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38
1
作者 张军龙 任金卫 +4 位作者 付俊东 胡朝忠 熊仁伟 陈长云 杨攀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共16页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 东昆仑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中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带,研究其强震破裂行为对于认识断裂带活动性及分析川西北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沿断裂发育的大量断错地貌勘查、典型微地貌DGPS测量及样品年代测定,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向东的强震活动性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即东昆仑断裂带东部塔藏断裂的罗叉段。此段在卫星影像上呈清晰的灰黑色、灰黄色线性条带,地震形变带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坡中谷、冲沟和阶地位错、植物异常呈线性分布、跌水、断层泉、断塞塘以及伴随地表错动而出现的滑坡、垮塌和倒石堆。这些破裂现象沿先存断层断续分布,组成长约50km的"L"形地震形变带。断裂活动造成冲沟和阶地左行运动,位错量主要集中在5.5~6.0m、18~23m、68~75m和200~220m范围。最近地震发生在(340±30)~(500±30)BP间,宏观震中位于本多村西北5~7km,震级为MW7.3左右,同震位移最大值为6m,水平位错量为5.5~6.0m,垂直位错量一般为0.2~0.5m,其比例为51~101。对地震形变带中的各种变形遗迹和地震地表破裂特征的研究表明,塔藏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确定了塔藏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近期断层在压剪切作用控制下以左行运动为主,兼有少量逆冲分量,同东昆仑断裂带其他段的活动性质相似,认为东昆仑断裂带延伸至若尔盖盆地北侧,研究结果支持"大陆逃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罗叉段 地表破裂 地震参数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东端塔藏断裂压剪活动与高原隆升作用讨论 被引量:17
2
作者 胡朝忠 任金卫 +3 位作者 杨攀新 熊仁伟 陈长云 付俊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01-1415,共15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端,横贯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原内部和边缘,因属于巴颜喀拉块体向东南运移的东北侧边界带,其晚第四纪活动性质和滑动速率对认识青藏高原的构造变形模式极端重要。本文综合SPOT、中巴资源卫星等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利用冲沟、山脊、断错河流阶地、断层槽谷、反向坎等地震地貌的识别,开展详细的断错地层、地貌研究和系列年代学样品采集测试,对塔藏断裂的精细几何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质、滑动速率进行详细分析。塔藏断裂自西向东可分为青藏高原内部的罗叉段、青藏高原边缘的东北村段和马家磨段,各段走向依次为113°、142°、130°,逐渐向南偏转,晚第四纪的活动表现为分段性和多期性。罗叉段全新世以左旋剪切走滑为主兼挤压活动,左旋走滑速率为2.43~2.89mm/a左右,最新地表断错事件发生在0.66±0.04ka BP以来,断层面表现出走滑断层的近垂直和张裂并发育充填楔的典型特征,塔藏断裂为东昆仑断裂系东延的主要断裂之一;马家磨段也为全新世活动断层,距今9.0±0.8ka的地层被断错,而且断层面北倾达58°。因此,对比分析塔藏断裂各段活动特征可见,西部以水平剪切运动为主,而东部走滑运动分量逐渐变弱,断面北倾、北盘上升导致的垂向分量逐渐变大。东昆仑断裂带及塔藏断裂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向东规则减小,并转化为横向逆冲作用和高原隆升,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有限挤出模型"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藏断裂 东昆仑断裂带 滑动速率 压剪活动 有限挤出模型
下载PDF
塔藏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曹俊 彭东 +1 位作者 郭建强 刘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87-391,共5页
运用大陆造山带构造岩片填图方法,首次对九寨沟塔藏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塔藏构造带为一构造混杂岩带。其南北边界断裂清楚,北界为牙扎沟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界为荷叶断裂,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界断裂内部为塔藏构造混... 运用大陆造山带构造岩片填图方法,首次对九寨沟塔藏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塔藏构造带为一构造混杂岩带。其南北边界断裂清楚,北界为牙扎沟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界为荷叶断裂,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界断裂内部为塔藏构造混杂岩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16~24km,宽7~8km,由上古生界与三叠系的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构造岩片(或岩块)混杂堆积组成,与塔藏岩组砂板岩呈断层接触,总体表现为块体之间无序,块内有序,微观变形特征清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显示为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两个方向压缩,结合测区构造地质环境分析有4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特征 边界断裂 构造混杂岩带 塔藏构造带 晚古生代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几何结构及滑动递减模型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建军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8,共9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长约170km,与岷山断裂带共同构成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北构造边界,中部与岷江断裂、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交会,构成岷山隆起的地貌边界。通过卫星影像解译结合构造地貌调查,确定了断层属于全新世活动断层,并利用断层走向弯曲和活动性、阶区等标志将塔藏断裂分为三段。西段为罗叉段,总体走向NWW,西侧与玛曲断裂形成左行左阶拉分区,东侧在下黄寨村走向顺时针偏转至东北村段。中段为东北村段,总体走向NW,东侧在九寨沟口附近走向逆时针偏转至马家磨段。东段为马家磨段,总体走向NWW,西侧隔荷叶断裂、虎牙断裂的北延段与中段相接。东北村段以岷江断裂斜交点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次级段,马家磨段以阶区为界划分为扎如次段、唐寨次段、勿角次段。罗叉段和马家磨段的地震离逝时间较近,东北村段相对较远。断裂带整体呈反"S"形,自西向东滑动速率总体呈减小趋势,大部分水平变形转化为垂向的岷山隆升。结合不同段上的滑动速率,发现东昆仑断裂东段滑动速率呈梯度下降特征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断层弯曲的几何特征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几何结构 分段 高原
