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5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我国迎合世俗的文学评论增多之因窥析──以朝鲜族文学评论为主
1
作者 朴基炳 王玉木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15-119,共5页
近年我国文学评论迎合世俗之情者有增多之势。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对极左政治棍子的反拨心志;被脉脉的人情所左右;编辑(作家)历来主宰稿件的取舍;评论家出于个人的功利目的而故作多情;出之于作家对评论的冷落和误解;作家和评论家... 近年我国文学评论迎合世俗之情者有增多之势。其原因主要是:出于对极左政治棍子的反拨心志;被脉脉的人情所左右;编辑(作家)历来主宰稿件的取舍;评论家出于个人的功利目的而故作多情;出之于作家对评论的冷落和误解;作家和评论家对文学评论的模糊认识;读者对文学评论的不正确态度;受到全国评论界不正常评论的影响;由于评论家的水平有限而导致的以说好话敷衍塞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迎合世俗的文学评论 增多之因 朝鲜族文学评论
下载PDF
Notch信号通路在成人EB病毒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彧 李连香 高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0-926,共7页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 目的:观察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Notch信号通路分子和Th22细胞的变化,检测抑制Notch信号通路对Th22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纳入42例IM患者和21例健康对照者,采集外周血,分离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L)-17和IL-2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IL-17+Th17细胞和CD3+CD4+IL-22+Th22细胞比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Th17转录因子维甲酸相关孤独核受体γt(RORγt)、Th22转录因子芳香烃受体(AhR)及Notch信号通路分子(包括Notch受体、Notch配体、Notch下游分子)mRNA相对表达量。纯化CD4+T细胞,使用γ-分泌酶抑制剂(GSI)刺激培养,检测GSI刺激后细胞增殖、Th17和Th22细胞比例、IL-17和IL-22分泌、转录因子mRNA相对表达量变化。结果:IM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otch1和Notch2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58±3.18、4.73±1.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9±0.12、1.07±0.15(均P<0.001),而Notch3和Notch4 mRNA相对表达量在IM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组Notch配体DLL1和Jagged1 mRNA相对表达量、Notch信号下游分子Hes1、Hes5和Hey1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IM患者Th17和Th22细胞比例分别为5.03%±1.15%、4.48%±1.29%,均高于对照组的4.36%±0.82%、3.83%±0.55%(均P<0.05);血浆IL-17和IL-22水平分别为(301.1±53.82)pg/ml、(101.2±16.45)p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37.2±72.18)pg/ml、(84.75±11.83)pg/ml(均P<0.001);RORγt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25±0.22、1.21±0.12,均高于对照组的0.99±0.15、1.04±0.11(均P<0.001)。CD4+T细胞增殖水平、Th17细胞比例、IL-17分泌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在无GSI刺激组和经GSI刺激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GSI刺激后Th22细胞比例、IL-22分泌和AhR mRNA相对表达量较无GSI刺激降低(均P<0.05)。结论:Notch信号通路通过AhR调控IM患者CD4+T细胞分泌IL-22,Notch-AhR-Th22细胞通路可能参与IM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STEIN-BARR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NOTCH信号通路 TH22细胞
下载PDF
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386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王莉 刘爱国 +5 位作者 王雅琴 黄永建 侯凌 张艾 王松咪 胡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28,共4页
目的 了解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提升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分布,炎症因子特点。结果 纳入386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 目的 了解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帮助临床医师提升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原因,年龄、性别分布,炎症因子特点。结果 纳入386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平均发病年龄(2.0±0.3)岁,<3岁患儿294例(76.2%)。中位血小板计数为626.5(567.8~701.0)×10^(9)/L,在病程8.0(7.0~11.0)天,血小板计数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143例患儿在病程恢复期规律监测血常规,血小板在病程10.0(7.0~14.0)天恢复正常。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最常见的原因为感染(94.6%),感染最常见的3种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真菌和腺病毒。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儿的白细胞介素(IL)-1β、IL-2受体、IL-6、IL-8、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高于血小板正常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针对原发病治疗后血小板即可恢复正常,除川崎病,其余患儿均无需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性 血小板增多 感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致反复脑梗死一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孟庆芳 张征 +5 位作者 王蕾 李霞 姬琳 赵婧 张明庆 王兴臣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412-414,共3页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2周”于2021-8-25首次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10~30 min不等。既往偶在情绪激动时血压偏高,最高达154/90 mmHg(1 mmHg=0.133 kP... 1病例报告患者男,54岁。因“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2周”于2021-8-25首次入院。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左侧面部和肢体麻木,共发作3次,每次持续10~30 min不等。既往偶在情绪激动时血压偏高,最高达154/90 mmHg(1 mmHg=0.133 kPa),未服用降压药。无特殊家族史。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脑梗死 肺栓塞 抗凝 糖皮质激素类
下载PDF
系统评价消融与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5
