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增信成本分担比例的中小企业信贷循环机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红生 李帮义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5-632,共8页
在银企双方博弈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循环中增信成本分担问题.引进第三方增信机构,建立基于第三方增信的银企博弈模型,讨论了增信成本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分担比例,以及对系统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承担的增信成本比例... 在银企双方博弈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信贷循环中增信成本分担问题.引进第三方增信机构,建立基于第三方增信的银企博弈模型,讨论了增信成本在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分担比例,以及对系统收益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承担的增信成本比例能够帕累托改进银行和企业的收益,中小企业全部承担增信成本,系统收益达到最优,从而通过合理的分担增信成本,达到优化信贷循环模型收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弈 成本分担 利益协调 增信机构
下载PDF
违约概率、融资成本与第三方增信效应:民营企业债样本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肖夏 杨小舟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8,共12页
基于近十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特征以及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支持体系的建设现状,选取2015—2019年民营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的信用债数据,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更容易受到债券违约冲击... 基于近十年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特征以及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支持体系的建设现状,选取2015—2019年民营企业及地方国有企业的信用债数据,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增信效果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更容易受到债券违约冲击;不同增信方式对应的增信效果差异度较大,其中专业第三方增信对于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的增信效果最佳;专业第三方增信机构中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层级越高,增信效果越好,选择与市场化增信机构联合增信,增信效果越好。基于实证结果,建议引导市场理性对待违约事件,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担保基金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大对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力度,拓宽联合增信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债券融资 融资支持体系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 市场化增信机构
下载PDF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增信面临的困惑及相关建议 被引量:5
3
作者 俞子耀 王俊如 《债券》 2013年第3期56-59,共4页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近期已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券所采取的增信措施,阐述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在增信中面临的困惑,通过对传统增信措施的选择分析及借鉴国际经验,提出完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增信方式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债券担保机构风险缓释工具
下载PDF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建议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艳萍 《债券》 2019年第1期55-64,共10页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自2016年发展停滞两年后,于2018年重回公众视野。本文对2018年所发行的CRM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其具有标的债券短期化、创设平均期限缩短、标的主体以AA+级民企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定价机制不健全、交易主体和结构...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自2016年发展停滞两年后,于2018年重回公众视野。本文对2018年所发行的CRM进行了归纳分析,发现其具有标的债券短期化、创设平均期限缩短、标的主体以AA+级民企为主等特点,同时存在定价机制不健全、交易主体和结构单一以及信用缓释功能缺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风险缓释工具 用风险缓释凭证 创设机构债券
下载PDF
资产证券化外部增信问题:基于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盖雪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 2016年第4期3-26,共24页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维护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价值和市场稳定,在设计证券化产品时,要运用外部增信的方式。本文通过规章梳理和案例评析,总结我国现阶段在资产证券化外...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方式,在运作过程中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为了有效规避风险,维护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价值和市场稳定,在设计证券化产品时,要运用外部增信的方式。本文通过规章梳理和案例评析,总结我国现阶段在资产证券化外部增信方面存在的诸如增信方式单一、外部增信缺失、风险集中于原始权益人等问题。我国外部增信各项制度尚不完备,不仅需要配套的法律制度,也需要培育大型的担保机构、债券保险机构,以更好地分散金融风险,促进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用风险 外部 增信机构 案例研究
原文传递
助贷业务创新与监管研究(二) 被引量:2
6
作者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课题组 顾雷 《国际融资》 2020年第6期51-61,共11页
助贷机构成为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是金融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形成的结果,目前助贷行业中的关键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法律地位不清晰,从而可能导致助贷机构鱼龙混杂、违规操作,不断推高助贷利率,不仅损害普惠金融... 助贷机构成为中国现行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是金融创新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形成的结果,目前助贷行业中的关键问题是监管不到位、政策不明确、法律地位不清晰,从而可能导致助贷机构鱼龙混杂、违规操作,不断推高助贷利率,不仅损害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真正需要低息贷款的需求方难以获得资金。这个问题需要中央监管部门首先尽快明确助贷业务的法律地位,明确商业银行、助贷机构的业务规范。对在助贷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合规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明确相关政策以便纠偏。同时,资金方和互联网金融平台,都需要进行充分的压力测试以应对监管政策的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贷业务 贷体系 增信机构 准则 监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