲授基础上,结合该领域最新相关前沿发展状况进行拓展介绍;最后,面向医院临床设备的需求,将临床需求简化成理科知识和工程问题,实现医疗器械的源头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生物医学检测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 交叉学科 源头创新
下载PDF
基于微课的生物医学基础实验翻转课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永芳 何晓红 +2 位作者 曾垂省 江怀仲 刘毅 《实验室科学》 2022年第1期149-151,154,共4页
生物医学基础知识点相对分散,概念抽象,属于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利用翻转教学模式,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介绍翻转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的评价体系,并通过人血涂片的制备及血细胞的观察这一具体实验,探讨翻... 生物医学基础知识点相对分散,概念抽象,属于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利用翻转教学模式,分别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介绍翻转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及课后的评价体系,并通过人血涂片的制备及血细胞的观察这一具体实验,探讨翻转课堂实验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通过积极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生物医学基础 改革
下载PDF
论脑死亡立法的生物医学基础、社会学意义及推动程序 被引量:19
3
作者 陈忠华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5期26-30,共5页
关键词 脑死亡 立法 生物医学基础 社会学意义 推动程序 医学伦理学
下载PDF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时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前沿学习班”会议在苏州召开
4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39,共1页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苏州举办了"时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前沿学习班"会议。全国其他各地及在苏青年学者、研究生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10月26―28日在苏州举办了"时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前沿学习班"会议。全国其他各地及在苏青年学者、研究生共计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议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时间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国卿博士主持,学会挂靠单位领导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永红教授到会致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医学专业委员会 生物医学基础 苏州大学 学习班 会议 公共卫生学院 挂靠单位
下载PDF
高峰高原建设目标下医学研究范式的调整——加强临床医学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朱建征 朱丽君 +8 位作者 程莎妮 王浩 杜业业 潘玩荣 徐小靖 刘慧俊 周善晟 诸海英 牟姗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09-1114,共6页
医学研究有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两种范式。临床医学研究目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研究投入不够、高端人才匮乏、评价体系不完善、数据有待整合等问题。加强临床医学研究,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关键环节:以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 医学研究有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两种范式。临床医学研究目前存在思想认识不足、研究投入不够、高端人才匮乏、评价体系不完善、数据有待整合等问题。加强临床医学研究,需要着力把握以下关键环节:以研究型医师和临床专职科研人员两支队伍为依托,通过转变思路理念,变临床资源为科研资源;改革体制机制,引育人才并激发人才活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科研项目经费的导向作用;构筑数据平台,整合建立规范的生物样本库和统一的数据库;加强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全球范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协作网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范式 基础生物医学研究 临床医学研究
下载PDF
转化医学:从理论到实践 被引量:70
6
作者 来茂德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5期429-431,共3页
转化医学是指一类生物医学研究,将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成果较快地"转化"并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之中。其中心内容是实行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转化医学包含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使个体... 转化医学是指一类生物医学研究,将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的成果较快地"转化"并应用于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及预后评估之中。其中心内容是实行从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BtoB模式)。转化医学包含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使个体化医疗成为现实。文中介绍了转化医学产生的背景和研究内容,以及实现转化医学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医学 基础生物医学 实验室 临床医学
下载PDF
掌握130亿美元的生物学家—Thomas R.Cech
7
作者 Ezzell,Carol 刘国忠 《科学(中文版)》 2001年第4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美国 生物学家 Thomas R.Cech 基础生物医学研究
下载PDF
第一届全国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8
作者 杨军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34-234,共1页
2006年8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会上筹组了全国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学术委员会,该学术委员会的筹组工作得到了国防科工委和总后卫生部等部门指导,由俞梦孙、张玉奎和王浚等院士担任顾问,... 2006年8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研讨会。会上筹组了全国空间生物医学基础与应用学术委员会,该学术委员会的筹组工作得到了国防科工委和总后卫生部等部门指导,由俞梦孙、张玉奎和王浚等院士担任顾问,组成单位包括解放军总医院等数家部队医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家院校,参会代表60人。会议认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对航天医学与保障提出了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医学基础 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术委员会 解放军总医院 航空航天 总后卫生部 国防科工委
原文传递