作者 马如超 魏涛涛 +3 位作者 陈刚 宋瑞霞 马贵清 林欣 《心脏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0-426,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消融与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22年7期)、Web of Science、CBMdisc、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中评价消融与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目的系统评价消融与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22年7期)、Web of Science、CBMdisc、中国知网学术总库、万方数据库中评价消融与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07月。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使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评价研究质量。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加权均数差(WMD)及95%CI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95%CI表示。共选出纳入5项相关研究,包括204例研究对象。结果消融组较外科手术组舒张压下降程度低(WMD=5.19,95%CI:0.96~9.43),但住院时间短(OR=1.6,95%CI:-2.37~-0.83),均P<0.05。而两组间其他指标包括收缩压、药物使用量、血钾、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高血压危象和总并发症无明显差异。Funnel漏斗图显示纳入的有关手术成功率的5项研究无发表偏倚,使用Begg,s及Egger’s检验也提示无发表偏倚(P值分别为0.81和0.80)。结论消融手术和外科手术在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安全性是相当的,外科手术可明显降低舒张压,消融可缩短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消融 外科手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和分型以及临床转归中的应用
6
作者 谭璐 陈涛 +2 位作者 高洪蛟 陈彦希 任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92-2599,共8页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 背景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作为继发性高血压中发病率最高、心脑血管危害大但手术后治愈率高的疾病,已被各大高血压指南推荐扩大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但该类患者的确诊、分型和治疗后临床转归判定方式繁多且存在较多争议。卡托普利抑制试验(CCT)因其便捷、安全可直接用于社区、门诊,期望CCT能对PA患者进行全程管理以改善预后。目的 探究CCT对PA的诊断、分型以及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方法 选取2020-10-01—2022-12-3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接受内分泌性高血压病因筛查并登记的8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经筛选后最终370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23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纳入EH组,247例PA患者分别纳入单侧醛固酮瘤(APA)组81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组55例和未分型PA(u-PA)组111例。比较4组间差异并绘制CCT后各指标及联合诊断P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其次绘制CCT后各指标诊断APA和IHA亚型的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CT对APA和IHA的分型判断能力。最后根据术后临床结局将单侧肾上腺切除患者分为3组:未缓解组11例、临床改善组27例和临床缓解组54例,比较3组间差异并判断CCT对APA患者术后临床转归的判断能力。结果 CCT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对PA的诊断效能最高(AUC=0.921,95%CI=0.893~0.950),最佳截断值为11.7 ng/d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和86.0%;CCT后醛固酮/肾素比值(ARR)对PA也有较好的诊断效能(AUC=0.868,95%CI=0.823~0.923),最佳截断值为2.8(ng/dL)/(mU/L),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2%和81.0%。CCT后PAC>17.0 ng/dL可协助诊断APA亚型,CCT后PAC<11.7 ng/dL同时ARR<2.8(ng/dL)/(mU/L)的患者可排除APA亚型。在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87.2%患者经CCT后PAC<11.7 ng/dL,89.7%患者CCT后ARR<2.8(ng/dL)/(mU/L)均接近术后临床缓解水平(88.0%)。结论 CCT可全程用于PA患者的诊断、分型和临床转归评价,CCT后PAC及CCT后ARR诊断PA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7 ng/dL和2.8(ng/dL)/(mU/L),也可用于APA的分型判断以及术后生化缓解的判断。CCT前采血检验临床意义小,可适当简化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卡托普利 卡托普利抑制试验 单侧醛固酮瘤 醛固酮/肾素比值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腹部内脏脂肪与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
7
作者 唐丽 李莉明 +2 位作者 蒋耀军 刘宏建 高剑波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769-772,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分布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高血压查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A的54例患者,利用定量CT(QCT)测量腰1~3椎体的BMD值,测量腰2椎体层面...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腹部内脏脂肪分布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2月因“高血压查因”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A的54例患者,利用定量CT(QCT)测量腰1~3椎体的BMD值,测量腰2椎体层面的腹部总脂肪面积(TFA)、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FA)及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FA)。按照BMD值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组,24例)、B组(骨量正常组,30例)。结果与B组相比,A组年龄、VFA、总胆固醇及立位的血浆醛固酮浓度(PAC)与肾素活性(PRA)的比值增高,立位的血浆肾素水平降低(P<0.05);相关分析显示BMD与年龄(r=-0.521、P<0.05)、VFA(r=-0.373,P<0.05)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后,VFA是BM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进一步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增多较非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BMD值降低(P<0.05)。结论内脏脂肪增多的PA患者更容易表现为低骨量,VFA增高可能是PA患者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骨密度 内脏脂肪面积 定量CT
下载PDF
骨髓形态学对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8
