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比较“模型”与“圆教”标准:牟宗三“境界形而上学”的多维意涵
1
作者 韩立坤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在中西哲学、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中,为把握不同形而上学的理论实质,牟宗三以“本体特性”与“本体功用”为理据区分了“境界本体”与“实有本体”、“第一序本体论”与“第二序本体论”,以“体用关系”为理据区分了“第一序体用论”与... 在中西哲学、儒道佛哲学比较研究中,为把握不同形而上学的理论实质,牟宗三以“本体特性”与“本体功用”为理据区分了“境界本体”与“实有本体”、“第一序本体论”与“第二序本体论”,以“体用关系”为理据区分了“第一序体用论”与“第二序体用论”,并以此将不同形而上学划分为“境界形态形而上学”与“实有形态形而上学”两大类型,建构了“境界形而上学”的理论系统。他始终基于“两序本体论”与“两序体用论”的理论模型,来评判不同形态的形而上学是否有资格称为“圆教”以及属于何种“圆教”,故而“圆教说”也应纳入“境界形而上学”的论域之中。“境界形而上学”有其特殊的立论基础、理论架构与思想旨趣,是深入把握牟宗三哲学尤其是形而上学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也提供了内在把握中国形而上学义理特质的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牟宗三 体用论 境界形而上学 圆教
下载PDF
境界形而上学的理性厚积和非理性薄发——以老庄哲学为范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秀艳 《社科纵横》 2009年第11期102-103,共2页
西方哲学形而上本体是超绝于其所规定的事物表象的唯一实体存在,处于逻辑需要由一个抽象思维上的原始推动力来解释变化和运动的状态;而中国式通变思维的世界是自然的、自为的,不需要任何超越实体的存在。这种互系通变的悟性思维方式使... 西方哲学形而上本体是超绝于其所规定的事物表象的唯一实体存在,处于逻辑需要由一个抽象思维上的原始推动力来解释变化和运动的状态;而中国式通变思维的世界是自然的、自为的,不需要任何超越实体的存在。这种互系通变的悟性思维方式使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成为境界形而上学。本文试图从非理性和理性两个维度解析境界形而上学的外在状貌和深层意蕴,并进而揭示其当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形而上学 理性 非理性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儒佛相通——由境界形而上学谈起
3
作者 宁新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对于儒家和佛家来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超越者。真正的儒和真正的佛乃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存在者,这种"内在超越"者不是远离人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性"中,存在于人的境... 对于儒家和佛家来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超越者。真正的儒和真正的佛乃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存在者,这种"内在超越"者不是远离人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性"中,存在于人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佛是相通的,它们皆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通 境界形而上学
下载PDF
现代新儒家美学与境界形而上学 被引量:1
4
作者 陶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1,共5页
现代新儒家是现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和流派,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价值。其中许多学者都十分注重美学的形而上学维度,并且以境界形上学与美学的沟通融合来阐释人的理想目标与终极关怀。这一致思理路既有别于西方传统美学对实体性... 现代新儒家是现代中国一个重要的学术群体和流派,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与价值。其中许多学者都十分注重美学的形而上学维度,并且以境界形上学与美学的沟通融合来阐释人的理想目标与终极关怀。这一致思理路既有别于西方传统美学对实体性的过分执着,也克服了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对于主体性的过度迷恋,更是与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否定本体、沉溺于感性层面的做法异质殊途。他们以境界性取代了纯粹的实体性和主体性,以超越性取代了纯粹的物质性和娱乐性,最后凝结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美善合一的终极指向,为我们今天重建形而上美学提供了某种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美学 境界形而上学
下载PDF
道家形而上学的理论特质——以“道德之意”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7
5
作者 郑开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9-203,共25页
道家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道德之意",其理论则建基于"无"、"玄"、"反"尤其是"无"的概念之上。"无"的概念及其理论包括从"无形"到"无名"、"无知&q... 道家形而上学的核心在于"道德之意",其理论则建基于"无"、"玄"、"反"尤其是"无"的概念之上。"无"的概念及其理论包括从"无形"到"无名"、"无知"再到"无为"等不同层面的理论内容:"无形"涉及物理学(自然哲学)方面的讨论,从有无之间的张力中思考和把握"道"的特质应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方法;"无知"、"无名"都涉及知识问题的讨论,而对"道的真理"的追寻还需要更具建设性的灵明与智慧;"无名"和"无为"既然是玄德的本质,亦奠定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基础;"无为"和"无心"等概念还逸出了思想世界之外,建构起以心性论和实践智慧为出发点的精神境界理论,而从思想世界到精神境界的进路恰恰显示了道家哲学的理论进深。道家形而上学更清楚地辨明了物理学("论自然")和形而上学("论道")的区别;既近乎古希腊哲人追究"是者"的形而上学,又具有自身超绝名相、不落言诠的特点,且摆脱了物理学(自然哲学)思维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形而上学 道德之意 境界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简论孔子的"性与天道"学说 被引量:1