球形多孔微载体支持下高密度培养人肝细胞L-02的定时形态变化(英文)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瑞 刘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924-1930,共7页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浓度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已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得到应用。目的:对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培养的人肝细胞L-02进行定时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为支架来培养人肝细胞L-02... 背景:微载体培养技术作为一项体外高浓度细胞培养技术,近年来已在肝细胞的体外培养中得到应用。目的:对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培养的人肝细胞L-02进行定时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样本为支架来培养人肝细胞L-02设为实验组;无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支持下人肝细胞的培养设为对照组。对两组细胞进行定时的细胞计数,对实验组进行形态学观察,包括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与结论:两组培养的细胞数量均呈现前3 d增长,在培养第3天细胞数量达到最高值;实验组3个样本培养的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无微载体培养的细胞数量(P<0.05),实验组各样本之间细胞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倒置相差生物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可见前3 d微载体表面黏附生长的肝细胞则逐渐增多,培养第3天可见大部分微载体表面有许多肝细胞黏附成团,总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肝细胞保持着良好的形态学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载体表面、切面和内部均可看到有许多球状肝细胞紧密黏附。结果说明,以自制的壳聚糖球形多孔微载体作为一种支架,在体外三维环境下可以进行高浓度细胞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微载体 三维 壳聚糖 人工肝脏 肝细胞培养 形态学观察 基础生物医学 组织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有关《口腔材料学》实验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赵信义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12年第3期117-119,共3页
口腔材料学是介于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涉及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不仅包括口腔医学的内容,还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内容。它是生物医学材料学中发展最早和标准化工... 口腔材料学是介于生物学、医学和材料学之间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它涉及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不仅包括口腔医学的内容,还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内容。它是生物医学材料学中发展最早和标准化工作最具基础的一门比较成熟的学科,它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材料学》 课程教学 生物医学基础 实验 口腔医学 边缘学科 信息科学 生物
下载PDF
护士礼仪强化培训新方法的探索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莉莉 《医学文选》 2006年第4期817-818,共2页
医疗行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护理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范畴,已从生物医学基础上向心理、社会领域扩展。现在各医院对护士的综合素质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礼仪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 医疗行业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护理服务已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范畴,已从生物医学基础上向心理、社会领域扩展。现在各医院对护士的综合素质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礼仪素质的培养对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当一部分医学生综合素质薄弱,特别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意识及能力上较为欠缺,因此护士礼仪教学不仅在学校常规课程中要有所体现,更需要在毕业之前进行针对性的强化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礼仪 强化培训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医学生综合素质 新方 生物医学基础 医疗行业 护理服务
下载PDF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投稿指南
12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0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科学杂志 生理 四川 指南 投稿 基础生物医学 医学科技 学术性期刊
下载PDF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13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09年第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生理科学会 科学杂志 四川省 投稿 基础生物医学 学术性期刊 学术刊物 医学科技
下载PDF
基层医院妇产科临床教学方式改革初探
14
作者 韩凤琼 罗小琴 +1 位作者 陆乐文 余冬梅 《当代医学》 2010年第28期162-163,共2页
妇产科学是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和病理以及生育调控的专门学科,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它独立性较强,涉及面较广,与生物医学基础和内、外及儿科等学科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妇产科学 教学方式 基层医院 改革 生物医学基础 生育调控
下载PDF
口服有效的抗疟前体药物二价噻唑正离子盐
15
作者 尚炜 《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2005年第3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前体药物 离子 噻唑 Sci USA 口服 生物医学基础 食蟹猴疟原虫 中枢神经系统 生物合成 抗疟活性 科研机构 寄生虫学 研究中心 开发中心 科学研究 红细胞内 化学结构 高亲和力 乙酰胆碱 神经递质 低亲和力 真核细胞 体内外
下载PDF
生理、社会性别与疼痛:一个复杂的领域
16
作者 Robert W. Hurley Meredith C. B. Adams +3 位作者 陈凯(译) 王斐(译) 詹佳(校) 王焱林(校) 《麻醉与镇痛》 2009年第4期61-69,共9页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疼痛的研究是以雄性动物或受试者为对象的。在过去20~30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达种局限的研究方案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确定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研... 在传统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疼痛的研究是以雄性动物或受试者为对象的。在过去20~30年里,人们逐渐认识到达种局限的研究方案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性别。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确定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具有生物学和心理学基础。我们将提供有关流行病学、啮齿类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的简要评述。在基础生物医学、临床生物医学、流行病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见解,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实验去解决。为了使承受着急性或慢性疼痛的患者从此项工作中受益,我们涉及了临床常见或新发的伤害性感受或疼痛模型,以解决这既基本又复杂的问题。但是目前文献的情况尚不足以将本项研究转化为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疼痛 社会性别 基础生物医学 生理 临床研究 性别差异 流行病学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如何发表有影响力的口腔临床研究
17
