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层温室气体CH_4和CO_2释放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占云 李海玲 +2 位作者 岳波 高庆先 董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399-405,共7页
针对北京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区覆盖层开展了为期1 a的CH4和CO2释放通量监测,分析了填埋场封场区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和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并对CH4和CO2释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 针对北京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区覆盖层开展了为期1 a的CH4和CO2释放通量监测,分析了填埋场封场区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和不同季节的日变化规律,并对CH4和CO2释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0个监测点间、相同监测点不同监测时段间CH4释放通量差异较大。不同监测点覆盖层表面CH4和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表现为,CH4释放通量随CO2释放通量年变化规律波动,二者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春、夏、秋季CH4释放通量变化较为平稳,冬季CH4释放通量随CO2释放通量变化规律波动;24 h内CH4释放通量变化规律存在随机性;周围大气中CH4的浓度直接影响覆盖层对大气中CH4的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CH4释放通量 年变化 日变化 甲烷氧化作用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土壤水运动信息测度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文贤 张展羽 王康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38-844,共7页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土壤水运动试验,分别采用活动性流场模型(ARM)与连续性模型对覆盖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进行模拟,用信息量和复杂性测度度量了ARM模型和连续性模型模拟水流运动的效果。大于(或小于)均值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进行了二元符号1...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土壤水运动试验,分别采用活动性流场模型(ARM)与连续性模型对覆盖层土壤体积含水率进行模拟,用信息量和复杂性测度度量了ARM模型和连续性模型模拟水流运动的效果。大于(或小于)均值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进行了二元符号1(或0)编码,用基质熵和信息传递链测度系统信息含量,用涨落复杂度和有效测度复杂度度量了系统复杂程度。结果表明,信息含量和复杂性测度可用于比较ARM和连续性模型,与连续性模型相比,ARM模拟的水流运动系统信息含量增多,复杂程度增大,与实测值序列的差异较小,相比连续性模型,ARM更为有效地模拟了填埋场覆盖层土壤水流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性流场模型 信息熵 非均匀流动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下载PDF
典型功能层带-填埋场覆盖层中四氯化碳代谢机制及功能微生态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永琼 邢志林 +7 位作者 陈尚洁 苏夏 曹昆 曹露丹 廖书书 董朗朗 艾铄 赵天涛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74-1888,共15页
垃圾填埋场是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T)污染的重要来源,明晰覆盖层功能层带中CT的转化机制对其污染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模拟覆盖层系统,开展了CT沿程生物降解及微生态研究。覆盖层理化特性分析表明,长期生物氧化使... 垃圾填埋场是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 CT)污染的重要来源,明晰覆盖层功能层带中CT的转化机制对其污染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构建模拟覆盖层系统,开展了CT沿程生物降解及微生态研究。覆盖层理化特性分析表明,长期生物氧化使覆盖层形成了稳定存在的厌氧层(>45 cm)、缺氧层(15–45 cm)和好氧层(0–15 cm)功能层带,各特征层带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为CT降解提供了生物资源和有利条件。降解结果显示,CT在厌氧层和缺氧层脱氯产生氯仿(chloroform,CF)和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DCM)及氯离子(Cl–),副产物在30 cm处浓度最大,好氧层中CF和DCM迅速发生好氧降解;CT降解速率为13.2–103.6μg/(m2·d),随填埋气通量增大而增大。多样性测序结果表明,不同层带功能菌属差异显著,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为好氧层CT潜在降解菌属,硫杆菌(Thiobacillus)和间孢囊菌(Intrasporangium)为厌氧层和缺氧层潜在功能菌属;覆盖土中6种脱氯菌属和18种甲烷氧化菌分别负责CT厌氧转化和CF与DCM的好氧降解,缺氧层可同时发生厌氧脱氯和好氧转化过程。降解机理分析可知,通过调控手段实现包气带的厌氧层-缺氧层-好氧层稳定存在对全氯代烃的无害化去除十分重要,增大缺氧层范围可强化全氯代烃去除。研究结果为填埋场中氯代污染物的去除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覆盖层 特征功能层带 四氯化碳 缺氧区 功能微生物