作者 李芳 殷雨梅 +4 位作者 白洁 李芹 吴涛 朴文花 李雯雯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276-280,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病理特征、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在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e-PMF)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68例既往根据2008版世界卫生组织(WHO)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诊断标准初诊... 目的探讨骨髓巨核细胞病理特征、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在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e-PMF)及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68例既往根据2008版世界卫生组织(WHO)骨髓增生性肿瘤(MPN)诊断标准初诊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及ET的患者,依据2016年版WHO诊断标准对患者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进行重新评估,并收集其实验室检查、临床特征、诊断分型及基因突变检测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依据更新诊断标准重新分型后,ET患者23例,PMF患者45例,其中pre-PMF 22例(占PMF的49%),明显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overt-PMF)23例(占PMF的51%)。男性35例(51%)、女性33例(49%),年龄≥65岁患者24例(35%),白细胞增多35例(51%),贫血17例(25%),血小板降低10例(15%),脾肿大25例(37%)。pre-PMF组Ⅰ型、Ⅱ型、Ⅲ型、Ⅴ型巨核细胞百分比均高于ET组(P均<0.01),ET组Ⅳ型巨核细胞百分比高于pre-PMF组(P<0.01)。ET、pre-PMF和overt-PMF组的JAK2V617F、CALR、MPL驱动基因突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和pre-PMF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病理改变不同,结合JAK2V617F、CALR、MPL驱动基因突变及纤维增生分级及临床特征对于pre-PMF和ET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早期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巨核细胞
下载PDF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行性探讨
9
作者 董徽 左毓杰 蒋雄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20-923,共4页
近年来,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ASI)治疗高血压受到广泛关注,osilodrostat、baxdrostat、lorundrostat和dexfadrostat等药物相继被研发并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本文拟对当前ASI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结果... 近年来,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aldosterone synthase inhibitor,ASI)治疗高血压受到广泛关注,osilodrostat、baxdrostat、lorundrostat和dexfadrostat等药物相继被研发并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本文拟对当前ASI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结果及存在的问题和争议进行阐述,并探讨ASI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醛固酮合成酶抑制剂 醛固酮
下载PDF
口底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行肿瘤切除加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的护理
10
作者 董晓琪 叶国凤 邵丽红 《护理与康复》 2024年第9期76-78,共3页
总结1例口底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行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落实血栓的早期阶段观察及干预管理;实施出血的监测与防护管理;精细化护理预防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根据血小板计数动态调整羟基脲类药物的应用;启动全程个性化营养干... 总结1例口底癌伴血小板增多症行游离皮瓣移植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落实血栓的早期阶段观察及干预管理;实施出血的监测与防护管理;精细化护理预防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根据血小板计数动态调整羟基脲类药物的应用;启动全程个性化营养干预。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住院第41天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底癌 血小板增多 皮瓣移植 护理
下载PDF
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ANK1基因新发突变1例报告
11
作者 张媛媛 李中原 胡晓红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465-468,475,F0002,共6页
分析1例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临床特点、诊疗流程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皮肤黄染,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达30%。基因测序患儿ANK1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母亲同样位点突变,且有类似病史。该基... 分析1例新生儿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spherocytosis,HS)的临床特点、诊疗流程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儿皮肤黄染,外周血涂片球形红细胞比例达30%。基因测序患儿ANK1基因有1个杂合突变。母亲同样位点突变,且有类似病史。该基因突变位点未被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tic Mutation Database,HGMD)收录,无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HS临床表型无特异性,在新生儿早期主要表现为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出生后1周左右出现贫血。基因检测是发现Coombs阴性的新生儿和婴儿溶血性贫血病因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K1基因 新发突变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新生儿
下载PDF
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2
作者 熊婷 陈峰 +3 位作者 叶瑶 钟龙青 徐忠金 吴崇军 《江西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表现不典型、缺乏明确的家族遗传史HS患者的认识。方法 回顾一例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H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男,13岁3月,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早期诊断不明确,后经基因检测... 目的 提高临床医生对表现不典型、缺乏明确的家族遗传史HS患者的认识。方法 回顾一例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H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男,13岁3月,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首发表现,早期诊断不明确,后经基因检测最终确诊为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型。结论 部分HS表现不典型、缺乏明确的家族遗传史,在诊断不确定或疑似HS的情况下,需进行基因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溶血 首发表现 青少年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
下载PDF
JAK2V617F突变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并缺血性卒中10例临床特征分析
13
作者 詹自雄 陈宏 蓝梅平 《当代医学》 2024年第8期157-161,共5页