下载PDF
古塔藏奇珍
5
作者 杨泓 《今日中国》 1993年第9期58-62,共5页
在中国的考古活动中,从古塔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佛塔起源于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以后,佛徒日益增多,造寺建塔之风也日渐盛行。许多佛塔的构筑,目的是供养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的“舍利”。这些“舍利”常常是放在精美的... 在中国的考古活动中,从古塔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文物。佛塔起源于印度,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以后,佛徒日益增多,造寺建塔之风也日渐盛行。许多佛塔的构筑,目的是供养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遗留的“舍利”。这些“舍利”常常是放在精美的容器内,藏于佛塔的“地宫”或“天宫”之中。塔中同时还藏有各种珍奇宝物。本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古塔的修缮及对一些古塔废基的考古发掘,藏于塔下或塔体中的珍宝得以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利 佛舍利 考古发掘 塔藏 石函 释迎牟尼 佛教信仰 宝帐
下载PDF
塔藏断裂马家磨段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付国超 张军龙 蔡瑶瑶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60,共10页
近NW向展布的塔藏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研究其东部活动性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塔藏断裂东部马家磨段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特征及地表破裂调查,对于... 近NW向展布的塔藏断裂带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研究其东部活动性质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判断断裂带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基于对塔藏断裂东部马家磨段卫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特征及地表破裂调查,对于其活动性得到以下认识:断裂空间几何展布总体呈NWW走向,倾向NE,起于漳扎镇西,止于沙尕里东南部,全长近60km。自西向东可以分为扎如沟段、唐寨段、勿角段3个次级段落,均为左旋右阶排列,阶区规模较小,最大阶区长约2km。广泛分布的构造地貌和古地震造成的破裂标志表明该段全新世仍有活动,断裂的最新活动时间为480±40aB.P.。该活动断裂为巴颜喀拉块体向东滑移提供了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塔藏断裂 马家磨段 几何结构 晚第四纪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付俊东 任金卫 +4 位作者 张军龙 熊仁伟 杨攀新 陈长云 胡朝忠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3-483,共11页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属于"玛曲空区"范围,汶川M_S8.0级地震对该区域造成了应力的加载,但是本区尚未开展古地震方面研究,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通过断错地貌实测、古地震探槽、^(14)C定年等方法,在坡中谷、断塞塘附... 塔藏断裂位于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属于"玛曲空区"范围,汶川M_S8.0级地震对该区域造成了应力的加载,但是本区尚未开展古地震方面研究,地震危险性认识不足。通过断错地貌实测、古地震探槽、^(14)C定年等方法,在坡中谷、断塞塘附近位置开挖两处探槽,获得了一些古地震方面的认识。探槽附近微地貌测量结果表明,断错量主要分布在两个范围区间72m和71m,以及27m,25和22m,两区间之间近倍数关系,推测由多次地震事件造成。两处探槽采集^(14)C样品共计19个,探槽剖面分别记录了2次古地震事件,事件发生的层位与年龄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经逐次限定后得到2次古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320±30~500±30aB.P.和2730±30~2840±30aB.P.;最近一次古地震离逝时间为320±30~500±30aB.P.;实际重复间隔约为2300a,与东昆仑断裂玛曲段的重复间隔较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塔藏断裂古地震重复问隔
原文传递
佛教初傳于闐研究——以《日藏經·護塔品》爲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朱麗雙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9-252,共24页
本文以漢、藏語本《日藏經·護塔品》爲中心,結合其他漢、藏文文獻記載,討論佛教初傳于闐的幾個重要問題。通過綜合分析各種材料,本文認爲,佛教傳入于闐的時間,在公元100—200年之間。佛教傳入于闐之初,曾與于闐當地的本土信仰發生... 本文以漢、藏語本《日藏經·護塔品》爲中心,結合其他漢、藏文文獻記載,討論佛教初傳于闐的幾個重要問題。通過綜合分析各種材料,本文認爲,佛教傳入于闐的時間,在公元100—200年之間。佛教傳入于闐之初,曾與于闐當地的本土信仰發生過某些沖突。佛教在于闐的傳播發展,與貴霜王朝對塔里木盆地的政治與文化影響有關,而疏勒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種角色。在佛教傳入于闐的早期,守護于闐最主要的神祇是祇利呵婆達多龍王和僧兒耶大夜叉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 佛教 初传 《日经·护品》
下载PDF
难忘的西藏情怀——记在西藏塔工(林芝)分工委时的帐篷生活
9
作者 陈波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S1期131-133,共3页
岁月如歌,情怀难忘,从抗美援朝到西藏高原,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都写在了脸上,刻在了心里。不过,最难忘记的还是在西藏塔工两年多的帐篷时光,虽已过去几十年,那些如画如歌的岁月一直在我的心中荡漾流淌。
关键词 西高原 帐篷 物资供应 西工作 工作人员 雅鲁布江 公路 生活条件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地区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岳桥 董树文 贾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77-2387,共11页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 2017年8月8日,青藏高原东缘川西九寨沟地区发生Ms7.0地震。基于震源机制解和余震分布特征,结合历史地震和区域新构造分析,揭示了一条新的左旋走滑断裂:九寨沟-虎牙断裂,该断裂斜切岷山隆起,呈弧形展布,北接塔藏罗叉断裂,南连虎牙断裂,是东昆仑左旋走滑断裂的最新东延。新构造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地块向东挤出,在其东缘岷山地区边界运动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转换: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时期(1.0~0.6Ma),向东挤出运动主要转换为地壳缩短变形和块体隆升,沿岷山隆起东西两侧发生逆冲断裂作用;而自晚更新世晚期以来(ca 120ka),地块向东挤出伴随着块体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主要集中在塔藏-九寨沟-虎牙断裂带。新构造运动性质的转换使得一些早期强烈活动的断裂,如岷江断裂、漳扎断裂等,其现今活动性明显减弱,而新的左旋走滑断裂正在孕育诞生。这一活动断裂演化图像的新认识为本地区未来强震评估和预测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地震 塔藏-岷山-虎牙左旋走滑断裂 巴颜喀拉地块 地块挤出与旋转 高原东缘
