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0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博弈分析
1
作者 李绍荣 杨凯迪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10,共16页
中国正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数字经济时代转型的攻坚期,如何更加高效、集约地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是选择独立建设还是选择共建共享是电信运营商及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模型构建及求解、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面,对信... 中国正处于工业经济时代向信息数字经济时代转型的攻坚期,如何更加高效、集约地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是选择独立建设还是选择共建共享是电信运营商及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模型构建及求解、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面,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进行博弈分析,并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相互博弈的运营商为例进行分析,探索共建共享模式。研究表明:通过对不同建设成本差异化分类,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和静态博弈模型,实现信息基础建设模式的转变,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建设模式的研究。由于共建共享模式能够达到最低的市场价格,并可满足更多的通信服务需求,为此,政府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模式的宏观调控上,倾向于采用共建共享模式;通过调控成本分摊比例,各运营商自发加入共建共享,共建共享建设方案由最初的政策推动成功地转变为市场导向推动。研究结果为政府部门和电信运营商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同时,对新时期信息基础设施高效、集约发展,并赋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基础设施 共建共享 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模式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邹环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在考量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2011—2021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同时助力本地区、邻近地... 在考量空间溢出效应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2011—2021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促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同时助力本地区、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均有助于本地区、邻近地区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且融合基础设施对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最显著;数字基础设施对东部、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积极作用更显著。基于此,提出布设“天地一体、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打造“先进引领、后发追赶”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和构建“企业参与、多方协作”的跨区域合作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期丰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助力高技术产业全球价值链位势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高技术产业 全球价值链升级 信息基础设施 融合基础设施
下载PDF
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许吉黎 叶玉瑶 +2 位作者 郭杰 许险峰 袁振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 本文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回顾并对比了国内外地理学视角下数字基础设施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国外研究起步早、进展快、主题多,持续深入拓展,国内研究尽管起步相对较晚,但2019年以来在经济管理学者主导下呈爆发性增长态势;②国外研究基于批判性视角和需求端,重点关注数字鸿沟、社会–空间不平等和弱势地区的数字化转型,国内研究强调功能性视角和供给端,聚焦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总体而言,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信息社会公平公正和国家战略需求从供需两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兴起,国内外研究议题相近但研究重点、视角和导向相异。展望未来,建议:①平衡供给和需求端的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地理学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联动性和系统性;②将数字基础设施融入地理学既有理论框架,推进学科知识生产和理论建设;③充分挖掘地理学综合性优势,引领数字基础设施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新型基础设施 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 智慧城市
下载PDF
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如何推动经济增长
4
作者 杨思涵 佟孟华 艾永芳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5,共14页
文章基于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探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相互依存、互为约束、共促... 文章基于1997-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探究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相互依存、互为约束、共促增长。二者均能够显著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但剥离了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后发现,基本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远大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第二,地区的区位优势、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贸易比较优势和地理位置对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具有异质性影响,低房地产价值、低人力资本水平、低转移支付水平、低贸易程度地区和东中部地区从基础设施投资中获益更多。第三,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效率结构三重升级的角度进行机制分析发现,传统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供给结构升级,但会阻碍需求结构升级,同时对效率结构升级不具有显著影响;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效率结构三重升级。第四,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促进作用更加持久稳定,但作用程度较为平缓,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促进作用则更加快速显著,但作用期较为短暂且不稳定。文章就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分析,丰富了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研究,为助力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基础设施投资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 经济增长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能否促进区域创新“量质齐升”
5
作者 汪芳 李庭康 +2 位作者 赵玉林 谷军健 石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CAS 2024年第2期269-275,共7页