目的分析JAK2V617F突变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并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例及武平县医院收治的3例JAK2V617F突变性ET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临床表现... 目的分析JAK2V617F突变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并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21年5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例及武平县医院收治的3例JAK2V617F突变性ET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骨髓细胞学)、影像学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10例JAK2V617F突变性ET合并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多发性脑梗死7例,单发性脑梗死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MRI显示3例患者病灶存在出血转化。9例脑梗死患者行血管评估,7例存在大动脉中重度狭窄或者闭塞。1例超急性期就诊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症状好转。二级预防:6例使用抗血小板、联合骨髓增生抑制剂,病情改善;3例起初仅用抗血小板治疗,病情反复,加用羟基脲治疗后2例病情改善。结论JAK2V617F突变性ET常引起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多发性脑梗死且病灶较易出血,在抗血小板的基础上加用骨髓增生抑制剂可能有利于预防病情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 JAK2V617F突变 卒中 影像学
下载PDF
儿童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改变
14
作者 靳丹丹 周卫芳 《右江医学》 2024年第7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γ-IFN、IL-1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收治的EBV感染的IM患儿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健康儿童6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IM患儿及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IL-6、IL-10、γ-IFN)水平。结果病例组细胞因子IL-6、IL-10、γ-IFN高于对照组(P<0.05或0.001)。病例组CD3^(+)、CD3^(+)CD8^(+)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而CD3^(+)CD4^(+)、CD19^(+)CD23^(+)、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比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AST、LD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病例组IL-6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10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血浆EBV-DNA病毒载量、ALT、AST、LDH均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异型淋巴细胞百分比、WBC、ALT、LDH无相关性(P>0.05),与血浆EBV-DNA病毒载量和AST呈正相关(P<0.05)。病例组IL-6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或0.001),与CD3^(+)CD4^(+)、CD3^(-)CD19^(+)百分比、CD4^(+)/CD8^(+)呈正相关(P<0.05或0.001),与CD19^(+)CD23^(+)、CD3^(-)CD(16+56)^(+)百分比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IL-10与CD19^(+)CD23^(+)、CD3^(-)CD19^(+)百分比呈正相关(P<0.05),与CD3^(+)呈负相关(P<0.05),与CD3^(+)CD4^(+)、CD3^(+)CD8^(+)、CD3^(-)CD(16+56)^(+)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病例组γ-IFN与CD3^(+)、CD3^(+)CD8^(+)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CD19^(+)CD23^(+)、CD3^(+)CD4^(+)、CD3^(-)CD(16+56)^(+)、CD3^(-)CD19^(+)百分比、CD4^(+)/CD8^(+)无相关性(P>0.05)。结论EBV感染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免疫改变和炎症反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IL-6、IL-10、γ-IFN参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免疫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EB病毒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15
作者 陈晨 马占龙(审校)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24年第6期712-718,共7页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准确诊断和分类,对于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T、MRI、超声、分子成像以及影像组学已用于P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简要介绍PA的病理基础及临床诊断方法,并就多种影像技术在PA中的应用研究...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的准确诊断和分类,对于临床上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CT、MRI、超声、分子成像以及影像组学已用于P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简要介绍PA的病理基础及临床诊断方法,并就多种影像技术在PA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超声 分子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 影像组学
下载PDF
干扰素α-2b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栓再发事件风险的影响
16
作者 洪艳 徐道云 +1 位作者 陈静雅 胡影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5期483-486,共4页
目的:研究干扰素α-2b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栓再发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5月淮南市朝阳医院内科确诊的82例PV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 目的:研究干扰素α-2b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患者炎症因子及血栓再发事件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5月淮南市朝阳医院内科确诊的82例PV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测定血液学指标,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200 g/L,则行静脉放血治疗,300 mL/次,1~2次/周,同时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α-2b注射液皮下注射,300万U/次,3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再次动脉或静脉血栓发生率,治疗前后血液学指标(PLT、RBC、WBC、Hb)、凝血功能[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IL-17、IL-21]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3.998,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学指标降低,且观察组各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APTT、PT、TT升高,Fbg降低,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降低,EPO升高,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观察组再次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α-2b用于PV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外周血象及凝血功能,提升疗效,拮抗炎症反应,降低PV患者血栓再发风险,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 