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客家堂横屋建筑类型的基础性特征及其分异衍变逻辑 被引量:11
1
作者 卓晓岚 肖大威 冀晶娟 《新建筑》 2019年第6期84-88,共5页
相对于已在传统民居领域受到更多关注的赣南围屋、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堂横屋是整个客家民系中更为普遍使用的聚居式民居。文章从客家聚居建筑的生活和空间原型出发,通过对堂横屋的分布、构成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讨论和比较分析,推论堂... 相对于已在传统民居领域受到更多关注的赣南围屋、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堂横屋是整个客家民系中更为普遍使用的聚居式民居。文章从客家聚居建筑的生活和空间原型出发,通过对堂横屋的分布、构成和适应性等方面的讨论和比较分析,推论堂横屋是最为基础的客家聚居建筑,其拓展的便利性和变化的多样可能性为客家丰富的围屋型民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试以堂横屋为起点,以不同的类型变化模式及其动因为线索,梳理从堂横屋到其他客家围屋型民居的发展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民居 形态范式 堂横屋 类型衍变 分异
下载PDF
梅县堂横屋山墙头的装饰艺术
2
作者 吕海雪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山墙头早期仅是为了建筑之间的防火需求而设置,之后附加了装饰内容而逐步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装饰模式。本文通过对梅县堂横屋山墙头的实例分析,阐述堂横屋山墙头常用的装饰样式和技艺特点,探究山墙头的装饰内涵,并从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的... 山墙头早期仅是为了建筑之间的防火需求而设置,之后附加了装饰内容而逐步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装饰模式。本文通过对梅县堂横屋山墙头的实例分析,阐述堂横屋山墙头常用的装饰样式和技艺特点,探究山墙头的装饰内涵,并从环境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层面上,揭示了梅县堂横屋山墙头的装饰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县 山墙头 堂横屋
原文传递
从双堂屋到四角楼:粤赣山区林寨古村屋式的转变 被引量:2
3
作者 黄丽丹 冯江 《建筑史学刊》 2023年第2期98-113,共16页
将以四角楼著称的广东和平县林寨古村置于粤赣山区的视域之中,从区域开发史、家族史和建造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林寨古村的屋式,分析清代中叶林寨陈氏家族在空间策略上从经营围村转为兴建围楼的社会原因和技术原因,阐释了林寨屋式从双堂... 将以四角楼著称的广东和平县林寨古村置于粤赣山区的视域之中,从区域开发史、家族史和建造史相结合的角度,梳理林寨古村的屋式,分析清代中叶林寨陈氏家族在空间策略上从经营围村转为兴建围楼的社会原因和技术原因,阐释了林寨屋式从双堂屋到堂横屋再到四角楼的变化过程,认为林寨四角楼始于陈宗杰所建永贞楼,晚清时进入兴盛期,在空间组织和建造体系上逐渐与堂横屋融合。林寨屋式的多次转变,既受到粤赣山区农业开发、治盗和贩盐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反映了陈氏家族的内部分化,以及在防御性与生活性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寨古村 客家民居 堂横屋 四角楼
下载PDF
堂祀与横居:一种江西客家建筑的典型空间模式 被引量:10
4
作者 蔡晴 姚赯 黄继东 《建筑遗产》 2019年第4期22-36,共15页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诸省的客家建筑既有显著共性,又随地域变化产生出多种不同特征。文章综合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江西客家建筑分布、形态及其核心空间的使用方式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堂... 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诸省的客家建筑既有显著共性,又随地域变化产生出多种不同特征。文章综合运用建筑学、文化人类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江西客家建筑分布、形态及其核心空间的使用方式开展长期田野调查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堂横式建筑是江西客家移民区内分布最普遍和基本的民居建筑类型,其关键特征是祭祀空间与生活空间存在于同一座建筑之中,祭祀空间位于中心位置,生活空间在其周围,但两者完全分离,形成居祀合一而又分立的空间关系,并由此形成以祭祀功能为主的堂屋和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横屋组合而成的空间模式。堂横式建筑的具体组合既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又寻求与特定自然环境的平衡,通过多种方式与周边自然环境对话,从而在不同地区基于同一的空间模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建筑形态,并成为围垅屋①、围屋等其他客家民居类型空间组织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横屋 客家民居 江西省
下载PDF
“角楼”与“堂横”:河源仙坑村客家民居的形态建构 被引量:6
5
