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勇 武汉忠 +2 位作者 常燕翔 朱华 夏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第6期95-98,共4页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 目的分析应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为该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台市人民医院在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6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颈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所有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人工智能辅助头颈部CTA检查的检出情况、诊断效能,包括阳性例数检出情况、病灶大小(病灶>5mm、3~5mm、<3mm)检出情况。结果68例研究对象经金标准检查,其中阳性53例,阴性15例,经CTA检查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08)。53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金标准检查出61个病灶;经CTA检查颅内动脉瘤病灶大小(病灶>5 mm、3~5 mm)与DSA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appa分别为0.651、0.666,P<0.05);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92.45%、89.71%,且对>5mm、3~5mm的病灶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较<3mm病灶更高(均P<0.05)。结论在颅内动脉瘤中,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病灶>5mm、3~5mm患者的诊断效能较高,因此,临床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时运用人工智能辅助头颈CTA的检查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筛查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人工智能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 准确性
下载PDF
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2
作者 于永华 《大医生》 2024年第3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与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海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动态增强MRI及MSCT检查,分别采集动脉期、全肝门脉期及延迟期图像及数据进行分析,以病理活检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病理活检结果显示,11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36例,良性病变76例。动态增强MRI诊断恶性病变35例,良性病变77例;MSCT诊断恶性病变32例,良性病变80例;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准确率高于MSCT(P<0.05)。结论 动态增强MRI与MSCT在肝脏占位性病变性质鉴别均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且动态增强MRI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肝脏占位性病变
下载PDF
3.0T磁共振成像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徐轶楠 王海红 +3 位作者 底胜霞 陈雷 马燕山 焦浩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12期2448-2451,共4页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在石家庄市中医院经手术证实的126例肛瘘病人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 T MRI和MSCT检查。根据Parks分类法对比3.0 T MRI和MSCT对肛瘘病人检查的准确率,分析两项联合对肛瘘临床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3.0 T MRI联合MSCT诊断肛瘘外口的准确率(99.03%)高于MSCT单独诊断(90.29%),联合诊断主瘘管的准确率(100.00%)高于3.0 T MRI、MSCT各自单独诊断(93.65%、91.27%)(P<0.01),联合诊断肛瘘内口、瘘管分支、脓肿与各自单独诊断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T MRI联合MSCT诊断括约肌间型、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外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8.48%、100.00%、100.00%、100.00%。结论3.0 T MRI联合MSCT对肛瘘临床分型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瘘 3.0 T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临床分型 诊断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莹莹 王二君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6期23-26,共4页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及动态增强检查在周围型小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焦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周围型小肺癌患者20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结果分成肺癌组(135例)与肺炎组(69例),统计对比两组CT影像特征,分析CT薄层扫描以及动态增强的诊断价值。结果肺癌组不规则形病灶、边界模糊、毛刺状边界、空泡、强化、血管侵犯占比均高于肺炎组(P<0.05);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均高于单一CT薄层平扫、动态增强(P<0.05);CT薄层扫描平扫、动态增强联合诊断分期结果和病理结果kappa值为0.916,高于单一检查方式(P<0.05)。结论CT薄层扫描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应用于周围型小肺癌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并能为临床分期鉴别提供可参考依据,便于临床早期制定针对性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 薄层扫描 动态增强 周围型小肺癌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灵敏度、特异度对比研究
5
作者 魏士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2期057-060,共4页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 分析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和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效能。方法 于2021年1月-2023年12月之间共筛选出80例患者,对其相关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将其随机分组后,组内各自包含40例患者,分别为MSCT检查的对照组、MRI检查的观察组,基于临床综合判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查结果在骨折类型方面诊断的准确率、特异度、灵敏度、误诊率、漏诊率,以及对合并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观察组的不同骨折类型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异度和灵敏度高于对照组,误诊率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且合并损伤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对比均体现出了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隐匿性骨折类型的诊断率均较MSCT高,灵敏度、特异度也更好,且更能够诊断合并损伤相关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更有利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 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 膝关节隐匿性骨折 灵敏度 特异度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苏乃川 李春洁 +1 位作者 史宗道 杨娴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6-39,44,共5页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 目的评价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在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OVID)和EMBASE(检索时间为2010年12月13日),并采用手工检索19种中文口腔医学期刊的方法收集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性试验。