原文传递
填埋场覆盖土对典型氯代烃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7
4
作者 赵天涛 杨旭 +3 位作者 邢志林 刘帅 崔梦思 王永琼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03-1410,共8页
覆盖土吸附能力的有效评估对填埋场中挥发性氯代烃(VCHs)污染物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全面考察了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TCM)、1,1,2-三氯乙烷(1,1,2-TCA)、四氯化碳(CT)、顺-1,2-二氯乙烯(c-1,2-DCE)、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和氯... 覆盖土吸附能力的有效评估对填埋场中挥发性氯代烃(VCHs)污染物的控制有重要意义.全面考察了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TCM)、1,1,2-三氯乙烷(1,1,2-TCA)、四氯化碳(CT)、顺-1,2-二氯乙烯(c-1,2-DCE)、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和氯苯(CB)8种VCHs在填埋场覆盖层中的吸附特性.结果显示,氯代烷烃和氯代芳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65~0.87),氯代烯烃在覆盖层土壤中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87~0.96).基于拟合结果预测了覆盖土对VCHs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VCHs的吸附速率随氯取代数的增多而增大;具有相同氯原子取代数目的氯代烃,覆盖土对氯代烯烃和氯苯的吸附量大于氯代烷烃.因此,在填埋场运行管理中,VCHs中浓度较高的氯代烷烃应该是优先治理的污染物之一.覆盖土中VCHs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20h,吸附速率变化范围为26~250μg/(gsoil·h),远高于文献报道中覆盖土对VCHs的最大降解速率.可以推断,强化覆盖土的生物氧化活性可更有效减少VCHs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覆盖层 挥发性氯代烃(VCHs) 吸附等温方程 吸附速率
下载PDF
生物炭改性填埋场覆盖粉土的甲烷氧化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秉岳 赵仲辉 +2 位作者 涂欢欢 乔兵 郭洪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6期99-104,共6页
试验采用一种填埋场覆盖粉土作为土料,分别以木屑和水稻秸秆原料热解的生物炭作为土料的改良剂,通过30 d的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研究了粉土以及两种不同生物炭改性土的甲烷氧化能力;同时研究了土样含水率对其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 试验采用一种填埋场覆盖粉土作为土料,分别以木屑和水稻秸秆原料热解的生物炭作为土料的改良剂,通过30 d的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研究了粉土以及两种不同生物炭改性土的甲烷氧化能力;同时研究了土样含水率对其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生物炭均能提高粉土的甲烷氧化能力2.5倍左右。试验中所有土样在含水率在10%时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粉土以及两种生物炭改性土的甲烷氧化适宜含水率范围也各不相同,掺入生物炭能够增大粉土的甲烷氧化适宜含水率范围。运用击实曲线估计了试验中土样的水气双开敞(即水气都连通)条件的含水率范围,其结果表明:土样的水气双开敞条件含水率界限差值越大,土样的甲烷氧化适宜含水率界限差值也越大。掺入生物炭增大了粉土土样的水气双开敞条件的含水率范围,因此增大了其甲烷氧化适宜含水率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覆盖层 粉土 生物炭 甲烷氧化 含水率
下载PDF
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气水两相扩散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关驰 谢海建 楼章华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6,共6页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场内部生物降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和氧气等在非饱和覆盖层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气体在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的一维扩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覆盖层含水量瞬态变化和气体扩散的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 为了研究垃圾填埋场内部生物降解产生的气体(以甲烷为主)和氧气等在非饱和覆盖层中的运移规律,建立了气体在成层非饱和覆盖层中的一维扩散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覆盖层含水量瞬态变化和气体扩散的耦合作用.采用有限元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 4.3进行求解.其计算结果与前人实验结果能符合得很好.研究结果表明,对典型垃圾填埋场中厚度为1 m的非饱和黏土覆盖层,含水量变化对覆盖层中气体污染物的扩散运移有显著影响.与含水量稳态变化情况相比,20 d到100 d的运移时间内同一覆盖层深度处耦合含水量作用下,气体相对浓度可以相差接近8倍.含水量是气体在非饱和覆盖层中不稳定运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 扩散 非饱和 填埋场覆盖层 两相流 耦合模型
