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心导管堵闭合并右位主动脉弓的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同甫 华益民 +1 位作者 夏礼勤 王泽蓉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3年第2期110-110,共1页
关键词 经心导管堵闭 右位主动脉弓 动脉导管未 堵闭器材 超声心动图 介入治疗
下载PDF
Amplatzer血管塞子堵闭儿童先天性肺动静脉瘘 被引量:7
2
作者 吴琳 盛锋 +2 位作者 刘芳 黄国英 陆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6期486-487,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肺动静脉瘘 AMPLATZER 肺血管疾病 塞子堵闭 儿童 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 PAVFs
下载PDF
微创球囊堵闭法建立猪心肌梗死模型及其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12
3
作者 金艳 曹克将 +5 位作者 王晖 徐顺霖 王连生 张郁青 丁旵东 刘和俊 《中国微循环》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运用微创冠状动脉球囊堵闭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实验方法及其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猪麻醉后经右侧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远端堵闭120 m in,直至心电图证实心肌梗死形成。结果21只苏中幼猪均完成... 目的探讨运用微创冠状动脉球囊堵闭法建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实验方法及其手术过程中并发症的处理。方法猪麻醉后经右侧股动脉置入冠状动脉球囊导管至左前降支远端堵闭120 m in,直至心电图证实心肌梗死形成。结果21只苏中幼猪均完成了冠状动脉造影及球囊封堵术,1只因术中失血过多在术后饲养过程中死亡,2只因封堵结束撤管时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呼吸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心电图监护显示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图形演变过程,血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且呈动态变化,4周后病理标本显示疤痕形成,切片显示典型心肌梗死病理改变。结论微创球囊冠状动脉堵闭法为一种简单安全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的方法,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是保证存活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动物模型 球囊堵闭 并发症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装置行经皮左心耳堵闭术一例报告 被引量:10
4
作者 马长生 杜昕 +3 位作者 董建增 刘晓惠 聂绍平 霍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54-255,共2页
关键词 左心耳血栓 经皮 患者 堵闭 高血压病史 经食管 漏服药物 阵发性心房颤动 华法林 后遗症
下载PDF
心房颤动与左心耳堵闭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杜昕 马长生 《中国医刊》 CAS 2005年第6期7-9,共3页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左心耳 大规模临床试验 堵闭 独立危险因素 房颤患者 年发生率 抗凝治疗 华法林 脑卒中 瓣膜性 风湿性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同时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Amplatzer封堵器堵闭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丁明学 魏向龙 +3 位作者 刘映峰 李志梁 赵霞 秦永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4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诊断 室间隔穿孔 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AMPLATZER封 病情 堵闭 突发 治疗后 出院
下载PDF
巨大动脉导管未闭非开胸堵闭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永武 沈建秀 +1 位作者 黄国长 G.FOURNIAL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 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 模型的建立及自制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在巨大PDA动物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10 只动物建立巨大PDA( 内径8 ~12 m m) 实验模型,然后经股动脉插入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 目的 探讨巨大动脉导管未闭(PDA) 模型的建立及自制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在巨大PDA动物模型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10 只动物建立巨大PDA( 内径8 ~12 m m) 实验模型,然后经股动脉插入血管内支架堵闭装置,完成堵闭PDA。结果 所有的实验动物,堵闭均一次成功,术毕心脏超声、动脉造影均未见有残余分流;于术后1 ~180 d 行动物解剖,见PDA 堵闭完全,一个月以上动物的PDA 两端内皮生长完全,达到永久性闭合。结论 该装置有可能应用于6 岁以下的婴幼儿或内径为12~20 m m 的巨大PDA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 血管内支架 堵闭 实验
下载PDF
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疗效及中远期随访 被引量:2
8
