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品牌的对象、属性与塑造主体探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马庆栋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5-26,共2页
区域品牌的内涵、属性、塑造主体等基本问题,需要在界定区域品牌指称对象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本文尝试将产品品牌理论与集群竞争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区域品牌是由产业优势、产品特色、企业信誉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声誉总和,可从产业... 区域品牌的内涵、属性、塑造主体等基本问题,需要在界定区域品牌指称对象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审视。本文尝试将产品品牌理论与集群竞争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区域品牌是由产业优势、产品特色、企业信誉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声誉总和,可从产业地位、集群特点、产品特色等多种属性中选择最简化的信息加以传播。区域品牌的塑造有多重主体,地方政府是主导而非唯一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品牌 品牌属性 塑造主体
下载PDF
警惕“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
2
作者 李秀萍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7-37,共1页
在多元文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现象.这里所说"被塑造主体性",并不是指人们所说的人的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属性,正如有的研... 在多元文化冲突和新旧教学理念转化的背景下,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了"被塑造主体性"的主体教育现象.这里所说"被塑造主体性",并不是指人们所说的人的主动与被动的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被动"属性,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提出的"学生主体性是一种独立或半独立的实体在一定的监护引导和规范下,发挥出来的有限的主体性;表现学生主体性的那些具体的功能特性,如: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因受其‘本质力量'尚处于‘孱弱'阶段的掣肘而只能有限地发挥,且总是与其自身客观具有的依附性、受动性和模仿性发生矛盾,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发生与转化,主要表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自主性与依附性、创造性与模仿性、独特性与共同性."①笔者这里所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完整的形象都是被外部力量所塑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教育 多元文化 教学情境 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 “被塑造主体性”
原文传递
健康中国背景下农村健康福利效能优化:目标、困境及破解——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视角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三秀 卢晓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2期139-151,共13页
在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对农村健康福利效能优化至关重要,其具有特定的意涵、价值、内容体系和建构依据。然而,基层政府健康福利提供能力失配的困境,制约了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目标的实现。究其根源,在... 在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对农村健康福利效能优化至关重要,其具有特定的意涵、价值、内容体系和建构依据。然而,基层政府健康福利提供能力失配的困境,制约了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目标的实现。究其根源,在于作为农民健康福利基本提供主体的基层政府存在福利知识理念滞后、福利方式运用单一及规范化程度不足等现实问题。为破解以上困境,基层政府应进行农村健康福利策略的创新构建,即嵌入应用农民健康福利新实践观念,整合化提供多元农民健康福利形式,以及加快农民健康赋权增能法制的构建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福利效能优化 农民健康主体能力塑造 实践困境 破解策略
下载PDF
浅谈大学生感恩教育与主体人格塑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尹弘 《技术与市场》 2016年第2期143-143,145,共2页
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适应生活、培养学生智力发展、促进道德认知、传承社会核心价值。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感恩教育与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相互影响,学... 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引导学生适应生活、培养学生智力发展、促进道德认知、传承社会核心价值。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完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感恩教育与学生主体意识培育相互影响,学生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具备主体意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才能增强本身主体意识,促进本身主体人格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恩教育 主体人格塑造 实践活动
下载PDF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主体塑造
5