6
作者 宁新昌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34-37,共4页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 "性与天道"是孔子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了解孔子"性与天道"思想,有助于对其形而上学意义的认识。在孔子那里,如果说"天"主要是在客观意义上使用的,那么,"道"则不乏含有主体性的意义。对于"天道"而言,应该含有"天"和"道"两方面的内容。"性与天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性"是反映"天道"的,"天道"通过"性"表现出来。这一思想应该说体现的是境界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道 境界形而上学
下载PDF
哲学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基石
7
作者 李朝东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1999年第4期11-17,共7页
哲学的本质是对人类生存践行的终极关怀。近代以来 ,中西文化都面临着意义、价值、精神失落的问题 ,拒斥或冷落哲学使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困惑。只有重建哲学或形而上的价值体系 ,才能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奠定基石 。
关键词 精神家园 终极关怀 相对主义 虚无主义 境界形而上学
下载PDF
试析儒家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
8
作者 宁新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8-30,共3页
儒家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表现为,在宇宙论上它认为宇宙的终极原因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本体论上它走向了境界的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它主张宇宙本体是能认识的;在道德观上它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无需上帝拯救灵魂;它坚持&... 儒家文化的非宗教性特征表现为,在宇宙论上它认为宇宙的终极原因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本体论上它走向了境界的形而上学;在认识论上它主张宇宙本体是能认识的;在道德观上它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无需上帝拯救灵魂;它坚持"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的观点,崇高的理想就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宇宙论 本体论 认识论 道德观 境界形而上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超越”——兼论中西哲学“精神超越”的相异与会通 被引量:1
9
作者 彭彦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7-169,共3页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天道,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性;中国传统哲学是从价值论、主体论的角度理解天道,旨在以天道的必然性来证明人道的必然性,以天道的合理性来确定人道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形而上学 境界形而上学 精神超越
下载PDF
由境界形上视阈出发:张载、康德、海德格尔比较
10
作者 宁新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5-121,共7页
康德哲学虽然不能说就是境界形而上学,但他的道德绝对(无待)命令、甚至道德宗教信仰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上境界。然而,他对上帝的公设和信仰则有外在形而上学之嫌。张载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中含有本体、工夫、境界三者同一的思想,但... 康德哲学虽然不能说就是境界形而上学,但他的道德绝对(无待)命令、甚至道德宗教信仰则不能不说是一种至上境界。然而,他对上帝的公设和信仰则有外在形而上学之嫌。张载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其中含有本体、工夫、境界三者同一的思想,但工夫还是第一位的。海德格尔哲学则是彻底的境界形而上学,其中的"存在"就是境界,而"此在"在"时间"中对"烦"、"死"的"思",直接面对生命存在,寻找本真和自由。他们的思想虽有相异,但也相通,可以互补。他们都在思考生命的问题,他们关于生命学问的思想可融于我们当下的"存在"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形而上学 张载 康德 海德格尔
原文传递
“无”的领悟及中西形上学的一个向度——王弼与海德格尔的视域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中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8,128,共13页
在人们较多关注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比较的情况下,此文另辟王弼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比较视角,围绕王弼与海德格尔的“无”概念,从他们关怀“无”的社会史背景、追问和开启“无”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握和领悟“无”等方面,具体... 在人们较多关注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比较的情况下,此文另辟王弼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比较视角,围绕王弼与海德格尔的“无”概念,从他们关怀“无”的社会史背景、追问和开启“无”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握和领悟“无”等方面,具体而微地展现了王弼和海德格尔“无”的多层面性及其各自内涵,并揭示了“无”在中西形而上学中的非主流性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存在、超越境界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