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献纳入及文献质量评价,应用MetaDisc 1.4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9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以淋巴结分区为单位)的合并敏感度、合并特异度分别为0.84、0.93;诊断比值比为47.89;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973 8。结论 PET/CT对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很高,可以作为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但在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其诊断费用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肿瘤 电子发射体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转移 敏感度与特异度
下载PDF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
7
作者 罗鸿 王文轩 +3 位作者 张春国 郭志伟 陈华平 张福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502-508,514,共8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南充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测[非钙化斑块体积(non-calcified plaque volume,NCPV)、钙化斑块体积(calcified plaque volume,CPV)]及血清炎症标志物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 chemokine ligand 12,CXCL12)]。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样条函数与Logistics回归相结合的限制性立方样条法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及炎症标志物与ACS患者预后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重度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对照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病情为重度的危险因素(OR=3.280、1.014、1.072、3.569、2.595,P<0.05)。预后不良组病变血管支数≥3支患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组,NCPV、CPV、TNF-α、MCP-1、CXCL12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血管支数≥3支,NCPV、CPV、TNF-α、CXCL12高水平是ACS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4.522、1.011、1.120、4.380、1.850,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关联强度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5)。NCPV、CPV、TNF-α、CXCL12与ACS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特别当NCPV>36.73 mm3、CPV>36.73 mm3、TNF-α>2.79 ng/mL、CXCL12>8.34 ng/mL时,ACS患者预后不良风险随NCPV、CPV、TNF-α、CXCL12升高而升高。结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NCPV、CPV及炎症标志物TNF-α、CXCL12与ACS患者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肿瘤坏死因子-α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CXC趋化因子配体12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累下肢骨骼肌代谢与功能的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海敏 刘奕 +2 位作者 何薇 张旻佳 蔡晓唏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76-778,共3页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 目的通过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PET/CT)分析并比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下肢骨骼肌组织中葡萄糖代谢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2例单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双侧小腿肌肉进行18F-FDG PET/CT检测,将单侧受累下肢肌群设为病例组,将对侧健康肢体设为对照组。测定双下肢小腿受累肌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并进行比对,分析检测结果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日本骨科协会(JOA)腰椎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分(VAPS)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L4~L5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前侧肌群和L5~S1椎间盘突出累及小腿后侧肌群的△SUVmax分别为0.05±0.03和0.06±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9±0.13和0.23±0.18(P值均<0.01)。病例组△SUVmax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呈正相关(R2=0.974,P<0.01),与JOA评分呈负相关(R2=-0.779,P<0.01),与VAPS呈正相关(R2=0.608,P<0.05)。6例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受累肌群△SUVmax均显著高于术前(P值均<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骶神经慢性卡压可致下肢受累,骨骼肌发生葡萄糖代谢改变,可通过18F-FDG PET/CT测定评估。18F-FDG PET/CT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肌肉功能改变的评估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肢 肌肉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电子发射/计算机辅助断层扫描成像
下载PDF
18F-NaF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学慧 聂毛晓 赵全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0期820-822,共3页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大部分心血管事件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的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是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根本原因。而有创性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这些传统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这些斑块,近年的研究发现这些高风险斑块(所谓的易损斑块)有某些组织病理学特性。因此,能否利用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性,寻找易损斑块无创检测方法是现代成像技术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磁共振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智翔 崔博 +1 位作者 李天云 解非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3期9-13,共5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与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原发性肝癌(PH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选取PHC患者106例。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SCT与Gd-DTPA增强MRI对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结果106例患者术前有146个病灶,其中43个病灶存在肿瘤残余,MSCT诊断肿瘤残余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6.30%、81.40%、88.35%,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5.89%、95.35%、96.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个病灶存在肿瘤复发,MSCT诊断肿瘤复发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36%、80.56%、90.91%,低于Gd-DTPA增强MRI的97.26%、97.22%、9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PHC患者TACE后肿瘤残余、复发的诊断中,Gd-DTPA增强MRI优于M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钆喷替酸葡甲胺 增强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下载PDF