作者 彭长歆 李欣媛 顾雪萍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 仙坑村是广东省东江流域河源地区客家建筑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村落之一,也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现存传统客家民居20余座,其中包括大夫第八角楼、荣封第四角楼两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堂横屋作为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在仙坑村聚落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不同形态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是东江客家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早期建成的大夫第重视防御,在堂横屋四角楼的基础上增建寨墙、角楼,形成寨堡化八角楼格局。随着叶氏巨族的形成,荣封第四角楼建造的关注点逐渐从对外防御转换为对宗族礼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兼顾空间容量与巨族形象的表达。而19世纪宗族内部的贫富不均和家庭分化导致大量小规模家宅营建的出现,以堂横屋为原型通过空间变形和自由组合,形成了更加适应日益紧张的建设用地环境和小家庭分居的经济条件的建筑群。这一系列的民居形态建构过程反映出社会环境转变下仙坑村客家聚落空间的演进,以及传统民居空间建构的逻辑,即以客家民居的原型空间——堂横为基础,通过适应性的建筑形态及空间组合来应对外界环境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史 乡村聚落 客家民居 仙坑村 堂横屋
下载PDF
基于文化基因的尤溪双兴堂空间形态研究
6
作者 林晓嵩 《福建建设科技》 2023年第6期9-11,49,共4页
文章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研析闽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基因谱系。以尤溪双兴堂民居为例,深入分析归纳堂横屋民居的环境空间形态、平面空间形态和立面空间形态等文化基因特征。从类型学视角,详实解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文化基因表... 文章基于文化基因理念,研析闽中地区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基因谱系。以尤溪双兴堂民居为例,深入分析归纳堂横屋民居的环境空间形态、平面空间形态和立面空间形态等文化基因特征。从类型学视角,详实解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文化基因表达形态。宏观山形水势造就总体环境山水空间格局,中观人文与自然相融造就平面形态类型组构,微观地域与工艺造就立面图式结构,以期更好保护传承地域文化基因,为锻造文化自信提出新的应用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堂横屋民居 尤溪双兴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梅州嘉应地区围垅屋发展衍变再析
7
作者 姜磊 程建军 《古建园林技术》 2020年第6期82-86,共5页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 围垅屋和堂横屋是梅州西部嘉应地区的主要民居形式,通过不同时空下的案例对比,论证两者的演变线索,并从祖堂设门的差异,分析嘉应各地堂横屋的特征与围垅屋之间的关联。围垅屋源于堂横屋的客观现象是存在的,围垅屋定型后又影响堂横屋的营建,其中梅县、梅江、兴宁、平远等地区两类建筑有共通的风水意匠,并且其堂屋进数受梅州客家民系发展及宗庙祭礼改制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州 客家 围垅 堂横屋 衍变
下载PDF
从封闭到开放:仙坑村的空间营建与转型——一种聚落研究的历史叙事 被引量:2
8
作者 顾雪萍 彭长歆 《建筑遗产》 2019年第4期12-21,共10页
东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客家聚落,它们处于群山环绕的河谷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类型和聚落空间形态。本文以仙坑村为例,探讨其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包括大型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出现、市场与交通组织的成熟、文化与景观空间的建构,... 东江流域分布着众多客家聚落,它们处于群山环绕的河谷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类型和聚落空间形态。本文以仙坑村为例,探讨其聚落空间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包括大型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出现、市场与交通组织的成熟、文化与景观空间的建构,以及堂横屋建筑群的扩张等,并以此揭示东江流域传统聚落空间与形态的共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同时,通过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视角与更细致的历史阐述还原聚落建构的过程,揭示传统聚落空间形成与转变的动力,思及聚落空间变化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客家 山地 方形围楼 堂横屋 聚落空间 营建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