下载PDF
接收函数成像揭示东昆仑断裂带及其周缘地壳结构
11
作者 仝霄飞 徐啸 +7 位作者 郭晓玉 李春森 向波 余嘉豪 罗旭聪 袁梓昭 林燕琪 时宏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0-282,共13页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 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持续进行着穿时性的向东逃逸,而东昆仑断裂的左旋走滑运动正是这种变形的表现。正确地厘定断裂的位置与地壳结构,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高原的变形、应力传递和物质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地测量学和地貌学研究指出,东昆仑断裂沿走向向东的滑移速率逐渐递减,在被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的若尔盖盆地内尤为明显。然而,该盆地分布有广袤的高山草甸、低洼沼泽,使得通过地表追踪断裂的地貌学迹象研究尤为困难。因此,东昆仑断裂带在若尔盖盆地内的位置无法确认。本次研究采用了由167个间隔约1 km的短周期地震仪站组成的密集阵列以及9个宽频带台站,对若尔盖盆地内东昆仑断裂的地壳结构进行成像。通过比较地壳中地层的不连续性和莫霍面的深度变化,确定了东昆仑断裂在若尔盖盆地内继续向东延伸。此外,塔藏断裂和东昆仑断层在地壳结构上的相似性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继承关系。高分辨率的接收函数结构为高原的向外生长提供了新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 接收函数 高原东北缘 塔藏断裂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构造转换与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39
12
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3 位作者 张世民 罗毅 梁欧博 赵俊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27-4045,共19页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地震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之后,青藏高原东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发生的第三个震级M_s7.0以上的强震.这次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端,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与东端其它构造之间的转换关系仍不清楚,因区内地质构造和地形复杂,东昆仑断裂带东端的主要构造仍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在总结区域地震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和现代地震基础上,通过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已有的和最近开展的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结果,并结合现今GPS变形场资料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灾害特征分析,发现东昆仑断裂带最东段塔藏断裂上的左旋走滑除了一小部分继续向东传播转移到文县断裂带上外,大部分转化为其南侧的龙日坝断裂带北段、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上的近东西向地壳缩短,这可能是岷山隆起的构造机制,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正是左旋走滑的东昆仑断裂带在东端继续向东扩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构造转换 2017年九寨沟地震 岷山隆起 塔藏断裂
下载PDF
2017年四川九寨沟M_s7.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0
13
作者 姚鑫 周振凯 +2 位作者 李凌婧 刘星洪 姚佳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7-514,共8页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M_s7.0级地震,构造部位处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巴颜喀拉地块东北角,震中位置是岷江断裂、塔藏断裂、虎牙断裂和雪山梁子断裂围闭的空震区。那条断裂发震,如何界定其与周边活动断裂的关系,与青藏高原东缘近年来发生的大地震是否有成因联系等问题对于理解该区域现今构造活动模式、预判地震发展趋势和部署地震地质灾害防控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震前后两期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地表同震形变场进行了InSAR测量,获取了极震区约2000 km^2范围内的雷达视线向变形(-13~28 cm)和运动方向,呈现为主动盘单侧走滑兼逆冲的变形模式,结合震源机制、断裂展布、构造背景和近年地震迁移的分析,揭示了控震构造是巴颜喀拉地块北缘边界断裂弧形旋转体系的尾端构造,发震断层是该断裂系中塔藏断裂的南段,并有与虎牙断裂贯通的趋势,因此,应重视本次地震与虎牙断裂之间的空震区未来的强震危险性问题;从区域上看,此次九寨沟地震可能与汶川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成因联系,因在巴颜喀拉地块南北边界断裂破裂基本贯通的条件下,2008年汶川地震诱发的东缘中部锁固破裂导致块体加速向东挤出,2013年鲁甸地震又释放了东缘南段挤压构造应力,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东北角的应力集中,促使九寨沟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干涉雷达 巴颜喀拉地块 塔藏断裂
下载PDF
