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塑性强化材料辊式矫直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安瑞 刘东冶 刘超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85-91,共7页
采用弹塑性弯曲理论与应力线性叠加原则对塑性强化材料连续弹塑性弯曲过程力学行为进行分析,考虑应力传递效应对矫直过程的影响,建立七辊辊式矫直机连续弹塑性弯曲矫直过程力学模型。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值,两者偏差平均值在8%以... 采用弹塑性弯曲理论与应力线性叠加原则对塑性强化材料连续弹塑性弯曲过程力学行为进行分析,考虑应力传递效应对矫直过程的影响,建立七辊辊式矫直机连续弹塑性弯曲矫直过程力学模型。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及理论计算值,两者偏差平均值在8%以内,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对不同的矫直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变形矫直策略残余应力与残余曲率控制能力均强于小变形矫直策略;由于应力传递效应对矫直过程的影响,使得小变形矫直策略随矫直过程的深入,残余曲率并未向零点逐步收敛,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大变形矫直策略由于采用了逐步矫直的工艺设定思想,使其可以达到矫直的目的。这些分析结果为工业生产中矫直策略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板 矫直 塑性强化材料 应力 弯曲
下载PDF
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微观接触摩擦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永 何思明 李新坡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0-236,共7页
合理的颗粒接触摩擦模型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各类结构面强度的基础,然而受制于岩土体颗粒在微观高应力环境中表现出的复杂接触特征,该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Fujimoto在2000年给出了受切向荷载作用的微凸体在理想弹性或完全塑性接触状态下... 合理的颗粒接触摩擦模型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各类结构面强度的基础,然而受制于岩土体颗粒在微观高应力环境中表现出的复杂接触特征,该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Fujimoto在2000年给出了受切向荷载作用的微凸体在理想弹性或完全塑性接触状态下的微观位移特性,但却缺少对塑性强化接触状态下的摩擦进行解析,难被用于分析微观高应力状态下岩土颗粒的接触摩擦。为此,以Fujimoto模型为基础,结合作者曾经提出的塑性强化接触变形理论,在构建塑性强化接触状态下颗粒微观位移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的研究了切向荷载作用下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接触摩擦机理,阐明了不同接触状态下塑性强化材料颗粒的切向微观位移特征。最后通过算例分析显示了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颗粒摩擦本质上是不同法向荷载不同接触状态区域按照不同摩擦类型提供摩擦的综合,而摩擦失稳就是接触面上微滑区扩大、粘着区缩小并消失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jimoto模型 塑性强化材料 接触摩擦 粘着区 微观位移
原文传递
单向应力状态下线性强化弹粘塑性材料的流变性质
3
作者 杨端生 胡辉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第1期59-61,共3页
分析了单向应力状态下线性强化弹粘塑性材料的流变性质 ,指出了这种材料的本构方程与粘弹性三参量固体的本构方程相似性 。
关键词 三参量固体 积分型本构方程 蠕变柔量 单向应力状态 线性强化弹粘塑性材料 流变性质
下载PDF
铁磁梁式板的磁弹塑性动力特征分析
4
作者 高原文 祁发强 《应用力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4-718,共5页
针对典型的矩形磁脉冲,研究了横向磁脉冲作用下线性强化材料铁磁梁式板的磁弹塑性动力响应及其动力失稳特征,给出了线性强化铁磁梁式板的弹塑性动力失稳特征曲线;探讨了塑性应变强化系数对铁磁梁式板的动力响应特征曲线、最终平衡位置... 针对典型的矩形磁脉冲,研究了横向磁脉冲作用下线性强化材料铁磁梁式板的磁弹塑性动力响应及其动力失稳特征,给出了线性强化铁磁梁式板的弹塑性动力失稳特征曲线;探讨了塑性应变强化系数对铁磁梁式板的动力响应特征曲线、最终平衡位置、残余构形等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塑性应变强化系数越大,其相应铁磁梁式板的动力失稳磁场值越大,其相应的残余构形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强化塑性材料 铁磁梁式板 脉冲磁场 动力失稳
下载PDF
南通市体育会展中心铸钢节点模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马洪涛 孙亚龙 +1 位作者 顾建 赵才其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07年第2期38-42,共5页
本文结合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中的铸钢节点,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铸钢节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采用线性强化塑性本构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要比按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所... 本文结合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工程中的铸钢节点,运用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铸钢节点模型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试验实测值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采用线性强化塑性本构模型得出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要比按理想弹塑性本构模型所得结果吻合得更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钢节点 线性强化塑性材料 非线性分析
下载PDF
拉伸矫直数学模型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6
6
作者 王小红 张丁非 +1 位作者 彭建 高伟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70,共5页
拉伸位移是拉伸矫直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工艺参数,建立拉伸矫直过程拉伸位移与拉伸力的数学模型是科学确定矫直工艺参数的基础。根据拉伸矫直过程中拉力的变化规律,将拉伸矫直分为弹性加载第一阶段及其回复阶段、弹性加载第二阶段及其回复... 拉伸位移是拉伸矫直工艺中极为重要的工艺参数,建立拉伸矫直过程拉伸位移与拉伸力的数学模型是科学确定矫直工艺参数的基础。根据拉伸矫直过程中拉力的变化规律,将拉伸矫直分为弹性加载第一阶段及其回复阶段、弹性加载第二阶段及其回复阶段、弹塑性加载阶段。以一维弯曲的圆形截面棒材为研究对象,假定矫直为线性强化材料,依据弹塑性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拉伸矫直过程的拉伸位移——拉伸力数学模型。以AZ31镁合金棒材为例,采用该数学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原始挠度通过影响弹性第一阶段的斜率,从而影响卸载后的弹性回复量。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原始挠度增加,矫直所需的拉伸位移和拉伸力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矫直 数学模型 线性强化塑性材料 AZ31镁合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