^18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肇博 王小姣 +2 位作者 杨剑 茅娟莉 李晓红 《癌症进展》 2020年第12期1217-1220,1235,共5页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 目的探讨^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接受R-CHOP方案化疗的78例DLBCL患者。记录18F-FDG PET/CT的初始(化疗前)参数和中期(化疗3~4个疗程)参数,观察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不良的关系及初始、中期参数对预后的评估效能,并对患者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Ann Arbor分期为Ⅲ期及以上、是否合并结外病变、预后指数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P<0.05);性别可能与DLBCL患者的预后不良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B症状、预后指数、MTV-o>截断值、MTV-m>截断值、TLG-o>截断值、TLG-m>截断值均可能与DLBCL患者的远期预后有关(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低MTV-o、低MTV-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MTV-o、高MTV-m患者,低TLG-o、低TLG-m患者的2年PFS率均高于高TLG-o、高TLG-m患者(P<0.05)。细化研究结果显示,高MTV-o组中,低MTV-m的患者的PFS率明显高于高MTV-m患者(P<0.01);高TLG-o组中,低TLG-m的患者的PFS率高于高TLG-m患者(P<0.05)。结论相较于单纯检测初始参数,合理利用MTV-m、TLG-m等中期参数有利于较好地反映DLBCL的显像特点,科学监测DLBCL对于化疗的反应性,进而准确、高效地评估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显像特点 预后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 被引量:6
12
作者 于山 朱曼 《黑龙江医学》 2021年第13期1431-1432,共2页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HI分型、病灶位置。结果:62例患者经DSA诊断共确诊50例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HI 48例(96.00%)较对照组41例(82.00%)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8.23±1.03)mm~2,病灶数量为(2.56±0.44)个,CT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10.38±1.17)mm~2,病灶数量为(2.48±0.37)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1)。结论:CT、DW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但MRI能够明显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出血性脑梗死
下载PDF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在胆道狭窄性质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郭胜男 李东启 +2 位作者 王广平 张广清 石小溪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1年第2期204-206,共3页
胆道狭窄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可伴有黄疸,多是由于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原因刺激导致的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内腔逐渐变得狭窄,可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胆道[1],但在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胆管的狭窄性质... 胆道狭窄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可伴有黄疸,多是由于胆道手术史、胆囊结石、胆管炎症等原因刺激导致的胆管壁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内腔逐渐变得狭窄,可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胆道[1],但在术前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胆管的狭窄性质,便于指导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常用于诊断胆道狭窄的手段是影像学检查,常选择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动态增强(DCE-CT)。MRCP是近年来发展的非介入性胆管成像技术,不使用造影剂,通过重T2加权技术使得胆汁与胰液呈现为明亮的高信号,周围器官组织呈低信号,可获得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相似的胰胆管图像,但单独使用MRCP检查诊断道狭窄性质受患者呼吸的影响,使得结果准确度稍低[2]。DCE-CT是经静脉注入含碘有机造影剂,强化显示病变胆道的影像,形成密度差,成像准确,但需专业设备和人员支持,技术难度高[3]。联合MRCP与DCE-CT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可能会提高诊断胆道狭窄性质的准确度,故本研究将探讨MRCP联合DCE-CT在胆道狭窄性质诊断中的价值,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动态增强 胆道狭窄 胆道手术史 胆管炎症 胆管壁 手术修复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峰 吴春兴 查悦明 《医疗装备》 2018年第17期28-29,共2页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方法选取7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SPECT/CT骨显... 目的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提高临床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方法选取72例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SPECT/CT骨显像,分析患者的脊柱骨转移瘤诊断结果。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标准,SPECT/CT骨显像诊断脊柱骨转移瘤的准确度为95.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9%、91.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9%、95.7%。脊柱骨转移瘤的转移部位:除5例多发转移患者外,其余42例患者共发现脊柱骨转移灶73处,其中以胸腰椎转移病灶为主,腰椎有19处,胸椎有45处。结论 SPECT/CT骨显像在脊柱骨转移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转移瘤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显像 诊断价值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在乳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晓璐 霍立群 顾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24期115-119,共5页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PET/MRI)是目前最新的混合成像方式,将代谢数据和形态数据相结合,能够在乳腺癌诊疗过程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本文对PET/MRI在乳腺癌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和预后预测方面的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系统 新辅助化疗 乳腺核磁共振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明风 《临床研究》 2020年第2期134-135,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经手术证实为胆系结石患者48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统计对比CT、MRI检查结果检出率。... 