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新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及房间隔缺损(ASD)堵闭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智伟 石继军 +4 位作者 谢育梅 王慧深 钱明阳 李渝芬 曾国洪 《海南医学》 CAS 2002年第12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PDA 房间隔缺损 ASD 堵闭器 临床应用 疗效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心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被引量:5
2
作者 华仰德 钱晋卿 +3 位作者 王舒 黄敏 严蓁 杨思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71-72,共2页
目的 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 (PD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 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最窄直径 3~ 4.5cm(平均 3.7cm)。结果 均获成功。 3~ 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 ,无残余分流。结论 应用Ampla... 目的 探讨Amplater封闭器关闭动脉导管 (PD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共堵闭 6例PDA。PDA于肺动脉开口处的最窄直径 3~ 4.5cm(平均 3.7cm)。结果 均获成功。 3~ 6个月随访堵闭器无移位 ,无残余分流。结论 应用Amplater堵闭器关闭大、中型PDA效果良好 ,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er堵闭器 心脏介入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与外科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比较 被引量:7
3
作者 阮兢 邓向红 +4 位作者 陈简 蔡仕俊 李明 林茹珠 胡丹丹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2期190-191,共2页
目的对Amplatzer堵闭器(ADO)与开胸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21例PDA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堵闭器封堵PDA,术后30min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h、1月、3月、6月及1年、2年、3年,... 目的对Amplatzer堵闭器(ADO)与开胸结扎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21例PDA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堵闭器封堵PDA,术后30min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术后24h、1月、3月、6月及1年、2年、3年,分别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随访观察;与行开胸结扎术的18例PDA患儿做比较。结果ADO介入组与开胸组治疗成功率均达100%。ADO介入组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与开胸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ADO介入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结论介入组痛苦更少、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ADO介入治疗在有适应症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堵闭器 心脏外科手术 动脉导管未闭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4
4
作者 孔祥清 曹克将 +4 位作者 杨荣 许迪 盛燕辉 黄峻 马文珠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观察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为ASDⅡ病人30例,选择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房间隔缺损关闭治疗.结果超声测定ASDⅡ直径为13~25mm,ASDⅡ最大伸展径及所选Ampla... 目的观察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关闭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Ⅱ)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为ASDⅡ病人30例,选择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房间隔缺损关闭治疗.结果超声测定ASDⅡ直径为13~25mm,ASDⅡ最大伸展径及所选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为18~38mm.成功率为100%,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24小时后及3个月后残余分流分别为40%、9.9%和3.3%.手术中除一过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房室传导阻滞外,无其他并发症.3个月随访,所有病人临床症状及心脏大小改善,未发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双面伞房间隔堵闭器关闭ASDⅡ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关闭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Amplatzer双面伞堵闭器 治疗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吕彩红 古汉礼 +2 位作者 蒋威 梁屹胜 黄永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21-21,3,共2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目的 评价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效果。 方法 经导管堵闭PDA患儿 15例 ,男 4例 ,女 11例 ,年龄 (1~ 14 )岁 ,体重 (7~ 30 )Kg。 结果 14例成功 ,1例失败。与术前肺动脉压 (6 3 2± 2 3 5mmHg)相比 ,术后即时肺动脉压 (2 0 5± 8 7mmHg)显著下降 (t=9 4 3,P <0 0 0 1)。术后 2 4小时超声心动图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随访 1月时超声心动图显示分流消失。全组病例随访 2年 ,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微创、疗效肯定的非开胸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 小儿外科 介入治疗法 临床应用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阮兢 蔡仕俊 +3 位作者 林茹珠 邓向红 陈简 李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6年第6期686-687,共2页