下载PDF
垃圾填埋场覆盖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益彪 詹良通 +1 位作者 陈云敏 史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4-492,共9页
利用西安江村沟填埋场不同覆盖时间的临时覆盖黄土和新鲜黄土掺堆肥配置的土样,开展了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培养历时最长达22d,研究了不同覆盖时间的覆盖黄土和不同堆肥掺量的新鲜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以及含水量对覆盖黄土甲烷氧化能力... 利用西安江村沟填埋场不同覆盖时间的临时覆盖黄土和新鲜黄土掺堆肥配置的土样,开展了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培养历时最长达22d,研究了不同覆盖时间的覆盖黄土和不同堆肥掺量的新鲜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以及含水量对覆盖黄土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分析了甲烷氧化过程中各组分气体体积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时间的覆盖黄土的甲烷氧化能力相差很大,覆盖3~5年的黄土最大甲烷氧化能力达26.05~53.95μg CH4/(g?h),而未覆盖的新鲜黄土几乎没有甲烷氧化能力.在新鲜黄土中掺入堆肥,能有效提高其甲烷氧化能力,且在堆肥掺量小于50%时,土样的最大甲烷氧化能力与堆肥掺量呈正比例关系.含水量对覆盖土的甲烷氧化能力有很大影响,黄土甲烷氧化的最适宜含水量约为20%~30%.在甲烷氧化过程中,甲烷氧化菌将CH4中约44%的碳氧化为CO2,其余碳转化为甲烷氧化菌胞内物质.实际工程中进行覆盖层设计时,需要根据填埋场实际产气量和覆盖层导气性确定与甲烷通量相匹配的甲烷氧化速率,进而合理确定堆肥掺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甲烷氧化能力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覆盖时间 堆肥
下载PDF
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和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 被引量:2
8
作者 邢志林 赵天涛 +3 位作者 高艳辉 何芝 杨旭 彭绪亚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302-4310,共9页
基于实际填埋场覆盖土建立了可实时在线监测生物气的模拟覆盖层系统,连续监测了不同垂直梯度生物气浓度变化.甲烷通量不变时,覆盖层内不同梯度生物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甲烷通量变化后2~3 h生物气可再次持续稳定.考察... 基于实际填埋场覆盖土建立了可实时在线监测生物气的模拟覆盖层系统,连续监测了不同垂直梯度生物气浓度变化.甲烷通量不变时,覆盖层内不同梯度生物气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甲烷通量变化后2~3 h生物气可再次持续稳定.考察了覆盖层甲烷氧化特性与甲烷通量的关系,深度大于20 cm,氧气浓度随甲烷通量的增大呈减小趋势,表层氧气浓度与甲烷通量无相关性,不同梯度的甲烷氧化速率与甲烷通量呈正相关(R2变化范围0.851~0.999).为避免覆盖土脱离系统环境造成的误差,以动态连续监测结果为基础,利用双基质Michaelis-Menten方程拟合了覆盖层甲烷氧化动力学(R2范围为0.902~0.955),得到覆盖土半饱和常数Km为0.157~0.729,Km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原始覆盖土和经模拟覆盖层运行后的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运行后甲烷氧化菌OUT数量显著增多,优势菌群为Ⅰ型菌的Methylobacter和Methylophilaceae及Ⅱ型菌Methylocys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覆盖层 连续监测 动力学 甲烷氧化菌 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填埋场氯代烃生物降解过程的机制转化与调控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11
9
作者 杨旭 邢志林 张丽杰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8-479,共12页
明晰氯代烃在复杂污染体系中的生物转化机制对强化污染物原位生物修复有重要意义。填埋场属典型复合污染场地,本文对不同地区填埋场填埋气中氯代烃种类、含量和其在覆盖层中的降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填埋气中主要包括氯代烷烃和氯代... 明晰氯代烃在复杂污染体系中的生物转化机制对强化污染物原位生物修复有重要意义。填埋场属典型复合污染场地,本文对不同地区填埋场填埋气中氯代烃种类、含量和其在覆盖层中的降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填埋气中主要包括氯代烷烃和氯代烯烃两大类污染物,其浓度分别为0.20–32.45μg/m^3和0.50–32.45μg/m^3;覆盖土对氯代烃降解速率随着氯原子取代的增多而降低。基于覆盖层中微生物种类多、生长底物复杂多样和不同梯度氧气含量差异等特点,总结得出氯代烃在覆盖土中的降解途径主要是好氧共代谢、直接氧化和厌氧还原脱氯;并基于不同工况特点构建了氯代烃在填埋场覆盖层底部扩散至大气界面过程的生物转化机制模型。最后就复杂环境体系中氯代烃类污染物的去除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填埋场覆盖层 氯代烃 共代谢 降解机制模型
