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埋巷道围岩塑性圈理论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闫春岭 《煤炭科技》 2012年第3期8-10,共3页
巷道开挖后,破坏了原有的力学平衡,应力重新分布。当应力超过围岩的承载能力时,必然会引起围岩破坏甚至岩体的整体失稳。因此,有必要对巷道围岩塑性圈理论展开研究。基于Kastner公式及拉密公式,提出了改进的Kastner公式,通过等代圆思想... 巷道开挖后,破坏了原有的力学平衡,应力重新分布。当应力超过围岩的承载能力时,必然会引起围岩破坏甚至岩体的整体失稳。因此,有必要对巷道围岩塑性圈理论展开研究。基于Kastner公式及拉密公式,提出了改进的Kastner公式,通过等代圆思想推广到一般深埋巷道,并进行实例验算。经验证,其结果与实际值接近,可给岩体开挖、支护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环境和特殊地质情况,关于ξ及ζ参数的选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圈理论 深埋巷道 Kastner公式
下载PDF
围岩塑性圈的基本理论及数值模拟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国会 赵文秀 《东北水利水电》 2007年第3期1-2,18,共3页
本文简述了围岩塑性圈的基本理论,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地下洞室开挖后形成的塑性圈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塑性屈服单元进行参数优化,较真实地模拟了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塑性圈的影响。
关键词 地下洞室 塑性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塑性圈小煤柱巷道围岩移动及其控制
3
作者 王泮飞 高兆利 马鸿祥 《煤炭科技》 2011年第2期68-70,共3页
通过实测分析软岩小煤柱护巷巷道深部围岩移动规律,探讨了大塑性圈巷道围岩控制对策,确定了二次支护恢复围压的最佳时间,实践了二次锚网喷支护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巷道的大变形破坏,取得了良好的技术与经济效果。
关键词 塑性圈 深部围岩移动 二次锚网喷支护 围岩控制
下载PDF
B-P算法在确定杨溪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塑性松动圈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侯曙光 李磊 黄勇 《广东水利水电》 2001年第2期16-17,共2页
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层与输出层的算法结构,组织实测的围岩声波资料进行样本学习,确定出合理的围岩塑性松动图范围。结合工程背景,得出了合理可行的支护方案。同时说明了B-P神经网络算法在处理非确定性、模糊、随机... 通过建立B-P神经网络输入层、隐层与输出层的算法结构,组织实测的围岩声波资料进行样本学习,确定出合理的围岩塑性松动图范围。结合工程背景,得出了合理可行的支护方案。同时说明了B-P神经网络算法在处理非确定性、模糊、随机和信息不全等问题上的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站 引水隧洞 围岩 塑性松动 B-P算法
下载PDF
运用Drucker-Prager准则的深埋圆形硐室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国祥 郭兵兵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3,21,共4页
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对煤岩塑性屈服的影响,得出了深埋圆形硐室围岩的弹塑性解.与修正的Fenner方程作比较,分析得出了在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圆形硐室的塑性圈半径变大,而且内摩擦角在20°~45... 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对煤岩塑性屈服的影响,得出了深埋圆形硐室围岩的弹塑性解.与修正的Fenner方程作比较,分析得出了在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圆形硐室的塑性圈半径变大,而且内摩擦角在20°~45°以及粘结力较大时,两者的塑性圈半径相差并不大,但粘结力较小时两者相差较大,且相差趋势越来越明显.推导结果对现场巷道的支护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ucker—Prager准则 圆形硐室 中间主应力 塑性圈 支护
下载PDF
多点位移计在深部围岩松动圈厚度测试中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友博 《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9期30-31,共2页
通过多点位移计测量围岩内部不同测点位移,回归分析各测点位移随时间变化回归方程,确定各测点反映围岩位移速度衰减快慢系数值,根据该值大小判断该测点是否处于松动圈内,从而确定围岩松动圈范围。
关键词 多点位移计 位移速度衰减快慢系数 塑性圈 松动厚度
下载PDF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开挖扰动引起围岩变形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申艳军 徐光黎 +1 位作者 张璐 朱可俊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55-1362,共8页
Hoek-Brown经验准则(2002版)考虑施工扰动对岩体参数劣化效应,并提出扰动系数D,但仅为粗略定性化描述。现应用声波测试法获得的岩体波速降λ对扰动系数D进行优化处理,并将优化后的Hoek-Brown经验准则运用于开挖扰动引起岩体弹塑性变形... Hoek-Brown经验准则(2002版)考虑施工扰动对岩体参数劣化效应,并提出扰动系数D,但仅为粗略定性化描述。现应用声波测试法获得的岩体波速降λ对扰动系数D进行优化处理,并将优化后的Hoek-Brown经验准则运用于开挖扰动引起岩体弹塑性变形特征方程的求解研究,进而可实现较精确表示围岩塑性圈半径。为验证该理论的合理性,综合运用声波测试法、位移监测法等监测手段及有限元数值模拟法予以对比分析。此外,考虑开挖扰动变形特征场地效应,提出可拟合不同岩性、不同开挖方式的变形与开挖扰动经验公式。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对Hoek-Brown经验准则(2002版)扰动系数D的优化合理,用其可计算开挖扰动引起的围岩弹塑性变形特征值。并可准确求得塑性圈半径值,同时,拟合得到变形与开挖扰动经验公式可满足不同工程需要,具有一定合理性。所获结果可为Hoek-Brown经验准则(2002版)及地下洞室开挖扰动引起岩体变形特性研究提供一定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Hoek-Brown经验准则 开挖扰动 声波测试法 塑性圈 场地效应