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对胆系结石患者检出率。方法选取安阳地区医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经手术证实为胆系结石患者48例,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术前均行CT、MRI检查,统计对比CT、MRI检查结果检出率。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胆系结石检出率95.83%(46/48)高于CT 62.50%(30/48,P<0.05);MRI胆囊结石检出率94.44%(17/18)与CT 72.22%(13/18)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MRI胆管结石检出率100.00%(13/13)、胆囊结石并胆管结石检出率94.12%(16/17)高于CT 53.85%(7/13)、58.82%(10/17,P<0.05)。结论与CT相比,MRI胆系结石及类型检出率较高,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与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胆系结石
下载PDF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
17
作者 许威毅 《医疗装备》 2022年第22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确诊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查... 目的探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确诊的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查、全身骨显像检查及病理学检查,并完成1年随访,以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162个病灶,其中骨转移病灶91个,良性骨改变71个;经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0.774),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检查结果与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0.963);以病理学检查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骨转移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全身骨显像
下载PDF
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寻 尹伟 陆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 目的探讨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T)增强检查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评估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动脉起源变异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使用Kappa检验评价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对肿瘤大小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为1.00;对血管侵犯以及动脉起源变异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均为1.00,特异度达0.97以上;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89、0.75、1.00、1.00、0.83。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值均>0.75)。结论小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胰腺动脉CT增强检查能够全面评价胰腺癌病灶、病灶边缘、病灶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提高了胰腺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价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成像视野薄层靶扫描 胰腺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增强检查 诊断
下载PDF
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玥锦 竺嘉幸 +1 位作者 赵冬洋 王春生 《影像技术》 CAS 2023年第2期76-80,共5页
目的:本文就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进行概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上的应用和最新进展。结果:超声检查可广泛... 目的:本文就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价值进行概述。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息肉诊断上的应用和最新进展。结果:超声检查可广泛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初筛和随诊观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可应用于子宫内膜息肉与其他宫腔疾病的鉴别诊断;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较高检出率,且能够更清晰、直观且精确地显示出患者子宫的解剖位置和形态。结论:超声检查、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属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意义,可为临床尤其基层门诊在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或鉴别诊断方面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子宫内膜息肉 诊断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颅内微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丹蕾 张倩倩 孙勇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年第21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颅内微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颅内微出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扫描以及SWI序列扫描,分析2种扫描在颅内微出血性疾病... 目的探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颅内微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疑似颅内微出血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扫描以及SWI序列扫描,分析2种扫描在颅内微出血性疾病中的影像学特征,统计患者病灶数、位置及面积,并计算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颅内微出血性疾病的出血灶在SWI序列上表现为较均匀的点状、(类)圆形的低信号影,直径为2~10 mm,轮廓清晰,形态(卵)圆型,病灶周围无水肿区,无脑沟/脑白质内低信号;CT扫描显示片状、团块或点状高密度影,病灶边界模糊。70例疑似颅内微出血性疾病患者中,SWI序列扫描检出病灶数多于CT扫描。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SWI序列扫描诊断颅内微出血性疾病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CT扫描(P<0.05)。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SWI序列扫描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显著高于CT扫描(P<0.05)。结论SWI序列扫描较CT扫描可检出更多的颅内微出血病灶,并能清楚显示病灶部位、数量等信息,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敏感加权成像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颅内微出血性疾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