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及C、Mn配分增塑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亚强 张宏军 +2 位作者 陈连生 宋进英 魏英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6-90,共5页
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时C、Mn配分对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组织都为马氏体,其中DQ工艺处理后马氏体部分呈块状形态,Q-P工艺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P-Q工艺更细长,I-Q-P工艺得到&qu... 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时C、Mn配分对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组织都为马氏体,其中DQ工艺处理后马氏体部分呈块状形态,Q-P工艺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P-Q工艺更细长,I-Q-P工艺得到"板条束"马氏体形貌;钢经I-P-Q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较DQ工艺提高了5.7%,残留奥氏体量为3.7%;钢经Q-P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达到22.8%,残留奥氏体量提高到6.8%;经I-Q-P工艺处理钢具有最优异的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31 800 MPa·%,残留奥氏体量达到最大的10.6%;Mn配分是在奥氏体化之前提高奥氏体稳定性,C配分增塑效果高于Mn配分,C、Mn配分综合作用使钢具有最优的组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分 组织性能 残留奥氏体 增塑机制 直接奥氏体化淬火(DQ) 奥氏体化盐浴配分(Q-P) 双相区奥氏体化淬火(I-P-Q) 双相区奥氏体化盐浴配分(I-Q-P)
原文传递
聚氯乙烯增塑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敏 李红春 牛永盛 《聚氯乙烯》 CAS 2016年第12期10-12,33,共4页
概述了传统聚氯乙烯增塑剂的种类以及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增塑机制,重点介绍了几种环保聚氯乙烯增塑剂,分析了我国聚氯乙烯行业的现状以及聚氯乙烯增塑剂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聚氯乙烯 增塑机制
下载PDF
1.0GPa级I&QP钢组织调控及增强增塑性机制 被引量:12
3
作者 侯晓英 孙卫华 +3 位作者 王业勤 金光宇 曹光明 任东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2-138,146,共8页
为研究1.0GPa级I&QP钢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机制,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并分析其组织性能特征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不小于85%且晶粒尺寸细小(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 为研究1.0GPa级I&QP钢的微观形貌特征及增强增塑机制,采用不同退火工艺制度并分析其组织性能特征及其对强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将热轧初始组织调控为体积分数不小于85%且晶粒尺寸细小(3~5μm)的针状贝氏体组织,经过I&QP工艺处理后,易于将最终微观组织调控为大于70%的不同位向存在的"板条簇"贝氏体组织、少量晶粒尺寸小于2.5μm的铁素体以及不小于14.5%的片层状残余奥氏体三相混合组织。临界区加热温度适当降低到850℃后,I&QP钢晶粒细化,同时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增加至60.2%,在相变、细晶、析出和位错综合增强增塑机制作用下,抗拉强度大于1.0GPa,强塑积达到30.2GPa·%,同时扩孔率达到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GPa级高强钢 I&QP工艺 初始热轧组织 增塑机制 微观组织调控
原文传递
低碳中锰Q690F高强韧中厚板生产技术 被引量:7
4
作者 齐祥羽 朱晓雷 +1 位作者 胡军 杜林秀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83-487,共5页
对低碳中锰Q690F高强韧中厚板进行了控扎控冷和热处理工艺试验,观察了显微组织,测定了拉伸和冲击性能,并阐述了其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中锰钢的显微组织为亚微米尺度的回火马氏体+逆转变奥氏体的复合层状组织.中锰中厚板1/4厚度位置的... 对低碳中锰Q690F高强韧中厚板进行了控扎控冷和热处理工艺试验,观察了显微组织,测定了拉伸和冲击性能,并阐述了其强韧化机制.结果表明:中锰钢的显微组织为亚微米尺度的回火马氏体+逆转变奥氏体的复合层状组织.中锰中厚板1/4厚度位置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60℃冲击功分别为725 MPa,840 MPa,27. 7%,130 J.逆转变奥氏体发生相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产生的应变硬化是中锰钢主要的强化机制; TRIP效应吸收大量的应变能,推迟颈缩,增加均匀延伸率,是中锰钢主要的增塑机制; TRIP效应有效地提高了裂纹形成功和裂纹扩展功,是中锰钢主要的韧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锰钢 Q690F TRIP效应 强化机制 增塑机制 韧化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