作者 吴兆雪 朱新春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1-36,共6页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主体的角度看,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类主体中的指导地位。各级执政骨干、社会知识精英、宣传文化...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现实的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主体的角度看,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各类主体中的指导地位。各级执政骨干、社会知识精英、宣传文化工作者和普通大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体。离开这种主体塑造,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问题都不可能很好解决。首先,执政骨干必须发挥率先引导和榜样示范作用。其次,知识精英要坚守自己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再次,宣传文化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给以准确诠释和有效传播。最后,普通大众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自觉认同和积极拥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指导地位 巩固 主体塑造
下载PDF
市场经济在中国面临主体塑造难题
6
作者 刘伟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4年第12期14-14,共1页
市场经济在中国面临主体塑造难题刘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在中国搞市场经济,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市场的主体塑造问题—一这主要是指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的组合,西方是在私有制基础上搞市... 市场经济在中国面临主体塑造难题刘伟: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在中国搞市场经济,面临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市场的主体塑造问题—一这主要是指企业制度。市场经济是各主体之间的交易行为的组合,西方是在私有制基础上搞市场经济,原则上不存在主体塑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塑造 场经济 市场秩序 交易行为 公有制 企业制度 供求关系 产权交易 秩序问题 交易条件
下载PDF
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及人的主体性塑造
7
作者 蓝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2期18-21,共4页
网络化浪潮缔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在通过网络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社会,然而,对于网络社会虚拟与现实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现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的虚拟... 网络化浪潮缔造了虚拟的网络空间,人们在通过网络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社会,然而,对于网络社会虚拟与现实的讨论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在网络社会中,虚拟与现实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网络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形式上的虚拟性和本质上的现实性的结合,人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上,创造具有主体性的人格,并积极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塑造 网络社会 虚拟 现实 辨证关系
下载PDF
政党嵌入与主体塑造——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基层治理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12
8
作者 龚睿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8-75,共8页
农村基层治理是以政党权力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与基于乡土社会的自治权力互动的过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政党权力与自治权力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分析政党权力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及以自治权力为代表的传统治理... 农村基层治理是以政党权力为代表的国家权力与基于乡土社会的自治权力互动的过程。从历史逻辑来看,政党权力与自治权力间存在的结构性张力制约着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分析政党权力在农村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及以自治权力为代表的传统治理资源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影响,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所造成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梗阻是促进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新时代,如何在党的领导下从传统乡村治理模式中汲取资源,推动乡村治理主体塑造,构建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基层治理 主体塑造 政党嵌入 现代性
下载PDF
表演着的个体与社会关系——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分析
9
作者 李航 《青藏高原论坛》 2017年第1期120-123,共4页
本文借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有关个人与社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从习得方式、家传与非家传的教育背景等维度对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回应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包括"主观我"、... 本文借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有关个人与社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从习得方式、家传与非家传的教育背景等维度对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回应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包括"主观我"、"客观我"的主体划分方式,情景定义中主体在"前台"、"后台"中的表演行为对结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夫曼 印象管理 热贡唐卡 主体塑造