目的对Amp latzer堵闭器(ASO)与开胸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16例ASD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堵闭器封堵ASD,术后即刻,术后48 h、1月、3月、6月,1年、2年、3年,分别行彩色超声... 目的对Amp latzer堵闭器(ASO)与开胸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16例ASD患儿在透视监视下经导管置入Amp latzer堵闭器封堵ASD,术后即刻,术后48 h、1月、3月、6月,1年、2年、3年,分别行彩色超声心动图、胸片、心电图等随访观察;与行开胸手术的18例ASD患儿做比较。结果介入组治疗成功率93.8%,开胸组100%。介入组住院时间、并发症、术中失血量与开胸组比较均有显著减少,介入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组。结论介入组痛苦更小,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且无需输血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在有适应证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堵闭器 心脏外科手术 房间隔缺损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国桢 覃有振 +2 位作者 李运泉 朱延力 李格丽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堵闭器对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和主动脉造影及6F长鞘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结果】堵闭成功率 10 0 % ;随访 2月~ 1年 ,全部病例无残... 【目的】评价Amplatzer堵闭器对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和主动脉造影及6F长鞘输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1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结果】堵闭成功率 10 0 % ;随访 2月~ 1年 ,全部病例无残余分流和任何并发症。【结论】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PDA操作简便 ,安全 ,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性栓塞 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堵闭器 治疗
下载PDF
应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20-123,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 目的 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 0 0 2年 6月~ 2 0 0 4年 7月 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 ,年龄 3~ 15岁 ,平均 (6 .1± 2 .8)岁 ,体重 12~ 31kg(18.9± 5 .1kg) ,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PVSD) ,缺损大小 (8.91± 2 .2 6 )mm(4~ 13mm) ,分流口大小 (3.3±1.1)mm(2 .3~ 7.0mm) ,距离主动脉瓣 (4 .2 1± 2 .10 )mm(0 .5~ 8mm) ,有假性室隔瘤形成 7例 (其中 2个及以上分流口 2例 ) ,部分右房室瓣组织附着 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 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 10 0 % ,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 90 .6 % ,术后 6个月完全封堵率 96 .9% ,仅 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博 ,室性心动过速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无一例发生Ⅲ°AVB ,栓塞 ,溶血 ,封堵器脱落 ,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仅 2例 (6 .3% )有轻微主动脉返流 ,2例有轻度右房室瓣返流 ,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 ,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 ,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 6个月至 1年零 10个月。结论 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
下载PDF
实验猪室间隔缺损堵闭器置入手术26例护理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雄英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4年第2期148-149,共2页
先天性心脏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临床医疗技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深圳市先健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在器械研制过程... 先天性心脏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一种主要的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迅速的一种临床医疗技术。由广东省人民医院与深圳市先健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器械的研制”。在器械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室间隔缺损堵闭器植入动物实验。通过对手术猪的术前、术后护理 ,保证手术的顺序进行 ,避免及减少手术的意外 ,或手术的并发症 ,协助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现将 2 6例动物试验的术前、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 室间隔缺损 堵闭器置入 手术治疗 护理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堵闭动脉导管术后急性溶血的处理
10
作者 王一彪 郝芳之 +1 位作者 张兆华 王振先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83-283,共1页
关键词 Amplatzer房间隔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 手术后 急性溶血 处理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32例儿童膜周室缺临床分析
11
作者 何健峰 高伟 +6 位作者 周爱卿 余志庆 孙琨 张玉奇 田杰 钱永如 白永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83-228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 目的探讨经导管采用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2002年6月至2004年7月3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患儿接受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的介入治疗,年龄3~15(6.10±2.80)岁,体质量12~31(18.90±5.10)kg,所有病例术前检查证实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VSD),缺损大小4~13(8.91±2.26)mm,分流口大小2.30~7.00 (3.30±1.06)mm,距离主动脉瓣0.50~8.00(4.21±2.10)mm,有假性室隔瘤形成7例(其中2个及以上分流口2例),部分三尖瓣组织附着19例.术后定期行TTE及临床检查随访.结果本组封堵技术成功率100%,堵塞后即刻完全封堵率90.60%,术后6个月完全封堵率96.90%,仅1例存在无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少许残余分流.除术中有一过性房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无1例发生Ⅲ°AVB,栓塞,溶血,封堵器脱落,心内膜炎等并发症,仅2例(6.30%)有轻微主动脉返流,2例有轻度三尖瓣返流,术后病理生理及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LVDd、LVDs、LA术后明显缩小,MPA流速、MV流速术后明显减慢.随访时间6~22个月.结论经导管采用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关闭儿童膜周室缺是非常安全、有效可行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继续随访及累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封堵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新型Amplatzer膜部室缺堵闭器
下载PDF
应用国产磨菇伞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研究
12
作者 莫水娣 林玉英 +3 位作者 吕兴 梁星群 杨惠珍 赖珊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3年第18期113-114,共2页