原文传递
典型污染物包覆层中氯仿的沿程生物转化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帅 邢志林 +5 位作者 李宸 张浩 胡文庆 张丽杰 张云茹 赵天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581-4590,共10页
为明晰氯仿(CF)在包覆层中的降解过程,构建了模拟覆盖层系统(SLCS),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系统分析了CF在SLCS中的沿程生物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覆盖层可根据氧气含量分为有氧区(0~20cm)、缺氧区(20~40cm)和无氧区(>40cm).高通量... 为明晰氯仿(CF)在包覆层中的降解过程,构建了模拟覆盖层系统(SLCS),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首次系统分析了CF在SLCS中的沿程生物转化机制,结果表明,覆盖层可根据氧气含量分为有氧区(0~20cm)、缺氧区(20~40cm)和无氧区(>40cm).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有氧区的优势菌为甲烷氧化菌,其中Ⅰ型菌Methylobacter(甲基杆菌属)及Ⅱ型菌Methylosinus(甲基弯菌属)居多,缺氧区甲烷氧化菌的相对丰度为13%左右,缺氧和无氧区中Anaeromyxobacter(厌氧粘细菌属)成为了优势CF厌氧降解菌.CF在有氧、缺氧和无氧条件下均有效降解.在缺氧和无氧区,CF经厌氧还原脱氯转化为二氯甲烷,部分二氯甲烷在Dehalobacter(脱卤素杆菌属)作用下产生乙酸盐、H_2和CO_2.在有氧区,其余二氯甲烷通过甲烷氧化菌共代谢降解.改变进气口通量发现,SLCS对甲烷的去除率与通量呈负相关关系(R^2=0.80),但甲烷氧化速率与通量呈正相关关系(R^2=0.90).与甲烷类似,SLCS对CF的去除率与进气口通量呈负相关关系(R^2=0.86),但降解速率与进气口通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9).此外,进气口通量的增加对CF好氧共代谢降解的促进作用大于厌氧还原脱氯降解.该研究对氯代烃类污染物的降解提供了新的基础,对该类污染物的原位生物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 氯仿 还原脱氯 好氧共代谢
下载PDF
CTAB对不同蒙脱石含量粘土的工程特性影响研究
11
作者 高峻峰 张献旭 +2 位作者 桂林涛 刘银 赵立业 《工程勘察》 2019年第4期6-11,39,共7页
为研究表面活性剂CTAB对粘土的工程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渗透、剪切、压缩与开裂试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不同蒙脱石含量下粘土的渗透系数、抗剪力学参数、压缩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裂隙率、节点个数、土块个数等指标,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作... 为研究表面活性剂CTAB对粘土的工程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渗透、剪切、压缩与开裂试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对不同蒙脱石含量下粘土的渗透系数、抗剪力学参数、压缩系数的影响规律,基于裂隙率、节点个数、土块个数等指标,揭示了表面活性剂作用下粘土的开裂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后粘土的渗透系数和抗剪强度均增大,压缩系数降低,其中蒙脱石含量为29.6%的粘土添加表面活性剂后渗透系数在10^(-8)cm/s级别;表面活性剂能降低粘土的开裂程度,当其溶液的浓度低于且最接近临界胶束浓度时,开裂抑制效果最为明显。试验结果为表面活性剂改性粘土做卫生填埋场覆盖层提供了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粘土 工程特性 开裂 填埋场覆盖层
下载PDF
双塞头固定化细胞反应器降解TCE 被引量:3
12
作者 艾铄 赵天涛 +5 位作者 张丽杰 许俊洋 何继杰 刘向阳 郭颖 李孝红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00-906,共7页
为探究固定化细胞对三氯乙烯(TCE)的生物降解特性及机理,以优选的活性炭纤维为固定化材料,构建双塞头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利用填埋场覆盖层富集筛选的高效混合菌SWA1为生物介质开展细胞固定化及TCE生物降解研究;运用扫描电镜,荧光定量PCR... 为探究固定化细胞对三氯乙烯(TCE)的生物降解特性及机理,以优选的活性炭纤维为固定化材料,构建双塞头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利用填埋场覆盖层富集筛选的高效混合菌SWA1为生物介质开展细胞固定化及TCE生物降解研究;运用扫描电镜,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考察TCE降解前后固定化微生物微观结构、关键酶表达丰度和混合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1)该固定化细胞反应器对微生物具有良好的固定化效果,且微生物可维持较高活性(甲烷氧化速率为0.6μmol g^(-1) d^(-1));(2)在TCE初始浓度为18 mg/L时,反应1 d降解率为94.1%,降解过程中有8.7μmol有机氯转化为氯离子;(3)反应器中TCE降解关键酶为甲烷单加氧酶和苯酚羟化酶,TCE降解后优势菌属为Anaerolineaceae_unclassified(0.6%-19.9%)和甲基孢囊菌属Methylocystis(0-15.8%).该双塞头固定化细胞反应器能高效去除氯代烃类污染物,可为含氯有机废水高效生物治理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纤维 填埋场覆盖层微生物 固定化细胞反应器 三氯乙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