作者 夏树亮 张智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比较经导管及外科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疗效、并发症及中远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VSD患儿17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堵闭组(n=114)及外科组(... 目的比较经导管及外科治疗儿童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疗效、并发症及中远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至2004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VSD患儿17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堵闭组(n=114)及外科组(n=62),对疗效、并发症及随访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堵闭组技术成功率96.5%,外科组成功率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6)。两组术后第7天: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血流速度均较术前缩小,外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堵闭组三尖瓣反流率较外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外科组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3个月:外科组三尖瓣血流速度较术前增加幅度比堵闭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余超声参数、瓣膜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外科组右心室舒张末内径较术前增加幅度比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外科组二尖瓣反流率及主动脉瓣反流率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年:外科组三尖瓣反流率较堵闭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余瓣膜、心律失常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落后者经两种手术后生长均恢复正常。结论经导管堵闭与外科手术治疗儿童VSD均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成功率高,且远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堵闭 外科修补 随访
下载PDF
小腰大边型封堵器堵闭膜部瘤室间隔缺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卫 陈关良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40-140,共1页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 目的探讨小腰大边封堵器堵闭室间隔膜部瘤缺损(PPVS)的不同部位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1日~2010年9月1日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介入治疗的102例室间隔缺损(VSD)伴膜部瘤病例,68例小腰大边封堵器组为治疗组,34例对称型室间封堵器对昭组。统计二者的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64例成功(94%),对照组32例成功(91%)(P>0.05)。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治疗组1例少量残余分流,对照组5例少量残余分流(P<0.05)。结论小腰大边封堵PPVS是安全和可行的方法,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并发症 室间隔膜部瘤 介入治疗 堵闭 残余分流 方法 对照组 心内科
下载PDF
应用国产封堵器堵闭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晓晨 杨大严 +2 位作者 周文兵 孙爱华 时之秀 《安徽医学》 2005年第6期525-527,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堵闭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对26例(男8例,女18例)包括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继发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和复合性CHD在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堵闭先天性心脏病(CHD)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4月-2004年10月对26例(男8例,女18例)包括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继发中央型房间隔缺损(ASD)和复合性CHD在内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堵闭治疗,所有病例均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TTE)检查确诊,术后随访1-18个月。结果26例先天性心脏病,缺损直径平均20±6.4 mm(4-30 mm),应用国产封堵器大小23±6 mm(6-38 mm),25例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1例VSD并发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1例ASD术中并发空气栓塞,并发症发生率7.6%,随访未见封堵器位置移位和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介入堵闭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安全可靠,价格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国产 堵闭 动脉导管未(PDA)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术后随访
下载PDF
超声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右心导管堵闭房间隔缺损术中的应用
11
作者 张桂珍 丁文虹 +2 位作者 韩玲 吴邦俊 李柔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6期444-445,共2页
关键词 AMPLATZER封 经右心导管堵闭 房间隔缺损 超声引导
下载PDF
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堵闭疑难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12
作者 王永武 李钦传 +3 位作者 冯靖 孙益峰 蔡建志 沈炯 《医学研究通讯》 2003年第1期55-56,共2页
我院自1996年1月~1999年11月应用带阀门血管内支架(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ZL96-2-29647.3)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7例,其中22例属于疑难PDA,女性17例,男性5例;年龄3~53岁,平均26岁;3~12岁6例,15~53岁16例.