目的 研究应用国产磨菇伞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消除或减少术中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皮肤准备、导管消毒、青霉素、碘过敏试验。术中配合、监护。... 目的 研究应用国产磨菇伞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护理。消除或减少术中病人出现的不良反应,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术前进行心理护理,饮食、皮肤准备、导管消毒、青霉素、碘过敏试验。术中配合、监护。术后穿刺局部、尿液颜色及量的观察,动脉压监测,基础护理,健康指导。结果 手术顺利,无发生并发症,收到良好效果,治愈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放射学 介入性 国产磨菇伞堵闭器 护理
下载PDF
心导管术中Angio-Seal血管堵闭器的应用和护理
13
作者 袁乐意 张佩君 《护理与康复》 2005年第2期118-119,共2页
关键词 心导管术 ANGIO-SEAL 血管堵闭器 护理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缺损堵闭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伶 王传栋 夏伟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8年第2期137-141,共5页
经导管输送堵闭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缺损目前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主要介绍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所用堵闭器材料及类型的研究状况。
关键词 堵闭器 先天性心脏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卵圆孔未闭
下载PDF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观察
15
作者 张慧如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膜部室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AMPLATZER堵闭器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封堵0~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俊杰 李渝芬 +2 位作者 张智伟 钱明阳 王慧深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 目的 探讨应用AmplatzerDuctOccluder(ADO)封堵 0~ 1岁婴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可行性 ,并对其疗效及相关技术进行评价。方法  30例PDA患儿 ,平均年龄 (7 4± 3 6 )个月 ,平均体重 (6 1± 2 7)kg ,1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所有患儿均应用ADO进行堵闭。结果 PDA最窄处直径平均 (4 8± 2 4 )mm (2 1~7 2mm) ,其中 2 0例 (6 6 7% )为大型PDA(>4 0mm)。 4例操作过程中输送鞘出现了扭曲弯折 (13 3% ) ,后换用Cook长鞘顺利完成堵闭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超过 12 0min)。 30例平均手术时间 (76 9± 30 1)min (4 5~15 0min) ,平均X线透视时间 (7 4± 5 2 )min(4~ 2 5min)。 30例平均随访 1 5年 ,仅 1例存在残余分流 ,完全闭合率达 96 7%。 2例出现降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 (>2 0m/s) ,其余病例均未见溶血、堵闭器脱落、左右肺动脉及降主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关闭 0~ 1岁婴儿PDA是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对于体重 5 0kg的婴儿 ,装置及其输送系统尚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堵闭器 导管插入术 疗效 婴儿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A m 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2
17
作者 洪浪 吴京兰 +3 位作者 盛国太 尹秋林 龙恭铭 李华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8期381-381,共1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 堵闭器 治疗
原文传递
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评价
18
作者 覃有振 陈国桢 +4 位作者 李运泉 朱延力 李格丽 胡承恒 黄启彬 《中国综合临床》 2000年第12期931-932,共2页
目的  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 Amplatzer堵闭器堵闭治疗 PDA 10例 ,其中对其临床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0例均堵闭成功 ,术后 48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可见残余分流全部消失。随... 目的  Amplatzer堵闭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AD)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 Amplatzer堵闭器堵闭治疗 PDA 10例 ,其中对其临床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10例均堵闭成功 ,术后 48小时复查彩色多普勒可见残余分流全部消失。随访 3~ 12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操作简便、适应症广的非开胸方法。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AMPLATZER堵闭器 疗效
原文传递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金梅 韩玲 +3 位作者 吴邦骏 李志忠 丁文虹 陆萍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17-19,共3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术后 6 1例 (89 7% )即刻无分流 ;7例 (10 3% )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4例术后2 4hUCG示分流消失 ;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PDA 介入疗法 疗效 AMPLATZER堵闭器
下载PDF
儿童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堵闭术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琳 盛锋 +2 位作者 刘芳 陆颖 黄国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60-763,共4页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 目的评价分别运用弹簧圈(Coil)和Amplatzer封堵器(ADO)堵闭小型和中-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5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接受介入封堵术的112名PDA患儿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植入Coil和ADO的患儿分别为19例和93例。ADO组患儿PDA最窄处直径为1.7~11.0mm,(平均3.53mm),显著高于Coil组患儿1.0~3.3mm(平均1.76mm),P<0.001。全部患儿均成功完成介入封堵术(100%)。1年随访期中,残余分流率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分别为Coil组31.6%(即刻)、26.3%(24h)、5.3%(1~3月)、5.3%(9~12月)和ADO组21.5%、6.5%、2.2%和1.2%。近期并发症2例,溶血1例,心律失常1例。远期随访中无溶血、PDA再通和左肺动脉或降主动脉狭窄;无患儿因残余分流需要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选择合适的堵闭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PDA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AMPLATZER堵闭器 儿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