作者 赖红昌 《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 2020年第1期29-32,共4页
医学科研可分为基础生物研究模式和临床研究模式。其中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常着眼于细胞和分子水平,采用基础医学的研究途径,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相关机制。而临床研究模式则以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 医学科研可分为基础生物研究模式和临床研究模式。其中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常着眼于细胞和分子水平,采用基础医学的研究途径,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相关机制。而临床研究模式则以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临床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高质量的临床诊疗数据进行整合分析,着重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研究进步迅速,但是临床研究进步则相对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医学 临床研究模式 医学科研 整合分析 流行病学 基础生物医学研究 口腔临床 临床医学
原文传递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based on light scattering for single nanoparticle detection 被引量:5
18
作者 ZHU ShaoBin, WANG Shuo, YANG LingLing, HUANG TianXun & YAN XiaoMei Department of Chemical Biology,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Key Laboratory for Chemical Biology of Fujian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Analytical Science,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Chin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1年第8期1244-1253,共10页
Nanoparticles have recendy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view of their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ine and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Single particle detection via light scattering offer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app... Nanoparticles have recendy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view of their great potential in biomedicine and bioanalytical applications. Single particle detection via light scattering offers a simple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size,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ncentration analysis of nanoparticles. In particular, intrinsic heterogeneity or rare events masked by ensemble averaging can be revealed. However, the sixth power dependence of Rayleigh scattering on particle size makes it very challenging to detect individual nanoparficles of small sizes.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recent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s based on light scattering for the detection of single nanopart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ght scattering single particle detection NANOPARTICLES confocal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 flow cytometry
原文传递
Probing the interaction at nano-bio interface using synchrotron radiation-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被引量:1
19
作者 Bing Wang Weiyue Feng +1 位作者 Zhifang Chai Yuliang Zhao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5期768-779,共12页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nanomaterials(NMs) with biomolecules, organelles, cells, and organic tissue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can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ir uptake,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nanomaterials(NMs) with biomolecules, organelles, cells, and organic tissue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can offer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ir uptake, 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etabolism and degradation in vitro and in vivo, which can help to precisely tune and design "smart" NM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However, probing the interaction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which generally requires dedicated analytical methods and tools, is remarkably complicated due to the dynamically changed nature of the nano-bio interface. Beca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high sensitivity, excellent accuracy, low matrix effects and non-destructiveness, synchrotron radiation(SR)-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have become extremely valuable tools. Herein,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SR-based techniques for the visualized study of NMs at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interface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in vitro; the exploration of biodistribution, translocation, metabolism and degradation of NMs in vivo; and 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Ms' reactions with biomolecules. Rapid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light source means that in situ, real-time analysis of NMs at the nano-bio interface will b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bio interface synchrotron-radiation-based analytical techniques intera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