下载PDF
隧道开挖后围岩松动区及衬砌荷载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高乾丰 董辉 +1 位作者 胡柏学 李智飞 《施工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107-111,共5页
基于某隧道施工监测,以IV级围岩为例,利用锚杆轴力反算得到围岩塑性圈与松动圈厚度,同时通过围岩压力与两层支护间压力得到初支与二衬分担的荷载比例。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针对典型断面建立隧道模型,得出了围岩的塑性圈厚度在2m范... 基于某隧道施工监测,以IV级围岩为例,利用锚杆轴力反算得到围岩塑性圈与松动圈厚度,同时通过围岩压力与两层支护间压力得到初支与二衬分担的荷载比例。采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针对典型断面建立隧道模型,得出了围岩的塑性圈厚度在2m范围内,并用弹簧单元模拟初支与二衬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两层支护间压力及二衬轴力。数值模拟与实测数据规律趋同显示了现场监测与理论分析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围岩 监测 有限元分析 塑性圈
下载PDF
新型预应力结构镦粗模
9
作者 李良福 《模具工业》 2000年第4期42-44,共3页
介绍了六角螺钉头冷镦模组合凹模采用塑性圈的镦粗使硬质合金凹模的切向建立合适的预应力 ,以改善凹模的受力条件 ,可提高模具寿命1~8倍 。
关键词 预应力结构 镦粗模 塑性圈 参数计算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姜峰 赵晨光 刘英明 《山西煤炭》 2008年第3期6-7,21,共3页
松软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面发育、膨胀性和流变性严重的特点。通过研究及实践,采用"对症下药"原则、塑性圈原则、提高围岩自稳能力原则、联合支护原则、大断面及避开最大水平应力原则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巷道在软岩中布置的... 松软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面发育、膨胀性和流变性严重的特点。通过研究及实践,采用"对症下药"原则、塑性圈原则、提高围岩自稳能力原则、联合支护原则、大断面及避开最大水平应力原则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巷道在软岩中布置的支护问题,保证了矿井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围岩 塑性圈 联合支护
下载PDF
深部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11
作者 姜峰 赵晨光 刘英明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F01期37-39,共3页
松软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面发育、膨胀性和流变形严重的特点。那么巷道布置在松软岩层中,工作面冒顶频繁、支架陷底严重、巷道收敛强烈,这些矿山压力显现,会造成生产及人身事故,直接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及实践... 松软围岩具有强度低、结构面发育、膨胀性和流变形严重的特点。那么巷道布置在松软岩层中,工作面冒顶频繁、支架陷底严重、巷道收敛强烈,这些矿山压力显现,会造成生产及人身事故,直接影响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通过研究及实践,根据“对症下药”原则、塑性圈原则、提高围岩自稳能力原则、联合支护原则和大断面及避开最大水平应力原则,采取措施,有效解决巷道在软岩中布置的支护问题,保证矿井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围岩 塑性圈 围岩自稳能力 联合支护
下载PDF
软岩巷道变形机理及测试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冯清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6-79,共4页
巷道支护已经成为制约深部开采的重大难题,而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更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亟需开展研究的新领域。为了使支护方案、支护参数更加合理、有效,本文在探讨软岩巷道工程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用符合软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多钻孔方... 巷道支护已经成为制约深部开采的重大难题,而软岩巷道支护问题更是目前国内外尚未解决亟需开展研究的新领域。为了使支护方案、支护参数更加合理、有效,本文在探讨软岩巷道工程变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用符合软岩变形破坏特征的多钻孔方法测试围岩的浅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结合软岩变形、破坏过程动态追踪试验结果,进而应用损伤力学、卸荷力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非线性变形破坏机理,重点研究巷道浅部破碎圈和深部塑性圈的形成机制及变形破坏特征,针对巷道不同阶段的变形和破坏特征,提出一次支护需要重点预防浅部破碎圈的扩展,并允许深部塑性圈的变形卸压;二次支护的主要任务是在适当时机阻止大塑性圈的继续扩展。这一思想得到杜尔坪矿西大巷支护实践的充分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岩巷道 多钻孔 浅部破碎 深部塑性圈
下载PDF
基于FLAC^(3D)的软岩巷道支护方式对比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帅 武俊平 《矿山机械》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39,共5页