下载PDF
“非理性”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晓丽 《中国成人教育》 2018年第18期72-74,共3页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容易走向虚无。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研究并发挥"非理性"因素对塑造活动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要凸显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性,要强调意义价值的生成性,要着力研究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 大学生 主体意识塑造 生成性
下载PDF
毛泽东文艺主体论臆说——兼论“三位一体”塑造原理
11
作者 张新明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2期76-79,共4页
本文以《讲话》为蓝本,对毛泽东文艺主体论思想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文章认为:在《讲话》中,文艺主体实际上就是革命主体,人民是毛泽东文艺主体论的核心内涵;而立场、态度、情感“三位一体”的主体塑造原理,可看作是毛泽东主体论文艺思... 本文以《讲话》为蓝本,对毛泽东文艺主体论思想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文章认为:在《讲话》中,文艺主体实际上就是革命主体,人民是毛泽东文艺主体论的核心内涵;而立场、态度、情感“三位一体”的主体塑造原理,可看作是毛泽东主体论文艺思想的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话》 主体 人民 主体塑造 三位一体
下载PDF
股份制与企业投资主体塑造
12
作者 刘立峰 《经济研究参考》 1992年第Z5期332-338,共7页
一、投资应该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按照《经济学大辞典(金融卷)》的定义:“投资是经济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未来的收益,即投资主体在有可能获得投资... 一、投资应该是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活动按照《经济学大辞典(金融卷)》的定义:“投资是经济主体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预先垫付一定量的货币或实物,以经营某项事业的行为。”投资的目的是追求未来的收益,即投资主体在有可能获得投资利益的情况下才进行投资;由于收益是在未来才能获得的,又必须预先支付一定费用,所以投资活动需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资主体 股份制改革 地方政府 主体塑造 相结合 投资活动 投资风险 企业投资 责任约束机制 企业领导
下载PDF
居民市场主体的塑造
13
作者 王艳 《理论与当代》 1997年第4期28-29,共2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一个微观基础问题即市场经济的主体问题。所谓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市场活动或商品交换行为的参与者,它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和消费者。政府、...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一个微观基础问题即市场经济的主体问题。所谓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市场活动或商品交换行为的参与者,它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和消费者。政府、企业和居民都是市场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因此,他们共同构成市场经济主体。关于政府和企业市场经济问题,理论界也有较多文章论及,本文只就居民市场主体的塑造作粗浅分析。 一、居民市场主体塑造的必要 居民即固定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作为市场主体的人,主要是指经受过经济锻炼,培育、塑造的人,是与市场经济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人。因此,居民要能进入市场充当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塑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主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主体 主体塑造 社会心理 价值观念 人的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 经济体制建设 商品交换
下载PDF
在战争与革命中“生长”——论丁玲的主体性思考(1936—1942)
14
作者 唐小林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5-213,共9页
1936年至1942年是丁玲主体位置、写作方式和内在心境“转变”的关键时期,她结合自身的战地经验和“生长”体会,重新思考了政治实践情境中自我与革命的内在性关系。写于这一时期的《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既有... 1936年至1942年是丁玲主体位置、写作方式和内在心境“转变”的关键时期,她结合自身的战地经验和“生长”体会,重新思考了政治实践情境中自我与革命的内在性关系。写于这一时期的《新的信念》《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小说既有共同的危机叙事结构,也展现了不同的自我“生长”方式。丁玲尝试在战争与革命的历史中生成具有“生命饱满”感的主体规划,其目的是为了应对现实政治结构中隐含的危机。以丁玲有关“生长”的感受与思考为入口,重新探讨这段时期她的经历和写作,也将为20世纪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主体性问题研究打开新的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生长” 战地经验 危机叙事 主体塑造
下载PDF
时空穿梭
15
作者 刘怡博 《设计》 2024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本系列作品以“时空穿梭”为主题,来表达人类研究超越现实时空,试图穿越到过去或未来的想法,设计作品均以胸针的形式表现。作者选用“时空穿梭”研究中“虫洞”理论的模型作为《时空穿梭之一》《时空穿梭之二》的主要造型灵感,并将“虫... 本系列作品以“时空穿梭”为主题,来表达人类研究超越现实时空,试图穿越到过去或未来的想法,设计作品均以胸针的形式表现。作者选用“时空穿梭”研究中“虫洞”理论的模型作为《时空穿梭之一》《时空穿梭之二》的主要造型灵感,并将“虫洞”“穿梭感”进行抽象化变形。当时空穿梭到过去或者未来时,时间相对于现在都已发生了变化,所以同时结合“时间数字”加以强调。作品以黑色为主,局部使用荧光色作为点缀,整体营造出“时空穿梭”的氛围。作品由925银、铜、漆、荧光涂料等材料制作而成,首先利用錾刻和焊接将主体塑造出来,并通过具有“穿梭感”的线条及“时间数字”的配合,增强视觉效果,呈现空间变化,体现出点、线、面结合的设计美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洞 现实时空 主体塑造 荧光涂料 视觉效果 系列作品