龙日坝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及其与周边断裂的运动学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俊杰 《国际地震动态》 2014年第9期47-49,共3页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并造就和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对亚洲地区的气候与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还造成了青藏高原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了整个高原最为陡变的地形梯度,是目前研... 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并造就和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对亚洲地区的气候与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还造成了青藏高原向东运动。青藏高原东缘形成了整个高原最为陡变的地形梯度,是目前研究青藏高原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2008年汶川MS8.0地震造成了龙门山断裂带的破裂,这更激发了对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研究的兴趣。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个端元模式:一种是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管道流模式,认为变形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广泛分布,活动断裂所承担的变形量很小。已建立的用来解释龙门山隆升和汶川地震的发震机制的模式均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上,但这些模式未对川西高原在青藏高原向东运动中变形吸收的作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东缘 龙日坝断裂带 龙门山断裂带 昆仑断裂 塔藏断裂 滑动速率 古地震 断错阶地陡坎 运动学模式 刚性块体模式 连续变形模式 地壳流 汶川地震 贝叶斯分析 OxCal模型
下载PDF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发震构造浅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付国超 吕同艳 +1 位作者 孙东霞 熊仁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9-809,共11页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虎牙断裂和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交汇区域,地震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导致了房屋和道路破坏、滑坡崩塌。根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阶地坎变形...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位于巴颜喀拉块体东边界虎牙断裂和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断裂交汇区域,地震构造背景较为复杂。地震导致了房屋和道路破坏、滑坡崩塌。根据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阶地坎变形的测量和测年数据得到:塔藏断裂东段晚第四纪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分量,水平滑动速率为2.7~4.1 mm/yr,垂直滑动速率为0.56~0.6 mm/yr。结合此次地震的主余震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等综合结果,初步建立了三维发震构造模型,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属于走滑型地震,主破裂倾角57°~77°,发震断层可能是塔藏断裂的一条分支,是青藏高原块体向东推挤的一次地震事件。基于历史地震、活动断裂和形变观测方面的研究,巴颜喀拉块体具备显著的强震构造背景,对于该块体边界带周缘的强震活动和变形需要继续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Ms7.0级地震 塔藏断裂东段 活动断裂 发震构造 巴颜喀拉块体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间隔及地震危险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蔡瑶瑶 张军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65,共8页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 东昆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活动断裂,构成了巴颜喀拉块体的北边界。根据阿尼玛卿山两侧滑动速率和历史地震的差异,将断裂带分为东西两个部分。滑动速率由西向东递减,近百年的历史地震产生的破裂基本覆盖了西部和东部的一部分。随着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强震的持续发生,作为块体北边界的东昆仑断裂带的地震空区及地震潜势研究变得更加重要。近些年通过对东昆仑断裂带不同段的研究得到了较多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序列数据,为评价断裂带未来百年地震危险性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NB模型中的对数正态分布方法,得到了东昆仑断裂带在未来100a的发震概率,研究表明,东部(玛曲段)发震概率相对较高,需要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断裂带 古地震 地震潜势 玛曲 塔藏 NB模型
下载PDF
玄奘顶骨播迁考释
17
作者 骆永寿 曹硕文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40-43,共4页
玄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佛学家、法相宗的创宗人。他毕生为求法取经和译著佛经而耗尽心血,圆寂后葬于长安。后来,迭因变故,其顶骨播迁中外,致使出现多处玄奘骨塔的奇特现象。对于玄奘顶骨的播迁过程,前人曾有记载,近年来亦常见文章述说,... 玄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佛学家、法相宗的创宗人。他毕生为求法取经和译著佛经而耗尽心血,圆寂后葬于长安。后来,迭因变故,其顶骨播迁中外,致使出现多处玄奘骨塔的奇特现象。对于玄奘顶骨的播迁过程,前人曾有记载,近年来亦常见文章述说,然而有的仅及片断,有的失之太略,有的颇多误传,有的相互矛盾。如《中国佛学人名辞典》在介绍玄奘顶骨由西安播迁于外时说:“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国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奘 播迁 大报恩寺 法师 金陵 终南山 长安 人名辞典 南京
下载PDF
Water coning mechanism in Tarim fractured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被引量:1
18
作者 沈伟军 刘晓华 +1 位作者 李熙喆 陆家亮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44-349,共6页