为探究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作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基于我国30个省级区域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和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从创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 为探究数字基础设施的创新作用,激发区域创新活力。基于我国30个省级区域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影响机制和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能从创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加快技术扩散来提升区域的创新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传统交通基础设施发达程度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创新数量 创新质量 人力资本 技术扩散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仿真研究
6
作者 田卫 胡澳香 +2 位作者 马睿浩 高明哲 陈雅斌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1,共8页
与城市相比,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等方面都较低。厘清灾害风险与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关系,并评估村镇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仿真模型... 与城市相比,村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抵御灾害的能力等方面都较低。厘清灾害风险与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关系,并评估村镇基础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有利于村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仿真模型,在确定模型变量权重的基础上,对村镇基础设施安全韧性进行模拟仿真。以西安市西咸新区大王街道为例,设定了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政府干预型和安全韧性建设型4种发展情景,模拟不同情景下2019—2030年大王街道基础设施安全韧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预计到2030年,政府干预型方案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可达到0.779,是上述4种发展情景中基础设施安全韧性水平最高的,建议大王街道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政府干预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村镇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基础设施 安全韧性 系统动力学 仿真模拟
下载PDF
城市空地更新为绿色基础设施的潜力评估
7
作者 陆明 金美岑 张岩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88,共8页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 【目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更新是解决收缩城市空地问题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生态系统有功能融合与结构调整的作用。【方法】从功能与结构视角,评估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心城区空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景观连通性,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法评估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结果】鹤岗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较强的空地占比26.47%,景观连通性较强的空地占比16.26%,整体更新潜力不高,具有较高更新潜力的空地仅占22.19%,主要为面积较大的空地。【结论】通过构建城市空地更新为GI的潜力评估体系,提出了增加式、合并式、插入式与预留式空地更新模式,以及收缩城市空置用地更新的针对性规划策略,可为收缩城市空地再利用的规划实践与GI格局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城市空地 绿色基础设施 生态系统服务 景观连通性 鹤岗市
下载PDF
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
8
作者 张优智 刘寅可 +1 位作者 赵璟 温思敏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38,共11页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节能减排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立足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来分析“宽带中国”战略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节能减排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立足数字经济时代背景,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来分析“宽带中国”战略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1)“宽带中国”战略显著促进了碳减排效应,但是空间效应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战略的实行提高了相邻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宽带中国”战略在促进碳减排效应的同时增加了成熟型城市和中国西部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3)城市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是“宽带中国”战略影响碳减排效应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宽带中国”战略 碳减排 双重差分
下载PDF
重庆市定制客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研究
9
作者 彭勇 赵雪轲 刘松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重庆定制客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是充分发挥道路客运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输整体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在旅客运输市场趋于饱和的现实状况下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系统梳理重庆定制客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 重庆定制客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是充分发挥道路客运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输整体服务效能的有效手段,是在旅客运输市场趋于饱和的现实状况下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系统梳理重庆定制客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让“人跟站走”变成“站随人走”,提升道路客运服务效能和发展质量,重塑人本化、便捷化、智能化的客运服务机制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市 定制客运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研究
下载PDF
城市基础设施灾害应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保护动机理论
10
作者 谢琳琳 吴思思 +4 位作者 陈镇涛 孙莹 雷立基 江佳希 晁柱 《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 2024年第1期58-67,共10页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等研究也成为热点问题,决策者风险知识的局限性以及风险感知的差异都制约着应急响应功能的发挥。为了提升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风险感知敏锐度...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工作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灾害风险评估和应急响应等研究也成为热点问题,决策者风险知识的局限性以及风险感知的差异都制约着应急响应功能的发挥。为了提升基础设施管理人员的风险感知敏锐度,提高应急响应效能,本研究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对影响管理人员灾害应对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构建模型;其次,通过对196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分析检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管理人员的灾害经历与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与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同时,管理人员的灾害经历和知识水平会通过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应对行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引导管理人员采取灾害应对行为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设施灾害 知识水平 效能感 应对行为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研究生交通基础设施评价与养护决策课程建设及思考