关键词 带阀门血管内支架 堵闭 疑难动脉导管未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利用正、侧位投照相结合在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中应用的体会
13
作者 叶颖 崔克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S1期92-93,共2页
关键词 投照 术中 堵闭 动脉导管未 先天性心脏病 侧位
下载PDF
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内乳动脉-肺动脉瘘一例
14
作者 黄奕高 张智伟 黄涛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1999年第2期79-79,共1页
先天性内乳动脉瘘(CIMAF)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更为少见。导管弹簧圈堵闭内乳动脉瘘国外已有报告[1,2],我院于1997年6月采用弹簧圈经导管为1例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患者堵闭瘘管或得成功... 先天性内乳动脉瘘(CIMAF)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更为少见。导管弹簧圈堵闭内乳动脉瘘国外已有报告[1,2],我院于1997年6月采用弹簧圈经导管为1例内乳动脉-肺动脉瘘患者堵闭瘘管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动脉 肺动脉瘘 弹簧圈堵闭 治疗
下载PDF
经皮血管堵闭动脉导管3例
15
作者 龙恭铭 熊华锋 +2 位作者 罗伟 程晓曙 王顺金 《江西医药》 CAS 1993年第1期14-16,共3页
采取经皮血管堵闭动脉导管3例。患者年龄23~34岁,动脉导管内径0.5~1cm。由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造影及气囊导管试堵,动脉导管内径及形状清楚,故塞子剪裁合适,成功率高,随访6~18个月,无再通,部分病人可用经皮血管堵塞动脉导管代替外... 采取经皮血管堵闭动脉导管3例。患者年龄23~34岁,动脉导管内径0.5~1cm。由于经彩色多普勒检查、造影及气囊导管试堵,动脉导管内径及形状清楚,故塞子剪裁合适,成功率高,随访6~18个月,无再通,部分病人可用经皮血管堵塞动脉导管代替外科手术,痛苦小,创伤轻,康复快,平均9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 血管堵闭
下载PDF
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的应用
16
作者 陆颖 盛锋 +2 位作者 吴琳 刘芳 黄国英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0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 目的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监测 心律失常 堵闭治疗 室间隔缺损
下载PDF
多孔膜部瘤室间隔缺损介入堵闭1例
17
作者 陈世忠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S1期139-139,共1页
通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膜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 通常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即漏斗型、窗型、管型和囊袋型(膜部瘤型)。从病理上室间隔膜部瘤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室间隔膜部瘤是心脏膜部间隔向右侧心腔囊袋状突起的一种先天性畸形。而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是室间隔缺损愈合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室间隔膜部瘤 堵闭 介入 多孔膜 囊袋 瘤型 三尖瓣关不全 心脏杂音
下载PDF
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前后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珊 李俊杰 +4 位作者 王树水 李渝芬 许刚 王树杰 张智伟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3期246-249,共4页
目的评价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2006年5月至2014年10月于TCPC前、后应用经皮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共治疗患者13例,其... 目的评价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在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儿科2006年5月至2014年10月于TCPC前、后应用经皮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共治疗患者13例,其中10例于TCPC术前行侧支血管堵闭术,3例于术后进行堵闭。结果成功堵闭体肺动脉侧支血管16条,术中共应用Cook弹簧圈23个,塔型弹簧圈2个,一代血管塞4个,二代血管塞1个。共3例患者于外科术后出现咯血,其中2例行侧支堵闭术后咯血症状消失;另外1例堵闭术后4年因大咯血抢救无效死亡;其他10例患者于侧支堵闭术后行TCPC手术,术后顺利出院,随访结果满意。结论于TCPC术前、后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堵闭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简化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并且能够降低术后肺动脉压力,减少术后咯血症状发生,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体肺动脉侧支血管 堵闭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
下载PDF
经导管弹簧圈堵闭小儿右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
19
作者 区曦 张智伟 +1 位作者 钱明阳 李渝芬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1998年第4期271-271,共1页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 弹簧圈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经导管 心血管病研究所 堵闭 超声心动图 广州市 主动脉造影
全文增补中
经导管堵闭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4mm)的短中期随访 被引量:1
20
作者 夏树亮 张丽 +4 位作者 于明华 汪周平 李伟 张明杰 黄晓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3年第3期298-301,309,共5页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 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 ,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 目的分析经导管封堵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4 mm)的短中期随访的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大型PDA患儿的疗效、并发症及中期随访结果 ,评价其中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成功植入封堵器49例(98%),其中46例(92%)应用PDA封堵器,2例(4%)应用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1例(2%)应用膜周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3 d内复查超声心动图:4例(8%)有残余分流;封堵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tricuspidregurgitation,TR)及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均较术前缩小或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后主动脉收缩压及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较术前增加或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院后完成随访41例,随访率81.6%,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1~57个月)。残余分流率在术后3 d、1个月、6个月分别为8%、4%、2%。术后1~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后3 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术后1年内随访:MR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R及TR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11例患儿出现左肺动脉血流速度加快(1.5~2.1 m/s),其中9例随访1年以上左肺动脉血流1.5~2.0 m/s,4例随访3~5年左肺动脉血流速度1.5~2 m/s,但左肺动脉至主肺动脉压差均≤2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降主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用封堵器治疗婴幼儿大型PDA(≥4 mm)的短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但对左肺血流速度增快患者需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 导管堵闭 疗效 随访 婴幼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