The problem of water coning into the Tarim fractured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increased operating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Water coning is a phenomen... The problem of water coning into the Tarim fractured sandstone gas reservoirs becomes one of the major concerns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increased operating costs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Water coning is a phenomenon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between gravity and viscous forces around the completion interval. There are several controllable and uncontrollable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is problem.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ke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water coning phenomenon, a model was developed to represent a single well with an underlying aquifer using the fractured sandstone gas reservoir data of the A-Well in Dina gas fields.The parametric study was performed by varying six properties individually over a representative r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trix permeability, well penetration(especially fracture permeability), vertical-to-horizontal permeability ratio, aquifer size and gas production rate have considerable effect on water coning in the fractured gas reservoirs. Thus,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 parameters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water coning phenomenon. Simulation of the problem helps to optimize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breakthrough of water coning is delay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ter coning fractured gas reservoir water cut recovery factor
下载PDF
法藏塔小记
19
作者 蒋伟涛 《北京观察》 2013年第4期68-71,共4页
法藏塔记录了800多年的历史风云,见证了860年的北京建都历史与东城变迁.现在虽然拆掉了.依旧记在人lr],b目中。
关键词 建筑史 古建筑 北京 中国
原文传递
Extensive genetic divergence among Diptychus maculatus popul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20
作者 孟玮 杨天燕 +5 位作者 海萨 马燕武 蔡林钢 马徐发 高天翔 郭焱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3期577-584,共8页
D. maculates is a kind of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ae fish has been locally listed as a protected animal in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Ill River located in north of Tianshan Mountain and Tarim River located in north o... D. maculates is a kind of specialized Schizothoracinae fish has been locally listed as a protected animal in Xinjiang Province, China. Ill River located in north of Tianshan Mountain and Tarim River located in north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re two main distribution areas of this fish. To investig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D. maculates, four populations from Tarim River system and two populations from Ili River system were collected in this study. A 570-bp sequence of the control region was obtained for 105 specimens. Twenty-four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from six populations, only Kunes River population and Kashi River population shared haplotypes with each other. For all the populations examined,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h) was 0.904 8±0.012 6, nucleotide diversity (n) was 0.027 9±0.013 9,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irwise nucleotide differences (k) was 15.878 3±7.139 1. The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showed that 86.31%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was apportioned among populations, and the variation within sampled populations was 13.69%.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sampled population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Fst statistical test indicated that all popul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vergent from each other (P〈0.01). The largest Fst value was between Yurungkash River population and Muzat River population, while the smallest fst value was between Kunes River population and Kashi River population. NJ phylogenetic tree of D-loop haplotypes revealed two main clades. The neutrality test and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fish had went through a recent population expansion. The uplift of Tianshan Mountain and movement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wide genetic divergence of D. maculates in northwes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 maculates Tarim River system Ili River system genetic divergence genetic stru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