11
作者 张金喜 王超 曹丹丹 《高教学刊》 2024年第2期92-95,共4页
我国已经建设成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建设为主”型向“建养并重”型转变,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和管理将成为今后我国交通建设的主要工作,这种形势的变化为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该文介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养... 我国已经建设成庞大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由“建设为主”型向“建养并重”型转变,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和管理将成为今后我国交通建设的主要工作,这种形势的变化为大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该文介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人才培养的历史,探讨不同历史阶段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和课程建设问题,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思考。在开展长期的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实践基础上,开展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表明,大学人才培养应以行业建设和国家需求为导向,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课程体系建设是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抓手,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的变化调整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亟需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维修和管理领域的教材规划和建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 教学方法 交通基础设施 养护与决策 课程体系
下载PDF
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韧性研究综述
12
作者 熊文 张大牛 +1 位作者 马小龙 蔡春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9-345,共17页
从韧性研究角度出发,结合水动力模型与交通流理论,对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分析理论、运行机制、模型构建、安全管控、恢复提升等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水灾下路网韧性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明晰城市水灾下路... 从韧性研究角度出发,结合水动力模型与交通流理论,对城市水灾下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分析理论、运行机制、模型构建、安全管控、恢复提升等进行分析与阐述.首先,运用文献计量法,分析水灾下路网韧性研究概况与发展历程,明晰城市水灾下路网分析方向热点与演进历程;其次,从城市水淹计算与水灾交通路网2个角度,系统梳理城市雨洪场景与设施交互的计算理论;进而,分别从交通路网基础设施与城市水灾之间的相互影响、地上立交枢纽与地下交通设施水灾分析以及水灾下城市交通路网韧性分析与度量出发,阐述城市水灾与交通路网基础设施交互机制;然后,从灾前预防、灾中调度以及灾后恢复3个阶段,说明城市路网水灾处置与性能恢复策略.最后,归纳既有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从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调度、计入垂向尺度的交通设施抗水分析、面向实际场景的高精度恢复模型等方面,对极端气候下城市交通路网基础设施(群)韧性研究未来方向进行研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灾 韧性 交通基础设施 城市路网
下载PDF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计测度及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13
作者 李旭辉 王经伟 夏万军 《统计学报》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系统梳理新基建的主要领域,重塑新基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在考察2017—2021年中国新基建水平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基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基建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效提振了国内需求并推动了数字化转... 系统梳理新基建的主要领域,重塑新基建的测度指标体系,在考察2017—2021年中国新基建水平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新基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新基建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有效提振了国内需求并推动了数字化转型工作;目前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是部署新基建的主要堵点和难点;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近年来新基建的地区差距有所缓解,在区域一体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区域间的协同联动;新基建可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考察期内随时间推移这种正向促进效应愈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创新 数字化转型 区域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演进特征及其规律--以南京市为例
14
作者 赵海霞 顾斌杰 +2 位作者 王俊淇 范金鼎 李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3-475,共13页
绿色基础设施(GI)供需均衡对维护城市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对GI服务供给进行测度,从社会、经... 绿色基础设施(GI)供需均衡对维护城市或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绿色基础设施供需适配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对GI服务供给进行测度,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四方面综合评价GI需求,研究南京市GI供需适配关系的演进情势,揭示其时空配置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南京市GI供给呈主城低、郊区高的分布格局,总供给、人均供给和单项供给均先减后增。(2)GI总需求逐年减少,形成从中心城区向郊区递减的三个圈层。(3)南京市共划出9个供需适配类型,对应11个辖区划出99个供需适配类型组合区,供需适配较好区与较差区分别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6%和44%,呈不均衡分布。(4)主城区较适应的匹配类型是低供给-中需求,郊区维持低供给-低需求较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并针对不同类型区优化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供需测度 适配关系 空间分异 南京市
下载PDF
广州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可视化表达浅析
15
作者 吴敏亚 陶岚 韩剑姿 《地理空间信息》 2024年第4期85-87,共3页