下载PDF
自审与反思:美学视角下的现代网络主体
16
作者 潘天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2-13,共2页
当代人的主体性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而发生异变,主要表现在主体自我破碎、人性颓废、身心非我、灵魂躁动等四个方面。网络主体本真情感的丧失在本质上是审美情感的丧失。提倡以美学来解决主体情感沦丧。认为只有用科学整体思维来策划人生... 当代人的主体性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而发生异变,主要表现在主体自我破碎、人性颓废、身心非我、灵魂躁动等四个方面。网络主体本真情感的丧失在本质上是审美情感的丧失。提倡以美学来解决主体情感沦丧。认为只有用科学整体思维来策划人生,才能重建现代网络主体情感,使网络主体回归社会人生的正常态和真实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虚拟情感 美学 科学主体塑造
下载PDF
浅谈人物专题节目的主体和手法创新
17
作者 杨宪泽 张炜 《视听界》 2002年第4期14-16,共3页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人物专题片是各地电视台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栏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改变,该栏目的拍摄难度越来越大。熟练运用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策略,使人... “艺术的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的不同,现出种种色相,如摩尼珠,幻出多样的美”。人物专题片是各地电视台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栏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众心理的改变,该栏目的拍摄难度越来越大。熟练运用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策略,使人物访谈越来越流于通俗浅白,从而使主流意识在平面化、快餐化的节目中得到贯彻,这是目前人物访谈节目要超越的第一个难点。同时,人物新闻的软化和故事化,要求用“纪实”的风格来努力营造人物活动与真实环境的“现场感”,以贴近百姓受众的心理。但是这种努力往往会陷入记录与扮演、真实生活与表演因素、日常生活的显影与摄像机的在场之间的种种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专题节目 创新 节目制作 报道主体 电视节目 主体塑造 艺术表现形式
下载PDF
论体育市场主体结构与层次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捷荣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5,共5页
体育市场主体结构的基本要素,主要是组织要素和人的心理要素。体育市场主体结构特性表现为国际化、多元化、复杂化和技术化。体育市场主体结构分为参观、中介观、微观三个层次。体育市场的主体塑造主要是意识塑造,包括市场、竞争、广告... 体育市场主体结构的基本要素,主要是组织要素和人的心理要素。体育市场主体结构特性表现为国际化、多元化、复杂化和技术化。体育市场主体结构分为参观、中介观、微观三个层次。体育市场的主体塑造主要是意识塑造,包括市场、竞争、广告、金融、法制、契约、创造和效益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市场主体 主体结构 结构特性 结构层次 主体塑造
下载PDF
被美化的幻觉中的情感解码与意象创造——现代广告审美消费文化浅析
19
作者 张朔 《文教资料》 2010年第16期71-73,共3页
让资本行为诗意化,把实质性的金钱交易符号化,使经济行为通过某种修辞行为和言语行为而转化为温暖又诗意的伦理行为,是21世纪广告的特色。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 让资本行为诗意化,把实质性的金钱交易符号化,使经济行为通过某种修辞行为和言语行为而转化为温暖又诗意的伦理行为,是21世纪广告的特色。广告审美客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改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选择方式,但长期接受物质至上的广告审美对象的耳濡目染,也会钝化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真正的美对审美主体失去意义,使其放弃了"玩味"和"悟道"的审美心态,完全为表象欲望所奴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广告 美感幻想 审美消费 塑造主体 艺术意象
下载PDF
互联网世代的文学生活--以弹幕版四大名著的接受为个案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静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1年第4期10-20,共11页
2020年6月,B站上线四大名著央视老版电视剧,使得配合弹幕重温四大名著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也为观察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入口。首先,区别于正规的文学教育,“弱者的主体性”与“个体的本真性”是弹幕的独特魅力。借... 2020年6月,B站上线四大名著央视老版电视剧,使得配合弹幕重温四大名著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也为观察互联网时代的文学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入口。首先,区别于正规的文学教育,“弱者的主体性”与“个体的本真性”是弹幕的独特魅力。借由弹幕,年轻群体凭借直接的生命经验与经典名著亲密无间。而名著及其影视化改编也被卷入信息流之中,遵循快速流动、去中心化、无政府主义式的运转方式,同时也形成了新的电子社群。其次,这些社群不同于以往的社会性建制,更为灵活自由,兼具高认同与低风险,乃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生成的新型群己关系。而电子社群的交流,高度依赖口语而非书面语,弹幕正是“我手写我口”的电子口语。最后,弹幕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特性,充满语言游戏的趣味,而趣味性也是弹幕最鲜明的风格。基于趣味使用弹幕,到底是对人性的发舒解放,还是导致了“电子人”更深层次的异化,尤其值得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幕 四大名著 电子口语 趣味 主体塑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