以辽宁铁法煤业集团小康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该矿地质条件,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高强高预紧力支护方式。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软岩巷道S2N8工作面运输巷,按照实际尺寸分别建立新旧支护方式的数值计算... 以辽宁铁法煤业集团小康矿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该矿地质条件,提出一种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的高强高预紧力支护方式。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地质条件复杂的软岩巷道S2N8工作面运输巷,按照实际尺寸分别建立新旧支护方式的数值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数值计算结果,对比新旧支护方式下巷道围岩位移和塑性圈范围,得出新型支护方式能够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破坏。对模拟段巷道进行了现场工业试验,并对巷道围岩位移进行监测,证明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地质条件 FLAC^3D 软岩巷道 塑性圈
原文传递
Phenotypic plasticity Gasterosteus aculeatus ence in captivity of the threespine stickleback telencephalon in response to experi-
14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89-210,共22页
Threespine stickleback were used to examin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telencephala in relation to inferred ecology. Fish from derived, allopatric, freshwater populations were sampled from three shallow, structurally co... Threespine stickleback were used to examine phenotypic plasticity of telencephala in relation to inferred ecology. Fish from derived, allopatric, freshwater populations were sampled from three shallow, structurally complex lakes with ben- thic-foraging stickleback (benthics) and from three deep, structurally simple lakes with planktivores (limnetics). The telencepha- Ion of specimens preserved immediately after capture (field-preserved), field-caught fish held in aquaria for 90 days (lab-held), and lab-bred fish from crosses and raised in aquaria were compared. Field-preserved sea-run (ancestral) stickleback were col- lected from two separate sites, and parents of lab-bred sea-run stickleback were collected from one of these sites. In field-preserved and lab-held fish, the telencephala of limnetics exhibited triangular dorsal shape, while those of benthics and sea-run fish had rounder shapes. No such pattern was detected in lab-bred fish. Within each treatment type, benthics had larger relative telencephalon sizes, using overall brain size as the covariate, than limnetics. Among field-preserved samples, sea-run fish had smaller telencephalon sizes than lake fish. Intra-population analyses of lake samples showed that field-preserved fish consis- tently had larger relative telencephalon sizes than lab-bred fish. The opposite was true of the sea-run population. In a separate study using one benthic population and one limnetic population, samples were preserved in the field immediately or held in the lab for 30, 60, and 90 days before they were sacrificed. In both populations, the telencephalon shapes of lab-held fis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field-preserved fish but became progressively more like lab-bred ones over 90 days. In contrast, relative telencephalon size decreased dramatically by 30 days after which there was littie change. In freshwater threespine stickleback, the telencephalon exhibits considerable phenotypic plasticity, which was probably present in the ancestor [Current Zoology 58 (1): 189-210, 2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ENCEPHALON Phenotypic plasticity Brain plasticity Spatial learning Adaptive radiation HIPPOCAMPU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