为了解决广州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与地图表达规范割裂产生的一系列地图可视化表达问题,通过对新增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进行符号设计,并针对各类要素的附属设施进行细化和可视化表达研究,建立统一制图标准体系,从设计思路、设计内... 为了解决广州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与地图表达规范割裂产生的一系列地图可视化表达问题,通过对新增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要素进行符号设计,并针对各类要素的附属设施进行细化和可视化表达研究,建立统一制图标准体系,从设计思路、设计内容和实践验证3方面提出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图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区测试,制定了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一张图表达标准和规范,达到同时满足纸质出图和不同尺度电子地图表达效果,对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绘图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起到借鉴和指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市政基础设施 一张图可视化表达 表达设计
下载PDF
论跨境电商平台的基础设施化与“数字有机团结”的生成
16
作者 林颖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联通着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关系。跨境电商平台已从简单的功能性平台逐渐演化为多边市场的基底性装置,构成了全球资源的联结与流动,使原子化的离散个体成为全球化流动中的行动者与节点。平台中的每个... 跨境电商平台作为一种基础设施联通着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关系。跨境电商平台已从简单的功能性平台逐渐演化为多边市场的基底性装置,构成了全球资源的联结与流动,使原子化的离散个体成为全球化流动中的行动者与节点。平台中的每个商家、快递、运营人员客观上均参与了自我的全球流通,人们通过调度“泛家庭网络”,再造电商平台与家庭共同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有机团结”,并促成了中国“世界工厂”的数字扩张与社会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电商 基础设施 数字有机团结 地缘政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的家庭收入效应——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实证研究
17
作者 陈明生 王乾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53,共8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践行与彰显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1—2019年五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准自然实验,研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了家庭收入,而且...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践行与彰显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基于2011—2019年五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准自然实验,研究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高了家庭收入,而且还有效抑制了收入差距。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加创业机会、就业机会,提高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创业效应”和“就业效应”。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家庭收入效应在城市、城镇化率高的地区,年龄中等、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中更为显著,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人力资本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家庭收入 创业效应 就业效应 收入差距
下载PDF
国际贸易、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基于近现代中国的研究
18
作者 陈雯 庄嘉霖 《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31,共24页
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出口与近现代铁路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国际贸易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综合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与铁路建设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增长,两者的影响具有替代性,该替代性在邻近历史口... 本文基于中国近代出口与近现代铁路建设的历史经验,探讨国际贸易与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长期增长的综合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近代出口贸易与铁路建设均能够显著促进区域人口长期增长,两者的影响具有替代性,该替代性在邻近历史口岸或较早开通铁路的地区相对较强。进一步分析表明,铁路一方面能够提升贸易区位劣势地区的企业出口参与度,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出口福利空间溢出,增强贸易区位劣势地区对劳动力迁移的吸引力,从而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起到替代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揭示了交通基础设施在国际贸易的资源空间配置效应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当今中国统筹对外开放布局优化与国内市场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交通基础设施 区域经济增长 近现代中国
下载PDF
作为创意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意写作
19
作者 叶祝弟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创意写作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创造力。作为创意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意写作具有物质性、媒介性、公共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创意写作重塑了城市行动者网络:一方面,它以自我为方法,不仅要主张和捍卫城市公民人人写作的主体性权... 创意写作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现的是城市的文化创造力。作为创意城市基础设施的创意写作具有物质性、媒介性、公共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创意写作重塑了城市行动者网络:一方面,它以自我为方法,不仅要主张和捍卫城市公民人人写作的主体性权利,还要寻求对主体性的反思和超越;另一方面,它以附近为路径,在城市陌生人中探索作为“栖息地的创意写作”。创意写作为重新审视文学与城市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不同于反映论或者共生论,创意写作与创意城市进入到“纠缠”和互动式的互文和互嵌。创意写作不仅切实推动了城市文化更新和功能再造,还塑造了城市居民的新的文化感受力,推动了城市居民文学体验的创意化,更增进了艺术审美、文化产业和城市空间的跨域流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城市 创意写作 基础设施 行动者网络 互文性
下载PDF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亚飞 石铭 +1 位作者 刘静 黄欢欢 《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1-720,共10页
以2011~2021年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份为样本,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创新创业促进效应,该效应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中、信息基建与创新基建维度、处于较低... 以2011~2021年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外30个省份为样本,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创新创业促进效应,该效应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中、信息基建与创新基建维度、处于较低市场潜能分位点的地区中更为明显。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除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外,商品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区域创新关联,均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创业促进效应具有显著强化作用。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存在“抑制—促进—减缓”的门槛特征,且目前部分西部地区仍处于抑制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基础设施 创新创业活跃度 市场一体化 区域创新关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