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前期河北路塘泺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胜斌 刘思佳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5-29,77,共6页
“塘泺”是北宋时期横亘在河北路宋辽边境线南侧的湖泊群,东西长达二百余公里。宋太宗时期,连结河北路塘泺于一体,作为“水长城”以防御契丹骑兵南侵,是为人工天险。以河北路塘泺作为防御工事,至迟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已经实行,并非由... “塘泺”是北宋时期横亘在河北路宋辽边境线南侧的湖泊群,东西长达二百余公里。宋太宗时期,连结河北路塘泺于一体,作为“水长城”以防御契丹骑兵南侵,是为人工天险。以河北路塘泺作为防御工事,至迟在太平兴国六年(981)已经实行,并非由何承矩于端拱元年(988)提出。塘泺防御工事兴起于太宗时期,至真宗、仁宗两朝,发展最为完备,此后由于承平日久,逐渐荒废。河北路塘泺的修建,有效抵御了契丹南侵,是我国古代国防工程上的伟大创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河北路 塘泺 契丹 何承矩
下载PDF
北宋边塞诗的军事意象——以烽燧、斥堠、塘泺、榆塞为中心 被引量:1
2
作者 丁沂璐 《晋中学院学报》 2022年第2期49-55,共7页
北宋边塞诗的意象择取,既延续前代边塞诗的创作经验,关注关山、陇头、羌笛等语符意象,关注玉门、凉州、西域等地名意象,在意象中构筑意境,又开辟出烽燧斥候、塘泺方塘、壕林榆塞等军事意象,烘托意境,营造事境,折射出言意尚理、叙议相彰... 北宋边塞诗的意象择取,既延续前代边塞诗的创作经验,关注关山、陇头、羌笛等语符意象,关注玉门、凉州、西域等地名意象,在意象中构筑意境,又开辟出烽燧斥候、塘泺方塘、壕林榆塞等军事意象,烘托意境,营造事境,折射出言意尚理、叙议相彰的特点。同样运用意象,唐代边塞诗喜欢借助意象的并置与叠加形成丰富的画面感,北宋边塞诗多不以画面取胜,往往由意象切入边事的交代与态度的回应,最终传输清晰的价值判断与深刻的情感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诗 军事意象 斥堠 烽燧 塘泺 榆塞 城寨
下载PDF
从文献记载看塘泺工程的兴废
3
作者 马超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7-72,共6页
北宋时期,河北路是宋辽接壤的边境地区,北方燕山天险丧失后,面对强大的辽国骑兵,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北宋政府依托本区域独特的地势和水资源条件,疏浚河流、筑堤蓄水,将河湖等自然水系联络起来,建成独特的“塘泺防线”,被誉为“水长城... 北宋时期,河北路是宋辽接壤的边境地区,北方燕山天险丧失后,面对强大的辽国骑兵,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北宋政府依托本区域独特的地势和水资源条件,疏浚河流、筑堤蓄水,将河湖等自然水系联络起来,建成独特的“塘泺防线”,被誉为“水长城”。在防线附近营建寨堡,驻军戍守,依赖塘泺的水源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为驻军提供军粮和水产品,造就了北方的鱼米之乡。北宋之后在自然、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塘泺逐渐废弃,金元明清继续对塘泺遗存进行改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塘泺防线 水系
下载PDF
历史上冀中平原“塘泺”湖泊群的分布与水系结构 被引量:4
4
作者 邓辉 卜凡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332-2345,共14页
"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 km,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残余。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历史文献记载、大比... "塘泺"是北宋时期分布在冀中平原中部的巨大湖泊群,由大小数十个湖泊组成,东西绵延260 km,今天的白洋淀、文安洼、东淀、团泊洼、北大港,均属于"塘泺"的残余。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综合集成历史文献记载、大比例尺地形图、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土壤调查数据、古地图数据,系统复原了北宋"塘泺"的空间分布范围与内部水系结构。研究表明,北宋"塘泺"的自然地理基础是分布在冀中凹陷带上以白洋淀、文安洼、团泊洼为代表的三大洼地,以及分布在这些洼地内的天然湖泊和河流。北宋朝廷出于军事防御目的,利用这些洼地和湖泊,开挖渠道,修筑堤坝,开辟水口,导引水源,调控水位,把位于今大清河以南的各条河流几乎全部导入了各区湖泊,把原有湖泊的水面尽量扩大,并将其串联成为相互连通的湖泊水面,从而形成了历史上冀中平原上最大的湖泊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中平原 北宋塘泺 空间格局 河湖水系 演变过程
原文传递
北宋边塞诗的恢复情结与突围经营
5
作者 丁沂璐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8-225,共8页
北宋的恢复主要是指收复幽燕、克复河湟等历史使命,宋廷因此制定了经济收买与武力收复等不同对策。就结果来看,两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崭然有别,熙河开边的巨大胜利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河湟颂歌,失陷的郁结随之消解。同样是致力于武力恢复,... 北宋的恢复主要是指收复幽燕、克复河湟等历史使命,宋廷因此制定了经济收买与武力收复等不同对策。就结果来看,两项使命的难易程度崭然有别,熙河开边的巨大胜利引发了北宋边塞诗的河湟颂歌,失陷的郁结随之消解。同样是致力于武力恢复,太宗率意北伐打乱了太祖的收买构想,让宋人看清了收复实难,因此,北宋中期的边塞诗几乎不再畅想一蹴而就的燕云收复,而是从宋辽讲和的事实传递无力收复的遗憾,从华夷名分的角度阐释重整河山的必要,从幽燕汉民的尴尬处境表达深切的同情,均指向戮力王室、解救遗民的终极目标。两次北伐皆败,北宋的御辽战略趋向隐忍。在息事宁人的边略引导下,北宋开辟了塘泺御辽的先例,虽然一定程度实现了设险御辽的诉求,却未达到兴置屯田的目的。幽燕不复,北宋诗家频频注目燕民生计,投射收复热望,殊不知,北宋的幽燕部署、燕民的归宋诉求并不像边塞诗家描绘得那般义无反顾,文学真情与历史真实的巨大空间为文本解读提供了无限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边塞诗 恢复情结 幽燕 河湟 塘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