干扰素Α-2B 血栓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一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居瑞雪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11期781-784,共4页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ymphocytic variant of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L-HES)是一种异常的克隆T淋巴细胞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存在表型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本文报道一例49岁L-HES男性患者...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lymphocytic variant of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L-HES)是一种异常的克隆T淋巴细胞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其特征为骨髓或外周血中存在表型异常的T淋巴细胞群。本文报道一例49岁L-HES男性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史13年,半年前出现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病理示皮病性淋巴结炎,伴反应性增生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19.3%),异常T淋巴细胞群,免疫表型为CD3(-)CD4(+)CD8(-)CD5brightCD7(-)。给予口服甲泼尼龙36 mg/d好转,出院后甲泼尼龙减量至8 mg/d维持治疗可控制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疹 淋巴结肿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淋巴细胞变异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下载PDF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进展
18
作者 刘倩 张伟锋 张天译 《天津科技》 2024年第9期75-78,共4页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该病合并症多,主要为血栓性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服用西药虽然能控制细胞数目的增长,但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生存期较长,中医治...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该病合并症多,主要为血栓性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服用西药虽然能控制细胞数目的增长,但副作用较大,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生存期较长,中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西药用量、减轻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述近年来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及辩证论治方面的认识,展望未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红细胞增多 中医 综述
下载PDF
血常规参数在鉴别诊断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中的价值
19
作者 陈静 史利欢 +2 位作者 谢昕 范朋凯 许哲 《临床研究》 2024年第4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 目的探究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AST)使用血常规参数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38例IM患儿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另外选取38例AST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比两组血常规参数,主要包括炎性血清因子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清淋巴细胞参数[淋巴细胞复杂程度(L-X)、淋巴细胞荧光强度(L-Y)、淋巴细胞大小(LZ)]与血清中性粒细胞参数[中性粒细胞复杂程度(N-X)、中性粒细胞荧光强度(N-Y)、中性粒细胞大小(N-Z)]。结果两组WBC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NLR、MLR、PLR检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X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L-Y、LZ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Z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检测N-X、N-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可通过血常规参数NLR、MLR、PLR、L-Y、LZ、N-X、N-Y给予IM、AST辅助鉴别诊断,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常规参数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造影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贻熙 孙文哲 +5 位作者 晋冰楠 王雨 熊洪亮 杨娇 李宁 董一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0-766,共7页
目的: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肾上腺动脉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PA并行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的119例患者的DSA图像,描述肾上腺动脉的数... 目的:明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肾上腺动脉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PA并行经皮超选择性肾上腺动脉栓塞的119例患者的DSA图像,描述肾上腺动脉的数量、起源、分布、角度和直径。结果:119例PA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11)岁,其中男性71例(59.7%)。所有患者均成功找到至少1条肾上腺动脉,共获得192条肾上腺动脉,其中肾上腺上、中、下动脉分别有20条(10.4%)、40条(20.8%)、132条(68.8%),起源于肾动脉、腹主动脉、膈下动脉的肾上腺动脉分别有82条(42.7%)、72条(37.5%)、38条(19.8%)。72.8%(83/114)的左肾上腺动脉和60.3%(47/78)的右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腰椎水平。28.1%(54/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2腰椎水平,4.2%(8/192)的肾上腺动脉分布在第12胸椎水平。左肾上腺动脉与起源动脉肾动脉、副肾动脉、腹主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35.90°~160.07°、27.08°~171.99°、0°~158.70°,右肾上腺动脉与上述起源动脉的夹角范围分别为18.43°~172.53°、69.26°~114.62°、12.32°~232.85°。左、右肾上腺动脉的平均直径分别为(0.98±0.45)mm和(1.27±0.42)mm。结论:本研究提供了PA患者较为详细的肾上腺动脉放射学解剖特征,作为人体解剖学特征的补充,可为肾上腺动脉介入治疗提供实用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动脉 选择性造影 放射学 解剖学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